世界历史中,王朝更替以及王位更迭时旧货币是怎么退出流通的

发布时间: 2022-09-23 18:0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请大家帮帮忙,谢谢!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其他一切...

世界历史中,王朝更替以及王位更迭时旧货币是怎么退出流通的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请大家帮帮忙,谢谢!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和衡量其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货币之所以能执行这种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亦称“购买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借以实现商品价值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 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即W—G或G—W。

3、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这一职能是为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时空上的差异,就产生了商品使用价值的让渡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客观必然性。

4、贮藏手段

货币的一种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世界货币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掠夺的工具 世界货币是实现国际经济贸易联系的工具,它促进了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与发展,从而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在经济上逐渐联结起来。

货币职能是指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货币的这五大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货币首先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然后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金融发展史的简答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大量使用货币的国度之一,形制规范的商代"海贝币"的不断面世,即是实物证明。中国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铸币的国家,始见于西周晚期,后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列国并存,故当时的金属铸币因国别呈现为币制不一、品类繁多。秦兼并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铸行"半两"流通天下,但时间短暂。在中国货币史上,真正使金属铸币币制不二通行天下,实行中央王朝统一铸行,实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B. C118年)铸行"五铢"币到其彻底进行币制改革之后。

"五铢"币的统一铸行,彻底改变和基本消除了西汉王朝初年以来币制不一、铸行紊乱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为汉武时期及之后的中央皇权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从西汉武帝统治措施中的统一币制之举,再行探究其因果,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西汉初期币制状况

研究西汉武帝统一币制的因果,不得不先看西汉初期的币制状况。

秦并六国,国家暂趋统一,社会经济尚未恢复,秦末农民起义蜂起,强秦遂之国亡,继而楚汉相争,社会生产力严重衰退,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西汉初立,自天子至民间实景,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候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1〕。 为了巩固初创的西汉王朝,挽救濒于崩溃的社会经济,自然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既采取了较秦时尚为宽松的经济治理策略,其中很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流通货币政策上采取了"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2〕的放铸措施。 此措施的制定,基于汉高祖对货币职能的片面认识,意为钱多既富,钱多便能很快恢复社会经济;加之统治者又意为放铸能取悦天下之民众。故汉初币制一改秦之半两币量,铸行薄如榆荚、重约"三铢"的"榆荚钱"。在铸行中既有官铸,亦有民铸,币重有别,形成了秦"半两"、汉"荚钱"纷杂并行局面。今从诸多出土实物资料中可得确证。就钱范看,山东地区除前人已著述者外,近年有1982年博兴县店子乡辛张村同时出土的十三件钱范中,既有"榆荚"范,也有"四铢半两"范,其中的"榆荚"范:"钱横径1.1、穿宽0.7厘米"〔3〕。又如该县1986 年贤城村出土的"榆荚"钱范,其Ⅰ式范:"钱模直径1.2,穿0.7厘米,钱面文刻’半两’二字"。其Ⅲ式范"钱模径最大不足0.6厘米,小的仅0.4厘米,穿宽有者仅0.2厘米"〔4〕。再如,莒县孙家庄子村1985年发现的"榆荚"钱范,其:"A型:’半两’钱范。……模径1.2厘米,钱模圆形方孔,方孔边长为0.7×0.7厘米。……从钱范的磨损程度可以看出,汉人用此范铸钱行之甚久"〔5〕。此地点同出的B型"榆荚"钱范,从文中拓本看,与A型范外径大小相似,而穿宽尺寸要大于A型范。

从上述几例近年出土的汉初钱范,可知既是同一地点出土的同类钱范,其钱模尺寸是不尽一致的,用此种钱范铸造的货币流通于市,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史载曰:"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玉石万钱, 马一匹则百金"〔6〕。汉初社会中继而出现了"弃本逐末",对社会经济恢复十分不利的局面。

为了遏制"弃本逐末"局面发展,汉初统治者又采取重农抑商的对策,史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农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7〕。这种抑商的对策,对重农固本虽起了一定作用, 但因对货币这一"特殊商品"本身职能的认识片面,纵民放铸,才是引起"弃本逐末"弊端之根源没有根本认识,虽采取重农抑商,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治理,仅能医其表,而难治其里,正如史书所载:"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8〕。

西汉文帝时,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对因货币紊乱而引发的物价腾涨、弃本逐末日甚的社会弊端,采取了通货紧缩、大量减少货币流通量;对流通货币实施增重措施,改变流通货币的紊乱局面。

汉文帝改铸"四铢半两"的实物资料,近年也屡见出土,如博兴辛张村1982年出"榆荚"钱范时,同出"四铢半两"钱范五件、"榆荚"范和"四铢半两"合体范二件。就"四铢半两"范看,"钱模径2.2、穿宽0.6-0.7厘米。钱模的穿两边阴刻篆书’半两’二字"。其中的"榆荚"与"四铢半两"合体范,每件范体一面刻"榆荚"钱模,一面刻"四铢半两"钱模〔9〕。此地所见这批钱范,出土地点明确, 时代特征明显,尤其是"榆荚"与"四铢半两"合体范的发现,史料价值甚高,佐证了汉文帝时实行通货紧缩、币量改制的历史记载是可信的。

汉文帝时期虽有货币改制的措施,但在市面上却是"半两"、"榆荚"、"四铢半两"并行,故此时的货币紊乱仍没有得以根本好转。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渐趋恢复,社会商品经济较前发展,货币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前所实施的通货紧缩及控制货币流通量的措施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在汉文帝前元五年时,其货币从通货紧缩转而成为"除盗铸钱令,便民放铸"。此令诏行前后,曾有执政大臣已意识到此令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提出:"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10〕的谏议,可惜未被文帝所采纳,故而各地官铸、民铸、盗铸活动大为泛滥。流通货币的骤增,表面看是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当时的实况却是"以美贸恶,以半易倍"〔11〕,"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12〕的牟取暴利行为日嚣。商业活动日繁,货币需求量大增,铸币有重利可图,加之"除盗铸钱令"诏行,致使社会中又重现了"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束褥,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13〕的"弃本逐末"局面。因便民放铸、私铸、资铸风行,流通货币中币质好、恶并行,币量轻、重相杂,"……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14〕,加剧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由于流通货币中出现的弊端,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危及西汉的政治统治。为缓和经济矛盾,重农固本,汉文帝曾数次下诏劝农归田,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道民之路,在於务本。……力田,为生之本也。"〔15〕在劝农归田的同时,对放铸之令时有收禁,或行币量改制,但铸币获利丰厚,虽有收禁,但结果则为:"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16〕。

