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亲子沟通》是一本由顾亚亮史欣鹃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非暴力亲子沟通》读后感(一):不是不爱你,爸爸只是不会表达中年得女的妮妮爸爸是典型的女儿奴,凡事都
《非暴力亲子沟通》是一本由顾亚亮 / 史欣鹃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亲子沟通》读后感(一):不是不爱你,爸爸只是不会表达
中年得女的妮妮爸爸是典型的女儿奴,凡事都是女儿第一,老婆第二,最后才想到自己。憨直的中年男人常常带着满脸的宠溺看着粉嘟嘟的女儿,只有一种情形例外,那就是当女儿书桌杂乱无章时。
话说放寒假了,妮妮带回一大包之前寄存在教室箱子里的书籍和物品,哗啦一下全倒在桌子上,和之前乱堆的书籍交错在一起,简直乱得蔚为壮观!妮妮爸爸见状,眉头紧皱,立马变了脸色:“妮妮,你怎么这么邋遢!” 妮妮显然没料到前一分钟还好好的爸爸忽然骂自己,小嘴一噘,回敬一句:“我哪里邋遢了?你才邋遢!” 这下"女儿奴"怒了,拿出翻身做主人的气概,声音提高两个八度:“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看看,你把书桌弄成什么样了!像个垃圾站!我告诉你,你现在马上给我清理干净!” 恶狠狠的黑脸和凶巴巴的口吻顿时吓到了妮妮,小女孩呆在原地,泪水却像小溪在脸上无声流淌…… 就这样,原本父慈女孝的温馨画面被愤怒、委屈、伤心所充斥……
如果你的家庭也出现过类似情景,强烈推荐你阅读由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心理科主任顾亚亮和心理咨询师史欣鹃合著的《非暴力亲子沟通》,这是一本可以帮助家长找到如何很好与孩子沟通的指导手册,作者依据马歇尔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以及20多年儿童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经验,结合多个亲子沟通的鲜活案例,总结出了具有本土化的非暴力亲子沟通的四大关键要素: 观察:不带评判性地描述你和孩子所看到的事实,不评价、责备你自己、孩子或其他任何人。感受:表达你的感受,包括喜悦、忧伤、焦虑、抑郁、愤怒等各种情绪。需要:诚实地说出是什么需要导致了你的感受。请求:请求而非命令孩子,明确让孩子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以满足你和孩子共同的需要。 让我们回到妮妮和爸爸沟通的这个例子,爸爸开口的第一句话:“你怎么这么邋遢!”显然是一句主观评价。
所谓观察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碰到的,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语言、情绪表达。
评价则是对个人印象的阐述、反映的是你根据自己的想法、情绪、猜测做出的判断。
所以,如果妮妮爸爸一开口不是给妮妮贴上邋遢的标签,而是说:“妮妮,我看到你已经有3天没有清理书桌了,刚才又把一大包物品倒在了书桌上,堆得像一座小山,很多课本和练习册都掉在了地上”,这,才是应用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这一要素。 接下来我们来谈“感受”这一要素,亲子沟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的问题——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很少会问自己和孩子在沟通情景中的感受如何,而习惯于关注孰对孰错上,亲子冲突由此产生。
当妮妮爸爸评价孩子邋遢时,被责怪的妮妮也会对父亲竖起防御的墙,亲子之间爱的沟通被阻断。因此,父母需要在亲子沟通中体察自己和孩子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各种感受,并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建立更紧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感受是指对事件、环境及他人行为、语言等产生的情绪反应,俗称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各种情绪。 所以,妮妮爸爸可以在基于观察的基础上,向女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每次看到你杂乱没有头绪的书桌,我就感到很烦躁。上周,你已经有3次找不到自己的卷纸了,让我非常担心,担心你没有养成及时整理书桌的好习惯,会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妮妮爸爸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以及产生感受的原因时,不仅可以平息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可向女儿示范如何基于客观观察表达自我感受,女儿也可从中了解到父亲的想法和对自己的关心,这也为后继亲子沟通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现在我们来谈谈非暴力亲子沟通的第三大关键要素“需要”: 需要是维系每个人生存质量的必备资源。
如果父母能够对自己的需要有足够的觉察,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最基本需要是尊重和合作,正是这种需要让父母愿意引领孩子一步步走向幸福人生。
