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还没灭亡,是什么原因呢?嘉靖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他不干活。明朝的中枢决策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朱元璋当皇...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还没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嘉靖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他不干活。明朝的中枢决策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那是一定要上朝的,否则大明真灭亡的可能性。但是发展到了嘉靖时期,皇帝上不上朝,已经不影响明朝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了。所以就算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明朝也不会灭亡。
明朝初期——必须要上朝
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后,总揽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在当时,朱元璋每天都要直面臣工,亲自处理每一件政务,全国重大政务都由他一人决断。据说,他曾经在八天之内总计批阅奏章1600件,处理国事3000多件。被累的跟狗似的。
朱元璋深感如此管理,力不从心,于是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帮助自己处理繁多的政务。不过这些大学没有参决政事的权力,大明王朝的一切大事仍由朱元璋亲自主持。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面对每天压力山大的政务也是头疼不已。为此,朱棣创立了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人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国家机密事务的决策的制度。这个制度便是明朝的内阁制度。
不过,朱棣虽然设立了内阁。但此时的内阁仍然是一个草创单位,实权并不大。因此在朱棣时期,皇帝仍然是要开朝会的。否则很多国家大事没法处理。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会”和“常朝”两种。
大朝会,也被称为正朝。在每年的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仅低于皇帝登基仪式。需要注意的是,大朝会主要是臣子向皇帝朝贺,皇帝在大朝会上并不问政事。
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即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紫禁城的奉天殿举行朝会。需要注意的是,朔望朝实际上也是朝贺的性质朝会,皇帝在那天同样是不处理政事。
真正处理政事的是“日朝”。
日朝,顾名思义,即每天都举行的朝会。在朱元璋时期,日朝就是早朝,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举行,后多在奉天门举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对日朝制度又有改革。
首先,他把仪式和奏事分开了。由于朱棣把都城搬到北京,而北京又比南京冷。如果再按朱元璋的那套制度(先请安再奏事),不仅大臣受不了,皇帝也受不了。于是,朱棣便把每日朝会的仪式与奏事分开。在简短的仪式后,大臣们到右顺门内便殿依次向朱棣奏事,有事者奏事,无事者则退还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决事”。
第二,朱棣增设了午朝。除早朝外,朱棣又增设了午朝,即午后上朝。午朝地点多在左顺门或文华殿。在午朝时,五府六部依次向朱棣奏事,然后各官退出。有密事者至御前奏事。
从明朝初期的朝会制度可以看出,明朝皇帝最早也是要上朝的。其中,正朝和朔望朝主要强调的是仪制,显示的是朝廷的威严,表现的是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独尊的地位,于王朝大政方针无实际意义;而日朝则是真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且从日朝的时间频率来看,明朝初期上朝的次数,是要大大超过其它朝代的。
明宣宗之后——上朝已沦为“鸡肋”。
明朝前期的五位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包括建文帝,他们都是青壮年登基继位。每天都上朝,对于他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压力不算大。但明宣宗驾崩,明英宗继位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明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由于英宗皇帝当时只有九岁,只是个孩子而已,不可能每天都上朝,也不可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把所有的事情的决策权都集于自己。毕竟他还小,也不会处理国家大事。
于是,从明英宗开始,明朝的朝会就做了几项非常重要的改革。
第一,停罢午朝。停罢午朝的同时,还简化早朝奏事程序。此时上朝已无实际上的意义,只是一种象征,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大明王朝的主宰,皇权没有旁落。
第二,减少早朝的次数。早朝由每天都上朝改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从每月每日上朝改为每月上朝九次。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清朝。
由于上朝从这个时候开始被淡化,皇帝也几乎不在朝会上处理政务了。于是,明朝的中枢决策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明孝宗之后——不上朝也没有问题
明朝前期的中枢决策,由皇帝一人决断,不用听别人的建议。但是从英宗之后,决策制度改成了:“廷议→内阁票拟→皇帝或司礼监批红→六科封驳→六部执行”的机制。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帝不用上朝也能统治好国家了。
那么,为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帝不上朝,明朝也不会灭亡呢?
这是因为,皇权的运作机制发生了变化。
首先,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六部执行的体制比较完善,甚至比皇帝一人决策还要靠谱的多得多。因为,内阁的票拟权是比较实在的议政行为,议政被纳入决策程序之中。尽管内阁票拟需经皇帝批红才能成为决策,但是如果没有内阁的票拟,皇帝的中旨绕开内阁传出,也同样被视为不符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回去。这就形成了对皇帝“任心而为”的一种制约。
其次,执行机构也可以对政事发表意见。明朝初期,皇帝一人说了算,大臣没有发表建议的权利。但是在内阁改革后,以六部为主干的执行机构也可以在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前,对重大的政事发表意见。具体表现在明代极具特色的廷议制度上。
根据明制,凡朝廷重大政事,必须要举行大朝会,并在朝会上进行廷臣,然后再向皇帝请旨定夺。参与的廷议官员级别不低,一般都是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史和科道官员。这些人参与廷议,往往会充分发表个人建议,不会受皇帝的影响。毕竟大家都是高级别官员,主观上是比较自负和傲气的。
如果廷员在廷议当中争执不休时,还会以与会多数人的意见为准(投票表决)。这也是明朝中枢决策的一个特色。
因此从制度上来说,明朝中期改革了中枢政务决策制度后,皇帝已经不需要上朝了。他的工作就是披红、盖印,具体的政务工作交由内阁即可。而内阁又因为派系斗争,不可能拧在一起对皇帝不利,于是明朝的内阁阁员也就变成了皇帝的高级打工仔。
总的来所,明朝初期是需要上朝的。但是经过中期改革后,明朝的决策制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时期,皇帝赋予了内阁极大的权限,当时就连太监的风头都被同一时期的内阁首辅给压住了。这一时期的皇帝就是甩手掌柜,管住内阁即可,没有再上朝的必要。
另外,严嵩的存在也是嘉靖可以二十年不上朝的关键原因之一。百年罕见的奇葩皇帝遇见了五百年难得一遇的极品背锅侠,这便是嘉靖与严嵩的君臣关系。
明朝一皇帝为何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却没有影响国家的运行?
