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是一本由陈年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归去来》精选点评:●是自传吗?●你不认识我,所以你不知道我的经历,如果你对我的文字有什么意见,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诉说的权利。●
《归去来》是一本由陈年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归去来》精选点评:
●是自传吗?
●你不认识我,所以你不知道我的经历,如果你对我的文字有什么意见,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诉说的权利。
●前一半是大段的平铺直叙,后一半是大段大段的平铺直叙,只是到了倒数第二章,写金钱写生意写商场,写得疾风骤雨令人窒息,直到奶奶的封棺,以两出戏剧结尾,回归故乡回归本原。没有华丽的辞藻,平淡的叙述对话中依然掩盖不住充溢全篇的亲情友情,物是人非人来人往,也许这就是归去来这三个字的真意吧。
●我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说好感受。前面读得很有意思也笑了几次,后面读得竟也哭,好几次想起他做节目的时候说他写到后面的的时候已经哭得受不了了,曾经一边哭得受不了一边写东西的我算能感同身受一些吧。。
●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
●确实是小说!
●家乡是一幅画,人死人生,红白喜事,将这幅画像雨点落入池塘一样打碎,平静之后,画已经是另一幅画了。时光荏苒,有一天我们再也走不回那一幅熟悉的画了。
●百善孝为先……
●里面的姑姑就是我奶奶呀……大概是初中那会读过一遍,正是凡客蒸蒸日上的那几年。现在印象不深了,但是还记得一些情节。小说把我们闻喜北垣方言的特点写得很准确。以后再读一遍。
●读到后来才发现山西方言(包括脏话)中的感人之处。。
《归去来》读后感(一):融化了我冰封已久的记忆
农村娃的淳朴,文人的厚重再加上企业家的笃实,这些组成了陈年这个人的气质,这样一个人的自传体的小说让我充满了好奇,于是从蔚蓝上买了一本,然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没有一点润饰的回忆录,每一段文字都是那么的质朴真实,承载着浓浓的温暖的而又依恋的情感,它们流入了我的内心,融化了我冰封已久的记忆,让我想起了姥姥、农场、麦垛子、桑椹、我们猜测曾经关过老虎的笼子。。。
《归去来》读后感(二):风一样的少年
很久没有看到让我泪流满面的书,而它,做到了。平平的童年时光深刻而不平凡,是个意外的产物,一开始便不受双亲的欢迎,当然,他的双亲也没有丝毫的准备。但他却得到一个家族的宠爱,尤其是奶奶的保护。既是悲情,又是温馨。天才少年,这是平平的标签,他的学习一向是亲人引以为豪的地方。本该有所作为的他,却走了很多弯路,归根到底是心智、思维成长没有人指导,于是,他开始逃课,开始拒绝高考,开始退学,只为了寻找他的目标,理解人生的意义。。。。少年英才一阵风
《归去来》读后感(三):一个人写自传,如果要真实诚恳地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因为对凡客诚品很感兴趣,才开始对陈年感兴趣。听说陈年写了这本书,于是上图书馆借来看了。上海图书馆有这本书,还很新。我可能是第一个借来看的人。
日本的首富是优衣库的老板。我也买优衣库的衣服,款式简单,质量还算可靠。就是价格偏高。我关注凡客诚品很久了。事实上我是从PPG就开始关注了,(PPG太恶心人了)但是真的把网络品牌做成功的,是Vancl。vancl 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的网络化的优衣库。而且产品线比优衣库更宽,性价比更高。
陈年做事,非常认真。我很看好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是我最想投资的公司,只苦于投资无门。我觉得这是一家既有执行能力,又有学习能力的公司,非常非常难得。
扯远了。回到书上来。
这本书就是陈年的自传。一个人写自传,如果要真实诚恳地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那些陈年旧事。温暖的,已经逝去,再也不能回来,让人哭。苦痛的,不愿再想起的,在写的时候又被迫经历一次,让人哭。
