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古代波斯各个王朝的记载

发布时间: 2022-02-24 17: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世界古代史上的萨珊王朝与古代波斯帝国有什么关系?严格的来讲,尽管也被称为萨珊波斯,但是曾经的萨珊王朝与更早一点的古波斯帝国之间只...

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古代波斯各个王朝的记载

世界古代史上的萨珊王朝与古代波斯帝国有什么关系?

严格的来讲,尽管也被称为萨珊波斯,但是曾经的萨珊王朝与更早一点的古波斯帝国之间只能说是族源相近,然而在文化上、制度上已经隔得比较远。

公元前550年,古代的波斯人曾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也就是后来被称作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称霸一时。公元前330年的时候,亚历山大大帝政府了古波斯帝国,并且将其马其顿帝国的边境扩展到了印度的西北角。某种意义上讲,在亚历山大的治下,古波斯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当地的居民仍然留在故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马其顿帝国迅速瓦解成多个希腊化的国家,并且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松散的被当时最强到的希腊化国家塞琉古王朝统治着。

在公元前247年的时候,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帕提亚人推翻统治,建立了安息帝国。这一支仍然是与古波斯族源相近的。之后在公元226年,长期处于这些强势王朝统治下的地方小王朝,其诸侯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起兵推翻了安息王朝,夺得安息的首府泰西封(Ctesiphon),以此地为京城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萨珊王朝。

这个王朝去希腊化,并且从一开始就极力与古代波斯贵族拉上血缘关系,还声称其先祖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末王大流士三世。虽然这一部分史实仍然有待考证,但是长期以来萨珊王朝的建立者及其祖先都定居在古波斯的起源地。直到帝国灭亡后也未曾离开。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是仍然保留了点古波斯帝国的余晖。实际上已经很远了。

请介绍下古代波斯在政治、文化、经济、宗教以及与我国的文化交流情况

  萨珊波斯(224-651年)和唐朝(618-907年)是分别位于西亚和东亚的两大帝国。中国与萨珊波斯的交往史应当上溯到公元五世纪中叶。

  �在唐朝建立以前,具体说就是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年),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从这时开始,直到522年,《魏书》本纪记载了十个波斯使团,前五次应当是到了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五次到达的则是493年迁都后的洛阳。1981年大同西郊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封和突墓出土的波斯银盘,1970年大同北魏城址出土的银多曲长杯、银碗,1988年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银碗,都是典型的萨珊式波斯银器,其中应当有波斯使者带来的波斯产品,当然也有可能是北魏得自西域的萨珊或中亚所产的波斯器皿。来到洛阳的波斯人,我们可以从《洛阳伽蓝记》卷三中了解他们的情况:“永桥以南,圜丘以北,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这里所说的西夷归附者,应当也包括波斯人在内。他们先被处之于崦嵫馆,以后赐宅在慕义里。

  �波斯的使者也深入到南朝。中大通二年(530年),波斯国遣使献佛牙。五年(533年)八月,遣使献方物。大同元年(535年)四月又献方物。现存南京博物院的题为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残卷,波斯国条题记引释道安《西域诸国志》残文,有“中大通二年遣中(使)经犍陀越奉表献佛牙”,可知波斯之通使南朝,走的也是西域经吐谷浑境而南下益州(四川)再顺长江而下到建康(今南京)的道路。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西域形势也不安宁,柔然控制着西域往来的道路,波斯与西魏、东魏的往来一度中断。而就在大约546年时,柔然曾派遣年轻的虞弘出使波斯和吐谷浑,表示与西域的交往通道都在柔然的控制之下。552年,突厥大破柔然,柔然衰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波斯使者到访西魏都城长安,大概就是柔然破灭的结果。565年,萨珊波斯与突厥汗国联合攻灭中亚游牧强国口厌哒,但不久突厥又通过粟特商人为首的使团与拜占廷结盟,夹攻萨珊波斯,波斯东来的道路仍不畅通。《周书》记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有安息国使献方物,而此时安息早已不存在,是否是用古称来指波斯,还是粟特安国之误,不能确定。终南北朝之世,未见波斯再度遣使。

