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旅游结合结合打造非遗特色小镇1、非遗产业与特色小镇的联姻特色小镇在国内缘起于浙江,浙江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如何与旅游结合结合打造"非遗特色小镇
1、非遗产业与特色小镇的联姻
特色小镇在国内缘起于浙江,浙江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为企业搭建新平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样板。所以,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的发展空间平台,产业是其核心要素。如此,依托于特色产业而造就的特色小镇,关键在于“特色”与“产业”。
譬如,杭州市特色小镇产业定位为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并结合杭州市“一基地四中心”的城市定位,增加了文化创意产业,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以及地域特色产业。
非遗作为一个区域或族群的名片,天然具备成为特色小镇的“特”字来源,而且以非遗为核心打造一个文化产业链条也完全有可能。例如浙江的黄酒小镇、贵州的茅台小镇,其实都是以酿酒技艺类的非遗作为核心,进而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旅游、文创等范畴。
2、非遗小镇的营造逻辑
2021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1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特色小镇的培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在方塘智库看来,但凡空间营造,基础或深厚,或较薄弱。非遗特色小镇的营造也不外如是,一是在原有建制镇或产业园区的基础之上的升级,二为以非遗为内容的重新营造。
其一,原有小镇的升级。在2021年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127个特色小镇均为建制镇。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沈迟此前表示,培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有条件的镇更好地发展。
其二,打造新的非遗特色小镇。在当下的国内外文旅产业中,影视IP主题型的文旅小镇遍地开花,依托影视拍摄地、影视人物、影视场景、动漫等IP元素,结合旅游产业,从而形成特定效应的主题小镇。以非遗为内容的空间重新营造,依托于特色小镇这样的平台,其实质是整合在地的文旅资源,从而构建一个综合性服务型平台,这也是非遗空间化的中国模式。如此,就牵涉到特色小镇选址的问题,以及如何再造的问题。
3、非遗小镇的启示与国际化表达
特色小镇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有益探索,在国内属于新的实践,生长于中国本土市场,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产物。以非遗为内容的特色小镇的营造无论是在建制镇的基础之上,还是启用闲置土地资产以非遗产业充实这方面,以及在特色小镇营造中非遗产业的单一与多源,其实都没有离开“特色”二字,这是对于非遗多重价值的信任,优质内容从来不缺市场,否则非遗的产业化无从谈起。
作为非遗小镇,本身的特性既包含“无产业不小镇”的营造逻辑,这使得规模化的非遗产业成为必然前提,又包含宜居的特性,这就要吸纳非遗全产业链从业者的参与,包括非遗传承人、设计人员以及各类相关机构、企业等。
作为配置全球资源的平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合、升级与对外表达,才是非遗小镇的价值所在。那么,在大文旅时代,非遗作为嵌合在社会文化当中的重要符号元素,其文化价值自不待言,当其见证产业化并以特色小镇为载体,何以与国际文旅产业对话?
非遗中国的逻辑
中国之美,非遗发现。方塘智库“非遗中国的逻辑”系列,致力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散布于中国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的寻访和思辨,寻找中国文化的基因,表达中国故事的灵魂。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特色小镇“产业研究+规划+落地”机构。
非遗传承发展乏力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2021年起,研培计划启动,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研培计划的教学课程都是针对传承人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设计的。各参与高校均按照“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要求,系统设置研培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各研培班平均设置221课时,其中课堂教学占62%,交流实践占38%。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负责人介绍:“我们充分考虑传承人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施教,坚持问题导向、作品导向,通过基础培训和案例教学,保证通俗易懂。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产生更大价值。”
今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讲述了贵州赤水竹农通过非遗赤水竹编脱贫致富的故事,一根成本只有10元左右的竹料,经过巧妙的设计加工,便能身价百倍。编织一个工艺品,农民能从中获得100元的收益。杨昌芹就是参与过研培计划的学员,像她一样的学员还有很多。理论知识、思维创意的短板让传承人手中的产品难以打动消费者,非遗的长远发展受限,研培计划无疑开阔了他们的艺术眼界,给传统非遗插上了现代的翅膀。来源:人民日报
非遗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
保护非遗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中国的非遗
1、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京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21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2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中国于2021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5、篆刻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2009年10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摘 要:我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衰退,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本文首先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旨在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21)-10-00-01
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比任何其他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尤为重要。尤其对我国的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明,更是要稳稳地守护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有关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表演艺术。所谓的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相声、魔术等也划入表演艺术。2、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
人员的缺少是一项艰巨任务,同样,我国的有多少遗产需要救急,则需要工作人员去普查,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记录就有6项,包括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可见,越来越多的非遗在丢失,国家应该抓紧保护盒扩展这些非遗的延续及传承。
当下,网络信息呈爆炸性的蔓延,非遗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大力宣传,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的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就是一个特别的尝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非遗,进而去传承和发扬非遗的文化,只要人人都能成为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非遗才具有真正的活力。
国家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发扬新一代的青年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都能一起参与,一起保护文化遗产。只有这样,非遗才能不断的传承,才能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年画为什么被列为非遗?怎样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无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各地年画工艺都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和工艺流程传统。各地制作年画时的要求和操作工艺反映着各产地不同的文化取舍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年画的传承方式—家传、招徒、办学—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标识、社会的组织力以及其中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物化传播是年画的主要传承手段。
扩展资料
民间年画为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年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画
冯骥才介绍,2002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率先实施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在全方位、大规模田野普查的基础上,现已出版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4期《年画研究》刊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形成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科学的抢救、挖掘、整理、立档,杨柳青、武强、桃花坞、朱仙镇、绵竹等18个年画产地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而且还选定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并对重要的传承人做了口述史的记录。
尽管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冯骥才同时表示,农村城镇化、商品化、现代化、年俗的淡漠和改变严重破坏了年画生存的土壤,传承人找不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定位,同时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传承现状不佳等都是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更好的传承和创新需要非遗项目有盈利的可能性,否则只能苟延残喘,所以年画想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首先要让年画具有广阔的市场,这个就比较困难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