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时代》是一本由戴维·S.埃文斯理查德·斯默兰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银行卡时代》精选点评:●翻译一般读起来好累●看前言就知道是五星。●作为一个建筑
《银行卡时代》是一本由戴维·S.埃文斯 / 理查德·斯默兰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行卡时代》精选点评:
●翻译一般 读起来好累
●看前言就知道是五星。
●作为一个建筑专业出身并投身于建筑行业6年多的女工程师来说偶然接触到这本关于银行卡支付的入门,让我对支付行业从空白到有一定了解到有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对专业人士探讨几句,觉得受益良多,非常神奇,用老板的话说,这是一本非常牛逼的书。
●2008-11-06
●对美国银行卡的历史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市面上类似的书几乎没有,很值得一看
●虽然是将近10年前的书,但对于梳理整个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是业界专家和学界教授,银联战略发展部推荐和翻译。由于银行众多和壁垒较少,美国的银行卡产业经过了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整合,最终形成规模经济。而中国起步较晚,直接由银联主导,国有银行配合搭建形成的银行卡网络。
●这翻译……真不好
●货币是记录在介质上有保证的数字。
●2006年出版的书,在美国出版会更早吧。只是历史书,没有参考价值。
●面试银联之前看的书
《银行卡时代》读后感(一):银行卡历史书
就是一本历史书,书已出,历史仍在继续。
完整的讲解了卡的产生与发展,关于数字化其实展开的不多。不过大家也都知道,现在,数字支付才是未来,只不过卡片仍然处在蓬勃的阶段,即将走下坡路而不自知。尤其是中国,花样繁多的收费,尚不完善的支付环境。仍有潜力可挖,但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实体卡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了。
翻译的不能说非常烂,但也足够烂了。搞那么多人翻,风格能统一才怪!反正看着很痛苦,尤其是英文的后置句,长句翻的尤其烂。
《银行卡时代》读后感(二):【转】消费和信贷的数字化革命 ——评《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
随着网络金融的普及,银行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贴身伴侣,逐步取代昔日钱包里的现金,越来越多地充当消费和信贷活动中的支付工具。我们也常常看见一些人在电脑键盘上输入一些数字或者摁几下手机上的按键,瞬间便完成了各种购物、缴费甚至银行账户资金转移。这些都是怎么实现的?其背后有什么样的产业、什么样的服务机构、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支持人们随时随地进行账单支付和资金转移?
这些问题在《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一书中均可找到答案。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S.埃文斯(David S. Evans)和理查德·斯默兰(Richard Schmalensee)合著的《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Plastic Car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Buying and Borrowing)以极其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给我们描绘了现代银行卡产业的商业生态、运营规则、定价机制和竞争模式等。
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作者以生动活泼的笔墨,通俗而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货币发展的历史——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票据、纸币到电子货币,分析了每一次支付变革所依赖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一个又一个变革之间蕴含的内在逻辑。从第六章开始,作者将话题引向隐藏在电子支付卡背后的银行卡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规律。作者以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如何巧妙地结合,并形成经济力量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第七章重点描述银行卡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以及网络经济的“生态”特点,详细地陈述了以开放式卡组织为核心的双边市场平台及其集中定价模式,阐明了交换费在银行卡产业中的特殊意义。第八章之后,作者主要分析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以及卡组织之间的竞争。
与其他一些阐述银行卡或电子支付业务的著作不同,《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支付卡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卡组织在产业链中的特殊价值,触及的话题包括:电子支付卡产业的基本特性,通用性对于支付卡的重要意义,卡组织这个双边市场平台的特殊价值,竞争在银行卡产业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技术如何逐渐改变这个产业的运营模式、竞争模式等。该书对于银行卡产业链条各参与方关系的描述极为独到,其关于局部竞争和整体合作模式的分析,是其他经济学著作中所鲜见的。埃文斯和斯默兰认为:银行卡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一个双边市场平台,并以此实现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商户、持卡人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协同关系,这些不同群体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银行卡产业特殊的竞争形式和合作模式——“竞合”关系。“竞合”关系是戴维·S.埃文斯和理查德·斯默兰对银行卡产业参与各方利益关系的基本定义,也是他们解释支付卡产业生态的核心思想,他们甚至将开放式银行卡组织定义为“竞合”组织。