  �隋朝统一了南北中国,到隋炀帝即位(605年)后,又开始与西域的交往。他曾派遣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波斯也遣使随李昱入隋进贡方物。虽然帮助隋炀帝联络西域的裴矩在所撰《西域图记》中,记载了通向波斯的丝绸之路中道,但大概很快受到隋末战乱的影响,双方的交往又停顿下来。

  �唐朝建立并稳定中国南北形势以后不久,伊嗣俟(YazdgardⅢ)于632年即位为萨珊国王,随后受到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大食人的大举进攻。波斯在639、647、648年连续遣使入唐,显然是请求援助。不久,伊嗣俟被大食击败,651年逃到吐火罗的木禄城(Merv),被人杀害。至此,萨珊波斯帝国实际已经灭亡。但伊嗣俟之子卑路斯(Peroz)避居吐火罗,654(永徽五年)遣使入唐告难并请兵救援。其时唐朝尚未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当然无力出兵葱岭以西。661年(龙朔元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唐朝,请兵救援。唐朝此时已击破西突厥汗国,葱岭东西原属西突厥的各个小国的宗主权转归唐朝,唐朝设置羁縻州府来加以统治。于是在同一年(661年),派遣王名远到吐火罗地区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同时以卑路斯所在的疾陵城设波斯都督府。663年任命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唐朝史料记载,667、671年,波斯使者入贡于唐,应当就是卑路斯所遣。674年,在大食的侵逼下,卑路斯无法在西域立足,逃入长安,最后客死中土。可以想见,波斯流亡首领逃入长安,必然有相当一批波斯贵族随之而来。

  �卑路斯去世后,唐朝于678年册立留在长安的其子泥涅师师(Narses)为波斯王。679年,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发波斯道行军,以册送泥涅师师为名,实际是在途中袭击西突厥余部与吐蕃联合的军事力量。当裴行俭率军在碎叶(Ak-Beshim)擒获西突厥余部首领,平定叛乱以后,随即立碑纪功而还。据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大概在680年,唐朝军队经护密到吐火罗,把泥涅师师护送到吐火罗地区。然而,我们很难相信已经随卑路斯来到长安的波斯贵族,都会随泥涅师师回到吐火罗斯坦。

  �泥涅师师在吐火罗地区坚持与大食抗战二十余年,到708年又回到唐朝,被授予左威卫将军称号,不久后即病死于长安。在此期间,683、706年都有波斯使者来到唐朝,或许是泥涅师师所遣,因为唐朝一直把卑路斯到泥涅师师看作是萨珊波斯的正统代表,直到泥涅师师去世后,唐朝才以为“其国遂灭”。

  �此后,萨珊波斯余部继续在吐火罗地区活动,而里海南岸的陀拨斯单(Tabaristan)出自萨珊王室,也一直保持独立到765年,因此,唐朝史籍中仍不断有波斯贡使的记录,从719年(开元七年)到771年(大历六年),仅《册府元龟》所记,除掉重复,就有十七次之多,其中甚至还有波斯国王遣使的记载。也有的研究者把这些使者看作是冒称使者的波斯商人,但这样多的记录,而且有些是明确记载为波斯国王的使者、首领、城主乃至王子,很难都把他们看作商人。而且,即使是商人冒称使者,他们一旦被唐朝政府视作使臣,则他们必然是按照使者来接待的,而不是商人。

  �以上是传统的中国史书告诉我们的波斯与中古中国交往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华的波斯人主要是肩负外交和政治使命的使者,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人。虽然不排除一些和南海国家一起来的波斯使者走的是海路,但绝大多数的使者是走陆路来中国的,甚至在南北朝时期,波斯与南朝的交往也走的是穿过中亚的陆路。

