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碰撞「一纸繁花」传承中国传统纸艺文化,非遗和传统结合会有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 2021-11-07 23:04: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1、江南丝竹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非遗」碰撞「一纸繁花」传承中国传统纸艺文化,非遗和传统结合会有什么不同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人民网:上海55项国家级“非遗”全名单公布

55种

一、民间文学

1、吴歌;2、谚语(沪谚)。

二、传统音乐

1、江南丝竹;2、码头号子(上海港码头号子);3、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浦东派)4、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5、道教音乐(上海道教音乐)。

三、传统舞蹈

1、龙舞(舞草龙、浦东绕龙灯);2、狮舞(马桥手狮舞);3、滚灯(奉贤滚灯);4、传统戏剧。

四、戏曲

1、京剧;2、越剧;3、沪剧;4、木偶戏(海派木偶戏);5、淮剧;6、滑稽戏;7、昆曲。

五、曲艺

1、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2、锣鼓书;3、独脚戏;4、浦东说书;5、浦东宣卷。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1、精武武术;2、绵拳。

七、传统美术

1、剪纸(上海剪纸);2、顾绣;3、黄杨木雕;4、竹刻(嘉定竹刻);5、灯彩(上海灯彩);6、面人(上海面人赵);7、草编(徐行草编);8、玉雕(海派玉雕);9、木雕(紫檀雕刻);10、上海绒绣。

八、传统技艺

1、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2、民族乐器制作技艺;3、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4、木版水印技艺;5、金银细工制作技艺;6、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7、酱油酿造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8、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9、素食制作技艺(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10、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11、毛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12、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13、古陶瓷修复技艺;14、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

九、传统医药

1、中医诊疗法(朱氏推拿疗法、顾氏外科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2、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六神丸制作技艺);3、针灸(陆氏针灸疗法);4、中医正骨疗法(上海石氏伤科疗法)。

十、民俗

1、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2、元宵节(豫园灯会);3、庙会(上海龙华庙会)。

北外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民间文学:杨瑟严故事,新浜山歌,小刀会传说,萧泾寺传说,上海绕口令,上海花样经,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淀山湖传说,川沙民间故事,崇明俗语,崇明山歌,陈行谣谚,白杨村山歌。

传统音乐:浙派古筝艺术,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泗泾十锦细锣鼓,上海玉佛禅寺传统梵呗艺术,上海田山歌,上海工人大锣鼓,上海港码头号子,上海道教音乐,浦东山歌,浦东派琵琶演奏技艺,江南丝竹,华漕小锣鼓,海派锣鼓,古琴艺术,崇明吹打乐。

传统舞蹈:腰鼓,调狮子,手狮舞,卖盐茶,吕巷小白龙,鲤鱼跳龙门,花篮灯舞,花篮马灯舞,滚灯,打莲湘。

传统戏剧:越剧,皮影戏,昆曲,京剧,淮剧,滑稽戏,沪剧,海派木偶戏,奉贤山歌剧,扁担戏。

曲艺:宣卷,上海说唱,浦东说书,评弹,锣鼓书,独脚戏。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益智图,摇快船,舞龙竞,太极拳,耍石担石锁,鸟哨,卢式心意拳,练功十八法,精武体育,海派杂技,海派魔术,古本易筋十二势,打花棍,船拳。

传统美术:棕榈叶编织,紫檀雕刻,竹刻,灶花,月份牌年画,印章艺术雕刻,象牙篾丝编织,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石雕,上海砚刻,上海牙雕,上海宣传画,上海细刻,瓷刻,农民画,罗店彩灯,连环画,烙画,建筑微雕,剪纸,何克明灯彩艺术,海上书法,海派紫砂艺术,海派玉雕,海派绒绣,海派盆景技艺,海派面塑艺术,海派黄杨木雕,海派瓷艺,顾绣,奉贤乡土纸艺,奉城木雕,吹塑纸版画,帛画。

