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寺》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2-12 08:32: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晓寺》是一本由三岛由纪夫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70,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晓寺》精选点评:●一场火葬将死亡和毁灭书写得淋漓尽致。一切凡尘随着死亡而走进终结,然而终结之后还有涅槃轮回。关于唯识论,本多也就是三岛

《晓寺》读后感精选

  《晓寺》是一本由三岛由纪夫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70,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寺》精选点评:

  ●一场火葬将死亡和毁灭书写得淋漓尽致。一切凡尘随着死亡而走进终结,然而终结之后还有涅槃轮回。关于唯识论,本多也就是三岛本人,在本书前半部分的印度那不勒斯部分赘述繁多,书中的那些出自本多口中的叙述剖析,每一句都让我仿佛揣摹回味。更美,存在于坍塌毁灭的丑陋之中,这种极致的变态,也反映出日本战后的一种主流常态。这种共鸣的剖析也许就是三岛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死亡是美丽的,得到死亡美后,又有轮回来重归清澈,往复循环的折磨,最是让人欲罢不能。

  ●与其说我找到了三岛,不如说三岛找到了我

  ●最后一部分看得我口瞪目呆,好像能触摸到那两具肉体,也好像那场大火烧到了我的身上。这家伙是个天才!

  ●这本感觉太奇怪

  ●艺术这东西,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个时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长期延续下来的白昼的理性,也被晚霞无意义的色彩的浪费所糟蹋。被认为永远持续的历史,也突然感到末日来临。重读依然觉得佛学内容太多,同时觉得好多的片段其实三岛也在一些短篇小说中练笔过。

  ●这本实在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故事以本多回国和火灾为界,划分了生-死-生的阶段,(也可反过来理解)。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另外书的前半部分实在是太精彩了。

  ●竺家荣的译本。

  ●发生在泰国的充满贵气与变态的故事。

  ●理智的极端 感性的极端 矛盾的极端

  《晓寺》读后感(一):晓寺

  如果说《丰饶之海》第一部是爱情,第二部是政治理想的话,那此部是什么呢?是宗教还是神秘学,书中有大段的关于佛教以及轮回的内容,很是令人头痛。   此次清显的转世是泰国的公主月光。这与第一部中清显送交往的两位泰国王子关联起来,而其中一位王子逝去的爱人就是名叫月光公主(也是另一位王子的妹妹)。而此次轮世的是第二代月光公主,故事真是神秘中加着神秘。   小说的时间跨度相当长,从1941年珍珠港事前到日本投降后数年。本多繁邦来到泰国,遇见了月光公主,公主自称为清显(勋)的转世,拉开了故事序幕。二战后月光公主来到日本留学,本多一直想确认她是否是转世。其实从外人来看,这颇有些变态的感觉,一个年近50的老人希望着少女的祼体。事实上书中人物也大多认为如此。   我想为什么是泰国呢?我记得看《四朝代》时对泰国历史有些了解,泰国一直没有完全被殖民,算是个半殖民国家,而且二战时与日本交好甚至被日本控制后一起向美英宣战,这样看来算是与日本一起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的亲密伙伴了。有着这样的历史,也难怪三岛由纪夫对其有着特别的感情。换言之,我感觉此书有着重建黄种人(当然是日本人为主)荣耀的含义在内吧。不过最终月光公主还是逝去了,热带独特的死法,被眼镜蛇毒死。

  《晓寺》读后感(二):敦盛

  人生五十年,纵观浮生诸相,往事皆如梦

  第一次听到这个谣曲,是大河剧“利家与松”里,信长非常喜欢的曲子。当时有一集利家的父亲去世,信长折树枝,载歌载舞的唱了这首曲子。曲子本身是源平之战,平家的美少年敦盛悟到人世无常后所作。强如第六天魔王,也不得不屈服于因果,真的就在五十岁的时候,被困本能寺而死。其后的天下也是此起彼伏,到得近代除了皇室终于一点不剩,只有舞台上还执拗的上演着《一谷嫩軍記》,姿容端丽的少年在两军对峙之时悠然地吹着横笛。

