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2-10 15:44: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修辞学》是一本由(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修辞学》精选点评:●此处会是论证的起源吗?●读《罗马人的故事》时注意到罗马人小时候都要接受系统的修辞、演讲训练

《修辞学》的读后感大全

  《修辞学》是一本由(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辞学》精选点评:

  ●此处会是论证的起源吗?

  ●读《罗马人的故事》时注意到罗马人小时候都要接受系统的修辞、演讲训练

  ●罗念生先生的导语就是一篇很棒的文章;译文也很流畅。……相比之下,苗力田主编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修辞术》开篇就把“论辩术”译为“辩证法”(p.333)……呵呵。

  ●读了很久,读起来感觉没有诗学那么顺畅,也可能是自己心态有点变化。这本书是一本工具,参考书或者指南,教人如何说与写正确的话,辩论与演讲。能在两千多年前对这些事情做出总结倒确是高明。

  ●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书。 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又多了一些了解。 想到老师说的话, 你们其他的都没学会一点不要紧 最重要的是要学里面的人文主义。 多么幸运能碰见这么天真纯粹的老师。

  ●我倒是宁愿把它当做一本心理书来看。对于各种情绪的定义即使跨越千年到了现在同样适用。演说方面的理论性太强,并且举的例子在我的阅历范围之外,于是吸收得不多,重点和一般的演讲书籍类似。再次表示我喜欢他对于人的情感分析。里面的绝对定义我再想了想,投赞同票。以前的人怎么就这么聪明呢,现在的书都不过是他观点的重复再重复而已。道理相通大抵如此吧。

  ●o

  ●没有任何古希腊文学做基奠,看起来就崩溃!我的逻辑得是要怎样才能跟上这些部目啊…………………………

  ● 讲的是演讲学

  ●L

  《修辞学》读后感(一):杀人高手亚里士多德

  如果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今天,那么他一定是个杀人高手——当然,此杀人不是指犯罪,而是“天黑请闭眼”的杀人游戏。

  不相信的话,翻开他的《修辞学》就知道了。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解说了如何在公共演讲中说服听众。当时的古希腊主要有三种演讲:政治演讲、法庭演讲和礼仪演讲。在这些演讲中用到的原则和技巧同样适用于杀人游戏。

  如果亚里士多德坐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玩杀人游戏,并且抽到了写有“K”的扑克牌,那么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他的超凡能力:

  其一是被他称为“Ethos”的信誉证明。天亮之后,一个无辜平民被杀,这时,混迹于平民中的杀手亚里士多德将在发言中诱使我们相信:他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信誉,他将从三方面说明自己:明智,即他对游戏状况具有清醒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品德,即他道德水准高,值得信赖;善意,即他对其他人的态度是友善的。

  其二是“Pathos”,指通过调动听众的感情来达到说服目的。杀手亚里士多德在平民接连遇害、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发言,表现出对杀手(虽然这就是他自己)的极度愤怒,对遇害平民的极度怜悯,以及对当下局势的极度关切。他完全调动了其他仍然存活的平民的感情,让他们相信自己不是杀手。

  其三是“Logos”,逻各斯,逻辑证明。在游戏进行到最后阶段时,仅存的平民已经被混乱的局势搅乱了头脑,而此时的亚里士多德仍能保持高度的理性,他通过“归纳法”和“演绎法”,推导出“亚里士多德不是杀手”这一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命题,迷惑平民的选择。

  最终,在Ethos、Pathos、Logos三管齐下的作用下,平民错误地将选票投给了另一个平民,杀手亚里士多德获得了完胜。

  ——以上这些,是我在晚上的“说服学”课上胡思乱想的结果。这门课在文史楼的“研讨型教室”上,这种教室是圆桌会议式的,老师和学生围坐成一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想:这教室好适合玩杀人啊!后来,随着老师讲到古往今来的各种说服方术,讲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我的想法就变成了:这门课完全可以用大家集体玩杀人来进行实践甚至考核啊!玩杀人游戏既是践行“民主与法制”,更是一种说服的艺术啊~

  《修辞学》读后感(二):“拆书帮”职场沟通力之说服能力(综述)