与此同时,更少有父母注意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是因为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造成的。例如,在寒冷的冬日睡眼惺忪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给孩子做早饭时的烦躁情绪,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生理的需求”、“爱和被爱的需要”、“支持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亲子沟通中的负面感受来自未被满足的需要。如果没有意识到内心真正的需要,同样的情绪问题会一次次重演。
案例中,妮妮爸爸看到女儿的书桌杂乱无章感到很烦躁,是因为他是一个看重条理和秩序感的人,杂乱和无序会让他感到没有安全感。他可以在基于观察、感受的基础上继续向女儿表达因为什么需要而产生了负面情绪,同时也可以引导女儿说出是因为什么需要而没有及时整理书桌。 这样,妮妮爸爸才有机会发现,原来,他认为女儿“邋遢”背后的真相是:女儿昨晚没睡好,加上有点小感冒,身体感到非常疲惫,实在是没有力气立即整理书桌,她原本计划明天花2个小时好好整理书桌的,此时此刻,孩子的需要是充分的休息和父母的理解,而不是武断的评价甚至责骂。
所以,亲子沟通之前,请先告诉自己不要从你给孩子贴的标签或评价开始,而是从孩子的需要开始,用包容的、开放的态度聆听你之前并不了解的,属于孩子的心声。 基于前三步非暴力沟通,最后,我们可以向孩子提出自己的希望或请求,例如,妮妮爸爸可以说:“妮妮,爸爸很爱你,希望你能够养成好的收纳习惯,及时整理书桌,如果你愿意,爸爸可以帮你一起整理。” 相信通过非暴力亲子沟通,很快,妮妮和爸爸又会恢复父慈女孝的温馨画面……
总结一下, 亲子沟通时,请不要用自己的判断来代替爱的语言,当内心被各自臆测出来的想法填满时,你就看不到其他的可能与事实的真相。可以用“我看到/听到(表达观察)......时,我感到(表达感受和情绪)......我需要(表达需要)......我请求/希望(表达请求)......"这样的框架进行沟通。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按图索骥找到非暴力亲子沟通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会这种沟通方法,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被爱、安全、独立、有价值感的生活。
《非暴力亲子沟通》读后感(二):这样做,我们的亲子关系不再是相爱相杀
今天办公室同事迟到了,到办公室她就一通抱怨,原来早晨迟到是因为她女儿。
女儿今天放假,但是我们要上班,鉴于她快期末考试了,就决定带着她上班,她也同意了。 早晨喊她的时候,她起床动作却很慢,磨磨蹭蹭半天才起床。眼看着上班时间就到了,我催她快一点,给她5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我就去热车。结果等了半天她还没有出来,我就冲进屋看她在干什么,结果人家还在慢悠悠挑选今天要带的书,而且还没拿几样,外套也没有穿,袜子也没有穿。 一边最晚上班时间已经过去,一边她还没有准备好,气得我噼里啪啦训了她一通,“你难道不知道早晨上班时间很紧吗?都告诉你只有5分钟准备时间了,你还磨磨蹭蹭的,带这几本书,你是去学习的吗?叫你早点起你慢吞吞磨磨蹭蹭的......”她都被我骂哭了。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过这种瞬间情绪就被孩子点燃的情况?当时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立即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可能我们看过的很多书都告诉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控制好情绪,否则孩子就会怎么怎么样。那么家长在因为孩子而产生情绪的时候,能不能发泄,怎么表达才最好?最近看的《非暴力亲子沟通》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非暴力亲子沟通》的两位作者都是具有多年儿童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经验的一线心理咨询师,《非暴力亲子沟通》这本书是他们多年工作经验的累积,其中很多具体的案例在妈妈们生活中都会出现,针对具体情况,作者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不知道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的父母来说,可以说是一本亲子沟通指南。
看这本书时,最意外的是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在亲子沟通中一定不能带有负面情绪”的想法是亲子关系中最大的误解,殊不知过于压抑情绪与过度宣泄情绪一样,会成为亲子沟通和孩子成长的障碍。70、80甚至90后的父母,大部分在于孩子沟通的时候,会任由脾气宣泄,不太会考虑孩子的感受;00以及10后的父母,因为接受的育儿知识多了,开始注重科学育儿了,在有情绪的时候,不再像自己的父母那边任由情绪牵着自己走,因为害怕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担心原生家庭的伤害,一般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却是风平浪静。