西汉初期,货币混乱局面的形成,其弊难以根除,除了汉初统治者对货币本身存有片面认识所导致外,尚有统治阶层内部的诸多因素所致。汉高祖刘邦汲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17〕之鉴,为稳固其封建统治并藩屏中央王朝,"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镇天下"〔18〕,前后九人封为各地封国诸候王。但后来封国发展则有违高祖本意,各地封国,大都地处关东,经济发展有优越的环境条件,另外封国诸候王全面掌握封国内官吏任免、赋税征收、货币铸行的权柄,为封国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王朝之外的"独立王国",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随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渐为恢复和有所发展,各地封国的经济势力也日益膨胀,逐步形成了"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宝百官,同制京师〔19〕"的割据局面。这种"尾大不掉"割据局面之形成,固然有其政治上的主要因素,但铸币权的拥有,使诸候王借此聚财敛富,经济上自成一统,则是经济因素中之首要。如吴王刘濞的封国辖有三郡五十三城,地广人众,资源丰饶,史载曰:"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有富饶"〔20〕,"……是时,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子"〔21〕,其铸行的钱币广泛流通西汉王朝域内。再如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就国于齐,"食七十余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22〕,后虽"众建诸候而少其力"〔23〕,将齐国一分为七,但齐国之域仍掌握于刘肥一系手中,其经济基础并没发生大的变化,故齐地诸封国的经济势力仍居各地封国的前列。从目前所见考古资料,文景时期齐地各封国的铸币实物,也屡有所见。自1976年-1987年间,临淄出土西汉初期的"四铢半两"钱范4次,计14件, "钱模均无郭",为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钱范实物〔24〕;今博兴境内也出土过"四铢半两"范;青岛楼山后亦曾发现汉初的"半两"范〔25〕;莱芜铜山遗址曾出土"四铢半两"钱范七件〔26〕;近年山东地区出土的文景时期的钱币实物,更为多见,其中仅昌邑境内一次发现窖藏"半两"钱币,量达十万枚之多。〔27〕依上可知文景时期齐地铸币地点东西南北均有之,其规模及铸币量亦是相当可观。

由于各地封国经济自成一统,逐步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王朝之外的强大经济势力,后在中央皇权与封国王权政治矛盾加剧之时,终于酿成关东吴楚七国之乱。这次叛逆的根源,固然是统治阶层中的权力之争,但封国敢于叛逆的基础,则是封国经济自成一统的发展,构成了叛逆的经济实力,正如吴王刘濞叛后自称曰:"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28〕。"吴国虽贫,寡人节衣食用,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29〕。依此称铸币等权柄旁落于诸候王手中,是构成叛逆封国经济实力中之首要因素,当不为过之。 二、西汉武帝统一币制的过程、结果

武帝即位后,鉴于汉兴以来的种种变故,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为加强皇权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强化策略,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平准、均输、盐铁专营、统一货币的重大举措。在流通货币方面,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建元元年下诏废文、景两帝时的"四铢半两",改铸"外形无郭"的"三铢"币,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此种"三铢",存世较少,但近年亦有实物面世,"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墓出土半两钱35枚,另有一枚三铢钱。……另外,汉武帝之时的"三铢"钱范,在山东莱芜铜山遗址1973年也见有实物出土"〔30〕。

汉武帝建元五年罢废"三铢",改铸"半两",为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起了一定作用。但因大量用兵,加上皇室用度庞大,另有各地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使得略有好转的国家财力储备又出现入不敷出的枯竭状态,史载:"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印给县官,县官空虚"〔31〕。在西汉王朝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之际,而许多豪商巨贾则乘机利用货币不一的混乱,囤积居奇,从中牟取暴利,史书记曰:"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32〕。"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衣食皆仰给于县官。……县官大空,而商贾或滞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33〕。

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危机,采取大量铸行"半两"币投入流通,以解燃眉之急。此举反而引发民间私铸、盗铸货币风潮再起,虽对私铸、盗铸者重治严惩,但因重利驱使,铤而走险者仍大有人在。流通货币中官铸、私铸、盗铸混杂,真假难辨,社会中出现了"钱益多而轻"〔34〕的局面,货币贬值,物价腾涨,社会经济再度陷入混乱,西汉中央财政危机依然。

"更始钱币的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35〕。汉武帝决心进行币制的再次改革。此举目的有三:一是借改制后的铸币之利,填补国家财力储备的亏空;二是借新币铸行、旧币废止之机,清除豪商巨贾利用货币不一、居奇牟利的弊端;三是铸行新币,尽量减轻或消除私铸、盗铸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极大危害。

汉武帝元狩四年,始造币值昂贵的白金三品币和以白鹿皮为质的皮币;罢铸"半两"币,新铸"重如其文"的"三铢"投入流通,收缴熔毁在此之前的各种铸币,并再次严令禁止私铸。此次改制,因白金三品币值昂贵,流通不便,新铸"三铢",盗铸者无甚不便,前述弊端难以消除。为此,武帝元狩五年再行币量改制,改"三铢"为"五铢"。始铸行的"五铢"币,整体郭圆方正,币量轻重适宜,外郭相应加宽,防止盗铸者磨损而取铜料,这种新铸"五铢"的币形,为稳定其币值,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铢"币铸行之后,其币形、称量虽已定制,但除中央王朝铸行外,各地郡国官署亦可铸行,称之为"郡国五铢"。郡国官署所铸"五铢"的实物,屡有报道,在山东地区1979年3 月诸城昌城镇出土铜质五铢范23方,其年代当属汉武帝时期〔36〕;1965年莱阳古城亦出土铜质钱范13件,年代亦属武帝时期〔37〕。因各地郡国官署铸"五铢"币时,时有减重、掺杂而牟利的现象发生,史载曰:"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38〕。为防止上述弊作,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39〕。新铸的"赤仄五铢"料精工细,一枚等同郡国五铢五枚之值,前所铸行的白金三品币及"重如其文"的三铢币罢废。"赤仄五铢"币存世较少,近年在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247枚〔40〕, 蒋若是先生论此即是"赤仄五铢"无疑〔41〕。

由于"赤仄五铢"比价高于"郡国五铢"五倍,流通中甚有不便,因拒收"赤仄五铢"而获罪者史载有之,"(曲城)候臬柔坐为汝南太守知民不用赤侧钱为赋,国除。"索隐谓:不用赤侧为赋。案:时用赤侧钱,而汝南不以为赋也"〔42〕。"郸候周仲居为太常坐不收赤侧钱收行钱论"。 颜师古注曰:"赤侧当收而不收,乃收见行之钱也"〔43〕。另外,因"赤仄五铢"价高,盗铸获利更厚,私铸、盗铸转而为之,史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44〕。由于上述原因,赤仄五铢铸行二年时,因"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45〕。