  @拆书帮 赵周

  【拆书片段】·说服的三要素

  R 原文片段:《修辞学》p.24

  由演说提供的或然式证明分三种。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而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演说本身有所

  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

  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但是这种相信应当由演说本身引起,而不应当来源于听者对演说者的性格预先有的认识。有些修辞学作者在他们的课本中认为演说者的善良品质无补于他的说服力,这个说法不合乎事实;其实演说者的性格可以说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

  当听众的情感被演说打动的时候,演说者可以利用听众的心理来产生说服的效力,因为我们在忧愁或愉快、友爱或憎恨的时候所下的判断是不相同的,正如我们所说的,唯有这种事情是今日的修辞学作者所注意的。

  最后,当我们采用适合于某一问题的说服方式来证明事情是真的或似乎是真的时候,说服力是从演说本身产生的。

  既然或然式证明是用这些方法产生的,那么,很明显,演说者要掌握这些方法,他要能作逻辑推论,要能分析人的性格和美德,还要能分析人的情感以及产生情感的原因和方式。

  I 拆解指南:

  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给“修辞术”下的定义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说服方式的功能。”(p24)所以,这个片段中亚里士多德论述的就是说服的三要素。一方面,这些都不是绝对可靠的证明(相比数学或逻辑的可靠性来说),所以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或然式证明”,另一方面,恰恰因为不绝对可靠,所以才给说服力留下很大的空间: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说出来收效甚微,有些人说起来就让人信服甚至热血上涌。

  亚里士多德对说服三要素的阐释,两千多年来为诸多名家大哲引用和推崇。这三要素归纳得更简要一些,就是人品(ethos)、感性(pathos)和理性(logos)。

  拆书帮关于职场沟通能力的“说服力”部分,基本沿用此分类,但增加一类“自我说服”,另外,把“人品”扩展为“外周因素”——即与说什么、怎么说没有直接关系,但会严重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显然,除了见识、美德和好意(亚里士多德说这三种品质对说服力最重要),还有权威性、专业水平、社会地位等也会影响说服效果。

  我们从四个方面把说服力拆为己用:

  ★外周因素

  ★感性因素

  ★理性因素

  ★自我说服

  A 拆为己用:

  下面的小小评估能帮你了解自己在说服力四个方面的现状。为了了解你的进步,你可以在完成本书的所有拆为己用片段后,重新进行一次评估。

  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勾出标识自己在每个方面做得如何的分数。(1表示很差,6表示极好)。

  说服力评分

  说服力基础

  1、我认准了对的或者好的东西,会努力劝说别人认同、鼓动别人尝试。

  1 2 3 4 5 6

  2、我更喜欢演讲而不是辩论,更享受让人心悦诚服而不是让人哑口无言。

  1 2 3 4 5 6

  3、我没有老觉着自己才是对的,我常常赞赏并力图了解他人的想法。 1 2 3 4 5 6

  说服力一:外周因素

  4、认识我的人,哪怕不是很熟悉,基本都认可我这个人称得上正直、勇敢和慷慨。

  1 2 3 4 5 6

  5、对己有利却对人无益的事情,我从不会加与他人。

  1 2 3 4 5 6

  6、因为大家都认可我见识广、思维深或者地位高,所以一般我说话时别人都会认真听。

  1 2 3 4 5 6

  说服力二:感性因素

  7、我会寻求和对方一致的地方,避免让听者感觉我和他是对立的,在力图证明他错了。

  1 2 3 4 5 6

  8、我能敏感地发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变化。

  1 2 3 4 5 6

  9、我能成功地影响他人的情绪,让听者愤怒、开心或充满希望。

  1 2 3 4 5 6

  说服力三:理性因素

  10、我寻找听者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说。

  1 2 3 4 5 6

  11、对要说的事情,我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和加工。

  1 2 3 4 5 6

  12、我经常强调听者的利益。

  1 2 3 4 5 6

  说服力四:自我说服

  13、我尽力促使听者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到答案。

  1 2 3 4 5 6

  14、当听者开始有点认同时,我请他自己讲出现在的想法。

  1 2 3 4 5 6

  15、我邀请听者想象和规划之后具体的行动。

  1 2 3 4 5 6

  《修辞学》读后感(三):【转】何博超:论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术的再定义及其政治内涵

  