事实上,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甚至后者的伤害更大更深远。因为父母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情绪,既无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真实意愿,不利于亲子的良性沟通;而且会让孩子变得的脆弱,无法面对来自他人的情绪反应,甚至与人交往都会有障碍。
那么,面对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有情绪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呼吸,安静地站着或坐着,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做,用第一人称承认情绪“现在我很愤怒”“我为此感到焦虑”。 其次,倾听孩子。 再次,你要说出自己在一个具体事件中的情绪以及引发情绪的想法。一、深呼吸,感知情绪。
人在情绪中的时候,很容易说出不理智的话,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所以,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呼吸,让自己尽力平静下来。
可以问问自己是什么事情让自己有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需要被满足......当了解这些之后,你不仅能够让自己的情绪平稳,而且会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
知道自己当下的情绪之后,需要接纳情绪,与当下的情绪和平共处。即使当下是愤怒、暴跳如雷也接受这样的情绪,因为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接纳它就好。
二、倾听孩子。
当孩子的事情引发我们的情绪时,他自己其实也处于某种情绪之中。孩子也需要被看见,被听见。
当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感受。当我们认真倾听了,孩子才可能平静下来,接下来我们表达情绪时,才会愿意倾听和了解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接下来的沟通才可能是顺畅的,我们的关系也会因为彼此的理解而更融洽。
三、表达情绪及想法
孩子的情绪被我们看见、理解之后,他的情绪平稳之后,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我的情绪以及是什么样的想法引起了我的情绪。
昨天晚上复习的时候,让女儿做小古文的时候,她又开始哼哼唧唧,看到她哼哼唧唧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揍她一顿,但是,忍住了,亲生的娃。深呼吸,深呼吸,控制情绪,甚至走出她的房间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平稳之后才再次进入她的房间,问她为什么不想做,了解了她的畏难情绪,表达了理解,她感觉好多了。这个时候说出我刚才差点点爆的情绪以及我的想法:“一篇小古文只需要10分钟,但是你哼哼唧唧都不止10分钟,看到这样子我就特别的生气。哼唧过后,你还是得做,我觉得你是在浪费时间。”
听我这样说完,她也表示说得有道理,结果不到10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
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尤其是孩子上学需要写作业辅导功课的时候,情绪很容易被他点燃,这个时候不妨试试用这三个方法。
可能有人会说,当自己被气到极点的时候,哪里还能什么都不做啊,有脾气一定要发泄出来。确实,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可是发泄出来只是逞一时之快,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只管自己的情绪发泄,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发泄之后,大部分时间自己也会后悔(就像我同事,后来就在办公室后悔自己发脾气了)。所以,我们需要在能够控制的时候控制,慢慢培养自己的觉察力,并且试着去刻意控制,这样慢慢的就能够做得越来越好了。
没有不被孩子点燃情绪的家长,区别只在于智慧的家长会控制自己的脾气,了解彼此的感受,会在情绪平稳之后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非暴力亲子沟通》读后感(三):为什么越是亲生的孩子,越不能好好讲话呢?
早晨7:30,出门的闹钟已经响了第3遍了,妈妈正着急忙慌地给上幼儿园的宝贝闹闹取外套。
“穿这件红色的吧?”
“我不喜欢穿红色的!”
“那穿这件有帽子的吧?”
“我不要穿带帽子的!”
“这也不行那也不要,大清早的就不消停!再不出门我们都要迟到了祖宗!快,就这件吧。赶紧穿上。”
“我不要!”妈妈越是着急,孩子越不肯配合。这下妈妈更生气了:
“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呐,磨磨蹭蹭的,害得我都要迟到了。你看人家笑笑姐姐每天早早就出门上学啦。马上给我穿上外套!”
孩子显然也被激怒了,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家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这样的场景是否也曾经或者正在你家上演呢?明明都是亲生的孩子,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那么乖巧听话,而自己家的孩子却总是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呢?