看过陈年的电视访谈录像。他说:“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哭,因为那些最爱你的人都不在了。”他说着句话的时候,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本书是真实诚恳的。所以是一本好书。
最近看了几本自传体的书。张爱玲的《小团圆》,虹影的《好儿女花》和之前的《饥饿的女儿》,还有就是这本《归去来》了。
论文笔功力,陈年虽然也算不俗,但跟天才的女作家张爱玲和虹影比(是的,我认为虹影也是和张爱玲相差不多的天才女作家),还是有点距离。但是,他的这本书胜在更真实诚恳,胜在他比那两位天才女作家幸运。让读这本书的人,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他有一位伟大的奶奶,他比她们幸福得多。
《归去来》读后感(四):我们这一代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心路历程
语言朴实,真实的故事,因为有了像小说般的经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心路历程。有趣无奈等等。我看着书,脑子里经常分神想自己过去的事情。陈年应该也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奶奶而写。奶奶几乎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的支柱。我觉的她奶奶最后的时光最希望的事情应该是:平平带着媳妇和小孩,来到她的面前。然而平平没能实现这个愿望给她,因为一场意外,让平平终身遗憾(没写)。看完我觉得陈年的成长比我还苦,我奶奶至少还能抱一下我的几个月的小孩。事情总是这样,你闲的时候感觉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当你忙起来脱不开身的时候,很多事情接踵而至。我感同身受。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女孩,在我们的脑海中印象深刻,以下是摘抄:
1、和银环的
“我说:“你妹妹多大了?”银环说:“六个月,就知道乱爬。”我锁了门,走出来。银环抱着她妹妹,走在我一边。我说:“你这就回去呀?”银环说:“你也回家了?”我说:“我还想在学校坐一会儿再回哩。”银环说:“那咱们坐在东墙那边吧。”我们坐到学校东墙下边,她妹妹在地上爬来爬去。我们眯着眼睛看黄昏的太阳,地上热呼呼的。我们嘻嘻哈哈地说了很多话,我们互相没完没了地看来看去。
2、和陈娟娟
……但那一天低着头的我心潮澎湃呼吸短促,因为坐在我右边的恰好是陈娟娟。…她的手一会儿握起,使劲地攥一攥;一会儿三指并拢舒展,小指翘起似乎在嘲笑讲话的人。在她的手……的瞬间,她翘起了小指我也翘起了小指,我们的指尖碰在了一起。仿佛火柴头擦在磷纸上,因为烫得我全身一哆嗦,……。她没有看我,我却如同坐在火炉上,全身的血液在四处乱窜。我右手的小指好像烧焦了,是粘在右手上的,僵硬脆弱可以一弹即碎。
3、和张丽的
放学了。我以最慢的速度收拾书包,我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张丽:她低头在地上找什么东西,抬头的刹那她的目光碰到了我的目光,她笑了,举起一只手里的圆珠笔向我摇一摇,我也笑一笑,只是我知道我这一笑是意味深长的。… …张丽的座位空了,我离开座位。
4、和小白(省略
感谢陈年
《归去来》读后感(五):那片温暖干净的天空下
那片温暖干净的天空下,阳光明亮,扑拉拉地落满了荒郊野地、田园小径,窑洞东倒西歪,满院跑着毛绒绒的小鸡,那里的槐树里据说住着神仙精灵,那里的孩子童言无忌,那里把“爷爷”“奶奶”叫做“yaya”和“nier”,唤一声,如戏文般一咏三叹。
这是一个回忆里的家园,是陈年在《归去来》一书中为我们所展示的画卷。
小说的主人公“平平”,出生25天就被来自北京的母亲抛下,由奶奶一手抚养成人,在山西闻喜县的农村里度过了童年时光。那时外界风云变幻,村子里却依旧有一份安静与温暖。
“奶奶”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农村妇女,慈爱、善良,有着最淳 朴最传统的道德观念。
“我”当上红小兵,拿着红缨枪去扎在生产队的地里偷庄稼吃的猪,奶奶训斥道:
“猪不通人性,它哪里知道哪块地是生产队的?”