【作者简介】何博超(1982—),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研究中心”和“景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古希腊哲学,以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和伦理学为主;也涉及亚里士多德学说在亚美尼亚、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和接受。主要著述:专著《无敌大卫及其古亚美尼亚文〈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评注〉研究》,译著《修辞术的诞生》《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等。

【摘要】修辞术或演说术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智者派(如高尔吉亚)和柏拉图(包括苏格拉底)围绕这种"技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亚里士多德的处理方式与两派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一方面,他超越了智者将修辞术仅仅视为"说服技艺"的理解,而将之定义为对"说服本身"的考察能力;他既否定了智者将修辞术等同于政治学的做法,又将其作为政治科学的重要组成;他保留了智者对修辞术"普遍性"的承诺以及他们重视的一些非理性的手段,但他又尽可能在形式上对修辞术加以严格限定,在内容上使之朝向真的事实和真的意见。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斐德若》对该技艺的构想,但却将其限定在"关乎人事"的现实领域,使之发挥政治导向的功能,而非用来提升灵魂。最终,亚里士多德建构出了一种哲学式的政治修辞术,使其兼有技艺、知识与实践智慧的功能和特点。

  《修辞学》读后感(四):修辞学:品格/推理/情感

  媒体:权力(喉舌/文人)——辩证法の对应物(哲学/思考→语言是存在家)——品格(说者),理性论证,情感(听众) 柏拉图在一部叫作《高尔吉亚》的作品里面,对当时流行的修辞学实践进行过非常猛烈的批评,他说修辞学根本不配称为一种技艺,甚至不如木匠、鞋匠这些手工技艺,因为那些修辞学家和修辞学教师不过是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修辞学就是颠倒黑白的骗术和迎合大众的谄媚术。他在《理想国》里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那些教授修辞学的智者们,毫无知识,只知道迎合民众,把那些虚假的东西包装成知识。他说,这些智者就像是养了一只巨大而有力的野兽,这个野兽就是民主制里面的公众,智者们了解这只动物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何接近它,如何应对它,他们就把这些东西总结下来,称之为“修辞学”,甚至就称之为“智慧”,还把这些东西四处传扬,但实际上这些人完全不辨真假、美丑和善恶,完全是按照这只野兽的好恶来使用真假、美丑、善恶这些名称。 柏拉图对于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民主制度深恶痛绝,也自然对民主制度的标志,修辞学,深恶痛绝,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柏拉图对于修辞学和修辞学家的满腔怒火。在这个方面,亚里士多德要比老师冷静很多,他虽然也严厉批评智者和修辞学家颠倒是非的做法,但是依然公正地看待修辞学这种说服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修辞学,除了我们正在解读的这部《修辞学》之外,他还写过一部关于修辞学的对话,编辑整理过前人的修辞学理论,古代还有一部叫做《亚历山大修辞学》的著作归到了亚里士多的名下,据传是他为教授亚历山大大帝而写的,不过这部著作很可能是假托亚里士多德之名的伪作。 《修辞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我们在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时提到过,他很重视辩证法在思维训练、日常交流和哲学研究中的作用,专门写过一部《论题篇》讨论辩证法的方方面面。在《修辞学》的一开篇,就把修辞学说成辩证法的对应物,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修辞学的地位,而且这个说法也明显是针对老师柏拉图对修辞学的批判提出来的,因为柏拉图也非常重视辩证法,甚至在很多地方就把辩证法等同于哲学看待。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的“对应物”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说法里,至少有三层意思值得我们注意。首先,修辞学就像辩证法一样,是一门真正的技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学能够被称为技艺,是因为它并非仅仅来自人们的自然禀赋或习惯,对言辞进行随意的组合,而是有章法和规律可寻。因此修辞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就像辩证法一样,有一系列的规则和原理,要通过研究才能把握,之后再用它们来规范实践,而《修辞学》这本书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规则和原理。 说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修辞学和辩证法都具有高度普遍化的特征,都要求参与者能够对各种主题发表看法。它们通常都关于所有人都知道,都能说上几句的事情;而其他技艺和科学,比如医学、数学之类,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领域,通常不会越雷池一步。