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为何送给海瑞“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八字评价?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道疏,矛头直指大明朝最高统治者嘉...

大明王朝1566,海瑞死谏之时,嘉靖怒气大发,赵贞吉挺身而出,是谋私利还是为公义,怎么看赵贞吉这人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为何送给海瑞“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八字评价?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道疏,矛头直指大明朝最高统治者嘉靖帝。

几番较量之后,嘉靖帝派出了内阁全部成员,会审海瑞,结果海瑞逮住赵贞吉不放,硬是把他扒了个精光,随后开口:

“赵大人若不回避,卑职将不再回答一字!”

万般无奈之下,徐阶听从高拱的建议,还是向嘉靖帝请旨吧,那么接下来嘉靖帝又该如何对付海瑞呢?


一、

前面海瑞把嘉靖帝将在了那里,导致皇上无法体面地下台。那么嘉靖帝就需要一个台阶下,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台阶还必须得海瑞给提供。

在赵贞吉败下阵来后,愿意替嘉靖帝挡箭的大臣,再无一人,于是,嘉靖帝决定亲自出马,要好好会一会海瑞。

石姓太监首先出马,一上来就告诉海瑞,皇上有旨,既可以站着回答,也可以坐着回答,不用跪着:

“你是个清官,这是皇上的原话!”

这句话是话里有话,因为嘉靖帝搞不明白海瑞到底想干什么,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海瑞想要名。要名很容易,皇上直接就可以给你——你是个清官!

第二句话就是:

“皇上说,你想做比干,他却不是纣王。”

皇上说这句话也是很鬼的,你海瑞是清官,这毋庸置疑,但朕也不是昏君啊,对不对?

海瑞仿佛心领神会的样子,回答,我们是大明朝,不是商朝,哪里来的比干和纣王啊。这句话让石姓太监还是很欣慰的,以为海瑞明白了,于是告诉他,等到后面会审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回话吗?

海瑞恢复了原样:

“该回的便回。”

石姓太监有点火了,你海瑞怎么这么耿直,要寻死也没有这么个寻法啊,自己找死也就罢了,还得牵连很多人:

“我今天来,是来救你的!”


二、

这就是嘉靖帝想要的台阶,这个台阶就是:

“只要你在那些人面前认个错,皇上便会放了你,也不会因你再牵连其他人。”

嘉靖帝的目的是维持权威,杀人诛心,最佳效果不是海瑞向皇上认错,而是要他向众臣认错,以儆效尤。也就杜绝了再有人想学他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把上谏事件的影响消除到最低。

但是单纯地让海瑞认错,谈何容易,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啊,但是不管他是甜还是不甜,嘉靖帝这个瓜是扭定了。

海瑞认错,皇上是有台阶下了,但是海瑞的台阶怎么下?

分两个方面,如果海瑞不认错,那么吕公公、黄公公、齐大柱、朱七、王用汲……等等这些人都得死:

“待会儿只要你认一句错,所有的人都救了。”

也就是认错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能救所有人,那么认错的第二个好处呢?

“你请了罪,皇上就不会给你降罪,还会破例将你调到国子监去……”

不仅如此,还会让海瑞通过科举考试,正儿八经中个进士,还能成就一段君臣佳话,毕竟海瑞目前还仅仅是一个举人出身,这个诱惑还是相当大的。

嘉靖帝这一套拳打出来,也表明了他对海瑞的态度:

承认海瑞是清官,也就等于承认了他不可能被金钱收买,这次上谏也不是为了钱。出仕为官,无外乎几种目的,要么为了钱,中饱私囊,要么为了名,光宗耀祖。海瑞是清官,自然不会为了钱,那么他就是为了名了,既然为了名,那么就给你名。

可是没想到,海瑞还是拒绝了……


三、

海瑞回了几句话:

首先他讲了,自己不想牵连其他人,而且之前也说了,没有受任何人指使,如果皇上非要牵连那些人,我也没办法啊。

其次,我海瑞也不是为名,只是希望皇上能按照圣人的话办,也就是孟子说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最后,海瑞也不怕死,希望皇上多想想天下百姓,而不是我海瑞的个人问题。

这下子石姓太监傻眼了,这就是一个傻子啊,皇上连怎么认错都教给海瑞了,他就是不肯认错啊,没办法,也只能请皇上亲自出马了。

很多人看不懂这一段,黑衣人跟海瑞讲话,海瑞到底有没有识破这个人是皇上?

