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2-11 16:56: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占有还是生存》是一本由[美]埃里希·弗罗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占有还是生存》精选点评:●我选择生存!●算是一次心灵的反省,没有鸡汤,真实的内心独白●启蒙之

《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1000字

  《占有还是生存》是一本由[美] 埃里希·弗罗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占有还是生存》精选点评:

  ●我选择生存!

  ●算是一次心灵的反省,没有鸡汤,真实的内心独白

  ●启蒙之书

  ●占有or生存,这应该是分析一个人人格最重要的维度了,这本书上的真知对我了解自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是一个典型的占有性格的人。

  ●允执厥中,其惟Fromm乎。

  ●中心思想就是不要执着于物 较浅白 但是字里行间的对人的关怀令我感动

  ●占有的爱是死亡之爱,生存的爱才是长久之爱。

  ●虽然我还是在继续占有 但是我明白了“我在占有”

  ●弗勒姆基本观点一直没变,变的是他分析和批判的对象,这次他把矛头指向了占有型生存方式。

  ●有关”爱“的主题的延展,是占有?还是从生命的存在课题来看待。能占有的,终为死物,毫无生命力。只有从存在和共同发展,才能持续。

  《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一):经过三本大师之作的熏陶之后引发的深思

  弗洛伊德追随+背叛者之一的弗洛姆大师的第三本。 再创新高! 我已经无力吐槽翻译的乏味了…下一本《做自己的人》也看不下去了。 大师著作到此为止。 哲学?宗教?嗯。 重生存的生存方式最高目的是更为深化的知,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则要占有更多的知识。 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负面评价:我是一个重占有的人因为我有旺盛和不可磨灭的求知欲,但我仅仅处在生而为人只为自己的肤浅的状态,没有博爱之心不愿先付出所以也称得上自私。

  但是,这世上太多这样的人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这样思考人生的。他们振振有词,句句有理,让人为之折服然后社会风气就变了。

  《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二):《to have or to be》读后感

  erich fromm是德国籍的心理分析大师。他的最为经典的著作有《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自我的追寻》等等。我喜欢读心理学的著作,因为心理学总是能够穿透看似庸常普通的生活,揭示我们一言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这本《to have or to be》分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占有式的,而一种是成为式的。前者通过占有财富、名声、学识来求得人生的意义,后者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和分享奉献。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模式可以在学习、爱、阅读等等日常生活细节中体现。在学习时,占有模式和成为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后者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当他们接受知识的时候也是在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将知识联系现实,每一次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次自我更新。而占有模式的学习者只是重复别人的一字一句,把知识当作不动产般占有。being mode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能够自发的表达新的观点,而占有模式的人却会事先设定整个谈话内容。beingmode的人把自我给忘了,能够全身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作出及时的反应。因为他们不固守什么约定俗成的偏见和意识形态,所以他们得以以开放的态度聆听,活在当下,让新的思想有空间和自由生长。学校以商品出售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可以流利的背诵古希腊各位哲学家的观点,但他们却没有质疑他们观点,指出他们思想逻辑上错误的批判能力。这种就是having mode。

  私有财产是资本主义给人制造的最大幻觉,我们认为真的可以拥有什么,拥有一间房子、一辆车,但实质上,没有人能够真正拥有什么,拥有只是暂时的,但我们却愚蠢地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去为一时的拥有而努力。一旦我们将人生的意义建立在占有之上,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对物质、声望、权力的追逐中,因为越大的权力意味着我的人生价值越大。当下中国的官员之所以那么的腐败,那就因为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陷入了物质主义的牢狱中,只知道用金钱去衡量一切。

  eing mode 的特征

  这种模式的人是有能力超越自我的牢狱,他们能够不断的更新自我,他们通过表达当下的感受来建立和现实的联系。我们的许多看似自主的行动其实可能是由外在压力促成的。主动的行动是包涵着我自己的创意,而不是单单接受别人的命令或模仿别人的行为。