这样,修辞学就需要使用辩证法里面的那些普遍性的论题,比如多与少,大与小,可能与不可能,一词多义,等等,还要用到一些伦理、政治、法律事务中常用的特殊论题,比如幸福、德性、财政、战和、安全,这些都需要演说家提前学习,做好准备,非常类似于我们今天在辩论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第三点是,修辞学和辩证法都要求参与者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或论证,在这方面甚至带有价值中立的色彩。因为辩证法和修辞学处理的对象都不是像1+1=2这种确凿无疑的东西,而是没有绝对必然性,或者说只具有“或然性”的问题。比如说,辩证法家要同时能够论证世界是有开端的,和世界是没有开端的;而修辞学家可能作为原告也可能作为被告的代理人,因此需要有能力论证一个人是有罪的也可以论证他是清白的。 这就是我们要解读的第一点,柏拉图如何批判修辞学,而亚里士多德又如何为“修辞学”正名和平反,他强调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是一种严肃的技艺。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里最核心的学说。修辞学家的三种说服方式,品格、理性和情感,它们加在一起穷尽了修辞学家所能使用的全部说服方式。也就是说,排除掉那些外部的证据,比如合同、证人、誓言之类,留给修辞学家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就只有这三个方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分类并不是灵感爆发的妙手偶得,而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在演讲中,只有三个要素:一个是演讲者,一个是要处理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听众。而品格、论证和情感就分别对应着演讲的这三个要素。 如果只讲这三个方面,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干吧、有点不过瘾。我在下面除了为你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之外,还会为你解读一篇雅典政治家演讲的范文,以此来说明品格、理性和情感这三个要素在实际的演讲里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个例子也可以印证,亚里士多德对于当时演讲实践的总结有多么精当。这个范例就是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里记载的雅典领袖伯里克利的最后一次公众演讲。伯里克利虽然表面看来只是雅典十位将军之一,但其实是这个民主城邦里真正的“第一公民”,在他主导雅典政治的三十多年间,雅典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达到了顶峰。这个时代被誉为雅典的“黄金时代”。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成功地说服了雅典人,退缩在城墙之内进行防守,不和斯巴达训练有素的步兵进行正面决战,同时利用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骚扰斯巴达及其同盟。这样的策略虽然让雅典人损失了城外的土地和家产,但是整体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坚持下去必然拖垮斯巴达。但是后来雅典人开始对于他们在城外的损失感到痛心,同时对这种看似怯懦的龟缩防守感到不满,再加上时运不济瘟疫横行,挤在城里的人们也死伤惨重,于是很多开始把所有这些归咎于伯里克利制定的战争策略,甚至准备要公审他。伯里克利只好召集公民大会,在会上为自己进行辩护。我们下面要来分析的就是这个辩护演讲,我们会看到,伯里克利成功地利用品格、理性和情感,将处在危机中的雅典人重新团结了起来,暂时度过了难关。 好,交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来看第一种说服方式:依靠品格进行说服。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三种说服手段里面,“品格几乎是最有效的因素。”我们要注意,这里说的品格是指演说家的品格,而且不是指演说家平时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格,而是他通过演讲呈现在听众面前的品格。我们上面提到了,修辞学处理的都是那些没有绝对确定性的情况,你可以想想,是不是面对的情况越不确定,你越是倾向于相信拥有专门知识的人、诚实可靠的人呢?这就是演说家需要在听众面前树立起来的品格。而且演说家是个什么样人,是听众对整个演讲的第一印象,如果这个人看起来值得信赖,又很和善,那么听众很容易对他产生正面的反馈;而如果这个人一看就精明无比,还有点贼眉鼠眼,听众很可能一开始就心存戒备,他越是说得天花乱坠,可能越是得不到信任。 具体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个方面有助于树立演说家良好的品格,那就是演说家的明智、德性和对听众的善意。“明智”是说,演讲者要向听众表明,自己是一个拥有知识,在理智上值得信赖的人,对过往的事物有着很好的判断,对当前正在讨论的事情有准确的把握。“德性”是说演说家有很好的品性,比如勇于承担、拒腐防变、刚直不阿等等。而“对听众的善意”是说演说家要表现得是非常真诚,他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听众好,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伯里克利如何利用演讲者的品格来赢得人们的信任。前面我们提到,伯里克利发表这个演讲的场合是他的政策受到普遍质疑,他的权威遭到空前挑战的时候,城外有斯巴达的军队蹂躏雅典人的田产,城内有肆虐的瘟疫剥夺了很多雅典人的生命,这无疑是伯里克利本人,以及雅典的前途都危如累卵的紧要关头。伯里克利在演讲的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的人格无可指摘,他这样说道: “你们对我的愤怒,针对的是一个在认识和解释能力上不逊于任何人的人,他热爱自己的城邦,而且不会被金钱败坏。如果一个人有知识,但不能清晰地传达出来,那他就好像全然无知,如果他既有知识又能表达出来,却对自己的城邦不怀好意,就不会为了公共利益着想,如果他不能胜过金钱,那么这一点就会让他的其他能力都待价而沽。” 