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清朝与缅甸的战争,为何清军没能大胜缅甸?清缅之战,可以说是一场糊涂的战争,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劳师动众、糜耗钱粮,...
乾隆时期,清朝与缅甸的战争,为何清军没能大胜缅甸?
清缅之战,可以说是一场糊涂的战争,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劳师动众、糜耗钱粮,鏖战六年,最后草草收场,还被乾隆列入了“十全武功”之中。这着实有些令人唏嘘不已!
明清鼎革之际,走投无路的永历政权逃亡缅甸,一度在此避难。后来,缅甸发生内讧,新继任的缅甸国王,转而表面上亲近清朝。在三藩之乱期间,清缅之间的联系一度中断,但基本也处于互不侵犯的状态。
到乾隆中期,缅甸的势力所有发展,于1763年向清朝所辖的孟连、耿马二土司强行索要贡赋,并次年又出兵入侵东里城。在此期间,清朝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先后领兵反击。自此,长达六年之久的清缅战争开始打响。
但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钱粮,甚至还派出了当时很受恩宠的大学士傅恒。可是,打来打去,清军也未能降服缅甸,而且傅恒也病死于途中。只是,坐镇北京的乾隆皇帝,却不时地接到“捷报”,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使得乾隆陶醉于虚幻的胜利中。
综合来看,清朝未能完胜缅甸,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南方的气候使清军并不适应。清朝劳师动众地征讨缅甸,所面临的头号敌人,并不是缅甸士兵,而是湿热的气候。要知道,起初清军入关时,也耗费了相当时间来适应内地气候,而此时八旗兵远征缅甸,要在湿热的雨林行军作战,可谓是一项极大的考验;
其次,清王朝安逸太久,不少官员自大轻敌。与清初能征善战的八旗军队相比,到乾隆朝时,无论是主将还是士兵,其军事素养都在大打折扣。起初,清朝一方的刘藻、杨应琚都并不是很懂军事,而且还喜欢谎报军情,夸耀战功,这使得朝廷并不清楚前方战况,又怎么能打好这场战争呢?
再者,乾隆皇帝的性格,使得他所做出的决策,往往并不符合实际。清缅战争,原本是可以停留在反击层面上,然后以谈判方式解决的。因为,大动干戈对清缅双方都有弊无利。
清朝数年劳师动众,并无收获,便已经一再证明不该继续投入军力,去做无谓的战斗了。然而,乾隆总觉得自己一方是天朝上国,势必要炫耀国威。如此一来,糜耗钱粮、损兵折将,换来的也不过是表面上的胜利。
众所周知,对于大清王朝而言,最为强盛的时期便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也是大清王朝最为强盛的一段时间,但巅峰时期的大清王朝却无法将缅甸彻底击溃。对于乾隆皇帝,想必不少人都听过乾隆帝是个十全老人的言论,但乾隆帝是否真的是十全老人呢?
首先,如果乾隆帝真的是个十全十美的帝王,为何在对缅甸战争中,大清军队接连四次进攻缅甸,却是每一次都大败而归,第四次的时候才勉强落得一个平手,缅甸让步,而大清将之视为附庸,实际上缅甸却游离于大清的统治之外。
先看一下大清与缅甸开展的背景,大清与缅甸开展的时候,正值缅甸强盛时期,缅甸的统治王朝,贡榜王朝正是最为强盛的时期,而大清也打完了与准噶尔之间的战争。大清曾经连续四次发动对缅甸的战争。
第一次的时候,乾隆帝骄傲自满,认为缅甸不过是南方蛮夷小国,只需要派遣云贵地区的绿营兵就可以将缅甸轻易击垮。很明显,乾隆帝想的太美好了,如果这次大清的军队就取胜了,那么也就没有之后的事了。大清在这次战争中大败而归。
第二次与缅甸的战争,虽然大清对缅甸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因为乾隆又一次轻敌了,这次尽管前线失利的战报频出,但经过一层层的隐瞒,乾隆甚至认为前线作战很是顺利,不日就可取下缅甸。当然了,这次战争也是失败了,最终的结局是主持这次战争的杨应琚最后也是被乾隆以欺君之罪赐死了。
第三次进攻缅甸的战争,大清军队又一次轻敌,认为缅甸轻易就可击败的大将明瑞率军一路突进,最终却是身陷敌军包围圈中,甚至是明瑞本人也死了。
第四次进攻缅甸之前,缅甸对大清发来了求和的文书,但大清依旧对缅甸开战了,经过了之前几次挫折,这一次大清军队稳扎稳打,不再冒进,但却是天公不作美,清军中开始流行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众多军士都死在了这场疫情中,这才同意了与缅甸的和谈。
从明面上来看,大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大清每一次都大意轻敌,而最后一次的时候,清军正好赶上了疫情爆发,但是真正击败清军的,却是大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当时的缅甸在武器装备上,是要比大清先进的,这也是清军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大意轻敌,不是因为自身轻视了敌军,而是因为敌军太强了。闭关锁国,耽误了中国几百年,若是没有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想必现如今的世界将是另一般模样。
为何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清王朝会被弹丸小国缅甸打得大败亏输?
“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也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清军在这一时期也连打胜仗,对外在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对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乾隆年间终于灭掉了西北的准格尔汗国,彻底征服了强大的蒙古人。乾隆帝晚年也吹嘘自己的武功为“十全武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似强大的大清王朝却输给了一个小小的缅甸,那又是为什么呢?
那么为什么清朝会输给缅甸呢?