汉武帝鉴于数度币制改制所暴露出的弊症,已看到铸币权的分散,是产生诸多弊症的主要根源,为消除弊症之源,汉武帝委重任于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币制的彻底改革。汉武帝元鼎四年诏曰:"……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46〕。此时专铸之五铢,史称为"上林三官钱"。此钱为专司铸造,故币质上乘,钱文挺秀,郭圆周正,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故"上林三官钱"铸行后,"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47〕。因此,汉兴以来私铸、盗铸钱币之弊一时衰竭,铸币权分散之积弊也同时根除,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数度改革,至此才终获成功。 三、汉武帝统一币制成功的条件

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从其即位之初的建元元年(B. C140 年)至元鼎四年(B. C113年)前后历时27年,其改革几经变化, 至铸行"上林三官五铢"时,才称得上是最后成功。究其成功的条件(或原因),概括说来,当有下列几条:

自汉立至武帝元狩年间,时有80余年,其间经翦除异姓诸候王、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实行"削藩"、"推恩",西汉中央皇权专制统治已趋稳固。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族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用兵和镇抚,有助于国内局势的进一步稳定。自汉高祖始,在统治思想上是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史载:"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蠹,人欲长幼养老,肖、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48〕。汉高祖以来的"无为而治"的统治得到了更广泛地实施,"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使民间得到了更多的宽松。国内外局势的相对稳定,西汉中央皇权专制制度的最终确立,可以说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得以成功的政治先决条件。

汉立至武帝元狩年间,由于政治先决条件的左右,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史载曰:"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梭;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49〕。在社会经济相对好转的前提下,中央王朝控财能力得以强化,国家财力储备增加,实则构成了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得以成功的经济基础条件。

西汉初期,是中国封建货币思想发展较为活跃的阶段。汉武帝即位时,货币思想已从先秦"彼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50〕,单纯强调货币本身职能作用的"轻重"货币意识,发展为:"(铸币)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51〕的皇权专制统治下国家权力体现的认识阶段,这表明中国封建的货币思想已渐趋成熟。可以认为,渐趋成熟的封建货币思想,构成了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得以成功的思想主导条件。

汉武帝在其统一币制的改革中,大胆、正确用人,亦是其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汉武帝提拔任用巨商大贾或其后人为官,并委以重任,一改汉初以来对商贾"困辱之"的抑制,使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此举一是为了改除朝廷要职非先朝功臣担任,既是功臣子弟世袭的弊端;二是委任巨贾或子弟学管当时的盐铁、均输、平准、酒榷等重大经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是因才用人。商贾之子桑弘羊因其善于筹划和"言利事析秋毫"〔52〕,深得武帝之信任,曾参与制定和实施武帝时期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并执掌中央财政权柄三十余年,辅佐汉武帝"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作出了巨大贡献。史载其执政期间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53〕,为"汉武鼎盛之世"奠定了经济基础。桑弘羊做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家,备受后人推崇,史家评曰:"如桑弘羊者不可少也"〔54〕。依此可以说,汉武帝不拘一格因才用人,则构成了其统一币制改革所以成功的人才条件。

四、结语

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最终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史载:"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55〕。此语虽有过誉之处,但并非全无道理。综观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之缘由,归结起来,既有巩固其专制统治之所需,也有实现经济控源,充盈国家府库之必要。但其改革的目的,则是以巩固西汉王朝中央皇权专制制度为要旨,实现便利征收赋税,积蓄民财,供统治阶级自身享乐挥霍为基本目的。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汉武帝统一币制因果,说明了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前期阶段,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商品经济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社会流通货币的统一是相对而言的,而币制的紊乱则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通常现象。

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之因果,从中可得一历史的借鉴,即:社会政治的稳定、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的统一、稳定。两者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偏倚不得,而社会流通货币的币制统一与否,其价值尺度和流通作用是否得以正确运用,则是社会政治与社会经济两者十分敏感的"晴雨表",这亦是被历史所证实的一点。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钱币能通用吗?

中国的古代历史绝对是世界上最长的国家,也有着文明古国的说法,这一点所有国家都是认可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绝对是所有国家里面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很高的文明,比如四大发明等等,而这时候货币也是一个问题,人们会问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钱币能通用吗?其实在一定时期的话是可以通用的,只不过要具体来看。

首先我国的历史其实时代也是很多的,比如唐朝,秦朝等等,这些说白了就是不同时期的领导者不一样,毕竟古代对于战争还是经常发生的,经常都是一个朝代发展几年不错,后面就会出事,很多谋反的人,还有不少是属于心中怀着有打天下的想法,这一点我们在现在演的电视剧里面其实都是看得出来的,而那时候就有了很多货币,这时候其实有一些是可以通用的,毕竟刚刚换一个新的朝代,如果不让通用的话,百姓的生活是很麻烦的。

但是如果是很远久的货币那肯定就不能通用了,毕竟隔着的时间年代实在是太久了,比如最起码的时候其实人们用的还是贝壳当做货币,这个肯定在后面的时代都是不能用的,货币是进行经济贸易的一个重要方式,不能说是绝对的不能通用,只不过估计还是换算的问题,这一点可以用现在的虚拟币给大家说明。

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是很快的,网络上有着不少货币,一般和我们的人民币都是一比一的,但是也有一些并不是,比如说京东卡目前的市场就是9折左右,还有比特币,最高的时候一个比特币可以换几万人民币呢,这就是货币的不同,但是也是可以通用的,只不过换算的问题。

不同时期的钱币是不能通用的。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时,国家就会统一货币,废除前朝货币,不同的货币是不能流行的。
黄金白银可以通用。黄金白银虽然每个时期的衡量标准不同,但是都可以流通买到东西。
不能,因为这样太混乱了,不便于管理,都是新建立新朝的时候就打旧币全部置换成新币。

简述货币的发展过程

中国使用货币已有四千年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商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货币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

东魏:沿永安五铢;

北齐:常平五铢;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汉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现的信用凭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银铸币:银铸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态有银锭、银元宝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付西方银元流入,自铸银元。光绪十三年,铸造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分单龙和双龙,另外还有光绪帝半身像银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

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扩展资料:

货币分类标准

方法1

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义:本身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使用时间:古代 缺点:过程费时、不易达成交易、无保障、不易携带

商品货币 定义:本身具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缺点:沉重、易碎、无保障、不易携带