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说话方式少了一点温度。
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天生就会爱自己的孩子,实则不然,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会在亲子沟通中无意识地使用没有温度的暴力语言,一遍遍的抽打着自己孩子的心,让孩子倍受摧残还不自知。这些错误的沟通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还会一点点地消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甚至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怎样学会更好的亲子沟通方式呢?这本《非暴力亲子沟通》是非常实用的教材。儿童心理学专家顾亚亮结合自己20多年的儿童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经验,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理论,通过诸多鲜活的亲子沟通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具象化的亲子沟通技巧,让我们从0开始,学会与亲生的娃“好好说话”,改善亲子关系。
所谓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一定不是因为父母不爱孩子,而是因为与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导致他们无法和孩子建立爱的连接,才让自己的爱付诸东流的。其中,没有温度的语言是阻碍孩子感受父母的爱的核心因素之一。
这些妨碍爱的传递的错误沟通方式在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中被归为“道德判断”“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四类。卢森堡博士认为,正是这四种错误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误解和冲突,让沟通双方在语言中感受到的是暴力而不是爱。这四种语言方式常常让孩子有一种被父母指责厌弃、忽视或者让父母失望、不满的感受,从而阻碍了父母和孩子爱的分享。文中提到亲子关系中常见的4类错误的沟通方式分别是:
1.评价和判断
比如前文闹闹妈妈指责闹闹说“大清早的就不消停”“这么不让人省心”“磨磨蹭蹭的”……这些负面的评判性的语言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在排斥和忽视自己,从而心生敌意。经常被评判和指责的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会出现以下几种反应:
1)不断与父母发生冲突来获取父母的关注。因为常被视为问题少年。
2)出于恐惧或者内疚而向父母妥协。表面顺从,实则将自己的需求压抑到内心深处,因此极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集中爆发情绪,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破罐子破摔。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与父母发生冲突,但背地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旦被父母发现,就会用一整套蒙骗父母的方法加以应对。
2.避免负责
比如前面闹闹妈妈说“快,就这件吧。赶紧穿上”,“害得我都要迟到了”
当父母把孩子视为无法为自己负责的、需要用自己的羽翼去庇护的附属者时,就容易出现上述一切替孩子包办的行为。而一旦孩子的反应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将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
这就是避免负责的沟通方式,一方面会让孩子形成一切都应该是大人给准备好的,或者都是由外界环境所决定的,不必自己负责任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会让亲子双方都无法注意到自己和对方的需求,使得双方很难在沟通中实现情感的流动,孩子自然也很难在这种沟通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意。
3.比较
“你看人家谁谁谁……”是很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比如闹闹妈妈在急着出门的情况下,还不忘把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你看人家笑笑姐姐每天早早就出门上学啦。”
父母说说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本期待这句话能够刺激孩子向“好孩子”看齐。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孩子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父母比较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而且父母会因此不爱自己。这种沟通方式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种是孩子缺乏自信,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反复考虑是否会有遗漏,能否被父母肯定,进而犹豫不决,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这种自我否定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疏导,可能还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第二种是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进而在自我否定的同时萌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不断试图用亲子冲突来唤醒父母的爱。
