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呢?刘邦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擅长的东西,谋略他不如张良,军事他不如韩信,治理国家他不如萧何!可...
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呢?
刘邦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擅长的东西,谋略他不如张良,军事他不如韩信,治理国家他不如萧何!
可是,就是这样的人,他竟然能够得到天下当了皇帝。
为何那些比刘邦厉害的人,他们都要听刘邦的呢?
我们先说萧何吧,萧何在秦末的时候,本来就比刘邦厉害呀,他是县长的秘书,刘邦才仅仅是泗水县的亭长。
这么算来刘邦是萧何的下属。
可是,到了秦末大乱的时候,萧何竟然投奔了刘邦,而且尽心尽力的辅佐他。
这又是为何呢?
要知道那时候的刘邦,他已经是一个逃犯了,刘邦造反是被逼的,对于他来说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
索性还不如反了!
可是,萧何不一样呀。萧何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本来就混的不错。他看到秦朝没有希望了,然后才参加造反的!
可是,造反是有风险的,若是造反不成就有可能会被灭族!
萧何不当造反派的老大,他就是胁从,不是主犯,刘邦当老大他就是主犯,若是刘邦失败了,就会被灭族。
但是,萧何不一样,他若是失败了牵连不到他的家人。
这就是主犯和胁从的关系!
所以,萧何没有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来造反,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灾难,他听从刘邦的,若是他们成功了,萧何也是可以锦衣玉食的。
所以,萧何一直都是推崇刘邦为老大的,他甘心听刘邦的任何调遣!
再说张良!
张良一直都是想要光复韩国的,他的最大梦想就是杀了秦始皇,但是,他不是杀手,最终也没有做到。
既然杀秦始皇失败,又被通缉了!
那就隐姓埋名吧,在这期间他遇到一个高人,高人给了他一本《太公兵书》,他在这里参悟到了帝王之道。
等到张良再次出山的时候,秦始皇已经死了!
这个时候张良遇到了刘邦,刘邦对张良很赏识,每当张良谈论《太公兵书》的时候,刘邦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张良说给其他人听的时候,其他人都不感兴趣。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张良对刘邦的印象也是极其的好,他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就是推翻秦国,那时候人家刘邦已经是沛公了,张良还是一个落魄公子。
没有身份没有地位,就是有点才华,赏识他的人还是刘邦。
若是张良想要有作为,就必须要接力,于是,他就跟随了刘邦。
尽管说在跟随刘邦的时候,张良也是想要光复韩国的,但是,项羽把韩王成给杀了之后,张良光复韩国的心也就没有了。
他又跟着刘邦打败了项羽,最后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归隐山林了!
这就是为何张良听刘邦话的原因。
最后韩信!
韩信是连饭都吃不上的待业青年,他先是跟着项梁,然后在跟着项羽,这两个人都不看好他,所以,他又追随了刘邦。
刘邦一样不重视他,最后是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才开始重视韩信,让他当了大将军的。
韩信对于刘邦的信任,当然是感恩戴德的了。到了他拿下齐国来的时候,韩信的势力已经超过刘邦了。
项羽想要韩信自立,但是韩信没有那样做,因为他要报答刘邦,没有刘邦就没有他韩信的现在。
所以说这些有本事的人,他们之所以要听刘邦的,就是因为刘邦有一个不错的平台,能够给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
他的老乡都比较拥护他,这说明刘邦这个人为人处事的能力很强。
最为重要的是他能做到功必赏,过必罚!
所以,他能够驾驭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人!