明朝怎样的行政可以这么任性?也就是说,其实最上面的那个人在不在其实都不重要,下面的人都会各司其职,所以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也不会有影响!
军国大事,国事皇帝根本不管都躲着。军事一丝也不敢,怠慢。无论司礼监内阁,谁都插手不进边关六镇。六镇上折子。皇帝不管在干嘛,都放下立马处理军务。六镇,都是勋贵子弟绝对忠心,加上皇帝一直没放下管理所以六镇也不可能反。这就是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内阁首辅,从上任到下台没见过皇帝。国家不乱的原因。明朝有太子的,从小就给你培养亲信太监大臣。一上台这一套平衡术,玩的就非常6。只有崇祯没经验,上台先干司礼监再干东林党,直接让言官清流上台,这些人就会说不会做。自己玩死了自己
突然想到,明朝的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为什么国家没有太大的...
嘉靖帝常年不朝,其放羊行为是阻碍明朝发展的重要因素吗?
若他与其他帝王一样正常理政是否会让大明发展更好?嘉靖皇帝常年不朝,却在私底下关心正事。每一个朝代都有那么几位不谙世事的皇帝,在明朝朱元璋打下的天下,最终他的后代身亡,只有请后代的堂弟来继承王位。而这位皇帝被称为嘉靖帝,嘉靖帝继位之后常年不上早朝,并且专心于炼丹。但他所掌管的朝代,依旧发展十分繁荣。
嘉靖皇帝并不愚蠢,反而聪明绝顶。说起嘉靖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放羊行为,这一行为被无数人耻笑。身为一国之君,天天不关心朝政,不是炼丹就是放羊,甚至是做飞机、做风筝等,这些都是嘉靖帝的荒唐行为,但是大臣难以阻止。因为嘉靖帝一意孤行,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是因为对自己的权利有充分的信心。
嘉靖帝在即位之初,就曾与大臣展开斗争。在正在15岁就当上了皇帝,但对于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不是因为堂兄突然间的暴毙,嘉靖并没有这个机会。等要继承皇位之后,大臣们纷纷要求需要认堂兄的父亲为父亲,这让嘉靖帝十分不结,总不能为了当皇帝而抛弃自己的父亲。所以嘉靖便与官员打开了一番斗争,说不过官员,就动用了权力,活活打死了几十名大官。
嘉靖帝所在朝代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为人才济济。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人才,而在嘉靖皇帝时代,人才特别多,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这些人才的存在,为明代的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嘉靖皇帝并没有关心朝政,有这批人才的努力,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然不是。不朝不代表撒手不管。嘉靖帝在私底下肯定有了解,加之他执政期间人才济济。即使不管,经济还是很繁荣的。
不是。通过历史事件,大家都知道嘉靖帝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啊,不能只盯着他的不足之处不放吧。
我觉得放羊行为并不是阻碍明朝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说他不怎么上早朝,但是他并不是对这些事情就撒手不管了,当然还是得益于朝廷中的人才非常的多。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政府机构为什么还能顺利运作?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政府机构为什么还能顺利运作?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趣的朝代,他的开国皇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平民。到了第二代就爆发了内战,此后的朝廷总是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危如累卵,但是每次都能出现一个忠臣来力挽狂澜。明朝皇帝的荒唐让人啼笑皆非,可是却能牢牢掌握大权,维持国家运转。
这其中,就有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还能把朝堂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养出十常侍和李林甫那种乱臣,让人瞠目结舌。这样一位“酒色财气”样样都沾的皇帝,怎么就还能呆在皇位上,没有人想把他拉下来吗?
这要得意于明朝已经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万历所处的时代。先来说说明朝的政治制度,自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把权力分割给了六部后,中央大权就已经掌握在皇帝手里了,不管是谁当了皇上,这权力都不会轻易被拿走。但是也意味着所有的事务都堆给了皇上,所以后来又出来了负责“批红”和帮忙盖印的太监,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机构。
而设立的锦衣卫和东厂这种特务机构,又能有效的为皇帝收集外界的信息,不会轻易被下面的人蒙骗,土木堡之变后,朝中掌握兵权的勋贵集团也烟消云散,就这样,各个权力机构形成了平衡,他们只有努力讨好皇帝,才能保证自己的位置更牢固,明朝的官员流动也很快,轻易不会结成朋党,人人都想当大官,想当大官就要讨好皇帝,所以即使不上朝,也能统治国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