法定货币(强制货币) 定义:以法令强制规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绝)其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塑胶货币 定义:不属于货币的一种,仅为延迟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2,银本位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通货的基本单位由定量的银规定的货币本位制。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3,复本位

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叫做复本位。实行复本位实际上是同时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复本位的优点是:由于货币单位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复本位货币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稳定。

如果金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银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银本位。而复本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有时成为金本位,有时成为银本位,难以起到双重本位的作用。

复本位制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对称是单本位制,即银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国在确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纪长期采用复本位制。

4,不兑现本位

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且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叫做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

5,纸币本位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货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货币

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

一、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

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二、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

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

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铸币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三、信用货币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

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纸币

它本身的价值大大低于它作为价值符号所表示的货币价值,所以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国家政权发行并强制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纸币作为货币象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它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其后元、明、清发行的宝钞,也属于典型的纸币。

五、存款货币

指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存款起到了货币作用,故在西方国家一般将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

但支票本身并不是货币,只是出票人向银行发出并要求银行付款的票据。

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存款人在银行活期帐户上仍有余额,可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即可当现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币制改革的经历过程:先秦货币-->秦汉至隋货币-->唐宋货币-->辽西夏金元货币-->明清货币-->近代货币-->革命根据地货币-->现代货币

扩展资料

民法货币

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各种纸币和铸币。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人民币是我国境内唯一通行的货币,外国货币、金银都不得作为支付手段。

民事主体要实现民事权利或者履行民事义务,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以人民币为支付手段,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进行外币黑市交易、逃汇、套汇等非法活动。

货币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是:

(1)担当物权的客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除对一般实物享有物权外,还可对货币行使占有、适用、收益和处分。

(2)充当债券的标的物。例如,货币可作为买卖之债中的价款、劳务之债中的酬金。

货币作为民法上特殊的种类物,其特殊之处是:

(1)货币所有权的归属。货币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货币的占有人视为货币所有人。

(2)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所有权的转移以交付为要件,即使在借款合同中,转移的也是货币所有权,而非货币的使用权。无行为能力人交付的货币也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3)货币不发生返还请求权与占有回复诉权问题,仅能基于合同关系、不当得利或者侵权行为提出相应的请求。其特殊之处是由货币的流通手段决定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货币

人类的货币发展,从开始到目前,已经有四个发展阶段。这就是:实物货币阶段,称量货币阶段,纸币阶段,电子货币阶段。

扩展资料

实物货币:通常指远古时期,各地的人们相约在某地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因为各人所需不同,而各人所有的可供交换的物品又不同。为了方便大家交换,而临时约定一种物品为交换中的“等价物”。这种“等价物”就是实物货币。

从出土文物上研究,可以知道,从粮食、布匹、毛皮到工具、陶瓷器、家畜都曾经充当过货币。当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时,因为交换市场人群的变化,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的一种货币。

实物货币的使用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虽然不能确定有多少年的历史,但肯定比后来的几种货币使用的时间要长。原因很简单,人类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比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要短的多。而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创造出了后三种货币形态。

称量货币: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实物的一种历史货币,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在小部分延续的一种货币。金、银、铜、铁等等金属货币,不论造成什么形态,都是属于称量货币。

纸币: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继续使用的一种货币。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是由国家、政权、单位发行的一种有时限,有地域限制的货币。任何一种纸币都只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内流通。换句话说,任何一种可以在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内流通的价值符号,又都可以视为纸币的一种。

电子货币:这是人类发明的最新的货币形式,比如,银行卡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每一次人类货币形态的更新,无疑都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因此说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里程碑。

人类货币发展的四个阶段又不是完全断代相续的,我们今天仍然在某些地方使用称量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如今也在混用。由此可见,二种货币的更新,有一个很长的“交接”过程。

参考资料:货币 百度百科

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

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2、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铸币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3、信用货币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

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4、纸币

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的价值大大低于它作为价值符号所表示的货币价值,所以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5、存款货币

指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存款起到了货币作用,故在西方国家一般将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

扩展资料: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即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

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执行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买卖可以不用现款,采用赊账的方式,到一定时期后再付现款。

5、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

参考资料:

钱币发展史——人民网

1,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2,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3,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4,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5,金银,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6,纸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扩展资料:

实物货币

是指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和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实物商品。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① 普通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值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很显然,一般金属都具备这些特征,因此,在实物货币的类型中,金属货币最具代表性。

代用货币

一般是指纸制的凭以换取实物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的优越性主要有:①印刷纸币的成本较之铸造金属要低;② 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节约贵金属货币;②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当然代用货币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易损坏、易伪造等。

参考资料:

货币-百度百科

高中历史明朝时期货币演变特点

明王朝建立后的百年间,国内农业生产获得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后期,即
15世纪以后,国内城市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比较突出的,在
全国建立了30多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农
村,佃农日益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而佃农本身又开始分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佃
农以及由富裕农民上升的中小地主,均乐于雇用雇工形式的劳动力。雇工成为当时农民
阶级中仅次于佃农的农业劳动力队伍。雇工又分为两类:“计岁而受值者日长工”,“计日
佣者谓之短工”;在货币经济方面,贵金属白银开始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于宋代、继续推行于元代的纸币制度,它在明代是
继续推行或是被别的货币制度取代,或是与铜钱、白银货币制度并行?它的发展是直线
向前的还是曲折前进的?当时的诸思想家又是如何认识和评论的?本文试从这些方面作
点介绍和评述。
一、承袭宋元继续推行纸币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继续实行纸币制度。开始参照元代的办法,用钞不用钱,
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不久由于纸币逐渐贬值,且贬值愈来愈厉害,元朝统治者不得
不放弃专用纸币之法,改行钱钞并用的制度。
明朝的纸币,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的。纸币的名称叫大明通行宝
钞。宝钞面额分六种: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铜
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金银只可以用来领用钞票,不许流通。持有
金银者,不许私下交易,只能卖给政府。洪武十年规定,一百文以下的数目用铜钱支付。
商税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洪武二十二年,由于流通的需要,加印发行小钞,分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共五种。在形制方面,大明宝钞四周有龙纹花
栏,上面横题的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中间有钱贯的图样。下面则印明为中方省或户部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伪
造者斩,以及告发者的赏银数目。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以后,虽然继续发行,但仍用
洪武年号。一贯的大钞,长约9. 5市寸,宽为6市寸,一贯以下的小钞,长宽都小得多。
其形制大小钞没有多大分别①。
明代实行的纸币制度与宋元比较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实行纸币制度的二
百多年间,只有一种形制的钞票。这与元朝的纸币不同。元代在几十年间,自己的钞票
改了几次名称。二是明朝的纸币不实行分界的办法,由于旧钞越来越多,以新换旧、从
中舞弊的倒钞问题十分突出。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情势下,商人对钞票的新旧加以差
别对待,同时税务、钞局官员,利用新旧钞票价格的不同,强迫人民用新钞纳税,他们
则换成破烂钞票送缴国库,从中取利。三是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广,信誉极高,终于成为
明朝的正式货币。在白银流通不断扩展的形势下,大明宝钞的流通范围却越来越小,以
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正统(公元1436年)以后,宝钞已不通行,只有官傣还是用钞折
付。由于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具有许多优点,在纸币已不通行的情况下,仍被许多
人认为有必要保存。直到明术,还以钞票来代表货币,或称钱钞,或称钞银,而实际上
支付的却是银或钱。这说明纸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另一方面,由于纸币易于印制,易于为统治阶级利用来作为搜刮民脂民膏,弥补财
政赤字的工具,直至明王朝即将灭亡的明末,仍念念不忘发行钞票。天启年间(公元1621
年),由于财政困难,给事中惠世杨曾建议用钞。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给事中何楷
又请行钞。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蒋臣的行钞建议曾获得在朝掌管财政的大臣倪
元路等人的赞同。最高统治者思宗朱由检更是争不可待,愿行钞法。当时,户部议行钞