刘邦为什么可以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
刘邦是一个高手,他深知:团结少部分人可以依靠感情,而笼络绝大多数人需要依靠利益。
秦国灭亡六国建立秦朝后,将军功爵制推向全国,并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这种崇尚以武立国、依法治国的思想,对于被秦国灭亡的六国百姓而言,其实是一种相当令人排斥的、比较严苛的治国理念。
如此情况下,刘邦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在选拔人才的标准和获取人才的渠道方面便受到了限制。
首先,刘邦一开始并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加成,他能够吸纳到六国士大夫投靠的可能性很低,其次,他本身的名气也很难让士大夫信服。
刘邦的人才招揽之路,总结出来的话,便是:难上加难。
咱们总结刘邦能够将人才收入麾下,离不开以下五点原因:
一、用人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二、懂得化被动为主动;
三、能用权力和财富解决的事情,绝不亏欠人;
四、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五、捧人是一门技术活。
刘邦这个领导人,属于从底层一步步打拼起来的人,他了解底层百姓和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什么样的需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记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大多数人都会很担心受到上级责罚,从而用更严酷的手段把剩下的劳役控制起来。
但刘邦不一样,他对着这些人讲:你们赶紧走吧,以后我也要去逃难了。
瞧瞧这事做得,本来劳役们是打算瞧瞧走的,刘邦放不放都会离开,这种情况下,刘邦却索性全部放了,甚至于还搭上了自己的前途。
这样的人,人缘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遇上张良这样有能力的贵族时,刘邦很能摆正自己的态度,该听的话要听,该虚心的地方就虚心,如此一来,何愁人才不归顺呢?
刘邦为什么能笼络到那么多能人为自己效力?
开创时代的豪杰必然是能笼络人心的?第一,刘邦知人善用。第二,刘邦从不吝啬赏赐。
没错,开创时代的豪杰必须要会笼络人心。不管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有多厉害,他也无法单枪匹马的建功立业。古今成大事者,哪个不是以集团为单位?作为集团的领袖人物,不需要你战场上有多能打,也不需要你脑袋绝顶聪明,但你必须要会收买人心。
刘邦出身市井,很多人都将刘邦称为“无赖皇帝”。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赖确实很惹人烦。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无赖”往往更容易建功立业。刘邦是个“无赖”,但他绝不是一个心无大志的无赖。
刘邦从小就崇拜的偶像是信陵君魏无忌,他渴望成为像魏无忌那样的人,手下招揽上千的门客,然后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后来魏无忌死了,有个叫张耳的人曾当过魏无忌的门客,于是刘邦就投奔到张耳的手下。
不管是刘邦的偶像信陵君还是张耳,两个人都是笼络人心的好手,刘邦自然也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后来事实证明,刘邦确实聚集了很多能人。在当时的乱世,群雄将起,但凡是自诩有能耐的都想建功立业。但成王败寇,当王就要承担风险,于是很多人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当谋士,当将军。而刘邦从来不怕承担风险,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大。
比起刘邦的死对头项羽,天下能士更愿意加入刘邦麾下。刘邦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甚至还说过“三个吾不如”。刘邦懂得放权,能够排除亲近之人的干扰,大胆采用陈平的计谋。同时刘邦从来不吝啬赏赐,凡事立功的,就会有相应的奖励。
刘邦志在当皇帝,收敛了自己平时的吊儿郎当的行为,“观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也”,攻下秦都,封咸阳府库,以待项羽。占尽了天时,积蓄力量,主动作为。
当时的刘邦也能屈尊揽才,接受忠谏。像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都甘愿为他所用。筑台拜将,亲授帅符。
同时,刘邦用人以才,从来不论出身。当时刘邦身边谋士众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文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人也尽为之用,以展其才,做到了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刘邦也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正在犹豫。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反应,“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于是封了韩信为齐王。
总结来说,刘邦有用人的专长,加上那些谋士的策划与参谋,基本成功完成了关键的几件大事。刘邦也敢于在登基做皇帝后的大宴群臣的庆功会上公开讲,自己的能力不及“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又很不谦虚但很实在地说道,“我能用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则善于“将将”(统帅大将)。这些用人之术也是他笼络人才的法宝。
意思就是,开创时代的豪杰必然是能笼络人心的。
很明显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