其实识破了,海瑞虽然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又不傻,来了一群太监,簇拥着个黑衣人,衣服还看不出官衔。整个大明朝里面穿袍子,外面套棉布大衫的只有嘉靖帝,虽然海瑞没见过皇上,但官场上混得久了,不会不清楚皇上的穿着喜好,毕竟宫里的小太监都清楚。

再有能随便进出诏狱的,还不穿官服,指定是皇族,裕王这个时候避嫌还来不及呢,哪里敢跟着石姓太监一前一后见海瑞?

更重要的是黑衣人进到诏狱是坐着的,是被抬进来的,要知道到这里面来的人,要么走进来,要么躺着被抬进来,这样明目张胆坐着进来,头一个。

当然,嘉靖帝的一句话也暴露了他的身份,当海瑞不肯驳斥他的话时,他逼着海瑞说话,海瑞不说,他急了:

“好大的学问,有旨意,你必须回驳。”

试问哪个官员领了旨意来问话,不先说旨意的,而是赶到兴头上,直接甩出一个旨意?海瑞不傻,自然明白身边的人就是嘉靖帝,所以,他的回话都是装傻卖楞,故意说给嘉靖帝听的。


四、

海瑞还是太猛了,一番批判之后,硬是把嘉靖帝的鼻血给喷出来了,临走了嘉靖帝留下一句话:

“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那么嘉靖帝这句话说的对不对呢?

1、无父,对应的前面海瑞提到的,自己四岁丧父,是母亲抚养长大。嘉靖帝说他无父,一方面指他没有父亲,另一方面也暗指,他没有受到正统的教育,缺乏父亲的管教。

但是这样说其实对海瑞是一种打击,虽说他无父,但是海母对海瑞的教育一刻都没有放松。实际上剧情前面有专门的伏笔,就是海母跟海瑞讨论《孝经·谏诤章》的时候,这个之前讲过,不提。

2、无君,嘉靖帝的意思很明确,海瑞的眼中根本没有他这个君父,别的臣子都想方设法挪钱替君父解决住所问题。就海瑞恶心人,上了一份什么《治安疏》,说着“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这就是无君。而且什么“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显把皇上排到了最后,眼中无君。

但实际上海瑞并不这样理解,前面的《孝经·谏诤章》就提到了,君父有过错,作为臣子就得上谏。而海瑞恰恰是做了臣子该做的事,怎么反而成了眼中无君呢?

如果非要理解成“无君”,那么君是对于臣而言的,由于“君”不像“君”,这才有了海瑞的貌似进谏,反而成了嘉靖帝眼中的“臣”不像“臣”。

3、弃国,嘉靖帝所谓的弃国,实际上是指海瑞不顾大体,为了自己的私欲,耽误了国家大事。比如在浙江,他跟千户斗,跟郑泌昌、何茂才斗,跟胡宗宪斗,跟赵贞吉斗。胡宗宪顾全大局,没有背叛严党,没有落井下石,急流勇退,这是为国。赵贞吉左右逢源,委曲求全,在不触动国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浙江贪污案,这叫老成谋国。

唯独你海瑞,眼中容不得沙子,不顾全大局,明明抗倭是重中之重,却还是去激怒胡宗宪;明明不到倒严的时候,偏偏要在浙江搅个天翻地覆,一份供词相当为难嘉靖帝;明明可以好好当京官,偏一进京就跑到六必居恶心了一把皇上,这不就是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嘛,就是弃国。

但是,嘉靖帝所谓的“国”明显地跟自己划了等号,实际上,嘉靖帝并不是整个国家,也代表不了整个大明朝。而海瑞直指大明朝的弊端,希望皇上能为江山社稷,能为大明百姓,天下苍生做主,能说他是弃国吗?