  今天刚看完了《丰饶之海》第三卷《晓寺》,58岁的本多恋上了作为转世的月光姬。在那样感性的情感面前,他不由得回忆起了年轻时代在学习院沙沙的树林里和清显进行过的关于历史的讨论。当时的他们厌恶剑道部的那种粗鲁的氛围,然而说到未来,人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或许那个时代就是以剑道部精神为代表的吧?就像是一个画家,不管愿意不愿意,其本人的作品都会被归结为那个时代的风格。所谓历史这东西,到底是绝对的只有偶然性的东西呢,还是严格贯彻着人的意志的东西呢?当时年轻的两人在这样的问题上曾经进行着深入的讨论。然而清显的辞世,以及转世勋的早夭,使得本多在58岁高龄,终于认识到了历史的本质。这世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观察者,一类是创造者。创造者的前提条件是“不自知”,因为美必定是源于蒙昧的;观察者的使命就是观察并铭记。整个世界说穿了,和今西笔下的“千年石榴王国”又何等相似。尔本多作为观察者,以绝对理性的角度见证了清显以及转世们如何在因果的作用下,仿佛受到命运的感召般度过了短暂而又绚烂的一生。

  这本书我花了整整7年,到今天我才觉得自己真正看懂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能看懂是因为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身为观察者的本质。一旦能把自己视为观察者,那么以前困扰我的问题就不复存在,比如很多年以后,我以及这个世间将如何看待我这个个体。对于无可避免的成为80后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抗拒,大概其理由和本多以及清显是一样的吧?尤其是作为观察者,看到身边的一些同龄人自以为背负着某种天命,妄图去创造历史的样子,我更觉得丑陋的令人反胃。康德的书里举过一个美男子无意识做出了和雕像一样非常漂亮的动作,在友人的一再要求下重复那动作,只得到了矫揉造作的不自然的例子。然而目之所及的似乎更多的是和美沾不上边的人,热衷的模仿罢了。倘若百年后再回头看我们的这个时代,想必一定会得到“拙劣的模仿的时代”的评语吧。

  然而这世上的事情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大正后来被公认为纤细脆弱,充满感情、甚至有些神经质的时代。那样的时代和清显非常非常的相称。虽然他本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折不扣的逆时代,然而却莫名其妙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美。所以现在的这个浮华的时代,没准在将来的人们眼中会是一个出奇平稳朴实的时代。

  所以但求在熙熙攘攘中,能够始终让自己凝视着那位吹笛的少年。

  思えば此の世は

  常の住処にあらず

  草の葉におく白露

  水に宿る月より猶あやし

  金谷に花を詠じ

  栄華はさきを立って

  無常の風にさそわるる

  南楼の月を弄ぶ輩も

  月に先だって

  有為の雲に隠れり

  人間五十年

  下天の中をくらぶれば

  夢幻のごとくなり

  一度生を受け

  滅せぬ者のあるべきか滅せぬ者のあるべきか

  是を菩提の種と思ひ定めざらんは

  口惜しかりし次第ぞと思ひ定め

  急ぎ都へ上りつつ

  敦盛の御首を見れば物憂さに

  獄門よりも盗み取り

  我が宿に帰り

  御僧を供養し

  無常の煙となし申し

  《晓寺》读后感(三):月下孔雀飞

  《丰饶之海》四部曲之三,三岛由纪夫写完了纯洁的爱情、纯洁的政治激情,开始深入到生与死的思考,这本书所对应的作者人生的阶段无疑是一个庄严而深沉的,将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晓寺》最重要的主人公从月光公主(清显、饭沼勋)变成了一直充当着见证者和对照者身份的本多,作为清显和阿勋转世的月光公主,却成为了某个意义的象征角色。

  本多步入老年(五十多岁),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结束律师工作,成为了亿万富翁,他一直固守着的坚定的理性防线也开始出现了溃败式的崩塌。于是,长久的受到压抑的对美的崇拜和追求忽然释放出来——释放得太猛烈了,以至于变了质,许多阴暗怪癖由此滋生:他恋上了才十八岁的月光公主,他钻进夜间公园的丛林偷窥做爱的男女,他钻进女人的裙子里亲吻女人的脚,他在自家书房与客房的墙壁上凿了小洞……我一边读一边诧异:这是那个曾经充满了智慧和克制、对欲望一直保持着谨慎甚至疏远的本多吗?这种带着危险气息的疯狂之中,充满了毁灭的前兆。