  �如果我们把上述人所共知的事实与粟特商人的活动放到一起来观察,或许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一段时期来华的波斯人主要是使者,而不是商人。感谢敦煌吐鲁番文书和中亚地区各种语言文献,特别是粟特文献的发现和整理,以及近年来大量公布的粟特人墓志资料,使我们现在对粟特人的东迁及其在丝绸之路沿线建立的聚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粟特人的家乡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即古典作家所说的Sogdiana。他们较波斯人来说,更靠近中国,而他们作为一个商业民族,很早就开始向东方进行商贸活动。至迟在粟特文古信札(Sogdian Ancient Letter)写成的313年前后,粟特商人的足迹已经到达敦煌、肃州(酒泉)、姑臧(武威)、金城(兰州)以及洛阳。而在此之前,还没有萨珊波斯遣使中国的任何记录。所以,伯希和认为汉文的“波斯”一名是转译自粟特文的说法,是十分有道理的。粟特人的经商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活动,他们组成队商,选举出队商首领——萨保(也写作萨簿、萨甫、萨宝),成群结队而行,进行大宗贵重商品的贩运。在粟特本土和中国东北的营州之间,他们在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游牧汗国之间的夹缝地带,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地,有些商人还深入到中原王朝的都城和草原帝国的汗庭所在地。可以说,从公元四世纪初,到公元八世纪上半叶,粟特人在中亚到中国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商业贩运和贸易的网络。在这种情况下,萨珊波斯的商人就很难插足其间,来争夺中亚和中国本土的商业利益了。我们从吐鲁番留存的大量麴氏高昌国时期(501-640年)和唐朝时期的文书,可以看到粟特商人在高昌地区从事商贸活动的真实写照,但却没有任何波斯商人的身影。由此也可以认为,吐鲁番文书所记和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大量萨珊波斯银币,应当是粟特商人带来的,而不是波斯商人。

  �从另一方面来看,粟特商人的东方商贸活动是先后受到自己的宗主国口厌哒(Hephthalite)和突厥(Turk)庇护的,当然他们也为宗主国带来贸易上的利益。波斯的东方贸易受到粟特人的阻拦,但是它也同样阻碍着粟特人和突厥人与波斯以西地中海国家,特别是拜占廷的贸易往来。在粟特人力图直接通过萨珊波斯与西方贸易的努力失败后,568年由突厥汗庭出发的突厥粟特使团到达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从此建立了绕过伊朗地区而经高加索地区与拜占廷交往的通道。一向与波斯人争夺陆上商贸道路控制权的粟特商人,既然在四世纪初叶以后已经牢固地掌握了东方的贸易网,那么五世纪中叶以来通过陆路而来的波斯人,就很少有成群结队的商人了,波斯的商业活动仅仅局限在波斯使臣的朝贡贸易的范围内。

  �波斯人在陆上的损失,大概从海上获得了部分的补偿。虽然史料记载长安东西市上也有识宝的波斯老胡,但文献上出现的波斯商人或他们所开设的店铺,更多地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从广州等沿海口岸经南海西行到波斯的海上交通道路,很早以来就已开通。1984年广东省遂溪县边湾村发现的一批南朝窖藏金银器中带有粟特文的萨珊银器和20枚萨珊银币,被看作是五世纪波斯商舶来到南中国海沿岸的证据。但波斯商船频繁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应当是从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671年(咸亨二年),唐朝取经僧义净就是从广州搭波斯舶起程前往印度。到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我们不能同意波斯支持下的商人此时已经建立了通向东方的海上贸易网络的说法,但波斯舶确实是八世纪中叶活跃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重要船队,所以,唐朝笔记、小说中描写的处在社会下层的波斯商胡,大概主要是从海上来到中国的。