4、弃家,这两个字最好理解,嘉靖帝提出来为了他的家人,为了他的朋友不受牵连,希望他能主动认错。可是海瑞自己的棺材都准备好了,死不悔改,这完全就是不顾家的表现,毕竟家中还有老母,还有妻子,以及妻子肚子里的孩子。

书中记载:

“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产期,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规制,不能给她派郎中。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当然,这也算是嘉靖帝的神预言吧,而且被他言中了,海瑞最后确实落得了弃家的结局。

但是,关于“家”的概念,两者理解也有不同,舍小家顾大家,海瑞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上谏,完全是受了大兴县赈灾的影响。天下还有那么多的小家等着被拯救,自己义不容辞,当然,这也是他自己想当然。

毕竟海瑞上这道疏,就两个目的:

“我海瑞上这道疏,只为了两条: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苍生。”

一是为大明朝的国祚延续,二是为大明朝的子民安康!


所以,嘉靖帝说海瑞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既正确,又不正确,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因为海瑞上书说嘉靖的各种不行,所以嘉靖才送他这八个字,这八个字除了是让嘉靖自己有台阶下,也是给海瑞一个台阶。
嘉靖皇帝说海瑞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言外之意就是说海瑞心中只有民。正所谓孟子说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海瑞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而嘉靖帝却深深迷恋黄老之道。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于是乎,海瑞罢官也便成为了必然。
因为嘉靖皇帝只喜欢求仙问道,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对国家政事和黎民百姓一点都不关注。
因为海瑞冒死谏嘉靖帝,逼得至高无上的自称君父的嘉靖帝又不敢杀他,不然落得个杀贤臣的骂名。

大明王朝中得知嘉靖帝烧掉海瑞奏折,为什么高拱大骂赵贞吉无耻?

为什么高拱大骂赵贞吉无耻?

大明王朝中高拱之所以破口大骂赵贞吉,就是因为这小子不地道。本来好好的快要搬到严家父子了,在这节骨眼赵贞吉打退堂鼓了,而且把责任推卸在了海瑞身上,结果高拱受不了直接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骂赵贞吉。

其一、功劳是他人的,背锅海瑞来。

海瑞在赵贞吉等人面前就是个有事他来当炮灰,成功了功劳没你海瑞什么事,失败了你海瑞就是一个背锅侠、替罪羊。至少在高拱眼里是这样的,海瑞是个好手,但是功劳并不是他的。要命的事,让别人去做,等到有了功劳了,首推谭伦,其次是张居正,再排估计是赵贞吉,最后才能排到海瑞。这样一来,这帮大臣就有的争吵了,高拱就说个没完。

其二、高拱是不一样的烟火。

这帮人一直想搬到严嵩父子,倒严紧急时刻,赵贞吉、谭伦萎了,让海瑞一个人顶在前面。话句话说赵贞吉等人选择了不表态,让海瑞去表态,从而试探嘉靖帝的想法。这下高拱不乐意了,高拱认为这帮热太无耻,刚才还在抢功劳,没一会属狗脸就开始推卸责任,高拱本来就是个暴脾气,自然嘴巴不会留情,破口大骂赵贞吉。

总之,高拱之所以骂赵贞吉,就是因为这帮人的计划没达到预期,反而相互推责。高拱作为徐阁老的门生,自认为和他们不是一样的人,所以才会一时没忍住骂了赵贞吉。

嘉靖帝以上天的安排为由,烧掉了海瑞送上来的急递,说到底,是众人的表现使得嘉靖帝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
因为海瑞的奏折不能让别人看到,所以嘉庆帝把它烧掉了,而且赵贞无耻的把责任都推到了海瑞身上。
嘉靖帝烧掉海瑞的奏折是因为不想让其他人看见奏折的内容,而赵贞吉等人又不表态想试探嘉靖帝
嘉靖帝以上天的安排为由,烧掉了海瑞送上来的急递,但是赵贞吉为了自保,将责任推给了海瑞。

大明王朝:老狐狸的大智慧,赵贞吉为什么在海瑞死谏后挺身而出?