《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的数字化革命》的通篇分析都贯穿着双边市场理论,对双边市场及其经济学特性的系统剖析是此书区别于其他相关电子支付论著的重要特点。虽然是一部专业论著,作者叙述支付卡发展历史的文笔却极为轻松甚至诙谐。这是一本迷人的书,不仅专业,而且有趣,揉合了学术的深刻和实践的通俗,让读者可以在慵懒的阅读中了解原始的陶罐和贝壳如何逐渐神奇地演变成现代人手中轻巧美丽的塑料卡片,以及这张卡片如何在一个庞大产业的支持下,成为一个妙不可言的支付工具。
《银行卡时代》读后感(三):技术改变人类,支付引领生活
本书作者是业界专家和学界教授,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推荐和翻译,这就意味着银联成立之初即把此书作为研究银行卡产业的重要参考,在日后的实践中也能看出来,银联因此节省了探路的过程和试错的成本(个人观感,欢迎银行人士批评指正)。由于大小银行众多、非市场壁垒较少,美国的银行卡产业经过了长期而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整合,最终形成规模经济。而中国起步较晚,整个发展过程直接由银联主导,各国有银行配合搭建形成自己的银行卡网络。
银行卡的起源
1949年,一家信贷公司的总裁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先生由于在喝咖啡时忘记带钱包而不得不叫妻子前来付账,由此产生了创造支付卡的主意——以「俱乐部」的名义与餐馆、旅馆和夜总会签订受理协议,持卡人支付年费加入「俱乐部」,以获取可以在俱乐部商家内使用卡片的福利。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通用支付卡」的概念,随后模仿众多,市场竞争剧烈,因发行旅行支票闻名的美国运通也加入了战局,以及后来举世闻名的两大银行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那时他们还叫做「美国银行卡」和「银行间卡协会」(the 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
「循环信用」的发明,让信用卡真正的区别于传统的签账卡(持卡人需要按月全额支付签账额),也让它从精英阶层走到了普通大众。20世纪60年代初,只有7%的美国家庭拥有一张签账卡。循环信用让持卡人得以不断获得可用额度——新的低息贷款,即使他们没有能力偿还全部的账单。
银行卡产业的特点
银行卡产业自诞生那天起,就明显符合经济学中对「双边市场」的特征定义:
1.必须有两组或多组独立的客户群体;
2.将这些独立客户群体中的成员联系或协调在一起,应获得一定的利益;
3.借助一个中间平台来协调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使每个群体都能受益。
虽然银行卡的诞生的时候,经济学界并没有这样的概念,平台型企业——需要吸引市场两边共同参与市场,不管你的价格如何,如果市场的这一边没有需求,那另一边的需求也将消失。
苹果的Appstore是双边市场的典型代表:如果没有开发者不断发布优质的应用,很快消费者就会选择其他的应用平台,而如果没有消费者光顾这个平台,意味着开发应用所带来的回报下降,优秀的开发者同样会离开。
在平台搭建初期,如何在两边都没有参与者的时候增加平台的吸引力,是所有平台型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
银行卡产业的「竞合组织」
基于上述银行卡产业的特点,以及由于跨区局经营困难、技术投入成本高等原因,银行卡产业中的众多公司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保证整个支付网络的畅通。他们既需要合作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组织(Visa和MasterCard),又会在市场的其他方面展开竞争。支付卡行业下的竞合组织,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合作体都更大——仅Visa在全球范围就有超过2W家机构。
虽然竞合组织的会员是组织实际上的「所有者」,但竞合组织的服务对象也是会员本身。由于组织的运营建立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也就不会向「所有者」分红。
竞合组织所承担的主要业务:
1.为会员运营银行卡清算系统;
2.维护专有品牌的授权,与其他同类型卡组织争夺市场;
除了基础的运营标准之外,竞合组织没有规定会员如何应用其系统来发卡或收单,也没有过多限制会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竞合组织这种开放式、竞争性的结构被证明是利用网络效应的一种理想模式:
1.开放式的会员关系——迅速增加以统一「组织品牌」争取商户和持卡人的会员机构
2.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彼此竞争——导致了价格的下降和产出规模的上升
最后,竞合组织的劣势在于要在众多不同战略和利益分歧的竞争对手间维持合作关系,存在较大难度。
新技术,新支付
现在是2019年,银行卡产业早已成熟,持卡人遍布全球,而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互联网的泡沫刚刚破灭,移动互联网则更是空中楼阁,但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一发明,却不可避免的将要改变人们的支付方式。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Paypal将信用卡支付带上了网络,国内领先企业支付宝则更是让电子商务成为中国最热的话题,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网络,搭建了独立于银行卡的新系统(不依赖于卡网络的清算,直连用户的银行账户)。未来支付的载体将会更加多元
——手机、平板、芯片卡的技术创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充满想象力的支付方式。
总结:虽然是将近10年前的书,但对于「梳理整个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了解为何一张磁条塑料卡成了引领全球的支付方式,以及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产业及市场的变化」,无疑是非常好的一本书。至于翻译的问题,由于此书涉及较多经济学知识和专业名词,译者虽为业内人士,但难免力有不逮,建议在表达不清晰的地方看英文版作为补充。
《银行卡时代》读后感(四):银行卡探戈
双人方成探戈
情爱如斯,商业亦然
银行卡探戈
早几十年前,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大胆放言二十一世纪金钱的前锋将是塑胶货币。而今天,人类已经实践这一预言,进入一个电子货币的新纪元。
