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帝要把遗诏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康熙大婚皇后是首辅之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赫舍里年轻漂亮,知书达理,康熙非常喜欢她。可...
为什么清朝皇帝要把遗诏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
康熙大婚皇后是首辅之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赫舍里年轻漂亮,知书达理,康熙非常喜欢她。可是事与愿违,在皇后生下皇子的时候就撒手而去,死的时候年近21岁,多么风采的年华。康熙就把对皇后的爱嫁接到了赫舍里所生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太子胤礽。
我们在说说这个胤礽,还真不靠谱,很不争气,经常给自己惹麻烦,康熙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给废掉了。但是康熙一方面害怕其他的儿子也想争夺皇位,造成兄弟相残,另一方面康熙实在是爱赫舍里皇后太深,等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了胤礽太子的地位。
可是这个胤礽还真不是个省钱的主,既然被废了一次了,就应该吸收教训,乖乖的等老爷子康熙归天之后,自己就当皇帝就成了,可是他还不老实。康熙恨铁不成钢,只有忍痛割爱,把胤礽再次给撸了下来打入冷宫再不启用。胤礽侧底失势,然其他的皇子都看到了一丝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各自占位,就形成了以雍正为首的“四爷党”,和以八王为首的“八爷党”。两党斗的你死我活。
四爷雍正在这次夺嫡之战中笑到最后。康熙死后,雍正继承皇位。因为康熙死的时候并没有留有遗诏,说传位给那位皇子,所以雍正这个皇位就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但是雍正就把这个事情记在来心中,为了防止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产生的兄弟相残事件发生,在雍正确定继承人之后,就把有关继承人的诏书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
雍正死之后,后继之君的乾隆、嘉庆(乾隆禅让给他)、道光、咸丰四个皇帝都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皇位。
把立储遗诏真的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话怎样防止不被掉包?
换了又如何,除非是把皇帝贴身保管的那一份也换了,否则换了也没用。当时雍正在创立“秘密立储制度”时就已经想到了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立储诏书会有可能被偷换,所以自雍正开始,秘密立储诏书一共有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分则由皇帝自己贴身保管。在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即可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所创立的皇位传位制度,清时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四位皇帝都是靠这种方法得以继承皇位的。现如今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个曾经,那就是在皇帝驾崩后,一位大臣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先皇所写的遗旨,然后宣诏:“皇×子著立为皇太子”,就这样一位新的皇帝就诞生了,而这其实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清时的皇位传位制度与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它不拘谨于嫡长子继承制度,如顺治、康熙皆不是嫡长子,因此在康熙时期,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康熙的九位皇子本是兄弟却是如同仇人那般,他们自相残杀,骨肉相残,如此在雍正时期,雍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康熙“九子夺嫡”那般骨肉相残的事情,决意不再立储君,而是采用“秘密立储制度” ,即先秘密写好自己属意的想让他继位的皇子姓名,然后分成两份,一份在自己身上,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在自己死后将这两份同时公之于众,之后这位皇子就能直接继承帝位。
当然清朝只有四位皇帝是经过“秘密立储制度”来继承皇位的,自咸丰之后,这项制度就宣告终结,咸丰只有一位儿子同治,所以不用,而同治、光绪皆无子嗣,更是用不着。)
如此,即使是“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诏书被偷换,只要是皇帝贴身保管的那份不被偷换,就没啥用处,文武百官就不会认可,因此完全没有偷换的可能。
再者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离地可是有数十米高,要想偷换这匾后的立储诏书,要吗你得是武林高手,要吗你得拿个梯子,否则你很难换得了。而且别忘记乾清宫在哪里?它可是清朝后宫的第一座宫殿,是内廷正殿。
雍正时,它虽不再是皇帝的居所,但是清朝的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这里批阅奏折,同时也有专门的乾清宫侍卫在此守卫者,所以你认为谁能明目张胆的进去呢?即使能进去,肯定也会被发现,因为要想进去你就必须打倒这些侍卫,而一旦侍卫被打倒,傻子都知道你想干嘛,那偷换立储诏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况且,谁也不知道皇帝想立的谁,谁也不知道皇帝会不会临时更改立储诏书,所以一旦偷换被发现,这可是欺君大罪。而想要偷换立储诏书的,除了当今皇上的儿子,就不会有其他人,那这位妄图想用修改退位诏书来达到谋夺皇位的皇子,一旦被皇帝发现他更换诏书就必定会受到严惩,结局要吗被圈禁,要吗就废为庶民。所以试问谁敢冒这个险呢?