  占有的生存模式只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灭绝的深渊,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今社会面临着人口爆炸、自然资源遭受过度开发,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总希望着新的技术革新会解决现有的问题,但是即使清洁能源可以广泛的使用,人类如果不改变占有物质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文化,那么灾难性的的后果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需要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将我们从资本占有的生存模式中拯救出来。伴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文化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美国梦成了无数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但是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满足每个人都以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车,有自己的房子和花园。外在所拥有的财富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绝对标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个人。用单一标准去衡量人只会使人丧失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迷雾之一就是使人用钱去衡量一切。人类历史的进步靠的不是互相竞争和屠杀,而是相互的分享和合作。竞争占有更多资源的价值观只会带来无休止的争斗、厮杀,科学、文明、艺术的进步靠的是人类抑制自己的贪欲和自私,学会彼此包容理解,英雄不是靠占有来获得尊崇的,耶稣、刘晓波、昂山素季、曼德拉他们之所以有巨大的道德影响力,不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荣誉和财富,而是他们肯抛弃一切,成仁取义。他们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唤醒了我们的天性和良知,我们都是人类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都必须在团结和相互关怀中寻找温暖。自私并不能真正使我们感到幸福,爱自己爱他人,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我们才会感到幸福。人都是渴望付出的,因为在付出中,人体验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无论是薄熙来还是毛泽东斯大林希特勒等等政治领袖,他们都是“having mode”的人,他们的堕落都可以由弗洛姆的这本书得到解答。

  《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三):占有还是生存——关于弗洛姆、安徒生的凌乱随想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买下的时间与地点:1995年1月14日,三联书店。从书架上取下开始读则是这几天的事——十三年中我判若两人,是“他”买给“我”读的书了。然后却读得兴奋,读到了很多似乎是最近才关注的新问题,与很多文章与思考有着呼应。

  弗洛姆提到了教育批评者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伊里奇的书一定好看,可惜只有一本《非学校化社会》译成中文,台湾桂冠图书公司94年的译本,早已绝版,经弗洛姆的提醒,再去一搜,竟然有售,于是就订到了一本;

  对亚当与夏娃的分析中,弗洛姆提到了男女是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露身体,并不羞耻”(创世纪2.24)……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这句话也包括着这样一个内容:虽然男女一丝不挂地站在一起,但他们并不觉得羞耻。他们之所以能不觉得羞耻,是因为他们彼此都不觉得对方是陌生的和互相隔离的个人,因为他们是“一体”。)——午后的水妖前几天刚写了篇文章叫《雌雄同体》,真巧;

  关于“地狱”的定义(人与人之间没有爱的桥梁、彼此完全分离和异化这种生存形式称做是“地狱”。这种状态是无法忍受的……只有一种办法能拯救我们,使我们免受地狱之苦,这就是从自我中心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伸出手,“与世界结为一体”。)——泥土大哥一定喜欢这些句子,因为与帕尔默《教学勇气》说的是同一个主题。

  谈人的心灵(只有人的心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现在所追求的东西为一个崭新的目标所取代,新社会才可能出现。)——阿啃常提“以观念战胜观念”,也就是一点一滴地改变我们的心灵。

  弗洛姆讲对生物的占有(在子女尚未长大之前,母亲也是其子女的占有者。这是一种恶的循环:丈夫剥削妻子,被剥削的妻子又剥削自己的孩子,而成年的男孩子又加入父亲的行列,转过来剥削妇女。)——最近在读苏教版的小学教材,发现里面有不少彼此占有生命,要求利益交换的糟糕文本。

  还提到了写了《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史怀泽……都是值得关注的人物。

  正如书名,弗洛姆区分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个人体验、生存方式、社会性格:占有(to have)和生存(to be)。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而占有观念的实质是:物物,也物于物——占有者和占有物都成为了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弗洛姆说:“看起来,我好像拥有一切,实际上一无所有,因为我所有的,所占有的和所统治的对象都是生命过程中暂时的瞬间。”

  而重生存的先决条件就是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的理性,特征是积极主动地生存。“这种主动性说的不是那种外在的、身体的活动,不是忙忙碌碌,而是内心的活动,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在奉献与分享中,在发挥主动权与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创造性活动中,快乐就随之产生了。

  占有还是生存,是赏析安徒生《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的最佳角度。

  “老头子,你知道得最清楚呀,”老太婆说。“今天镇上是集日,你骑着它到城里去,把这匹马卖点钱出来,或者交换一点什么好东西: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快到集上去吧。”

