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是一本由赵鼎新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精选点评:●用变迁、结构与话语架构了分析框架,而国家-社会关系则是分析社会运动的精髓,梳理了社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是一本由赵鼎新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精选点评:
●用变迁、结构与话语架构了分析框架,而国家-社会关系则是分析社会运动的精髓,梳理了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左、中、右派的研究状况与不足,可以算作研究社会运动的参考文献。很同意作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理想状态的看法,那就是以机制(中层研究)为基础,在带有一定哲学色彩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照应,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如何成为一名反贼》
●会二刷 对于写这方面论文简直太有用
●对各种社会与政治运动的理论爬疏还是挺清晰的,不过我觉得个人观点失之中庸,少有他自己也提到的那种社会学理论里的“深刻的片面”
●上承经典理论,下启经验研究。其间穿插的不少关于方法论的评述……是对的(-.-|||这样说是因为现在好多社会学家关于方法论的很多基本观点根本就是错的)。对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现状的点评也颇为中肯。
●半路折节,有如此大作,敬佩。赵公学术功力很高,头脑清楚,西方文献很熟,读起来十分顺畅,学到不少。(此书开读在去年9月初,断断续续竟然拖了半年。。)
●优秀的“清华”“社会学”“讲义”(俱无半点黑)。框架层次清晰,方法褒贬分明,文献丰富系统,习题精到切用。在连贯反思基础上坚持学科本位,不屑依傍布迪厄吉登斯等大佬和追逐情感、认同等时尚。编校疏漏尤其英文拼写错误和注释文献缺失不少,待核对第二版
●關鍵詞:國家與社會關係。對比分析了民主與威權政體內社會運動的產生、形式和影響。從第十二章明顯感受到了時代的「進步」,成書至今短短十幾年,打擦邊球的記者被封口,虛假價值觀統治上下,大小抗爭被迅速噤聲⋯⋯不變的是大規模社運/revolution仍然沒有爆發條件。以及,太快出現零和博弈必然導致悲劇。讀完覺得更迷茫了,但記住曼恩的「歷史是一個有規律的混沌」。(還是有太多不懂呃)
●虽然只读过几章,但这本书真的不错。
●我的社会学启蒙之书.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读后感(一):喜欢其中穿插的关于方法论的讨论
自己觉得谁的东西好,喜欢说他是个“明白人”。或许明白人很多,有的人只是不愿或没有说“明白的话”。赵老师也是个超级明白人,书中不时可见关于方法论的精彩阐述,是非常有启发的。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读后感(二):一本理解中国现象的好书---互联网社区运营人员必读
一直在找一本篇幅不大,但能解释中国社会现象,尤其是因为互联网导致社会的变化方向的书。
本书超出了我上面的期望,不可多得。
建议阅读时先从297页看起,看到结尾再反过来从头看,这样阅读体验可能更好。
已买9本分送互联网社区运营的同仁!
啥都不说了,力荐!!!!!!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读后感(三):老赵的好书
这本书出得比较早,后来万圣上面都推荐为2006年被忽视的好书之一。
老赵综合了西方主流社会学的理论,自己试图建立一个框架,把西方各种主流理论囊括于其中,并在其中指出各主流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书中抓取了西方历史上社会变迁的各个片断,并予以历史大局观进行分析评论,吸收了西方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诠释。同时老赵文中还不断提到国内的情况,既有宏观的分析,也有微观的抓取,血肉骨架比较匀称。读完细想,将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经济学分析、心理学等等囊括入社会学综合,将社会学定义为类似古希腊的社会“爱智慧学",看来是社会学以后的发展方向。
可惜老赵还有的书大陆没出,期望还看看他的其他著作!
向各位极力推荐此书!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读后感(四):谁的制度化?
这书从建议方面看主要是站在国家角度建议制度化社会运动。从国家——社会关系角度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给社会提建议了。
当然中国多发的是群体性事件,这种事总要悲剧一些人,可从结果来说事件又是成功的,比如关于台兴工厂的一篇论文就提到了因待遇太低引起的事件后工厂待遇提高到周边最好人人羡慕。社会运动吗,其实制度内还是有空间的,写金融街拆迁(猜测)的一篇论文就讲了拆迁户怎么组织动员起来,并成功提起法律诉讼的——当然后来就没消息了,倒是前不久新拆迁条例征集时交了万言书,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什么政策补偿,不过这事到作者写文时(成功集团诉讼)已经十多年了,不得不怀疑法律空间是不是国家拖延的陷阱或是拆迁户的无奈之举。还有农民上访,看起来是利用信访制度,但真正获得补偿还要靠缠靠闹。乖乖地走制度化道路似乎没什么用。那么,得出一个命题?
在中国,其他情况相同时,运动的制度化程度越低,结果越好。
不过我似乎忘了20几年前的事?因为运动规模?似乎孙志刚、孙中界、唐福珍这样一个人对改革的作用更大些?列个3X2联表?
我没法为社会提出建议,一来学力不足,二来我预感这个建议会很残忍。为国家提建议一则避免了政治风险,二则避免了伦理困境,只是国家更容易被忠言打动还是被危言震动呢?或者只是被动地应对社会的事件?再来社会上无法engage体制的人该等待雄心散尽投身犬儒吗?
无论如何,还是要对被残忍对待的人表示同情,更对一些人表示敬意。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读后感(五):将合法性建立在政绩和道德表现上的困境
将合法性建立在政绩和道德表现上的困境
也是摘录。摘编自《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赵鼎新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西方民主国家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选出一个好政府,但由于政体与政府分离,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建立在选举上,政府的危机可以通过民意的变化和政府换届来解决,反对势力因此很难从政体的角度对政府的合法性进行有力的挑战。由于政府的的危机难以转化为政体危机,这种政体就不用担心社会成员利益和声音的多元化,不用担心社会成员的组织化表达和社会对政府甚至是政府首脑的直接批评。这种多元化和组织化表达造成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认同感的分割,从而避免革命性社会运动的发生。
政权合法性往往建立在政绩表现上(包括经济发展、道德表率和国家防御),这并不是说民主国家不需要讲政绩,而是说政绩不是他们的合法性基础。威权国家的领导人,由于没有选举的合法性做挡箭牌,他们必须处处表现得既是道德上的表率、又是捍卫民族利益的旗手和经济发展的保证。各方面表现越佳,政权的合法性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然而,把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经济表现上,经济一旦出了问题,人民马上就会要求国家负责;建立在道德表率上,一些在大众眼中的不道德行为(比如贪污)就不再是经济和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德治国家的百姓不但习惯从道德上衡量一个政权,而且习惯于用道德话语挑战政权。而政府运用镇压手段只会进一步削弱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当一个政权将合法性置于绩效上时,它就必须努力兑现一些现实的承诺,这是任何以绩效为基础的政权必然要背负的巨大负担。怎么把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虚处而非实处是任何威权国家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像官员腐败、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在任何社会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独独在威权国家中常常导致国家的合法性危机,原因在于,威权国家的合法性本质把合法性问题政治化了。
在政体与政府合一的情况下,对政府的挑战同时是对政体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很难容忍对国家领导和决策的公开危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