一.武器装备不如缅军。
缅甸装备了精良的燧发枪,无论是射速,威力都要强于清军的火绳枪,清朝以骑射为本,不注重火器的发展,导致火器水平远远低于缅军。
二.缅甸的自然环境不利于清军作战。
位于热带的缅甸地形崎岖复杂,气候炎热潮湿,让远道而来的清军非常不适应,因为水土不服和热带疾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要高。再有就是清军是客方作战,而缅甸军队熟悉地形,适应环境,可以在丛林中和清军周旋,不断消耗清军战斗力量
三.清朝太轻敌。
清朝上至乾隆帝,下至边地大官,都普遍轻视缅军,起初只派战力弱小的绿营兵出战,失败后仍然轻视缅军,导致清军多次轻敌冒进,被缅甸击败。
四.缅甸战术正确。
缅甸针对自己长于守城,短于野战的特点,一边坚守要隘,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一边调集重兵围歼清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清军轻敌大意,因此屡战屡败。
清缅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朝外强中干的实质,揭露了康乾盛世的虚假面目,而当时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也因为这场战争元气大伤,整个国家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对泰国的吞并战争也因为清国的巨大军事压力由接近完成最终化为泡影。
为什么清朝打个外国就这么难啊!连缅甸都打不过。
为何清朝连换四员大将,打了十多年也未能取胜小小的缅甸?
1762年,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乾隆皇帝下令对缅军展开反击,清缅战争由此打响。这场战争打了7年多,最终双方前线将领自行决定停战议和。一直到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主动派出使节奉表纳贡,这场战争才算真正意义上了结。
尽管这场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胜利告终,但实际上清朝却在此战中损失了大量兵员,平白耗费了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呢?
(乾隆皇帝剧照)
当时的缅甸,并非是今日的缅甸。在建立贡榜王朝之后,缅甸慢慢成为了中南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依仗着强大的军力,缅甸开始派出小股部队进入清朝,并向清朝管辖的内地土司强行征收“花马礼”。尽管有一些不愿屈服的土司,向云南官府请求帮助。但当时乾隆忙于准噶尔的战事,对于南方的事情没有过多理会。云南官府在没有得到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只得奉行绥靖政策。
眼看清朝不管,缅甸方面便开始变本加厉。1762年,他们派兵入侵清朝,要强行将“保护费”征到手。各地土司虽然迅速组织人手进行了抵抗,但最终还是因战败,老实交了钱。
不过缅甸人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之后不久,他们又以数千人军队,占领了车里(西双版纳),并宣布车里为缅甸国土。
乾隆皇帝闻讯大怒,他立即命令云贵总督刘藻率兵清剿。然而刘藻此人却颇为无能,在缅甸达到目的自动撤退后,刘藻上书说“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但随着缅甸军队的再一次来袭,刘藻带领的3000清兵,最终在战斗中大败而归。
刘藻被乾隆皇帝革职,不久后,便因心理压力过大自杀身亡。
首战失利后,乾隆派出了他非常器重的杨应琚去处理云南战事。杨应琚到任后,缅甸军队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清朝军队节节败退。不过缅甸自身也十分清楚,如今战线过长,显然是不适合同清朝打持久仗。之所以猛烈地进攻,不停取得胜利,就是要以战逼和,在谈判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清朝军队)
杨应琚这个人有些好大喜功。失败时他保持着沉默,一旦取得小胜便立即上报朝廷。并且他上报的杀敌人数,动辄数千人,非常离谱。
乾隆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发现双方的战争一直在清朝国境之内,如果按照杨应琚杀敌近万人的汇报,怎么可能缅甸人还越打越进来?
等派往云南的侍卫回京后,乾隆又一次震怒。他下令将杨应琚、李时升等主将全部处死。
随后,乾隆又派出曾在新疆多次立功的明瑞前往云南。明瑞在调任之前,还镇守着伊犁,是一员真正意义上的悍将。他到任之后,清军果然有了气色,开始对缅甸军队造成打击。
但明瑞却是向来看不起缅甸军队的,几场小胜后,就更加轻敌了。在追击到缅甸境内后,明瑞很快中了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最终不幸战败身亡。
事实上,尽管缅甸军队不断取胜,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遭到了大幅削弱。尤其暹罗等周边国家的压力,更是让缅甸捉襟见肘。
缅甸很快向清朝提出了议和的请求。但乾隆皇帝却感觉颜面扫地,坚决拒绝议和。他派出傅恒重新带兵向缅军发起了进攻。
第四次战事开始后,清缅双方打得有来有回,战局一度陷入了僵持。后来双方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厌战情绪,傅恒最终同意了缅军的停战请求。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傅恒剧照)
停战之后,缅甸方面主动派出使节进京议和。乾隆皇帝尽管“极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议和的请求。
说起来,乾隆之所以会很“不情愿”。其实是他一直认为清朝乃是“天朝上国”,打缅甸根本费不了什么力气。但缅甸使者在议和时却没有送上贡表,这让乾隆感觉很没有面子,甚至差一点又下令重启战事。
不过,这场争端最终变成了漫长的外交战。直到1788年,缅甸主动奉表纳贡,这场清缅之战才真正意义上完结。
对于清朝来说,这场战争其实是非常失败的。清朝之所以会损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绳枪,遭到了缅甸更先进的燧发枪全面碾压。但乾隆皇帝却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没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着“天朝上国”的姿态,这最终让清朝在百年之后,遭到了列强的欺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