  与此同时,本多也在思考着生死的本质和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轮回转世。三岛用了长篇累牍的文字来讲述从西方到东方各个宗教各个历史阶段的“轮回”思想的发展和内涵,我看的晕晕乎乎的,不过最后还是看出点东西,在他的思考中(当然折射到了本多的思想中),转世轮回的不是肉身,也不是灵魂,而是一种意志,我认为——大胆地认为,这种意志就是美。清显三世为人,都是作为美的象征,第一世忧伤脆弱之美,第二世肉身刚健、精神明亮之美,第三世纯洁魅力之美,是纽带,也是一步一步地神化,到了月光公主,竟然幻化成为了大名孔雀王菩萨,可见这种对美的赞赏在三岛由纪夫心中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有这样的高度,再反观那样的动作,似乎也可以理解了。为了心中神化的美丽,是可以做出任何举动来的。但是三岛是赞赏本多那些显得“下作”的举动的吗?我认为不是,他觉得那些动作不是欣赏,而是一种侮辱,他对本多依然采取一种贬低的态度:之前贬低他抑制、理性,现在贬低他过度地发泄。那怎样的动作才能匹配的上神一般地位的美呢?他说了,只有死了。

  “现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本多的欲望所希求的最后的东西,他真正真正想看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不存在他的世界里。为看见真正想看见的东西,必须死。”

  必须死,怎么死,我想,下一部或许会有答案。

  再来谈谈这美本身吧,我觉得就这样概括模糊的,是很不负责任的。月光公主全书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举动,小时候尤然有一些转世的记忆,吵着闹着要回日本,长大后却摇身一变成了忘光一切的留学生,她的心思相当纯洁,可是由于出场太少,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总让读者浮想联翩,于是那纯洁之上又笼罩了一层神秘。直到最后,她与庆子疯狂地交媾,令人瞠目结舌,这时我们才知道,在那样一副丰满动人的身躯之下,有一颗怎样狂热地燃烧着爱的激情的心。这种打破一切为了单纯的美(爱的美)、美的本质本源(跨越性别)的激情,才是三岛欣赏的态度,以至于,这样的激情本身就进化为美。所以,本多最后终于通过三颗痣确认了月光的转世身份以后,却如释重负地放下了对月光的痴迷,这种人,哼。月光最后返回泰国之后的死,我蓦然觉得可以与清显的死化为一类:远离了爱之美以后,注定的枯萎。

  看到本多那些怪癖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谷崎润一郎,然后自己心里不由得笑了。三岛、谷崎,这样比起来,两个家伙在这个上面还真是有点像啊,超越外相,直达本质,不过也有不同,三岛刚烈多了,谷崎那家伙就喜欢一边偷窥一边嘿嘿地笑。

  《丰饶之海》三部走到了这里,那种为美而纯粹奉献的热情之火渐渐内敛成为了精神上的一种力量,看似燃烧的不炽烈了,其实心中的热与光几乎已经可以融化世界。所以,我很期待最后一部,也觉得有点害怕最后一部。

  (2019/10/13)

  《晓寺》读后感(四):晚霞,火焰,混沌

  和前两部《春雪》与《奔马》完全不同的是,这本书本多不再以观察者出现在故事中,真正成为了故事的主角。而讽刺的是,描述一向理性,对大多数事务都尝试去进行解释的本多,这次所表达的反而比前两本书更要晦涩难名。恰如开篇书中描写的泰国的湿热的藤蔓交织的泰国一样,虽然本多在曼谷的经历只占了一小部分,但整本书都给人这样的感觉,粘连,纠缠,交织,既有生命蔓延的疯狂,又有死亡降临的绝望。。

  已经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完全不能像看完《春雪》和《奔马》一样,头脑中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一种微妙,错愕,迷惑的情绪仿佛啤酒的泡沫,荡漾着似乎很多,但仔细想想又似乎很难具体地说出有多少。但这次读到大火卷席着一切,让本多想起了印度尸体的焚化的时候,我也得以像他一样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甚至更远,到达当初在泰国时本多看到的晚霞。于是我看到了,时间尽头处,理性世界和生命世界不可避免的割裂。