嘉靖四十五年,春节刚过,正是开春好时节,正所谓“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嘉靖帝也等到了移驾万寿宫的好日子。只是万事俱备还欠贺表,可是他最终等来的“贺表”却是海瑞的一封《治安疏》。

盛怒之下,嘉靖帝一口咬定此举背后是有人指使的,双眼紧瞪,众臣跪倒一地。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赵贞吉挺身而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在这种节骨眼儿上,嘉靖帝又是在愤怒中,赵贞吉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第163期:大明王朝:老狐狸的大智慧,赵贞吉为什么在海瑞死谏后挺身而出?


一、赵贞吉挺身而出,于情于理都是合适的,至少按照一个正常的组织架构,他也必须得出来说话。

道理很简单,赵贞吉作为户部的部门经理,自己底下一个小干事还是通过自己的手递交了一封自己都没有过目的文件给总裁。总裁看后震怒,各部门经理全都瑟瑟发抖,面对总裁的询问,赵贞吉想跑也跑不掉啊。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深挖赵贞吉此举背后的逻辑:

当初赵贞吉入阁的时候,嘉靖帝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四德亨利元!”

内阁一共四个人,就差这个“贞”,这个“贞”不是胡汝贞,而是赵贞吉。

之前我们也讲过,赵贞吉这个人一手“太极拳”打得炉火纯青,他最擅长的就是拖。

浙江“毁堤淹田”后,他就拖着不借粮,直到胡宗宪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理由,直到京城内的徐阶和严嵩达成妥协;审“浙江冤案”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拖,把杨金水生生给拖疯了,把吕芳给拖到请严嵩喝酒被罚去修吉壤,把海瑞硬是拖到跑军营跟胡宗宪去叫板;等到了这次欠俸危机,他仍然是拖,在嘉靖帝面前保证的好好的,结果百官上谏,百姓饥饿,无能为力。口口声声说替海瑞罚俸禄,最终还不是海母自己织布换点口粮吃,等拖到海瑞上谏了,拖不动了……

此时嘉靖帝还在愤怒中,能接话的就两个人选,一个是徐阶,一个就是赵贞吉。让徐阶接话,等于主动权交给了人家,毕竟徐阶背后还有裕王,搞不好最后自己就是替罪羊。

而把主动权放到自己手中,尚且有一线生机,也给了老师徐阶一定的时间去捞自己,所以他没得选。


二、再说嘉靖帝为什么会认为海瑞是受人指使的?

其实嘉靖帝的追求很简单,就是修仙嘛,他的所有花费,除了日用品比较高档之外,就剩下修仙所需要的费用了。

最开始他重用严党,严嵩父子俩也是想方设法给他修宫殿,开篇第一次御前财政会议争论的焦点也在这里。

谁也没想到,因为改稻为桑,导致两派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呢,宫殿也没有修成。好不容易抄了严党的家,弄了点钱回来,结果清流们对这些钱的分配不依不饶。嘉靖帝使了个心眼儿套了点现钱修宫殿,没曾想,事情就发展到这个地步了。

嘉靖帝委屈吗?

他觉得很委屈,自己时日不多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以前大冬天穿单衣还能抗一抗,现在裹着棉被都瑟瑟发抖;以前嘛,吃一颗仙丹,还能再坐几个时辰,现在喝着李时珍的汤药,都得倚着靠垫;以前嘛,算计一下大臣,还能像鸟一样张着双臂飞来飞去,现在等陈洪一走,马上就卧倒休息。

所以,他盼着这个万寿宫早日建好,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于为了这个宫殿,他已经产生了退位之心。

这个细节在他跟黄锦夜里探班工程时,他就抱怨百官不理解他,自己不过是想修个宫殿养老而已:

“朕有个念想,等修好了这两宫两观,就让裕王接了位,朕一心玄修。”


三、甚至于自己倚重的严党跟清流派PK,剑指裕王,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拿掉了严党。以至于后来,他经常提到如果严嵩在,其他人也不敢这么对朕:

“无非是因为朕盖了这几座屋子想养老,严嵩和严世蕃在他们敢这样?”