  一匹马对于清贫的人家,本是贵重的财产,但老两口视之淡然,没有执着与贪恋。老头子被赋予了全部的信任,他本着爱与责任,去进行交换。每一次交换,都创造了快乐。正如弗洛姆所说:“快乐不是极度兴奋,不是瞬时即熄的火焰,而是生存本身所具有的持久的炽热。”

  安徒生的作品,是通往《圣经》的最佳途径。《旧约》与《新约》,都把快乐视为生存的基本,《诗篇》以恐惧和悲哀开始,在赞美、鼓瑟、弹琴的快乐歌声中结尾;安息日是快乐之日;在弥撒亚时代整个世界将充满快乐;“福音”的本义是令人愉快的消息,称谓本身就包含了快乐之意,《马太福音》有藏宝于田与寻珠的比喻:“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棵珠子。”——这描述的,不就是安徒生笔下那对老头老太的生活态度吗?而抱住财产不放的,注定是悲哀的,贪财的难进天国。充满仁慈之心的安徒生,甚至让他笔下精于计算的那两个英国人,都乐于在输了的打赌中,痛痛快快地付给这个种田人112镑金子,并且齐声说:“我喜欢看这幅情景!老是走下坡路,而却老是快乐。这件事本身就值钱。”

  快乐是善,伤感是恶;快乐即道德,伤感是罪恶。国民性的自我反省中,怎可缺失了对随民族性格而来的“抑郁多愁”的警惕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慎选那些古典诗词。

  弗洛姆说:“快乐就是我们在通向实现自我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所获得的体验。”老头子和老太婆,用他们实际的言行,向读者指出了如何从“占有”走向“生存”的道路。

  《占有还是生存》,埃里希•弗洛姆,关山 译,三联书店,1992年6月

  《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四):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到底什么是Fromm所说的being?

  人处于动物和神之间,所以天生有两种倾向:动物的,感性的,狭隘的,自私的,被动的;神性的,理智的,开放的,奉献的,主动的。面对一件事情,人可以有这两种不同的反应;面对生活,人也可以采取这两种态度。不管采取什么态度,人所追求的都是快乐幸福,然而第一种态度,往往是本能欲望的暂时满足,第二种才能真正的让感到幸福。

  Fromm所谓的being,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追求幸福的手段,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不必留恋昨天或担忧明天,好好地度过此时此刻。

  Fromm所言极是,但是也正如Fromm所说,能够完全是重生存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大部分人可以做到这些的,为了满足自我生活所需,还是需要占有一定物质的,但是其实这些也不必刻意追求,在工作上如果能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物质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对于每天的生活,要充满热情的面对点点滴滴和每时每刻,保持愉快的情绪,想想吧,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每天的点点滴滴,过去就是过去了,采取什么态度完全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能高高兴兴的度过每一天呢?每天的生活都是一件艺术品;对于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与他人连结的冲动,朋友是人生最美好的体验之一,没有必要和任何人发生于生命意义和美好体验之外的争执,无论大小,这丝毫不值得;对于爱人,永远不要想着去占有什么人,即使是爱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占有会窒息一个人。

  书摘:

  生存(being)是指一种生存的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中人不占有什么,也不希求去占有什么,他心中充满欢乐和创造性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与世界融为一体。

  对于占有型的人来说,任何有关他的课题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实际上只会令其不安,因为新的东西会使他已经占有的全部信息都成为疑问。在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如果是重占有倾向占主导地位的话,那么一些不易于记录下来和抓住的思想以及一切发展、变化‘不受控制的东西都会使他感到害怕。

  这样的人忘了自身,忘了他的知识和地位;他的自我不是其发展的障碍;恰恰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完全可以适应别人和别人的思想观念。他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因为他无意去抓住什么东西不放。他的这种生动活泼的气质具有感染力,另一方会因此而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心理。这样的交谈就不再是一种商品交换(信息,知识,地位),而成为一种对话,至于谁对谁不对也不起什么作用了。他们这一对开始一起跳舞,他们不会带着胜利感或者失败感而分开,因为胜负感不会带来任何东西,他们心中充满着欢乐。