传统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錾刻技艺,郁金香酒酿造技艺,永青假发制作技艺,印泥制作技艺,药斑布印染技艺,羊肉加工技艺,徐行草编工艺,杏花楼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小绍兴白斩鸡制作技艺,香囊制作技艺,下沙烧卖制作技艺,犀皮髹饰工艺。五香豆制作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技艺,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土山湾手工工艺,土布染织技艺,手工织带技艺,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神仙酒酿造技艺,上海米糕制作技艺,上海老饭店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上海黄酒传统酿造技法,三阳泰糕点制作技艺,三林刺绣技艺,清真菜点制作技艺,青团制作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漆器制作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埿金彩塑,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木牛流马,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马陆篾竹编织技艺,绿杨村川扬菜点制作工艺,罗泾十字挑花技艺,龙凤旗袍制作技艺,梨膏糖制作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老大同香糟制作技艺,兰花栽培技艺,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精制花茶制作技艺,金银玉石镶嵌技艺,酱菜制作技艺,鸿翔女装制作工艺,亨生奉帮裁缝缝纫技艺,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国际饭店京帮点心制作技艺,古陶瓷修复技艺,古书画装裱技艺,古琴斫制技艺,古船模型制作技艺,钩针编织技艺,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高桥松饼制作技艺,枫泾丁蹄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法华牡丹嫁接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簖具制作技艺,鼎丰乳腐酿造工艺,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传统铜香炉铸造技艺,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传统建筑营造和装饰技艺,传统家具制作技艺(明清家具榫卯制作技艺),传统家具制作技艺(海派家具制作技艺),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沉香香品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本帮菜传统烹饪技艺,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

传统医药: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朱氏妇科疗法,针灸疗法,张氏风科疗法,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徐氏儿科疗法,外科疗法,伤科疗法,六神丸制作技艺,敛痔散制作技艺,竿山何氏中医文化,范氏眼科疗法,丁氏推拿疗法,丁氏内科疗法。

民俗:珠算,朱泾花灯会,元宵节,羊肉烧酒食俗,小青龙舞龙会,舞草龙,端午节(罗店划龙船),崇明天气谚语及其应用,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圣堂庙会,生肖文化,林老街民俗仪式,钱氏家训及其家教传承,上海龙华庙会,海派膏方文化,端午节,匾额习俗,阿婆茶。

顺德民俗

我要做手抄报,请不要解释意思,要直接点,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rn1 生产劳动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会组织民俗 4 岁时节日民俗 5 人生仪礼 6 游艺民俗 7 民间观念 8 民间文学 rn只要说出几方面就行。记住是顺德的。

1、龙舟竞渡

顺德龙舟竞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

2、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20世纪50年代前流行于县境及广州方言地区,以顺德腔为正宗。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锣小鼓。边唱边敲,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

3、观音开库

正月廿六的“观音开库”是顺德民间一个特别的民俗节日。其中较有名的是容桂白莲公园观音堂的观音开库和龙江紫云阁、龙山观音阁的观音开库。

据传某年正月廿六子时,一位青年上山拜观音,只因庙宇信众拥挤不堪,便靠在山坡一侧休憩,梦见观音借给自己一笔钱做生意而发财,醒来已是夜里子时,后来他果真发了财。人们便将该青年做梦之日奉为观音开库日。

4、锣鼓柜

锣鼓柜是用花缕木做成的亭轿式可抬动的木柜,上面雕刻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里面装有用作吹、拉、弹、奏、击的各类乐器,以柜为单位组成一个演奏班底。锣鼓柜的演奏盛行于清朝康熙年间,以杏坛、均安两地最为有名。

5、龙江烧大炮

烧大炮是过去顺德农村民间活动之一,源于庙会。而其多在当地乡庙神庭期间,在庙前临时搭建竹栅来进行,美其名为酬谢神恩,贺庭祈福。烧大炮在龙江民间是难得的盛事,也极为讲究。根据了解,龙江烧大炮从明末清初就已经存在并从清代中期开始盛行至今。

扩展资料

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八音锣鼓、香云纱染整技艺、龙舟说唱、人龙舞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陈村花会、广绣、勒流龙眼点睛、均安关帝出游等多项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顺德水乡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顺德丰富的传统民俗项目。

充分融合岭南水乡文化和非遗民俗文化,旨在引入区内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为顺德打造一个具有“岭南水乡”和“非遗民俗”的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提升顺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顺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21顺德水乡民俗文化节启动

顺德祠堂

顺德文化积淀深厚,民间风俗也斑斓多彩。在珠三角,一直流传着“顺德祠堂南海庙”这句话。这,既充分反映了昔日顺德人对传统文化延续的关注和对礼法的重视,同时,也折射出顺德当年富饶自足、置田建祠的经济状况。因而,作为集众多传统观
念与经济背景于一体的顺德祠堂,其丰富而深邃的内涵自然令人在留连徘徊中回味不已。