  �这些从海上来的波斯商人人数不少,《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刘展作乱,扬州长史、淮南节度邓景山引平卢副大使田神功率兵马讨贼,“至扬州,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可见当时扬州波斯商胡人数之多。又,乾元元年(758年)九月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这些所谓波斯国兵,应当是由波斯商人组成的。他们有能力进攻偌大的广州城,而且逼迫刺史弃城而逃,更说明人数之众。
很频繁

古波斯历史

谁能告诉我有什么书是讲述古代波斯的历史的啊?!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

  波斯和伊朗
  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这个名称来自于波斯的一个地区帕斯(Pars)。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波斯诸帝国
  在波斯,历史上有多个帝国先后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向东大流士进军印度河流域,在西线对希腊的进攻则由于马拉松战役(前490年)的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前480年)再度对希腊用兵遭受失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希腊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大军击败大流士三世,波斯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的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佛教从印度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后期在前238年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独立之后,东部被贵霜王朝所扰,西面又面临罗马帝国的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瓜分。

  安息帝国(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国发源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鼎盛时包括今天伊朗全境和一些周边地区,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两个帝国之间连年战争。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传。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

  萨珊王朝(226年-650年)

  亚兹德的琐罗亚斯德教神庙224年安息帝国的一个地方总督的儿子阿尔达希尔一世由于扩张地方势力而和帝国开始战争。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安息帝国,于226年建立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第一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开战,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在629年和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的攻击,帝国终于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国,向唐王朝请求救兵抗击阿拉伯入侵,唐朝护送其返回今阿富汗一带建立波斯督护府,但不久终为阿拉伯所灭。

  伊斯兰教时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的阿拔斯王朝诸行省混乱的萨珊帝国迅速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治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建立了强大的塞尔柱帝国。塞尔柱人在伊斯法罕城兴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Friday Mosque。著名的波斯数学家及诗人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ám)在塞尔柱时期写下了他的诗集《鲁拜集》(Rubaiyat)。

  塞尔柱人在十三世纪早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权,并由来自咸海附近另一突厥民族的花剌子模所取代。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统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灭花剌子模,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儿汗国。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为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死后波斯陷入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是中国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广被使用。

  阿拔斯大帝
  萨非王朝(1500年-1722年)
  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讲和,赶走乌兹别克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欧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907年英俄协议之后的波斯1722年俄国的彼得大帝联合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被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所蚕食,其领土中分出了英国势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国势力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英在此的战略竞争被称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控制。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而直到冷战期间,英国及苏联还一直对波斯保持影响力。