在这短短几行字里面,伯里克利就讲到了人民的领导者,也就是他自己的四项基本品质:第一,关于什么是正确的政策有充分的认识,这对应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明智”;第二,向人们清晰地解释这些政策的能力,这是修辞的技巧,也和一个人的理智能力有关;第三,对祖国的爱,这使得政治家总是将公共利益放在一己私利之上,这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演说家对听众的善意;第四,在金钱和任何形式的私人利益面前拒腐防变的能力,这就是演说家正直的品格。这几点加在一起,构成了伯里克利对于自己整体品格的精当概括,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这样的话,听众肯定也会对面前这位已经接近七旬的老人抱有善意,至少会平静下来,耐心地听他说完下面的话,为伯里克利最终的说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种说服方式,依靠理性的论证进行说服。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说服方式是修辞学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并且批评他的前人在写作修辞学著作和手册时,往往忽略这个最重要的说服方式。这种说服方式最重要,是因为它和我们作为理性和政治动物的独特性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甚至说,作为人,如果不能用理性的言辞捍卫自己,那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 修辞的论证可以使用演绎或者归纳的方法,或者从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前提出发,引出结论;或者从某个大家熟悉的事例甚至是寓言出发,推论出普遍性的结论。修辞论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们通常比严格的逻辑论证或者辩证法论证要简洁很多。步骤太多的论证会让听众迷失在复杂的推理里面,产生反感。因此,演说家一定不要从“很久很久以前如何如何”说起,而要从一个和听众切身相关的起点开始自己的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要省略掉一些大家熟悉的推理步骤,这样不仅能让推理更简洁,也能够让听众自己补充论证的缺失环节。对于听众来讲,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在讲论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细致的观察也体现出他深刻的洞见,比如他说格言就是一种省略了前提的推理,他强调在运用格言的时候,如果这个道理是和人们通常的看法一致的,就不要多加解释,显得冗余;而如果这个道理和人们通常的看法不一致,就一定要加上简单的解释,免得人们无法理解或者觉得演讲者在信口雌黄。他还特别强调,格言最好是老人来用,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讲出来,效果最好;而年轻人用的话就会显得比较没有教养,妄自尊大,或者人云亦云。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伯里克利在他的演讲中如何使用理性的说服。在辩护演讲的主体部分,伯里克利提出了三个理由来为自己辩护。第一,他强调对斯巴达宣战和采取防御的策略都是公民大会共同的决定,因此不该由他一个人为战争的进程负责。第二,他指出雅典的实力主要依赖海军,相比主宰整个海洋,在陆地和房屋上的损失几乎不值一提,因为战争的前两年雅典的海军力量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减损,有了这个力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回损失的东西。第三,他从另一个角度重述了雅典帝国的荣耀,指出如果现在后退,放弃这个帝国,不仅是危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三个理由的后两个,其实仔细想想,都非常复杂,但是伯里克利在陈述的时候,却非常言简意赅,直达要害,没有涉及任何偏离主题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说品格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论证是修辞学的主体,那么是不是掌握了这两个方面,就能成为很好的演说家了呢?肯定还不够。因为演讲者总是要面对特定的听众,而这些听众即便有很好的理性能力,也绝不是毫无情感的动物。因此就算品格和论证是主要的因素,演讲者还是需要了解很多关于人类情感的知识。这些情感诉求一方面可能会直接帮助演讲者说服听众,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演讲者化解对手可能采取的情感攻势。 第四部分 在这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愤怒、平静、恐惧、自信、友好、憎恨、羞愧、仁爱、怜悯、义愤、嫉妒、热切这些情感。这些讨论对于今天的情感研究者依然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情感的讨论非常系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有何种心理状态、某种情感是针对什么人产生,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产生。他深刻地揭示了,情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应激反应,而是有着丰富的认知内容。 我们用愤怒作为例子来为你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能会觉得愤怒有什么可分析的?但是我们却从这样的小处看到了一个大哲学家的敏锐洞察。