  除了他所占有的这些知识之外,他什么也没有学到。他没有学会向这些哲学家提出疑问和与他们交谈;没有意识到哲学家自我矛盾的地方以及他们避而不谈的某些问题和题目;他体会不到作者什么时候是用他的纯理智说话,什么时候有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此外,他也发现不了这位作者所说的是确实可靠的呢还只是夸夸其谈,等等。

  上帝本来使我们内心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的象征。

  在求爱时期,一方与另一方的关系还不肯定;爱着的人们都在试图去赢得对方。他们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令人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美的,因为生气会美化一个人面孔。这时,谁也没有占有谁,每个人都将其精力集中于生存,也就是说,去奉献和激励他人。结婚后情况往往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婚约赋予对方占有对方的的身体、感情和注意力的专有权。不用再去争取别的什么人了,因为爱情成了人的占有物,变成了一份财产。双方慢慢地不再努力要求自己象以前那样可爱了,也不再去激发他们自己的爱。他们开始感到无聊,人也渐渐失去了美的光彩。他们失望了,而且不知该怎么办,

  问题不在婚姻本身,而在于夫妇双方那种重占有的性格结构,说到底,在于我们社会。

  如果我们眷恋着财产、造物和我们的自我,那人的自由就是有限的。一种无拘无束的、摆脱了对物和自我的欲望的自由是爱和创造性生存的先决条件。

  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对于一个人来说,幸福就在于他能胜过别人,在于他的强力意识以及他能够侵占、掠夺和杀害他人。而在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中,幸福就是爱、分享和奉献。

  重占有和重生存这两种生存方式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是两种可能性,我们维持自身生存的生物本能强化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但是,自私和懒惰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唯一倾向。

  在那成功的瞬间,人们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但在成功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种深深地沮丧感,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有句古老的名言:一切动物在交媾之后都会惆怅。

  此时此地即永恒。

  幸福地生活在自身活力不断增长的进程中,不管命运所允许我们达到的至远点在何处,因为我们尽可能地区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因而是那样的满足,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考虑能达到或不能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五):占有还是生存?

  所以说看书是件无聊才做的事。。。。。。。今天看的弗洛姆的《占有还是生存》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比如他说到的快乐的概念,那就是英雄所见略同了。但是我依然认为他的观点有有失偏颇的一面。他认为人类是难以达到重生存的生活的。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权利。只是不同程度的把人的这种自我生长的潜能遮蔽了。占有这一倾向他认为是工业文明的弊病,我却想把这种趋向解释为一种人类发展本能的两面。在早期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出外打猎,为了是要种群的繁衍。可以说种群的繁衍作为早期人类存在的最高要义而存在。这是人作为一个集体存在的需要。但是,人类的种群又是一个体的存在为实现方式的,所以个人的生存作为一个种群延续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人生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最为重要的是食物和工具,当工具出现的时候,占有的倾向就出现了,因为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人类唯有通过囤积食物来实现自身肉身的保存,以实现自身基因和种群基因的传递。为什么我们不说工具也是能被囤积的,因为在早期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工具作为人类的协助力量和创造并不能直接代替人类的狩猎和耕种实现人类的存在。囤积食物是人类在早期社会不能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情况下的一种极端行为。在作为重生存的生活方式中也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不是一种囤积行为。这是因为人类对自己的能力在文明的发展之后有了充分的信心。这一点我与弗洛姆有分歧。他认为原始社会的人类群落更有一种与自然的协调生存的倾向,而我认为,这种倾向只是一个向度。人类一直存在着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这不能否认,人就不会再次踏上自我达成的道路,人不能够实现一种自我的高度个性化和人类的广泛连结。我认为只要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被压抑状态能够意识到自己不完整的一面,就可以向人类完整的一面进发。这种完整性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完美,而是一种经由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而体现的一种丰沛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可以使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形态各异的,是美好的,是幸福的。他是自在的,更是自由的。一个良好发育的生命体并不是说就完全脱离社会形态,而是能够在社会形态阻碍个体和整体发展的时刻站出来指出问题,指出弊病,或者说他们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自己的能力改造这个世界以实现人类共同体的全面发展。完全的生存趋向和完全的占有趋向都是不存在的,就像人作为神和兽的摆渡一样,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我们的情感步入生存的趋向。完全的占有趋向就是一种物的存在,它甚至不能被称为死亡,而是物的。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割裂死亡,不能否认死亡。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是很重要的力量。因为,唯有把情感投入到对象之中,甚至是物都有了生命。如果不能积极的运用情感的力量,人也成为了物,而如果把情感注入到物中,物也成为了有机体,生命体。他也能有如生命一般的能力去唤醒人的生命。

