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什么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 2021-11-09 15:03: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山西传统文化遗产有那些,谢谢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

山西有什么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遗产有那些,谢谢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

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

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

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

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莺莺传》故事发生地;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

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雕刻精细;

应县木塔建于文代,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

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

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晋国名臣介于推携母被烧死于此山;

北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

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西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物出没,褐马鸡是国家珍稀动物。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前日起向社会公示,我省7大类26个项目榜上有名,这意味着我省传统文化的保护已走上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路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文化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共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类。我省入选项目占了其中7类,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和民俗3类空缺。

民间文学类中,万荣县申报的《董勇传说》上榜;音乐类中,左权县申报的《左权开花调》,河曲县申报的《河曲民歌》,临汾市申报的《晋南威风锣鼓》,新绛县申报的《绛州鼓乐》,五台县申报的《五台佛乐》上榜;舞蹈类中,襄汾申报的狮舞,稷山申报的高跷,翼城县申报的翼城花鼓上榜;戏剧类中,晋剧、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雁北耍孩儿、灵丘罗罗腔、秧歌戏、道情戏、二人台、锣鼓杂戏和皮影戏上榜;曲艺类中,长治市申报的《潞安大鼓》上榜;美术类中,中阳县申报的《中阳剪纸》上榜;手工技艺类中,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和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上榜。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共501项,是经过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申报后,由文化部从1315个项中筛选审定的。推荐上榜名单项目经过30天公示后,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征求意见,再由文化部最终敲定。(记者李晓芳)
(来源:上党晚报)

本报讯记者暴爱国报道:近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社会公布。通过实地考察,寻访传人,经专家论证和媒体公示后,省政府正式发文确定全省第一批10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名录中,我市共有7类14项入选。
我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全省有很大影响。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我省建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根据独特性、濒危性等原则,对全省2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反复论证,最后确定105项进入保护名录。
我市此次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和民俗等7类,入选项目有上党八音会、上党乐户班社、武乡顶灯、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沁州三弦书、黎侯虎(布艺老虎)、上党堆锦艺术等14项。
本人认为最最最经典的~!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四大佛山山西只有一个而已!(五台山)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五岳中山西只有一个而已!(恒山)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四大美女山西只有两个而已!!(貂禅,杨玉环)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是山西人而已!(武则天)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武圣而已!(关羽)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四大名著有一本的作者是山西人而已!(罗贯中)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唐宋八大家有一个人是山西人而已!(柳宗元)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大同的石窟比洛阳的强点而已!(云冈石窟)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山西有个中国唯一的木塔而已!(应县木塔)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三皇五帝的三皇都在山西而已!(尧,舜,禹)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不过山西有座古城敢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而已!(平遥)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山西古代大师级的人物占了八分之一而已!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山西有个地方是个龙的老巢而已!(太原)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黄河流经了七省却把魂留给了山西而已!(壶口瀑布)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山西古代有一群人会做生意而已!(晋商) 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占了全国的七成煤炭而已!山西是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人能让你上百度而已……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1.开放性:这可以说是三晋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

2.务实:务实,从思想方法上说,就是实事求是;从政治理念上说,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务实的精神可以说是三晋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思想,实际上促成了我国封建朝代史上两个最好时期的出现,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三晋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可以举文学艺术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唐王朝当局者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与一大批山西籍诗人王勃、王维、柳宗元等的杰出贡献也是分不开的。唐代诗人既继承了北朝文学朴实敦厚的传统,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学的营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作出新的探索,这才有了唐诗的繁荣。

扩展资料: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了解三晋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晋文化

1、开放性

这可以说是三晋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楚才晋用”这个成语,概括的就是这种情况。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认识到中原传统的车战不够机动灵活,因此力排众议,学习和引进匈奴人的办法,用骑兵代替车战,同时发挥弓箭的远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军的战斗力,培养出了像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

2、务实

务实,从思想方法上说,就是实事求是;从政治理念上说,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务实的精神可以说是三晋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思想,实际上促成了我国封建朝代史上两个最好时期的出现,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3、求新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三晋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可以举文学艺术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唐王朝当局者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与一大批山西籍诗人王勃、王维、柳宗元等的杰出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唐代诗人既继承了北朝文学朴实敦厚的传统,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学的营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作出新的探索,这才有了唐诗的繁荣。

山西的文化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2、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

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3、大戏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剧目多达1000余个;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

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4、小戏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晋北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戏、永济道情戏等道情戏;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有16种;

“碗碗腔”剧种代表为“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我将从XXX、XXX、xxx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的三晋文化。
晋商文化
深厚的人文底蕴
饮食文化
参考:《山西文化》
山西的碗托。
  山西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包括:
  ——佛教与边塞文化产业区。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带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长城关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富有佛教文化特征和边塞风情的文化产业链。
  ——晋商文化产业区。以中部太原、晋中一带的晋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业态,提升产业层次,构建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
  ——根祖文化产业区。以南部临汾、运城一带的根祖文化、古都文化、盐池文化、道教文化、关公文化、名楼名寺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加大保护力度,强化联动发展,培育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太行文化产业区。以东南部阳泉、长治、晋城一带的关隘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话传说等资源为依托,加大整合力度,创新开发方式,培育发展优势,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黄河文化产业区。以沿黄一带的古渡文化、古镇文化、名楼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加强梳理研究,加大开发力度,创意文化产品,建设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独具黄河黄土风情的文化产业带。

山西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山西民间节日风俗二月二 龙抬头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添仓节添仓节,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在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那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桃花节三月一日为桃花节,这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节时,未婚女子,青年媳妇,甚至小孩子们都在衣襟上系绣花“桃子”,里面装有大蒜香草等,用桃红色布料缝成,用各色丝线缀穗子,象征青春美好,而且隐喻避灾难,因为桃的谐音“逃”,起到护身符的作用。民间说法是,有了“桃符”,就可以安全渡过这一年了。寒食节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这一天吃冷食,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延传了二千多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遗忘了。当派人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与愿违,介子推至死不出山,与其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晋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走麦罢走麦罢,是山西晋南特有的风俗习惯,走麦罢,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乞巧节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间姑娘与少妇有乞巧的风俗。由于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人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区,乞巧节的民间风俗也颇为盛行。在山西晋南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的古河东地区。往往在七夕这天,习惯用油面糖果蜜作成巧果和西瓜敬牛郎与织女,为之乞巧。现在民间,往往在七夕夜全家吃西瓜以示纪念。还有的,七夕夜,姑娘媳妇于自家庭院、村中祠堂、针线包随带、烧香摆供,向织女乞巧。敲锣儿节太原市娄烦县的天池川,有条小河名叫天池河,河两岸有大小几十个村庄,每逢农历七月有“过节”的风俗。初一至月底,天天都有过节的村子。遇到过节的日子,和每年过春节一样,家家户户门上贴着对联。白天,男女老少敲锣打鼓,穿着新潮的衣服扭秧歌,唱着预祝丰收的小调和祝贺天下太平的歌曲,载歌载舞,欢乐非常;晚间,如办喜事一般,家家点旺火,放鞭炮,门上挂灯笼,还有八音会挨门逐户吹奏,一直到深更半夜。因为“过节”,村村都敲锣打鼓,所以,当地人把这里的这一节日取名为“敲锣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这个农历时节,已是气候转冷时。民间老百姓迷信色彩严重,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大部分家庭,在“中元节”来临之际,要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大部分农民要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烧钱化纸,对故人示以祭奠,这种风俗,已经延续几千年。过唱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多选在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火”非凡。
本文标题: 山西有什么传统文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1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武汉盘龙城遗址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世界史思想解放运动的易混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