回复
举报|3楼2021-05-21 21:49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法有许多好处:“一日造之本省,一日行之途广,三日资之也轻,四日藏之也简,五日无
成色之好丑,六日无称兑之轻重,七日革银匠之奸偷,八日杜盗贼之窥伺,九日钱不用
而用钞,其铜尽铸军器,十曰钞法大行,民间货卖并可不用银,银不用而专用钞,天下
之银可尽实内库”②。这个服胃“十便十妙”的说法,虽列举了行钞的一些优点,但其
要害显然在于“天下之银可尽实内库”。当时正处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形势,这一行
钞计划一传出,就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出现“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筐而去”的
局面,明末阁臣蒋德嫌也说:“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③崇祯统治者急于推行的行
钞计划,随着明政权的崩溃而彻底破产。
二、白银成为明代中后期基本货币制度的历史必然
如前所述,明代初期是推行纸币制度,禁止使用金银的,然而前进到五十多年后,即
英宗即位(公元1436年)后,大明宝钞已退出流通领域,于是,放松用银的禁令,公开
使用白银,使白银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的货
币职能,成为正式的货币。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应从纸币、铜钱、白银三
者在流通中的变化和发展去寻找,即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其规律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从大明宝钞流通情况进行考察。大明宝钞制度是不兑换的纸币制度,由于军需
支付繁重,铸钱数目又不多,只有靠发行纸币来应付。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
现象,随后发生了新、旧钞差价倒钞问题,并愈来愈严重,使纸币的购买力大大贬值,宝
钞制度开始败坏了。明成之民水乐二年(公元1404年)左都御史陈瑛因纸币愈益奎滞提议
实行户口食盐法(即食盐税,规定大口令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小口月食盐半斤,纳
钞五百文),藉以收回流通中过多的纸币。仁宗即位时(公元1424年),尚书夏原吉又提
出增添“门肆、门摊诸税”,具体措施收回在流通中充斥的纸币,以提高其购买力。并建
议“官钞宜少出”④,但实际上行不通。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大明宝钞继
续贬值。刘定之针对这一情况,主张收缩通货。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解
除用银的禁令,大明宝钞实际上已不行使。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邱海以“物与
币两相当值”为论据,抨击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与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主
张实行以银为主,钱钞并行的货币制度。从此白银已获得合法货币的资格,并在货币流
妙兼用,以纸甲刀土,}1可t尾刀拥。洪武丫牛双正,一日关以r阴狱日用钢饮又1可。同祝
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的情况卞,人民自然乐于使角铜钱,
以求尽量减少损失.在禁用铜钱行不通的情况下,公开让铜钱与钞票在市面上流通。可
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法年间虽曾铸钱,但数量不多,加上私铸猖撅,劣钱
泛滥,造成钱分等级,因而铜钱在流通中也}P}利,已不可能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
再从白银流通的情况看,开始是严禁使用白银,但禁而不止,在纸币不断贬值的情
况下,它的流通范围却愈来愈广,终于成为明代中后期的基本货币制度。.
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纸币的不断贬值和铜钱减少私
铸猖撅,促进了白银的广泛使用。二是白银更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因为白银与铜钱比
较具有下列优点: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并能执行
货币的更多职能。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⑤‘三是白
银的生产量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满足流通中的需要。这一条也很重要,虽然过去就有
白银,但数量少,形不成流通中的基本货币。据史书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大开银矿,所
以银钱的铸造,比以往其他朝代的银钱要多。加上当日士世界各国都掀起开金银矿的狂潮,
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四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需要。明初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许寸板下
海。明中叶以后,放松了海禁,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增加。
通过贸易把中国的货物输往国外,与此同时美洲银元、荷兰银元也通过菲律宾的华侨流

回复
举报|4楼2021-05-21 21:50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白银确实带来许多方便,既可以充当购买手段、支付手段,
而且还可以充当贮藏手段。就是说,黄金白银可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纸币铜钱
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白银成为明中叶后的基本货币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货币史
上的大进步。
三、对肯定纸币作用的议论
尽管明代纸币流通了五、六十年后就退出流通领域,纸币制度败坏了,但不少有识
之士对纸币本身的作用仍给予肯定。
明初任巴陵主簿的叶子奇认为,元朝纸币的流通,“用以权百货轻重,民甚便之”。它
的失败‘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后世变通不得其术也”⑥。就是说,元代开始实行的是权
钱的兑现纸币,后来的失败就在于发行数量过多,不能维持兑现。他说,“欲立钞法,须
使钱货为之本。如盐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使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
哉”⑦。因此,他主张实行有钱货为之本的兑现纸币的流通制度,并且不会有什么害处。
这里也必须指出,他把纸币的兑现和凭盐引领盐、茶行领茶的兑现等同起来,说明他没
有注意它们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因为盐引、。茶引的发行数必须同国家掌
握的实有盐茶数相等或多余一部分,盐茶引才能兑现。若国家掌握的盐茶实有数少于盐
茶引标明的数量,就会有一部茶盐引不能兑现。而纸币的发行数却可以多于现金准备数
的几倍,同时又大致符合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仅持币人能买到货物,而且币
值也能保持稳定。其所以如此,就在于纸币是货币的符号,能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
盐引、茶引却不具有这一职能,它们只起着汇票性质的作用。但叶子奇提出用兑现纸币来调