  在有没有终极的发展的问题上,我认为,弗洛姆所认为的能够实现弥赛亚时代的来临有其局限性,因为,这样他依然是在指出一种终极,而我认为生命的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变化的能力和运动的能力,因为,人们活着,生活流淌着,延续着,所以变化与运动才是生命的一切要义。甚至我们去观察死亡的个体生命,我们依然会发现一种变化的存在。虽然个体已经不再是一种肉身存在的生命,但是它依然在变化在哺育自然,这样看似终结的死亡也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继续,只不过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形式的存在。而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生命形态存在着。同时当我们面对着的是人类的死亡的时刻,我们以为他们逝去了,可是他们的生命却在和他们有着强烈情感扭结的个体中延续着,譬如说他的子女和他的朋友。因为人机互动中的影响与记忆是会永久的留在其他生命体中的,他们化作生命的记忆与情感而支持着其他生命继续生活下去。

  在这里我想要澄清一个概念,我们常常说的痛苦和快乐以及不快乐。在弗洛伊德的观念中,快乐原则作为人类的性本能趋利存在,是一种欲望的外在表现。但是在我看来的快乐是一种幸福和内心的愉悦状态。这和欲望是有着直接的对立的。因为欲望不过是快感。我们常常混同这两个概念,以至于大家在说的快乐其实是一种快感。我反对把快感作为人类的追求对象,但是快乐则完全不同。因为快乐是幸福的一种,平静也是,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泰然处之。但是快乐更是一种情感体验,所以,快乐是一个谓词而不是一个主词,只能说快乐的,而不能说快乐本身。所以,快乐不是物,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过程。只能体验快乐。但是快乐不是人唯一的精神体验,情绪体验,人类所有真实的情感体验都是人类的幸福的表现。所以否认痛苦,否认焦急,否认紧张都是不可取的。这是我在看所有精神分析的作品中共有的倾向,就是否认情感体验的意义。把不快乐作为一种病态是不妥当的,因为有真实的痛苦与虚假的痛苦之分。真实的痛苦是建立在和他人共情的时刻的,这是一种无我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有着现实事件作为直接缘起的。而虚假的痛苦是一种压抑的表现,是一种内心冲突的表现,是早期压抑的结果,而且这种痛苦具有在个人经验中的普适性,即指人会因为某一特定的情景体会到痛苦,而且这种情景会一再的发生。这种压抑的最糟糕情况就会变成精神症。(部分精神症是脑功能紊乱的结果,但是有些则不能用脑功能紊乱解释,这时就要考虑到压抑的存在)

  接下来我想要分析健康。在精神分析中,我们知道神经症不是一种有病理表现的病,而更多的是一种病态。永恒的健康是不存在的。就像人不注意就会得一些小毛病一样,全然的生理健康在自然平衡系统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会生病是一种常态。积极的面对自己的病症运用治疗的方法来抵抗疾病才是可取的态度。而且神经症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这是机体可能发生病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即是调整这种状态,而不是任由这种状态蔓延。这里人就要创造性的运用自我医治的能力,经验不是完全靠得住的,必须结合必要的理性,唯有这样人才能更好的活着。

  在弗洛姆的书中描绘的新人我认为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他只能够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所有的可能性,这种违背事实的预计我不太赞同,我认为,人要积极的发展,不要存有终极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积极的运用自己的力量活着,把自我的发展生存放置在全人类的福祉的背景下看待,我想这样而言不同的职业选择只是表象而已,即使不是恒一的生活模式,也不会影响内核的一致性。同时人作为变化发展生长的生命也要有超越死亡的能力,就是说能够看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不是与生命对立的,而是迈入一种更高级的存在形式的过程。当我们看到毛毛虫的时候,别忘记了他也是蝴蝶。消弭时空,人类相连。这才是无限。无限不是个人生命的无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是辩证存在的。

本文标题: 《占有还是生存》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3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亚特兰蒂斯:末日》观后感摘抄《美男高校地球防卫部LOVE》经典观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