  1935年,礼萨·汗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波斯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亚述国灭亡以后)生活在现在伊朗南部设拉子市以南的地区(当年波斯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就在这里)。在帝国时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纪才开始兴盛起来的,这并非是ES曲解了波斯的历史,事实上帝国时代中的波斯还包括了波斯帝国(公元三世纪开始)的前身。
从三世纪开始,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国的名号出现于历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纪。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这片土地曾经被许多发源于地中海区域的势力所统治,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恢复了属于本民族的自由与荣耀,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帝国。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然而接连不断的战争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为了夺取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控制权,与强大的罗马帝国交战了数年。直到公元364年,罗马人才和波斯人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
后来,当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波斯人将他们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战争中。他们的新敌人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波斯人开始从拜占庭的边境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猛攻。波斯人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终于在公元619年来临了。波斯帝国完全征服了整个埃及地区和高加索山脉。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对拜占庭首都的围攻战中,以惨败而告终。拜占庭人趁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开始入侵波斯帝国的领土。多年来的无休争战,事实上已经为这两个原本实力强大的文明敲响了丧钟。公元628年,在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际,统治者们终于同意签订了迟来以久的和平条约。在这之后,被战争极大削弱的波斯帝国被来自东方的穆斯林军团攻占了。
公元651年,穆斯林势力在短短十年内征服了波斯帝国并完全占有了波斯帝国的领土。这个新的伊斯兰王国被称作-伊朗(Iran)。然而这一片热土仿佛永远无法实现和平,在此后的数百年中,不断有新的侵略者出现。首先是塞尔柱人(Seljuks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征服了伊朗全境。接踵而来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军团,再后来则是土库曼人(Turkomans )。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纪才出现。与1300年前的古波斯人一样,伊朗人最终收复了自己的领土。
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两千余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种“死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相当陌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透过几千年的迷雾来看待它呢?
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与伊拉克边界旁的伊朗境内,有一座名叫克尔曼沙的商业城市,城东2~3公里处有一个名叫贝希斯敦的小乡村。两千多年来,它默默地远离城市的喧嚣,忘记了过去,也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然而时至今日,“贝希斯敦”这个名字不仅走出了克尔曼沙这座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这应该归功于它附近的一处悬崖,因为上面有一种让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这也同样应该归功于一位名叫罗林森的英国人。
1835年,英军少校罗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这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到任不久,就风闻附近有石刻。他当然不会置若罔闻,跑去一看,果然在贝希斯敦村附近发现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只见该峭壁铭刻离地面约有100公尺,石刻本身高约8公尺,宽约5公尺。上半部是一个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铭文。楔形文字是西亚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种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芦苇当作笔,在粘土制作的泥板上书写而成的。书写了文字的泥板被置于太阳底下晒干或者用火烘干,当作“书”一样保存起来。如果是信件,则在泥板文书外涂上一层粉,再装进也是用泥制成的“信封”内传送。由于这种文字笔画呈楔形,考古学家称其为“楔形文字”。
为什么要用三种文字书写呢?因为古波斯楔形文字并非历史形成的文字,而纯粹是人造文字,而且使用范围有限,认识者极少。因此在用它发布诏令时,有必要以当时通用的埃兰文和阿拉美亚文译出。铭刻用三种楔形文字书写的缘由正在于此。
然而,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随着公元前330年波斯国的灭亡逐渐变成了一种无人通晓的死文字,而另两种楔形文字也早已失传。因此,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文字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罗林森决心解开这个谜!他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峭壁,小心异常地拓下一片片铭文,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释译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踏着前人的脚步,经过12年的钻研,罗林森终于在1845年成功地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余两种文字所述内容估计与波斯文是一致的。从此,悬崖上的这种让人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再是一个谜,人们了解到它的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皇帝冈比西斯二世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名叫高墨达的僧侣乘机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迪亚,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高墨达便以巴尔迪亚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帝。但他从不召见大臣,每天深居简出。这可不像一个皇帝的所为,大臣们疑窦重重,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有人传说这个巴尔迪亚其实是拜火教僧侣高墨达,但苦于拿不出确凿证据。后来,冈比西斯过去的一位王妃发现新皇帝没有耳朵,并将这事告诉了父亲欧塔涅斯,欧塔涅斯马上断定新皇帝不是巴尔迪亚,而是僧侣高墨达。因为在居鲁士当皇帝时,这个高墨达由于过失被居鲁士下令割去了双耳。欧塔涅斯马上把真情告诉了另外的6名波斯贵族,其中包括后来的皇帝大流士一世。他们决定发动一次政变,杀死高墨达,夺回政权。他们成功了,但是围绕着谁最有资格当皇帝,争执不休。一时间,波斯贵族群龙无首。稍后,欧塔涅斯退出,但剩下的6人仍互不相让。最后他们商定,第二天早晨6人乘马在郊外集合,谁的坐骑首先嘶叫由谁当皇帝。大流士让他的马夫使了一个计策,使他的马先叫了起来,当上了皇帝。大流士不愧为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利用“叛军”之间缺乏联系的缺陷,各个击破,历时一年最终平定了叛乱。