4.求全责备
很多父母习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强势,如果孩子不顺从就会马上用“必须”“应该”“马上”等语言来要求责备孩子。而被迫按父母的意愿做事往往会让处于弱势的孩子因为感觉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而心中充满怒火,比如上文闹闹妈妈最后一句“马上给我穿上外套!”就成功把孩子逼急了哇哇大哭。
孩子心中的这份怒火就算当场没有被点燃,也极有可能在其它某个时刻或者场合将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到其他人和事上,这会极大的破坏孩子和他人的关系,最终导致孩子的生活出现种种困境。
评价和判断、避免负责、比较、求全责备,这4种错误的亲子沟通模式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而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都会犯这类错误。比如上文的闹闹妈妈,总共说了四句话,就把这四种缺乏温度的错误沟通模式用了个遍。
那么我们怎样纠正这四大错误,让亲子沟通和谐又有效呢?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学会观察、表达感受、说出需要、提出请求,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
比如开篇故事中的闹闹妈妈可以这样说:“你说不喜欢穿红色这件也不要穿戴帽子的这件外套(描述事实),我感觉很着急(表达感受),因为现在已经到了出门时间了,我希望能按时出门不迟到(说出需要),我想你也不希望迟到的对吧(说出与孩子共同的需要)?如果你愿意,请在我收拾好书包之前告诉我你选择穿哪件好吗?(明确请求)”
可能有些父母会发现,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后,会观察客观事实了,也会表达感受和需求了,但到了提请求的环节却很容易出问题。这是因为面对孩子,尤其是自己亲生的时,惯性思维会让我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即使语气是温柔的,所提出的也是命令而非真正的请求。所以,亲子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是,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对待。
我们不应强迫孩子做事情,即使是对他至关重要的事情,你也要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引导他自主地选择。不要强迫孩子上学,不要强迫孩子吃饭,不要强追孩子睡觉,不要强迫孩子阅读,不要强迫孩子放下手机,除非你找到了满足他的需要的其他路径,否则任何强迫都会让孩子抵抗。区分请求和命令的方法很简单——问自己:假如孩子不接受我的“请求”,我是否也能接纳?如果是,那就是沟通的开始。如果不是,那么请再一次告诉自己——孩子虽是我亲生的,但TA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需要带着尊重和温度与TA好好讲话。
《非暴力亲子沟通》读后感(四):别急着怒怼“小包总”,“霸总式育儿”的坑你掉了吗?
前段时间“小包总”杨烁又火了一把。这一次可不是因为又酷又霸气的总裁范儿招人爱,而是因为他把“霸道总裁”的做派用到了育儿上,看的一众老阿姨恨得牙痒痒,各种怒怼批判,生生把他骂上了热搜。
杨烁“霸道总裁式育儿”被骂上热搜到底是什么情况,能让老阿姨们如此愤慨?咱们来随便体会一下: 从车里走出来时,因为没有走杨烁规定的那条路线,杨雨辰被要求重走一遍:
走慢了不行,因为衣服大跨不住书包掉下来也不行,走路有点内八也不行,各种被呵斥指责:
选房子环节,杨烁要选1号,杨雨辰选了5号,结果5号最远。杨烁就开启了“嘲讽模式”:
总之,在和儿子的相处过程中,杨烁不是语言暴力就是冷嘲热讽。这段视频看得我咬牙切齿,除了想马上加入网络讨伐大军,还想把一本《非暴力亲子沟通》直接甩在他脸上——嗯,就是下面这本:
作为一本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倡导的“非暴力沟通”演化而来亲子沟通手册,这本书从亲子之间的案例出发,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环节: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融入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表达。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亲子冲突产生的根源,也可以对症下药的找到解决方案。 亲子关系出问题一定不是因为这些父母不爱孩子,而是他们与孩子的沟通除了问题,导致他们无法与孩子建立爱的链接,让他们的爱付诸东流。 对照这段话不难发现,杨烁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因为沟通方式出问题、导致爱付诸东流”的爸爸。 在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他爱护孩子的小细节:他会在杨雨辰上楼梯时放缓脚步走在后面保护,孩子特别疲惫的时候烧热水给他泡脚——这些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都是父母的本能、不会作假。
可是就像他自己说的,几乎没陪过孩子的他,不知道怎么做一个爸爸——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爱的表达方式”。
批评杨烁“霸总式育儿”很容易,但要准确的说出他的沟通方式哪里出了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有人说他“带娃像军训”,态度太严厉;有人说他“对孩子各种打击”,没有一点肯定认同;也有人说他对孩子太凶了,吓得孩子不知所措——杨烁所有的做法,都在表达一个中心思想:你做的不对! 既然涉及到对错,就会有标准、有判断。在“选房子”这个环节中,杨烁的标准显露无疑,那就是——“爸爸说的才是对的”!按照自己的幸运号码选了5号?不对!下次选1号?也不对!下次1号在最远!