“我”纠集人打了不听话的小伙伴一顿,奶奶边打“我”边说:
“你真是羞先人哩,你这样我怎么能对得起人家你妈啊?我二十五天把你养大,你不好好念书,你一天就是想玩耍哩,还想学土匪哩。你再敢这样,就是要你奶奶死哩。”
村里丑小他爹因为偷粮食给家人吃,被抓走了,奶奶安慰难受的丑小奶奶说:
“我就是再苦再穷,也能匀出几碗饭给你吃哩。”
当平平终于要去北京与亲生母亲见面时,奶奶这样命令道:
“带上五罐韭菜花,带上十包煮饼,再带上一百条麻花。到了太原,我让你大爹再买上十瓶老陈醋给你拿上。”
奶奶不知道平平到北京之后,他的姥姥完全看不上这些礼物,也不知道当年冒冒失失跑来她家生子的平平妈毫不怀念她。她只认定:
“是亲妈就要认哩,自古人家哪里有不认亲妈的道理啊?……你要不认你亲妈,就是让人家你妈骂我哩,人家你妈肯定会埋怨你奶奶没有把你带成人。”
在奶奶的唠叨声中,小平平就如同站在原地,看着眼前的事物走马灯般地变换:大妈死了,弟弟多多送人了;奶奶带着他和三哥去大连了,爷爷和奶奶吵架了;爷爷去世了;上学了,打架了,挨打了;小爹娶小妈了……在塬上这个安静的村庄里,在奶奶身边,从孩子的眼中看去,几乎一切都是可爱的。外界的荒谬成了笑料,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的想象,也大抵就是“天安门有咱村十个庙那么高”和“江青一天洗三回头”而已。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韩国的喜剧片《欢迎来到东莫村》。朝鲜战争期间,在江原道附近一个叫“东莫”的偏僻小山村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对外面发生的战争知之甚少。
一天,南北朝鲜的军队和美军都来到这个村子里,两军士兵见面时,剑拔弩张,村人们还以为他们在进行某种仪式,在中间嘻笑如常。对峙了一夜后,士兵困得厉害,竟然引爆了手榴弹,扔到了不远处的粮仓,里面的玉米都变成了爆米花……两方的对峙渐渐平和了下来,互不侵犯。一天,一只野猪侵犯村人。两军士兵和美军合力制服了野猪。大家一起吃着野猪肉,敌意就这样慢慢消失了……
《欢迎来到东莫村》用荒谬的喜剧场面,来唤起人们对于人性的反思。在安静淳朴的东莫村中,战争消弭为漫天飞舞的爆米花,干戈化于无形,笑容又回到人们脸上。从这样美丽纯洁的家园中所走出的人,是美好的,天真未凿的。
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的童年记忆里,大抵总有与作者类似的回忆。那墙上爬满丝瓜藤的家园里,茅屋虽破却温暖,饭菜虽粗却可口。还有一位这样的奶奶,踮着小脚,或者是鞋里塞着棉花的“解放脚”,颤巍巍地站在院门口呼喊贪玩的孩子回家吃饭;或是拎着笤帚,满院子追着淘气的娃儿……
而当我们长大成人,来到物欲横流的都市里,乡音被一点点磨灭,姑姑表姨妗子小舅等称呼渐渐变得陌生,童年那个水晶般的世界一点点被敲碎,故乡的记忆只成为梦中一点模糊的暗影,游子终于渐行渐远,走出了亲人的视线。
我们走在追寻自我成功和天伦之乐的平衡木上,却很少有人能像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一般保持平衡,重心常常会向自我这一端倾斜,于是,村口又多了几位苦苦守望的老人,天上又多了几只断线的风筝。
世间最大的悲哀之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身欲回而家园不再。当“平平”终于功成名就,在北京挥金如土、意气风发之时,却忽然传来噩耗——奶奶和小爹因为煤气中毒,先后离开了人世。
故事就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几乎没有再多说一个字,而是整理了两出流传于晋南的蒲剧《舍饭》与《芦花》,记于文后。
《舍饭》讲的是唐朝朱春登率兵出征,婶娘伪称其死,将其母和其妻赶出家门。朱衣锦还乡,得知噩耗悲痛不已,遂搭起席棚祭奠,为乡里人舍饭。已沦为乞丐的朱家婆媳前来乞食,却阴差阳错一家团圆。《芦花》则是耳熟能详的闵员外之妻为继子棉衣里絮上芦花,被夫发现,欲将她休出家门,继子反为她求情的故事。在这千回百转、一唱三叹中,奶奶轻摇着蒲扇坐在戏台下,时而插上几句:
“你要不是打了人家一个碗,还就见不上你的娃儿啦。”
“都知道你不容易,可你家里也不是就缺那两斤棉花,你那样做,到底为的是那一场啊?”
“这老夫妻俩真是憨的,人家员外叫你吃酒上席,你俩就真的要吃人家的酒,上人家的席呀?人家全家团圆了,天也不早啦,三更半夜的你俩不回家,坐在人家家里吃酒上席,这俩人真是闲得没事寻事哩。”
如同电影谢幕,画面渐渐转为黑白,转为模糊,余音袅袅。故乡的家园,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渐渐消失,土崩瓦解。只剩下那一句句“yaya”和“nier”,犹在耳畔。
而我们眼里的泪,也终于汹涌而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