回复
举报|5楼2021-05-21 21:51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节物价的办法,却是比较深刻的。他说:“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以制天
下百货,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人之货重之日,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
之池水,所人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荡流通,而血脉常活也。借便听人之
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浸淫,而有滥筋之患矣,此其理也”⑧.
就是说,当货轻即物价低时,要投放货币,当货重即物价高时,要回笼货币,使流通中
的纸币保持一个客观的适当数量,池中之水能动荡流通,如人血脉能常活一样。否则就
会泛滥成灾。叶子奇的上述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纸币在流通中必须保持正常的数量,
才利于纸币的顺利流通和币值稳定。

回复
举报|6楼2021-05-21 21:52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曾任明英宗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的刘定之,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时,仍对纸币
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珠玉金宝可以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为用矣,而不
能致远。腰万贯之缉,手方寸之褚,寒可以衣,饥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
足,盖亦古人抚世便民之良规也”⑨。他还赞成以纸币代替钱币流通。他说:“民之所赖
以生者谷帛,而一环之钱诚若何所用者,然而钱可以致谷帛,则用钱可也。民之所赖以
用者钱货,而一尺之褚又若何所用者,然而褚可以代表钱货,则用褚可也”⑩。就是说,
纸币和钱币一样,都可以用来交换衣食,可以使人“自足”“自富”。为何昔日之钞有流
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则成为“病民之本”呢?他认为:“夫前代许民以昏钞赴官倒
换,而纳其工墨之钱,故钞无滥恶;前代许民以交、会赴官收纳,而充其赋役之类,故
钞有流通”。“今也不然,钞之造于上也,有出无纳;钞之行于下也,有敝而无换。及其

回复
举报|7楼2021-05-21 21:53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征钞于民也,豪商大贾积钞子家而无征,奸管猾吏假钞为名而渔猎,阎左贫民寄田产质
妻子,而后得钞以送之官,大臣谋国扰郡县暴间里,而后收钞以贮之库”⑩。因此,他

回复
举报|8楼2021-05-21 21:53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提出改换新钞,或则收回.旧钞的办法,并做到“上之所以赏赐傣给者以渐而出之,下之
所以输纳赋役者时或而取之”⑩。纸币就可以畅通。

回复
举报|9楼2021-05-21 21:54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这些论述,尽管对前代的纸币制度
作了美化,但对统治阶级的官吏利用纸币渔猎人民的贪婪本性却进行了有力揭露。对于
维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也有积极意义。

回复
举报|10楼2021-05-21 21:54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还值得提及的,在纸币早不实行的明晚期,仍有一些思想家主张推行钞法。陈子龙、
钱秉橙就是其中的代表。
陈子龙(公元1608-1697年)文学家,曾主持编者《明经世文编》。他在其听作的
《钞币论》一文中说:“褚非钱也,而可执券以取钱,无致远之劳,有厚责之用,是以飞
钱钞引唐创行之,宋之交子会子乃自西蜀一隅通于天下,始于暂以权钱,久之以代现钱,
追元而钞遂孤行矣。终元之世,无一人知有钱之用,而衣于钞、食于钞,贫且富于钞,岂
尽禁令使然哉!夫亦因民所便,而持以收换称提,时疏其滞也。”⑩他认为纸币流通经宋
元至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因民所便”,“岂尽禁令使然也,’l
积极的办法是“持以收换称提,时疏其滞也”,就能使纸币顺畅流通。在晚明时期仍然肯
定纸币的作用,这一观点轰细佳能可贵的。
钱秉橙(公元1612-1693年)文学家。他对推行纸币制度仍持肯定态度。他说:
“夫钞止方寸(尺?)腐败之褚,加以工墨,命百则百,年千则千,而愚民以之为宝,衣
食皆取资焉,惟其能上行也。盖必官司喜于收受,民心不疑,自可转易流通。”@纸币能
否流通,取决于政府,即“惟其能上行也”,“官司喜于收受”。只有做到这点,纸币才有
信用,民心才不疑虑,才可转易流通。同时他又认为,行钞与用银二者不能并立。他说:
“宋元以及国初,钞虽屡滞,犹能设法以行,至于今独不能行者,则以往代不用白金,’而
今专以为币也”⑩。因此他提出实行银、钱、钞三者并用的办法,由国家法律规定,“每
钱一千值银一两、钞一贯值钱一千,而银以五十两为锭,零用则钱,整用则钞,满五十
两始用银,钱多折钞、钞多折银,而碎银以代钞之用者罪之”⑩。钱秉橙的上述观点颇
有货币国定说的嗽直,如他说的“命百则百,命千则千,’,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他
又把明代纸币的失败完全归于用银,企图以限制用银来行钞,这在当时情况下,是行不
通的。但是他极力主张行钞,肯定纸币流通的必要性,又是符合货币发展的趋势。

回复
举报|11楼2021-05-21 21:56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四、对使用铜钱或白银的主张
洪武初年,出兵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军需繁重。为了应付财政上巨额开支,只有
发行纸币。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宝钞一贯在两浙只能值钱二百五十文。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两浙江
西闽广一带。宝钞一贯只值铜钱一百六十文0。在纸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民间使用铜
钱成为一种自卫行为,于是明朝统治者又下令禁止用钱。人民就用金银,于是又在洪武
三十年(1397年)三月禁用金银。由于朝廷发行钞票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宝
钞继续贬值。宣德四年(1429年)未一石绵布一匹或丝一斤都要五十贯钞,,比洪武九年
上涨了五十倍。宣德八年(1433年)绢一匹折钞四百贯,布一匹折钞二百贯,比洪武九
年涨至二百三十多倍。当时民间已不用钞,专用金银。此时白银一两值钞百贯,等于洪
武九年的一百倍。到了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宝钞一千贯才能折银四钱,白银对宝
钞涨了二千五百倍。铜钱对钞票涨了三千五百七十倍⑩。在纸币严重贬值以至不能流通
的局面下,不少思想家提出改革币制、恢复使用铜钱的主张。丘溶、谭纶、靳学颜等人
便是其代表。
丘溶(公元1420-1495年)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市)人,在明孝宗时官至户部尚
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对纸币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说:“服胃钞者,所费之直不过三、
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呜呼,.世间之物虽生于天地,然皆必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
用。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浅深,其价值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则精,必
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褚,直三、五钱者而售之,可不可乎?!一下之人有以计取
人如是者,上之人不能禁之,固已失上之职矣,况上之人自为之哉】民初受其欺,继而
畏其威,不得已而龟勉从之,行之既久,天定人胜,终莫之行,非徒不得千钱之息,并
与其所费三、五钱之本而失之。且因之以失人心,亏国用,而致乱亡之祸,如元人者可
鉴也已”⑩。他从朴素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以“物与币两相当值”作为论据,反:R寸使用
纸币。这在货币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他不明白,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可以代表一定
的价值同商品进行等价交换。也正是如此,纸币产生并流行儿百年间,在推行中因不断
贬值而归于失败,然后又继续推行。这是由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纸币本身的优点所决
定的。