亚里士多德对愤怒的定义非常复杂,他的原话也不怎么好理解,我在这里为你罗列一下这个定义里面的五个要素:首先,愤怒是一种伴随着痛苦的情感;第二,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有人对你或者与你亲近的人有明显的轻慢、侮辱或者伤害;第三,这些轻慢、侮辱、伤害是不应该出现的、没有道理的;第四,你想要对这些伤害进行报复;第五,愤怒还要伴随着有希望进行报复的快感。这个定义听起来非常繁琐,但是如我们仔细想想,其中的每个要素似乎又都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说,你开着新买的车第一次出门,结果就被人追了尾,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对后面那个司机非常愤怒,因为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他明显对你做了一件错事,而这件错事是他本没有理由做的。你的这种愤怒当然是伴随着痛苦的。你下车准备跟他理论,要让他为此付出代价,但你准备对他表达愤怒的时候,你也同时有一种发泄的或者报复的快感。这样就满足了亚里士多德对愤怒的分析里面的所有要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些要素中的某个或某些如果被拿掉了,你是不是还会产生愤怒呢?比如,你因为自己没小心前面的路况,一个非常突然的急刹车,结果导致后面的车追尾,或者你下来以后发现,对方的车是被后面一辆车撞了才追了尾,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错误或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错误,或者是有恰当理由的,在前一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自我反省,在后一种情况下可能会怪自己命不好,但是,不管怎样都不是对撞到你的那个司机发怒。或者,我们还可以设想,当你下车准备表达愤怒的时候,发现从后面车里下来的正好是你的老板。这个时候你发现不存在进行报复的可能,你的怒气估计也就瞬间消失,转而平心静气地跟他讨论下一步该怎么解决问题。这样随着报复的可能性不存在了,那种寻求报复的快感也就消失了,你的愤怒也就随之消失了。 说了这么多之后,你大概也就意识到了,亚里士多德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去描述愤怒,其实背后是有非常深刻的哲学和心理学理由的,讲出了这种情感背后的结构和机理。有了这些理论,演说家就可以更自如地激发或者抑制听众的情感,比如当人们认为某个人对雅典做了错事的时候,演说家可以为这个人辩解,说他这样做是有理由的,或者告诉听众,对他实施报复是不可能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消除,至少是缓解,听众对这个人的愤怒。当然也可以用相反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愤怒,或者其他情感。 这种情感诉求通常都用在演讲的最后,因为随着演讲的结束,通常就是要进行表决,不管是法庭辩论还是政治决议,都是这样。而情感相比品格和理性,会有更大的强度,但是只能在人的头脑中停留相对较短的时间,因此在听众处于特定的情感状态时进行表决,是最有利的。在伯里克利演讲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对听众情感的诉求,他用华丽的言辞讲述了雅典人从父辈继承来的荣耀,在整个演讲的最后一段,他带着极大的激情鼓舞雅典人继续团结战斗,并且为他们展望了有着永恒荣耀的未来,伯里克利这么说: “你们要记得,雅典在整个世界拥有最伟大的名字,这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在逆境面前屈服,她比别的城邦在战争中付出了更多的生命和艰辛,由此为她自己赢得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力量,未来的人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力量……仇恨是短命的,而制造了今天的辉煌和未来的声名的东西将永远被人铭记。” 有了从品格、理性和情感上的三重攻势,雅典人虽然身处逆境,依然被伯里克利成功说服,坚持了之前既定的防御策略。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策略如果再多坚持几年,雅典本可以轻易耗尽斯巴达的锐气,并且通过海军的偷袭削弱斯巴达的力量。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伯里克利很快也被瘟疫夺去了生命,雅典从此落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开始采取主动出击甚至扩张性的政策,一步一步走进了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最终彻底毁掉了这个伟大的帝国。 这样,我们就结合伯里克利的一篇精彩演讲,解读了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说的演说家实现说服的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诉诸演说家的品格,针对事情本身做出理性的分析、做出论证,以及激发或者抑制听众的情感。 第五部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对演讲稿的写作和演讲的实际操作讨论了哪些技术性的问题。在这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散文体与诗歌体的差别,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的差别,准确恰当的用词,恰当的句法和句子之间的连缀,如何使用比喻,演讲包括哪些部分以及每个部分要如何组织,实际朗诵的音量、音调、和节奏。这部分讨论不仅对修辞学非常重要,很多内容也对文学批评理论非常重要,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对散文体的讨论了。亚里士多德认为清晰就是好的散文体的首要特征,对于修辞来讲尤其如此。