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时期的一位团级指挥官,到解放战争时期只能当到师级指挥官吗

发布时间: 2022-09-17 11: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与陈毅相比,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成功指挥了很多著名战役,为什么55年他只被授予大将军衔?按照现在的研究,粟裕被授予大将都高...

八路军时期的一位团级指挥官,到解放战争时期只能当到师级指挥官吗

与陈毅相比,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成功指挥了很多著名战役,为什么55年他只被授予大将军衔?

按照现在的研究,粟裕被授予大将都高了。

粟的败仗过去知道甚少,满耳都是他的胜仗,以至有人说他是“常胜将军”,其实他的败仗比谁都多,都大,后果也最严重(导致现在一边一国)
有网上如下文章请读者看看:
仅解放战争时期:
1.淮阴之战
2.链水的败仗,二战涟水
3.泗县战役
4.粟浴直接指挥的南麻失利,
5.粟浴直接指挥的临句失利
6.汶上失利,
7.济宁失利
8.盐南失利
9.曹县失利。
10.粟浴直接指挥土山集战斗
11.胶东平度失利,
12.凤凰山失利,
13.水沟头失利
14.碾庄战役
15.小宋庄失利,
16.大宋庄失利,
17.贺台子失利等。
18.范家集失利,
19.潘塘失利。
20.豫东战役第三阶段
21.上海月浦失利
22.金门失利,
23.步登岛失利,
24.南日岛失利
特别是:后果也最严重(导致现在一边一国,历史罪人呀) .这是我搜索到的,我根据搜索的结果现总结如下:粟裕对日作战没有战绩,实在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一历史罪人,怪不得连元帅都评不上.吃败仗无人可比,从头到尾,从北到南,从陆地到海洋都有他粟裕的败仗.实在是我军的耻辱呀.粟裕岂能和这些历史名将相提并论,粟裕连他们的屁也摸不着.呵呵.
55年授衔,元帅有个硬性指标,要创立过一块根据地或红军的方面军。粟裕在这方面是空白。其实对比其他大将,肖劲光,张云逸,陈赓,粟裕的资历实在是小字辈,排在大将之首已经不亏欠他了。
你们说的战功第一仅仅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大革命时期就是个小人物,在红军时期就是个小兵,在抗日时期也就个旅级干部(新四军的师相当于八路军的旅),这么长的时期他的战功不咋样的!而陈毅对创建人民军队有贡献(南昌起义领导者),创建过主要根据地,这些功劳都被粟粉吃了吗?睁眼说瞎话
军衔表面上是授军衔,实际上也要接轨政治方面的,元帅军衔意味着与中央政治高层接轨了,是中央委员的一分子,是骨干成员,而大将以下全部都得被排除在中央政治领导高层以下。

栗裕仅仅只是个职业军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也不擅长。很多时候在政治方面是一根筋,惹得毛泽东很不高兴,而相比较而言,林彪在这方面比较会附和毛泽东,陈毅则主要扮演的稳定军心,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扩增兵力建设城市的工作。
说干脆点,十大元帅在战争年代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负责为党中央监控好管理好每一支军队。他们是灵魂核心,栗裕的军事能力强,政治威望不足
粟裕将军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大军团作战第一人,功绩可以说除了林彪以外就算他最高了,但是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武器和人员都最高,所以第一的位置很难抢下来。有一种说法:听说当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毛拉了两个人挖第一撬土,军事指挥官就是粟裕。。并且朝鲜战争时期本来志愿军司令的第一人选就是粟裕,但是粟裕将军身体不好,所以没法去。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年毛准备授粟裕元帅军衔,但是被粟裕推辞了。本来大将军衔也要推辞的,但是毛和那些将领们不同意了,最后授予了大将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纵队一般相当于一个师么

  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就相当于一个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三河坝战役中,走出了几位开国将帅?他们分别是谁

1927年8月1日,在叶挺等人的领导下在江西南昌举行的武装起义。此次参战的部队有3万多人,在后来大授衔时,十大元帅中便有7位直接和间接地参加了此次起义,八月五日起义军的武装部队离开南昌南下,然后再次举行北伐,于是主力在贺老总等人的率领下向潮州、汕头进发,而另一部分则是在朱德的率领下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

当部队驻守三河坝不久,国民党将领钱大钧便率领两万人来袭,面对数倍敌人,朱德依靠当地的有利地形进行了阻击,而这场阻击战一打便是三天,在我寡敌众的情况下,起义军采取全面撤退策略,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丰、陆丰与当地的起义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老总率领最后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会合,后来这支部队逐渐发展成了红军的主力部队。