传说清朝皇帝传位诏书会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木匣子里,那么这个是秘密吗,还是有谁知道,有没有
传说清朝皇帝传位诏书会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木匣子里,那么这个是秘密吗,还是有谁知道,有没有私自拿到匣子并并篡改圣旨的?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时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帝命诸王大臣共议这种做法,诸王大臣均无异议。雍正帝遂命诸臣退下,只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当面将密封的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后来,雍正帝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四子宝亲王弘历成为清代第一个以秘密建储制继位的皇帝,是为乾隆皇帝。乾隆帝在对历朝历代的建储法详加比较剖析后,认定秘密建储“实为美善”,进一步将秘密建储确定为神圣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乾隆以后,自嘉庆到咸丰,都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的。秘密建储与公开建储相比较,避免了皇子之间为夺取皇位而发生的残酷争斗,对稳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
清朝立储名字都藏在正大光明匾后,为何不怕被偷换?
立储名单会不会被偷换?清朝和其他王朝一样,为了能更好地选择接班人,一般选择的,都是公开立储,可是到了雍正时期,因为雍正上位的流言特别多,他选择了一种秘密立储的方式,保证帝国接班人继任的合法。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八月,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的时候,向他们宣布,因为儿子们都很年轻,确定继承人的事情,要特别谨慎。为了保险起见,他把继承人的名单都写好了,封在盒子里,放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正大光明匾是在哪呢?在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是后三宫的第一宫,面阔九间,进深5间,高20米!顺治康熙以此为寝宫,在这里住,也在这里办公,包括读书学习批奏章见官员见使节,举行典礼家宴等,雍正移居养心殿,但经常在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章。
这么一看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是武林高手,一蹿就可到匾额后换东西,而且一直有人把守,晚上也不例外,哪个贼有这么大本事?那会儿又没有隐身衣。
再说了,就算是真的有人能买通内应,乾清宫的侍卫们全都被迷晕了,有高手可以进入,真的蹿上去,拿出了这匣子里的圣旨——想换成自己的意中人,以后某人好做辅国大功臣,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有用吗?没有的。因为雍正早就预防了这一招,他另外写了一份同样的遗诏,封在盒子里,常常随身携带,注意哟,是随身,就算不随身,也是珍藏密敛的,外人根本不知道。这样,就算是换了匾额后的,没拿到他身上的也没用!
皇帝死后,顾命大臣们,会共同取出建储匣,和皇帝秘藏的另一份对照,核实后宣布皇位继承从,一般而言,他们还都会有口谕。
就这样,虽然没有摄像头,可再能的人也偷换不了。
大家都知道,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真的是令康熙头疼,雍正年间,为了防止阿哥争宠,雍正皇帝下令,将传位诏书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边,从此以后,秘密立储制度开始从这里兴起。
有人不禁想问,把传位诏书放到正大光明匾的后边,就不怕被人偷了或者被人换了么?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一:我们先来看看乾清宫有多大,史料记载,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乾清宫有20多米高。这个正大光明匾怎么说也要挂的离地面5米以上吧?如果有人想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搬个梯子,你觉得这在皇宫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么?再退一步说,这个人像小说里描写的,有轻功,我们再来看一看,正大光明匾在中间挂着,旁边没有任何可以支撑的东西,轻功再好你能偷换么?
二:秘密立储制度,立储制度是非常的严格的,传位诏书,一式两份,一份是用汉文来书写,一份是用满文来书写,放置于特殊的匣子内。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打开,这两份诏书,一份放到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由皇帝亲自保管,等到皇帝驾崩前,把众大臣和众皇子交到一起,两份诏书同时打开,相互对证,方能确保大位。
秘密立储制度,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阿哥知道诏书在匾的后面,再争也没什么用,所以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但是有用吗?没有的。因为雍正早就预防了这一招,他另外写了一份同样的遗诏,封在盒子里,常常随身携带,注意哟,是随身,就算不随身,也是珍藏密敛的,外人根本不知道。这样,就算是换了匾额后的,没拿到他身上的也没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