龙舟竞渡

龙舟之乡。明清两代,顺德龙舟名扬四海,特别是清代,屡屡折桂,清代的“压尽群龙”仍静静地存放在博物馆。

近年,顺德龙舟队更多次代表国家出征各国,屡创佳绩,是中国龙舟竞渡的突出代表。

状元之乡

一直崇文重教的顺德,英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出文进士696人。其中宋代进士41人,伦教熹涌人张镇孙为状元。元代7人。明代122人,其中石肯人梁储为传胪,即殿试第四名,名次仅次于探花。杏坛右滩人黄士俊为状元。清代144人,其中杏坛光华人梁耀枢为状元,均安上村人李文田为探花。此外,顺德共诞生文举人2021人。其中宋代39人,解元占10人。元代15人,其中解元2人。明代696人,解元10人。清代1265人,解元21人。此外,顺德也出过武进士共66人。其中明代5人,龙江人朱可贞为武状元。清代61人,其中桂洲人胡经纶为武探花。另外,还在历史上出过武举人共382人。其中明代106人,武解元占2人,清代276人,武解元占10人,而单纯的状元人数为全省最多。
用我的吧!!!!
[编辑本段]拼音
mín sú

[编辑本段]释义

⑴人民的风俗习惯。清 薛福成 《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
⑵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⑶民众,百姓。宋•毕京《和范希文怀庆朔堂》:“几多民俗熙熙乐,似到老聃台上来。”

[编辑本段]相关阅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1 生产劳动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会组织民俗
4 岁时节日民俗
5 人生仪礼
6 游艺民俗
7 民间观念
8 民间文学
[编辑本段]相关著作及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民俗学会自1983年5月成立以来,致力于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苑出版社作为九三学社下属的出版社,出于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加大对民间文化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力度。经过二十年来的探索与发展,学苑出版社已经形成了以记录与抢救中华文化遗产为主旨,以传统医药学和古代科技、文史古籍、民间文化、考古收藏文物类图书为主体,兼顾教育、科技、文化艺术领域图书出版的特色。
中国民俗学会与学苑出版社近年来在中国民间文化出版方面有着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曾与学苑出版社将共同主办“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邀请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研究的学术精英,就“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截至目前,学苑出版社已经出版发行了多部关于民俗文化的系列丛书,具体如下:

1.《老北京旧闻故影》书系

包括:《京城民居建筑绘画图集》、《四合梦》、《清代北京皇城写真帖》、《老北京公园开放记》、《大前门——王永斌口述老北京生活》、《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皇家园林》、《金石记忆:碑刻铭文里的老北京》、《喜庆堂会:旧京寿庆礼俗》、《燕京八景》、《老北京的民俗行业》、《京城镖行》、《北京史通论》、《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照片集》、《旧京社戏图》、《九门红尘——老北京探微述真》、《三山五园旧影》、《见闻北京七十年琐记》、《漫画北京城》、《四合院》、《北京旧事》、《北京西山健锐营》、《北京人什么样》、《昔日的夏宫圆明园》、《老北京与满族》、《老北京与煤业》、《康熙盛世的故事》(清康熙五十六年《万寿盛典图》)

2.城市记忆·老地图

包括:《北海景山故事地图》、《北京城明代宫城地图》、《什刹海故事地图》、《天坛故事地图》、《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圆明园原貌图》*1924(手绘风俗地图)、《颐和园》(历史文化地图)、《老北京风俗地图》*1936(手绘风俗地图)、《十三陵手绘地图》(手绘风俗地图)、《天津1932年老地图》、《上海1932年老地图》、《南京1932年老地图》。

3.地方历史民俗丛书

包括:《美在民间: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辽代画像石刻》、《辽西古塔寻踪》、《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国纳西族东巴舞谱研究:兼论巫与舞、舞蹈与舞谱》、《草根南昌:豫章风物寻踪》

4.民间工艺丛书

包括:《土家织锦》、《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

5.三足乌文丛

包括:《会说话的巫图——远古民间信仰调查》、《寻根之路——一种神秘巫图的发现》、《骊龙之珠的诱惑——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岭云关雪——民间神话学论集》、《巫觋——人与鬼神之间》