贝希斯敦的摩崖石刻,记载的正是大流士的丰功伟绩,其中充满了溢美之辞。铭文用的是第一人称,其中写道:“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叙斯塔斯帕之子,阿尔沙马之孙,阿黑门尼德……按阿胡拉•马兹达的意旨,我是国王。” 原来,江山稳固之后,大流士自感功成名就,于公元前520年9月踌躇满志地巡行各地。在巡行到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伊朗哈马丹)附近一个叫贝希斯敦的小村庄时,他的心情无比豪迈,回想这些年来的坎坎坷坷,感慨万千,于是命人在村旁的悬崖峭壁上刻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尤其是镇压叛军的经过,以扬名后世。
石刻浮雕上的主角自然是洋洋自得的大流士。只见他倚弓而立,身罩披肩,气势轩昂,圆睁双眼,目视前方。左脚踏着倒在地上的降王高墨达,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与幸福之神阿胡拉•马兹达。背后是两名身背箭袋,手握长矛的贵族。8名降将被绳索绑缚着脖颈,俯伏在大流士的脚下。这些叛乱首领被雕刻得很矮小,与高大伟岸的大流士形成鲜明对比。
贝希斯敦摩崖石刻铭文(即楔形文字)的破译,也为人们打开了尘封的古波斯帝国的记忆,逐渐给世人展现出一幅清晰壮观的历史画面。
波斯帝国的开创者是居鲁士。公元前550年,居鲁士消灭米底王国,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定都苏撒,是为波斯帝国之发端。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作战时兵败身亡,其子冈比西斯继位。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继承王位,号称大流士一世。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贝希斯敦铭文中关于伪巴尔迪亚(即高墨达)的记载,完全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大流士一世弑君篡位辩护。历史的真相是: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后力图加强王权,引起了贵族们的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一场阴谋政变中,冈比西斯二世身亡。其弟巴尔迪亚夺取王位,继承先兄未竟之业,继续走上加强王权之路,但结局同样悲惨。以大流士一世为首的阴谋集团终于发动政变,弑君篡位。
无论如何,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执政时期趋向辉煌。一方面,它大肆进行军事征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抵小亚细亚,北至欧洲的色雷斯,南及尼罗河第一瀑布。另一方面,则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上皇帝后,大流士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树立权威。他不仅自称众王之王,宣扬君权神授,还追求形式上的威仪。上朝时头戴闪闪发光的金皇冠,身穿绛红色的长袍,腰系金丝腰带,手握黄金“权杖”,端坐在金阶之上。身后则站立着大群高擎羽扇和大伞的随从和侍卫。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见,为了避免大臣的呼吸亵渎皇帝,在皇帝和大臣之间还要用帷幕隔开。为了保卫身家性命,他建立了一支1.2万人的卫队,人称“不死队”,因为他们的人数永远不变,随时有预备队补缺。为了防止出现叛乱,他把全国分成许多军区,军区长官只对他一人负责,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行政上以波斯贵族取代当地贵族担任行省总督,实行军政分治,直属国王。他还下令修筑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驿道,称为“皇道”。沿途设有100多个驿站,驿站的信差用接力的方法运送物资,十分快捷。据说大流士此举是为了及时把爱吃的爱琴海产的鲜鱼送到王宫,由此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鱼进宫廷。”大流士还下令挖了一条由尼罗河到红海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现代苏伊士运河的前身。驿道、运河虽为军事目的而建且不止一条,但促进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流士还从法律上稳固自己的统治,编纂法典,修订各地原有法律,以适应帝国统治。他即位后就将各行省的贡赋固定下来,并统一了度量衡。他下令铸造和使用金币“大流克”,正面是他本人的头像,反面是一个弓箭手。现在,这种钱币成为古币收藏家眼中的珍品。在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互异问题上,他没有实行“民族沙文主义”,而是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美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公文,允许各地继续使用本地语言处理本地事务。 在文学艺术上,帝国也成就斐然。如《贝希斯敦铭文》和《纳克希•鲁斯坦铭文》(N)等,都是用具有节奏性的诗歌语言写成的文书,结构严谨,风格典雅,为古波斯文学和后世文学树立了典范。
然而,波斯帝国毕竟是一个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奴隶制国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频繁,帝国的统治危机迭现。希波战争中波斯的败北,使波斯帝国遭受重创,显赫一时的大帝国开始出现颓势。与此同时,帝国内部诸行省起兵反抗,要求摆脱统治。内外交困加剧了帝国的危机。公元前330年,波斯为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所灭。
古波斯消失了,但古老的文明没有因此而彻底湮灭。因为无数的“贝希斯敦铭文”以及其他书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留传下来了,因为人类存在着智慧
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
波斯帝国/世界帝国兴衰丛书
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
希波战争史:一部关于古希腊城邦波斯帝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
中亚通史.古代卷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史书(汉书…明史等)。请问古代欧洲,它们的历史有记载的书吗?(如果有,能举例一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史书(汉书…明史等)。请问古代欧洲,它们的历史有记载的书吗?(如果有,能举例一部吗)
个人认为,欧洲的历史没有像中国这么连贯,他们很多时候是教会而不是官方在修史。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史料肯定是没有中国多的。另外罗马帝国以后,欧洲分为几十个国家,单个国家的史料肯定是少的(从面积上只相当于中国的省)然而总数加起来也是客观的。
  兹按国别略说一下:
  拜占廷的史学 在公元7世纪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还保持着希腊、罗马的传统。基督教会的势力不像在西欧那样至高无上,它是隶属于皇帝,作为专制政体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与同时期西欧各国的文化比较起来,拜占廷文化具有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时,拜占廷帝国的国势最为强盛,出现了最著名的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他留下两部重要的著作:一为《当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主要是记述东罗马帝国兴兵灭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并移师向东与波斯帝国争衡的经过;一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时代的宫廷内幕,对当时的显贵人物颇多讥评。
  拜占廷的学者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其中贡献较大的是大教长佛提乌(约820~891)。他编纂了一部《群书摘要》,辑录的古典著作达280种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赖有佛提乌的辑录而保存了下来。