  虽然从绝对的生命之线的长度上看,本多距离死亡还差得很远——58岁也不算是步入老年,事业也达到了巅峰,但书中也提到了,本多这个时候拥有的,是年轻人渴望拥有的一切,特别是他从小看到了清显家没落之前的贵族气派,他在如今也凭借自己的奋斗得到了,邀请着和当年清显家邀请的类似的客人,可以和泰国的公主平等相交——作为实用主义者的本多,在实用主义的帮助下达到了实用主义的目标,而他又无意追求更多的无限的金钱,所以可以说,他的一个生命阶段,其实走到了尽头,而这也是他的理性的尽头。开篇本多不耐烦听的关于晚霞的评论,恰恰就是他这一生命阶段走到尽头时的描述。

  理性是这样一个世界:基本的,彼此独立的公理仿佛经纬一样组成了根基,然后在这之上的,是根据这些独立原则推导出来的各种定理与准则。这是一个无限的,没有尽头的世界,时间无法在其中划下任何涟漪。而我们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是有尽头的。一个人,无论自诩多么理性,哪怕如同本多一样时刻审视自身,强调自己和理性的一致,也最终无可避免的从理性中脱离出来。

  把理性的多维世界简单化为只有两个公理的二维世界,它就成为了一面无穷大的画布,生命之始是这样,生命之终也是这样;而一个理性的人,时间流逝下他理性的认识,就仿佛幼儿在这面画布上涂抹一样,虽然每一次都遵循着理性的守则,但认识的顺序是无序而随机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无限的,在这样的随机下也终究会涂满画布的每一个点;但生命是有限的,反而他涂抹的越多,画布上就越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艳丽,正如三维世界中的晚霞一样——晚霞的形成是科学的规律,云中每一滴水,折射出的每一道光线,都是森严的推导的结果,然而呈现出的景色,却变幻多姿的似乎在践踏着所有的规律。

  本多的思维,书中介绍的佛学的思维,甚至最后被烧死的今西的思维,都是如此,各态纷呈,有的富有美感,而有的丑陋异常。在第一次阅读晓寺的时候,我无法避免的沉迷于书中所介绍的佛学对世界和轮回的解释之中,因为它如此繁复,和我所知道的以《金刚经》和《坛经》为基础的佛学理论相去甚远。我曾以为,这样的介绍,如同《春雪》中表与里的讨论一样,多少可以解释整个书的故事脉线,但现在在我看来,完全不是这样的——表与里,多少讨论的是现世,而长明灯也好,种子也好,是轮回和世界运转的本质,对人的行为其实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我很快的把今西的描述当作丑恶的果实抛之脑后,却不明白,繁复美丽的佛学,纵然森罗万千,也不过因为是成百上千智慧的人一同编织的挂毯——其中并不隐藏本质,而是因本质而成,迷惑其中,虽然因为以一人之智,无法穷尽千年来智者的思维结果,但它也不过是无垠中的一角而已。。如果真的想探究本质,看到经纬,就要像对待今西的理论一样,不要尝试去穷尽佛学的尽头。

  庄子所谓“为学日进,为道日损”,大概指的就是如此吧。。事实上,《坛经》中就反映了类似的思想。六祖惠能,在成为宗师之前,甚至没有读过《法华经》,不识字是一个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他觉得没有必要。后来有一个读经三千的人前来讨教,六祖第一遍听到他念诵《法华经》,反而可以解读的比那个人更为透彻。我又想起佛经中非常著名的《火宅喻》:大概说一位富翁,子女在着火的宅子中,为了让他们全部都出来,就告诉他们说宅子外面有各种珍宝以及美丽的动物——而在我看来,许多精妙的佛学就相当于富翁描述外面珍宝和动物的不断细化,比如当人觉得骏马不是很希奇的时候,为了说服别人有飞马,而全部细化出飞马的各种细节——而事实上飞马即不存在,本身也和宅子着火了需要从门口跑出去相差甚远。

  所以我更喜欢《道德经》中众所周知的那段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文标题: 《晓寺》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3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归去来读后感100字跑啊!高橋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