从海贝到电子货币,几千年的进化背后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进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互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那么银行卡的无处不在无疑是电子支付时代的最明显特征。21世纪是消费文化的世纪,有人的地方就有支付,而有支付的地方就有银行卡,信用卡、签账卡、借记卡、储值卡以及积分卡铺天盖地。 一张张轻巧俏丽的塑料卡,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在让我们的支付与荷包变得随意轻盈的同时也支撑一个庞大的工业——银行制卡业。在这个产业链条上,盘踞着形形色色的述了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以及卡组织,他们之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总让他们处在竞争与合作的边缘。《银行卡时代》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S·埃文斯(David S.Evans)和理查德·斯默兰(Richard Schmalensee)合作而成,其中戴维S.埃文斯是LECG欧洲的副主席,理查德·斯默兰是美国麻省理工(MIT)斯隆管理学院院长,两人皆是对银行业熟捻之辈,此次则不惜笔墨,浓墨重彩,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将当代银行卡产业的商业探戈一一舞出。
在所有银行卡中,其中最为广泛以及最有前途的无疑是信用卡。信用卡起源于1915年,当时发行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百货商店,饮食店等。信用卡的雏形起源于美国的一些商店为招徕顾客而发送的一种信用筹码,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从开始是类似金属徽章,逐渐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目前美国信用卡主要是由两大银行卡组织发展起来的:万事达(MasterCard)和维萨(Visa),目前它们在全美(事实上已扩展到全球)已拥有数千个会员——从最小的信用社(Credit Unions)到最大的商业银行。过去几年来,经历的金融危机与互联网泡沫的支付卡产业已经几经变故。全球银行之间的兼并以及许多银行的退出,导致了卡业务资产的高度集中,从而使之变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高度竞争的产业,不少公司从竞争中胜出,但更多是失败的案例,比如美国的NextCard。NextCard它曾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互联网发卡机构之一。NextCard的特色在于:它在邮件寄出卡片之前就通过网络立刻为申请者授予信用额度。从1996年的推出到2001年的第三季度,NextCard积累了120万个信用卡账户,未偿余额达20亿美元。但是问题出现在NextCard采用的信用筛选方法无法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2002年,NextCard宣告破产。市场分析人士认为,NextCard的客户主要都是一些被其他信贷机构拒绝的消费者,这必然导致欺诈和坏账的激增,这也是导致它破产的直接原因。风险丛生的信用市场,稍不注意就会成为死亡探戈。
银行卡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银行卡组织,作为产业各方利益的协调者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银行卡组织的价值举足轻重。按照经济学上定义一个极端的市场结构也就是完全竞争标准来说,西方银行卡市场确实算很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从行业结构的视角来观察银行卡市场内部竞争的本质和强度,除了支付卡供应商并不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外,基本与卡产业特征相吻合,所以支付卡市场的品牌竞争属于典型的垄断寡头竞争,没有一家发卡机构可以主宰整个市场。两位法国经济学家首先在2001年指出发卡机构具有一种双边市场平台(multisided market platforms)的经济特性。这个发现指出了支付卡行业需要存在两类不同的客户群(或多或少相互需要)来使用它们。双边平台型企业必须设计定价、投资以及市场等策略,以促使双方都参与进来,并且双边平台型企业常常能通过对市场某一边实施的低价策略(在某些案例中低于边际成本)来解决“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类似的企业类型还包括约会俱乐部、免费电视、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大型超市。因此,戴维·S.埃文斯和理查德·斯默兰将开放式银行卡组织定义为“竞合组织”,其最大作用就是构建一个多边合作的系统平台,不同产业主体之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银行卡机构,最好的竞争策略就是发掘并掌握能够为其带来长期利润的优质持卡人,最成功的发卡机构通过它们的初始投资会获得很高的回报也就是有利可图的持卡人群,同时会获得每个活跃持卡人的消费习惯和信誉度——而这些资源都可以转化为资产。发掘新的有利可图的持卡人的首先需要一个初始投资来作为宣传吸引客户,初始投资将导致目标持卡人中的一部分申请卡片。在美国,以2000年为例,信用卡发卡机构每受理的一件新的申请,就要花掉平均为25美元的营销成本,而每通过一个信用卡申请,花掉的总处理费用平均为72美元。,发卡机构初始投资后,在其他条件(包括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卡业务资产的信贷质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这是因为不佳风险的持卡人将逐步被发现并清除。除此之外,发卡机构会了解每个持卡人的签帐和信贷习惯,并从中推断其盈利潜力。这些信息既可以为自己所用,也可以出售给他人,——事实上确实存在着一个买卖卡业务资产的活跃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买方不需要付出客户发掘成本就可以获得一个持卡人群体,而且这些客户的消费与支付模式已被观察了一段时间;卖方则至少可以弥补信用卡资产的部分投资成本并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2002年,共发生37次卡业务资产的转手交易,涉及的信用卡应收账款额达到了238亿美元,仅次于1998年的346亿美元。2002年最大的一笔交易就是普罗威登金融公司将其80亿美元的卡业务资产出售给了J.P.摩根大通。
两人方成探戈,从精英阶层走向普罗大众的银行卡产业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而双边市场的构建是在信息的共享与利益的双赢。目前银行制卡产业正处于一个断点转折的敏感时期,各种竞争合作关系犹如刀锋之舞。货币变迁的内在逻辑与社会发展存在一致性,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结合往往在银行卡产业中发挥着微妙而巨大的作用。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用不少了多久,“不受理现金”的世界就会来临。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