  ① 意大利。在中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学家F.M.A.卡西奥多鲁斯(约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东哥特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书原本已经散佚,只能从朱尔丹尼斯所作的节本中略见其梗概。
  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北部的历史,是由基督教执事保罗(约720~799)记载下来的,保罗所著之《伦巴德史》是中世纪欧洲史学的要籍之一。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1254~1324)口述、鲁斯蒂恰诺(或鲁斯蒂切洛)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广泛介绍了东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概况,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②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都尔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约538~594)。他著有《法兰克人史》10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591年,对法兰克王国早期的历史作了精详的记载。
  9世纪初著名的传记家爱因哈德(约770~840)。用华美的文笔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此书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传诵甚广。

  ③ 西班牙。
  西哥特人统治西班牙时期(414—726年)最著名的历史家是伊西多尔(约560~636)。他曾当选为塞维利亚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达尔、苏维汇诸王的历史》,记叙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迁徙和建国的经过。

  托莱多主教朱利安(680—690)写了一部《哥特王闻巴远征托莱多史》,还写了一部《圣伊蒂芬索传》。然而西班牙哥特人最有价值的史料是西哥特法典《古代法律》和阿拉列二世的《罗马法摘要》。又有许多宗教会议的法令。
  主教伊达提阿斯的《编年史》从公元379年写到469年。比克勒夫大寺院住持约翰的编年史补充了从567年到590年的情况。约翰是一位西班牙修道士,曾在君士坦丁堡学习希腊文。并曾遭受阿利安派国王利维基尔德的迫害,他的作品是西哥特一部最好的史料。
  ④ 英格兰。英国史学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国教会史》,所叙史事止于 731年。此书虽然主要是叙述天主教在不列颠传布的经过,但也涉及到当时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约前425年)《历史》,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年---约前40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本文标题: 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古代波斯各个王朝的记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76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为什么没有伍中豪(类似黄公略、卢德铭入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