才7岁的雨辰懵了,屏幕之外的我们却看得清清楚楚:杨烁要的不是“这次选几号”的答案,而是“爸爸说是几号就是几号”的绝对服从! 家长通常把不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孩子的言行当作错误、不可理喻甚至是邪恶的,并急于通过批评、指责,让孩子遵守自己心目中的规则。 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这很正常;不允许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就有点过分了。 价值观是啥?那是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形成的判断标准。没有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完全一样,也不会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就算孩子是父母养的,看起来从小接受父母的价值观熏陶,但毕竟生活环境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即使他的价值体系还没形成,也不是一张可以让父母随意涂写的画板。 在节目中,杨烁的每个要求都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做标准,要求儿子“削足适履”:跟我走不一样的路?重走一遍。没有按我的想法选号?活该倒霉。问你要不要拍照?那是假动作,重点是后面的“我不想和你拍”! 你看,这才是“霸总式思维”的关键所在:按我说的来!否则就等着挨收拾吧! 看着小雨辰不知所措的样子,哎呦我这颗老阿姨的心啊,都快窒息了。 然而,就在我以为自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可以理直气壮的谴责杨烁的时候,书中一句话看得我心里咯噔一下: 评价和判断的沟通方式是阻碍孩子感受父母的爱的首要原因,也是大部分父母习惯使用的沟通模式。 杨烁对儿子采用的就是典型的“评判”的沟通方式——这很明显;但……后面那个“大部分父母”是啥意思? 再看书中给到的“常见的评价和判断式的语言”的示范,越看越胆战心惊。最后,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自己百分百中枪!
是啊,当我因为早上叫了15分钟孩子还在被窝里不肯出来就说他“磨蹭”跟他大发脾气,当我看到他半个小时只写了三行字就认为他“不认真”对他大喊大叫,当我拿着他只得了B的试卷说他“根本不用心学习”——用的同样是评价和判断的语言,同样是要求他必须按照我的价值观行事。我和杨烁的差别,仅仅在于我的横眉冷对没有被放到电视荧幕上接受大众“审阅”而已! 当然,我完全可以为自己辩护:孩子那样做是不对啊,我只是在纠正ta而已,都是为了ta好啊! 嗯,听起来,这样的语气都和小包总如出一辙:
好吧,不提自我辩解的潜台词,咱们日常谁都少不了脱口而出的“评判的语言”,到底有什么问题?为啥就成了“阻碍孩子感受到爱的首要原因”了呢? “评价和判断”式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评判是基于父母的主观期待,并不一定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价值观和需要。 不公平!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都呆了。 或许在生活中我们没有杨烁对孩子那么苛刻,但肯定抱怨过孩子“不听话”。但你想过吗?这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和孩子的价值观不同: 对于一个控制型的妈妈来说,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的,她更希望孩子言听计从;但对一个期待孩子有主见的爸爸呢?如果孩子唯父母马首是瞻,就会被说成“像一块木头”,他会更喜欢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对于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父亲,做完作业再检查一遍是“认真仔细”;但同一个孩子遇到的如果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妈妈,可能就会因为“写完了还在那里看半天”而被斥责为“浪费时间”。 所以你看,即使我们对杨烁带娃的做派口诛笔伐,但在本质上,又有几个父母能没逃脱“霸总式育儿”的大坑呢?真跟小包总比一比,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怎么办?如果看不惯别人的霸道,我们又该从哪里入手改善自己的言行呢? 以小包总为戒,要“打通和孩子之间爱的链接”,就得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不是满满的评判和指责。 亲子沟通中,父母要尽可能的使用具体的、客观的语言来呈现孩子的言行和品质。 ——别再说“笨死啦,这么简单的题都会做错”,直接说:“我看到你这道题做错了”; ——把“你看你把这里堆得乱七八糟”,改成:“你摆了好多不同的东西出来啊,能不能告诉我你想干什么?” ——有时间限制的时候,直接说“我们6点出门,你还有半小时时间”,而不是不停的唠叨:“跟你说了多少次快点快点,怎么还在磨蹭?” 我知道,你或许依然心存疑惑:这种表达方式真的能让孩子马上改变主动配合吗? 很遗憾,大多数时候真的不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用这样的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试试看吧。毕竟,被怒怼的小包总都已经公开道歉认错了,义愤填膺的老阿姨们总不好再守着“霸总式育儿”的风格不知悔改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