回复
举报|12楼2021-05-21 21:56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丘i睿虽在理论上否定了纸币流通的必要性,主张使用金属货币,但他又不敢否定当
时纸币流通的现实。他提出的币制改革建议中说:“本朝制铜钱宝钞相兼行使,百年于兹,
未之改也。然行之既久,意外弊生。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革伪钱之策,臣既
陈于前矣。所以通过钞法者,臣请稽古三币之法,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
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具,而一准上市以权之焉。盖自国初以来有银禁,恐其或阂钱钞
也。”⑩他把白银列为上币,突出了其地位,实际上要把白银作为价值尺度。这一观点更
符合货币流通的实际。特别是在不少思想家对用银持反对或怀疑的氛围中,统治者又不
时下达禁银的条律下,是值得称述的。
和戚继光齐名,曾任兵部尚书、主持兵事三十年谭纶(1520-1577),他是反对使用
白银的。他认为当时国家的财政困难是由于百姓不足,而百姓不足则由于货物贱而银贵,
银贵则由于银少。他说:“夫天地间惟布帛寂粟能年年生之,乃以其银之少而贵也,致使
天下的农夫织女终岁勤劳,弗获不休,每当催科竣急之时,以数石之粟、数匹之帛不能
易一金。彼一农之耕,一岁能得粟几石?一女之织,一岁能得帛几匹?’而其贱若此,求
其无贫不可得也。民既贫矣,则速负必多,速负多矣,则府库必竭,乃必至之理截@
这是典型的用银致贫论。我们知道,民贫国困是由于残酷的封建剥削和频繁的战事造成
的,而不是使用白银。况且当时的钱价不是上涨而是下跌,说明流通中的银钱数量不是
日益减少,而是由于海外白银的流入及国内银产量的增多而增加的。为此,谭纶认为,
“言足国必先富民,欲富民必重布帛寂粟而贱银。欲钱银,必制为钱法,增多其权,以济
夫银之不足而后可”@。他提出的“通钱法”的主要内容:一是增加铸钱,“以济夫银之
不及而后可”;二是增加征钱的比率和将钱改为“大明通宝”。具体说,赋投原来征银的
解往中央的部分改为银六钱四,留存的部分改为银钱各半。官军傣铜折银的部分也改为
银钱各半。罪犯赎罪除罚谷外,一律改为收钱。这样规定,百姓皆以行钱为便了。谭纶
这一重钱贱银的主张在白银已取得基本货币流通制度下,卿佳于实行的,即使实行了也
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它是违背货币发展规律的。
曾被称为明中兴的经济名臣的靳学颜,也是反对使用白银的。他说:“臣闻钱者泉也,
如水之行地中,不得一日废者。一日废,则有枯稿之虞”。“夫银者,寒不可衣,饥之不
可食,又非衣食之所自出也,不过贸迁以通衣食之用尔。而铜钱亦贸迁以通用,与银异
质而同神者,犹云南不用钱而用海巴。三者不同,而致用则一焉,,今独奈何用银而废
钱”⑩。这里,靳学颜只看到银铜和海贝都可作流通手段的相同处,但他不懂得货币还
有其他职能,制作货币的材料不同其作用就有很大区别。这说明他的货币理论有很大片
面陕。