因为裕王听从安排去安抚了被打百官,给他树立威信,百官也都同意上贺表,嘉靖帝甚至都把冯保给送回去了。

结果跑出来一个六品户部主事,连通过正常途径上书的权力都没有,竟然跟嘉靖帝玩了一手狸猫换太子。弄了封假贺表,“哇啦哇啦”把嘉靖帝给扒了个底朝天。

嘉靖帝不傻,当然知道众臣上贺表不是发自内心,当然知道自己是在控制舆论,偏偏海瑞站出来了,其他人还都说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能信?

他能想到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有人想学当年给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把戏,自己马上就要退位了,你裕王就这么等不及?

朕传位给你是朕自愿,但是你弄了个不入流的六品户部主事过来全盘否定朕,这不是逼宫,是什么?

别忘了几年前,同样的情景再现,周云逸是借天象抨击嘉靖帝,结果被廷杖致死。海瑞是聪明,借如今的现象抨击嘉靖帝,周云逸就是裕王那伙人指使的,这毋庸置疑,那海瑞是谁指使的呢?

别说以嘉靖帝多疑的性格会怀疑了,就算是我们自己,动动脚指头也会往被人指使上面想。


四、结果,嘉靖帝在这里发飙,底下的众位重臣却跪倒一地,并无人应答。从众臣这边讲,他们是被蒙在鼓里的,但是从嘉靖帝这边理解,就成了有人打招呼,不让他们说话,谁打招呼?

还用问吗?

当然是此举受益最大者了,也就是裕王,如果没人应答,那么对于嘉靖帝来讲,只能从海瑞的举荐者入手,也就是裕王。

这一点,徐阶必然能看出来,他作为内阁首辅,这种情况下,是不得不站出来的。但是刚才我们也说了,海瑞是赵贞吉的下属,而且二人曾经在浙江共事过,且赵贞吉没能压住海瑞上供词。更重要的是,这次“贺表”也是赵贞吉捧给嘉靖帝的,不管怎么追究,他都逃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容不得他多想,一旦徐阶接话,自己就成了被审讯的人了,而自己接话,还可以把案情压到自己这一级审理。徐阶来审,顶撞恩师,那就是恶名,参考胡宗宪不肯倒严,此时顶撞嘉靖帝,反而成了美名,叫冒死直谏,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实际上他之所以敢站出来,就是因为他是没有退路:

首先,海瑞是什么样的人,不用他自己解释,嘉靖帝曾经也见识过的,不管是自己也罢,海瑞也罢,都不希望互相牵扯。也就是,不管怎么审,自己确实没有指使海瑞,更何况自己刚被提到内阁,也没有动机。

其次,自己站出来后,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自己老师的徐阶,也必然不会像当初的严党放弃郑泌昌和何茂才一样放弃他,更何况这还是两码事。势必会让众人联合起来否认指使海瑞,嘉靖帝再怎么厉害,再怎么平衡,也需要帮手,当全部官员都站到对立面,他也无能为力。


最后,此举也有带有赌的成分,如果压住了嘉靖帝的怒火,那么不用说,赵贞吉这个名字的分量将会大幅提升。如果没能压住嘉靖帝的怒火,那么他也将留下仗义执言的印象,能够青史留名。更重要的是,与其把命运放到徐阶等人的手中,随时面临丢车保帅的风险,不如捏到自己手中,好歹努力过了……


但是机遇和风险并存,虽然在嘉靖帝这里赵贞吉仿佛扳回一局,但很快他跟海瑞的对决中就被扒得精光。最终在“内阁论罪”中,败下阵来,不仅被海瑞反驳的体无完肤,连高拱都低看他一眼,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因为他知道在海瑞死以后自己出来是最理智的,皇帝会很高看自己。
因为他预感到时机已经到了,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话,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赵贞吉是看准了时机,他知道海瑞要走在前面,我在后面才行。
本文标题: 大明王朝1566,海瑞死谏之时,嘉靖怒气大发,赵贞吉挺身而出,是谋私利还是为公义,怎么看赵贞吉这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1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小学宁愿让小学生崇拜牛顿、爱迪生,也不愿让小学生崇拜孔子先秦史料是汉初伪造可能性有多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