平遥古城民俗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囊括时令节日、纪念节日、祭天地节日、祭祖节日、祭神鬼节日、祭动物节日等。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神、鬼、动物等一切和谐的向往。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通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渊源。
[编辑本段]平遥民俗概况
平遥风俗返朴而远,居民遗风起源于唐尧?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性刚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倍出,文武全才者有之。且多慷慨好义之风。婚、丧、寿、生日、修建庆典遗风尤为盛旺。平遥民多土地贫瘠、少耕织、多商贾,并善经营。陶唐遗风虽已古远,但平遥忧存。
婚嫁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来倍受重视、讲究,既是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过程,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现象。
平遥婚礼过程,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丧葬
平遥县民故后历为土葬,在举行葬礼时,保留着很多传统仪式和传统用物。这些仪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弹、唱、书法、刺秀、剪纸、折叠、板印、沾帖、绳结、纸艺、面艺、插艺、缝艺等几乎所有民间艺术。
丧葬程序为停尸、报丧、入殓、烧纸、出殡、圆墓、过七等。一般于三、五天烧纸,五、七、 九天出殡。犯忌不宜出殡者,则寄停他处,另择葬期。出殡之日, 亲朋近友均参加。起灵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 或三十二抬。
祝寿
老年人从60岁始,每10年庆贺一次。隆重者,亲朋好友 要赠献寿桃(面制)、寿幛、寿联等,以祝长寿。午时,要在堂屋摆 寿礼、烧佛香、点寿灯,"寿星"高坐,晚辈依次拜寿。拜毕,设丰盛喜宴款待众宾客,欢度一日。进入90年代,祝寿大都贺以礼洋。宴席多在饭店举行。
贺十三
平遥庆贺生日之俗至今仍为普通。特别是贺十三,亲戚朋友届时纷纷登门道贺,贺礼多为面蒸“括篮”,上系银锁,用红绳与铜钱串结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家来戚为上宾。待午时面向娘娘庙方向设供桌于院内,摆放供品及,外婆家垫底,其他叠上。点灯烧香、燃放鞭炮、由奶奶为孙子“折枷儿”用粉红、黄、绿纸条缠绕四根谷草杆,三根扎成三角形,一只手拿着套在脖颈处,另一只手持一根谷草杆,边打三个角,边口中吉祥语言念念有词,以祈祷孩儿健康成长。打毕将枷儿与娘娘花、娘娘鞋一同着燃。之后,设席款待全体亲戚朋友。
庆满月
平遥居民以生孩子为喜事。旧时,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称小喜。第一胎孩子不论男女,都要庆满月。满月的日期,男为29天,女为30天。也有在半月庆满月的,意取绊住, 希望孩子长命。庆满月以产妇娘家亲戚为主,姥姥家要送银镯首饰 及衣服、小被褥等物。其他亲戚则送3尺布,叠成"山"字形状。 主家回赠背心、枕巾之类以示感谢。
节庆
平遥县民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囊括时令节日、纪念节日、祭天地节日、祭祖节日、祭神鬼节日、祭动物节日等。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神、鬼、动物等一切和谐的向往。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通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渊源。
祭祀
平遥县民祭祀活动,分为神祭和祖祭两大类。过去崇神者居多,有 "无庙不成村"之说。一般家庭均设各种神龛。灶王、张公、家神、 财神、门神、土地都是供奉对象。专业艺人将本业祖师或神供奉于 家中突出位置,以示敬业。不少人家将佛像或观音菩萨像置于闲房,每逢初一、十五设供烧香,以示虔诚。迷信之中反映出人们祈求平安、富裕、家业兴旺之美好愿望。
祖祭是对先祖的怀念。一般于年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 一或祖祀日祭之。
迁居
现在在农村多有沿用旧习者,择日开工,供奉土地神;开工期间讲究高挑红旗,以镇邪气。新房合顶时,要贴对联、放鞭炮,并宴请工匠,表示谢意。迁往新居时,要先"填宅",杀一只银红公鸡,以鸡血喷 洒房院。搬迁时,要先搬进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蜡烛、发面等 东西,表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和"发福"之意。
方言
《礼记-王制》所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平遥方言是全国保留中国汉代文化语言最多最丰富的县城之一,平遥方言中有极其丰富的名词重叠式,这与普通话中的名词特点有区别.称谓很有趣。而这种方言又是平遥所独有的语言

衍纸艺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衍纸艺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摘自网络)随着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衍纸这一古老的西方艺术渐渐传入中国。许多中国人从书籍和互联网上了解了这一纸艺形式,并积极投身其中,自发地进行创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自得其乐,或组成一定规模的爱好者团体,使衍纸技艺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而其中,被公认为走在中式衍纸发展最前沿的,便是朱立群纸艺术馆。他们将西方传统的衍纸技艺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融合。独创了一条中式衍纸的道路,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与传统西式衍纸相映成趣。
由上述材料,以及逻辑推理【雾很大_(:з」∠)_】衍纸起源十八世纪英国,通过互联网传播,所以简而言之“当代”一词可以恰当描述,再细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经济全球化产物。

纸浮雕是非遗吗?

纸浮雕不是非遗。现代的纸浮雕是纸艺的一个种类,是舶来品。中国传统的纸艺中剪纸有不少是非遗。
本文标题: 「非遗」碰撞「一纸繁花」传承中国传统纸艺文化,非遗和传统结合会有什么不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9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毛泽东女婿孔令华,搬出中南海的那天,借一架板车拉着家当和妻儿十七世纪1600s的英国什么样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