回复
举报|13楼2021-05-21 21:57

001hycool

救邢存卫
5

有两位晚明的科学家的货币观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位是著名数学家李之藻,他是赞同使用白银的。他说:“磋乎!圣王治天下,因民
之情与之宜之,不深强也。今民情不以钱币,而以银币,非一日矣,上又求金之使旁午,
而积金之府岁拓,明夺其所欲,而予之以其所不欲,强而行之,无乃藉青轶(铜钱)以
愚黔首,天下攘攘,其亦有辞”@。意思是说,使用白银已非一日并深得人心,现在又
要改用铜钱,“强而行之”,与此来愚弄老百姓,必然会造成天下纷乱。
另一位是著名的科学技术家,《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化挤寸白银为币也是赞同的。
他说,“普夭之下,民穷财尽四字,整额转相告语,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工运旋而出
者也。天下未尝生,乃言乏。其谓少肠遨为中国之壑,而奴虏又为九边之壑,此指白金之
物而言耳。财之为言,乃通指百货,非专言阿褚(货币)也。今夭下何尝少白金哉?所
少者,田之吾谷、山林之本,墙下之桑,池之鱼耳。有饶数物于此,白锻、黄金疾呼而
至,腰缠筐盛而来贸者,必相踵也。”⑩这是针对用银致贫论而发的。他认为造成“民穷
财尽”不是缺乏白银所致,而在于社会生产的萎缩。“财之为言,乃通指百货,非专言阿
褚也”。如果社会生产日益丰饶,“白锻’(白银)黄金疾呼而至”,“持有白银者就会使用
它来交易,“今天下何尝少白金哉?”
上述观点反映了他们对事物所持有的慎重态度。特别是在传统的重钱轻银思想笼罩
下,他们所持的这种态度,更是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明代的诸思想家对纸币、铜钱、白银的种种
议论,虽多重复宋之前人的观点,但对某些货币观点却具有独到见解。同时从这些议论
可以看到,封建统治者为了鱼肉人民,搜刮民脂民膏,不断采用和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
维护其统治,充分暴露其封建政权统治的腐朽性。其二,明代推行的纸币制度的失败,其
原因不在纸币本身,而在于统治者实行的通货膨胀政策。白银的流通尽管多次受到统治
者下令禁锢,但禁而不止,却不断冲破牢笼,广泛而深入发展,终于获取了明代中晚期
的基本货币制度。这说明货币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能因势利导,
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明王朝建立后的百年间,国内农业生产获得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后期,即
15世纪以后,国内城市经济与商品货币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比较突出的,在
全国建立了30多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农
村,佃农日益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而佃农本身又开始分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佃
农以及由富裕农民上升的中小地主,均乐于雇用雇工形式的劳动力。雇工成为当时农民
阶级中仅次于佃农的农业劳动力队伍。雇工又分为两类:“计岁而受值者日长工”,“计日
佣者谓之短工”;在货币经济方面,贵金属白银开始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一、承袭宋元继续推行纸币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继续实行纸币制度。开始参照元代的办法,用钞不用钱,
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不久由于纸币逐渐贬值,且贬值愈来愈厉害,元朝统治者不得
不放弃专用纸币之法,改行钱钞并用的制度。
明朝的纸币,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的。纸币的名称叫大明通行宝
钞。宝钞面额分六种: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铜
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金银只可以用来领用钞票,不许流通。持有
金银者,不许私下交易,只能卖给政府。洪武十年规定,一百文以下的数目用铜钱支付。
商税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洪武二十二年,由于流通的需要,加印发行小钞,分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共五种。在形制方面,大明宝钞四周有龙纹花
栏,上面横题的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中间有钱贯的图样。下面则印明为中方省或户部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伪
造者斩,以及告发者的赏银数目。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以后,虽然继续发行,但仍用
洪武年号。一贯的大钞,长约9. 5市寸,宽为6市寸,一贯以下的小钞,长宽都小得多。
其形制大小钞没有多大分别①。
明代实行的纸币制度与宋元比较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实行纸币制度的二
百多年间,只有一种形制的钞票。这与元朝的纸币不同。元代在几十年间,自己的钞票
改了几次名称。二是明朝的纸币不实行分界的办法,由于旧钞越来越多,以新换旧、从
中舞弊的倒钞问题十分突出。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情势下,商人对钞票的新旧加以差
别对待,同时税务、钞局官员,利用新旧钞票价格的不同,强迫人民用新钞纳税,他们
则换成破烂钞票送缴国库,从中取利。三是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广,信誉极高,终于成为
明朝的正式货币。在白银流通不断扩展的形势下,大明宝钞的流通范围却越来越小,以
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正统(公元1436年)以后,宝钞已不通行,只有官傣还是用钞折
付。由于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具有许多优点,在纸币已不通行的情况下,仍被许多
人认为有必要保存。直到明术,还以钞票来代表货币,或称钱钞,或称钞银,而实际上
支付的却是银或钱。这说明纸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另一方面,由于纸币易于印制,易于为统治阶级利用来作为搜刮民脂民膏,弥补财
政赤字的工具,直至明王朝即将灭亡的明末,仍念念不忘发行钞票。天启年间(公元1621
年),由于财政困难,给事中惠世杨曾建议用钞。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给事中何楷
又请行钞。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蒋臣的行钞建议曾获得在朝掌管财政的大臣倪
元路等人的赞同。最高统治者思宗朱由检更是争不可待,愿行钞法。当时,户部议行钞
法有许多好处:“一日造之本省,一日行之途广,三日资之也轻,四日藏之也简,五日无
成色之好丑,六日无称兑之轻重,七日革银匠之奸偷,八日杜盗贼之窥伺,九日钱不用
而用钞,其铜尽铸军器,十曰钞法大行,民间货卖并可不用银,银不用而专用钞,天下
之银可尽实内库”②。这个服胃“十便十妙”的说法,虽列举了行钞的一些优点,但其
要害显然在于“天下之银可尽实内库”。当时正处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形势,这一行
钞计划一传出,就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出现“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筐而去”的
局面,明末阁臣蒋德嫌也说:“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③崇祯统治者急于推行的行
钞计划,随着明政权的崩溃而彻底破产。
二、白银成为明代中后期基本货币制度的历史必然
如前所述,明代初期是推行纸币制度,禁止使用金银的,然而前进到五十多年后,即
英宗即位(公元1436年)后,大明宝钞已退出流通领域,于是,放松用银的禁令,公开
使用白银,使白银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的货
币职能,成为正式的货币。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应从纸币、铜钱、白银三
者在流通中的变化和发展去寻找,即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其规律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从大明宝钞流通情况进行考察。大明宝钞制度是不兑换的纸币制度,由于军需
支付繁重,铸钱数目又不多,只有靠发行纸币来应付。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
现象,随后发生了新、旧钞差价倒钞问题,并愈来愈严重,使纸币的购买力大大贬值,宝
钞制度开始败坏了。明成之民水乐二年(公元1404年)左都御史陈瑛因纸币愈益奎滞提议
实行户口食盐法(即食盐税,规定大口令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小口月食盐半斤,纳
钞五百文),藉以收回流通中过多的纸币。仁宗即位时(公元1424年),尚书夏原吉又提
出增添“门肆、门摊诸税”,具体措施收回在流通中充斥的纸币,以提高其购买力。并建
议“官钞宜少出”④,但实际上行不通。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大明宝钞继
续贬值。刘定之针对这一情况,主张收缩通货。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解
除用银的禁令,大明宝钞实际上已不行使。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邱海以“物与
币两相当值”为论据,抨击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与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主
张实行以银为主,钱钞并行的货币制度。从此白银已获得合法货币的资格,并在货币流
妙兼用,以纸甲刀土,}1可t尾刀拥。洪武丫牛双正,一日关以r阴狱日用钢饮又1可。同祝
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的情况卞,人民自然乐于使角铜钱,
以求尽量减少损失.在禁用铜钱行不通的情况下,公开让铜钱与钞票在市面上流通。可
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法年间虽曾铸钱,但数量不多,加上私铸猖撅,劣钱
泛滥,造成钱分等级,因而铜钱在流通中也}P}利,已不可能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
再从白银流通的情况看,开始是严禁使用白银,但禁而不止,在纸币不断贬值的情
况下,它的流通范围却愈来愈广,终于成为明代中后期的基本货币制度。.
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纸币的不断贬值和铜钱减少私
铸猖撅,促进了白银的广泛使用。二是白银更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因为白银与铜钱比
较具有下列优点: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并能执行
货币的更多职能。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⑤‘三是白
银的生产量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满足流通中的需要。这一条也很重要,虽然过去就有
白银,但数量少,形不成流通中的基本货币。据史书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大开银矿,所
以银钱的铸造,比以往其他朝代的银钱要多。加上当日士世界各国都掀起开金银矿的狂潮,
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四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需要。明初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许寸板下
海。明中叶以后,放松了海禁,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增加。
通过贸易把中国的货物输往国外,与此同时美洲银元、荷兰银元也通过菲律宾的华侨流
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白银确实带来许多方便,既可以充当购买手段、支付手段,
而且还可以充当贮藏手段。就是说,黄金白银可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纸币铜钱
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白银成为明中叶后的基本货币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货币史
上的大进步。
本文标题: 世界历史中,王朝更替以及王位更迭时旧货币是怎么退出流通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25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门豹把巫婆投入河里,算不算草菅人命古人怎么晾衣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