三河坝战役看似失败了,可是这却是非常大的成功,他不仅掩护了起义军主力的安全撤退,而且还在三河洒下了红色的种子,最重要的一点便是 探索 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到农村,军事上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转变发生了重要转折点,除此之外,在后来的大授衔仪式上,当年指挥三河坝战役的三位指挥员中,两位成了开国元帅,一位成了开国上将,那么这三位都是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第一位便是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元帅,他也是三河坝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他出生于四川仪陇,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战时期,有担任八路军总司令,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

其次便是陈毅元帅,他和朱老总都是四川老乡,在南昌起义时他在叶挺领导的11军担任指导员,随后与朱老总一起据守三河坝,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主要留守南方指挥工作,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1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之后,他出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被任命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在他和粟裕的领导下,指挥华东野战军参加了孟良崮,淮海等战役,第三野战军成立后,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来还担任过外交部部长。

最后一位则是周士第,他出生在广东,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而他率领的部队由于所部敢打硬仗,屡建奇功,被称为“铁军”。南昌起义时,他被任命为第25师师长,之后在朱德的率领下据守三河坝。

土地革命时期,他担任过第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士第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随部开赴晋西北,在雁门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晋北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晋北战役,随后担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协助徐帅指挥了解放太原,晋中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大授衔时被授予开国上将。

排长、连长、营长、军长、师长、团长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

1、排长:民兵或部队中率领一排战士的军官,军衔一般为少尉或者中尉。在有些国家的军队中或者在战争时期,排长也可以由资深的军士代理,一个排约20-30人。

2、连长:是在军队中连一级编制的最高指挥员,一般由上尉或中尉担任。 一般每连三个排,每排三个班,一班大约十人,加上炊事员等,每连大约一百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连长是连队党支部副书记,政治上受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监督。连长和政治指导员平级,都是正连级,分工负责连队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连长一般配备通讯员。

3、营长:是军队中营一级编制的最高军事长官或指挥员(武警叫大队长),在1955年施行的军衔制中,营长的编制军衔是大尉,在1988年以后施行的军衔制中,编制军衔为少校,资历较浅者为上尉,资历较深者为中校。每个营有加上炊事员在500人左右。

4、团长:军队中一个团级单位的最高指挥官,一般由上校或者中校担任,每个团原来约一千多人 加强团可达3000人。上级为师长(或旅长) 下级为营长。

在解放军中,和团长平级的是团政委,政委有部署命令的权力,只有团长署名未经政委副署的命令无效,由此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制度是在古田会议建立的。

在团级部队有团党委,党委书记是政委,团长是副书记,在人事任免方面,政委居于主导地位,团长则负责军事工作。

5、师长:师的最高军事指挥员,军衔一般是少将或者准将,有些国家则是由相近的军阶,如大校担任。军队师级编制的最高军事指挥首长,即军事主官。

在设立政治委员的军队中,师长和师政治委员同为全师人员的首长,共同负责全师的工作。师长对全师的军事工作负主要责任。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每个师在8000-10000人之间。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

1、排长:民兵或部队中率领一排战士的军官,军衔一般为少尉或者中尉。在有些国家的军队中或者在战争时期,排长也可以由资深的军士代理,一个排约20-30人。

2、连长:是在军队中连一级编制的最高指挥员,一般由上尉或中尉担任。 一般每连三个排,每排三个班,一班大约十人,加上炊事员等,每连大约一百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连长是连队党支部副书记,政治上受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监督。连长和政治指导员平级,都是正连级,分工负责连队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连长一般配备通讯员。

3、营长:是军队中营一级编制的最高军事长官或指挥员(武警叫大队长),在1955年施行的军衔制中,营长的编制军衔是大尉,在1988年以后施行的军衔制中,编制军衔为少校,资历较浅者为上尉,资历较深者为中校。每个营有加上炊事员在500人左右。

4、团长:军队中一个团级单位的最高指挥官,一般由上校或者中校担任,每个团原来约一千多人 加强团可达3000人。上级为师长(或旅长) 下级为营长。

在解放军中,和团长平级的是团政委,政委有部署命令的权力,只有团长署名未经政委副署的命令无效,由此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制度是在古田会议建立的。

在团级部队有团党委,党委书记是政委,团长是副书记,在人事任免方面,政委居于主导地位,团长则负责军事工作。

5、师长:师的最高军事指挥员,军衔一般是少将或者准将,有些国家则是由相近的军阶,如大校担任。军队师级编制的最高军事指挥首长,即军事主官。

在设立政治委员的军队中,师长和师政治委员同为全师人员的首长,共同负责全师的工作。师长对全师的军事工作负主要责任。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每个师在8000-10000人之间。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
本文标题: 八路军时期的一位团级指挥官,到解放战争时期只能当到师级指挥官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89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脾胃虚弱是如何造成的修道院的修士们为什么要酿啤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