一篇演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听众听明白,清晰的呈现能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而理解才是说服的前提。但是另一方面,清晰并不意味着单调乏味。恰恰相反,好的散文体需要避免单调乏味,要在清晰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亚里士多德提到的变化包括,在演讲中加入一些诗歌特有的表达,运用一些比较不常见的表达方式,使用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外来语,新发明的词汇,以及运用一些巧妙的比喻。这些带有新鲜感的表达,可以激发听众的好奇,让他们兴奋起来,从而更好地关注到演说家想要强调的关键信息。但是这些加强效果的要素如果用得太多,或者用得不当,就会降低演讲的清晰性,让听众产生反感。 维科、亚当•斯密,当代存在主义的大师海德格尔和解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都非常重视亚里士多德的这部《修辞学》,一再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文本,寻求思想上的启发。在当代的修辞学研究中,“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派别。 到这里,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解读完了。最后再来为你总结一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我们了解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不同态度,柏拉图对修辞学严厉批评、严词拒绝,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公正地看待修辞学在政治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技艺,是辩证法的对应物,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衍生物。接下来,我们结合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一篇精彩演讲,解读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三种说服方式。修辞学家可以用品格、推理和情感诉求说服听众。用品格说服,就是要让听众体会到自己在理智上的能力、在道德上的可靠、在善意方面的亲切;用推理说服,是人理性的体现,也是演讲最主要的部分,但是要注意修辞推理不要太长,要省去不必要的推理环节;诉诸情感,也是修辞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为人不只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情感的动物,必要的情感诉求,会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最后,我们解读了亚里士多德对演讲操作中技术性的建议,尤其是他的中道学说在修辞学中的运用。 这些来自两千四百年前的理论和实践,在今天听起来是不是依然非常实用,非常有启发?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修辞学家甚至哲学家,不管是古罗马的西塞罗、昆体良,文艺复兴时期的阿格利科拉、伊拉斯谟,还是现代的培根、维科、亚当•斯密,当代存在主义的大师海德格尔和解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都非常重视亚里士多德的这部《修辞学》,一再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文本,寻求思想上的启发。在当代的修辞学研究中,“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派别。如今有很多国外的演讲机构,在用亚里士多德的基本理论框架训练演讲者,只是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细化,强调针对具体语境的和针对个体演讲者的具体训练。 亚里士多德人物小传 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很长时间里他的名字就是“哲学家”的代名词。 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的时候被送到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长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在希腊世界游历。公元前343年,他受到马其顿国王菲利普的邀请,来到马其顿宫廷,给王子们上课,并且遇到了后来成为马其顿国王的亚历山大,但是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君主的影响应该有限。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了雅典,在吕克昂建立自己的学园,他的学派被称为 “漫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雅典反对马其顿的呼声甚嚣尘上,亚里士多德逃离了雅典,次年因为胃病去世。 吕克昂学园遗址 3.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高产的哲学家,据记载,他的作品有多达156部,550卷,大约45万行。今天规模庞大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也就是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4. 亚里士多德作品的流传史非常曲折。亚里士多德去世前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学生特奥弗拉斯托斯,特奥弗拉斯托斯去世前将这些作品留给了自己的侄子,他侄子把这些手稿都藏了起来,直到大约两个世纪之后,这些手稿才被再次发现。漫步学派第十一代掌门安德罗尼科把它们分门别类,编辑整理,才有了亚里士多德作品的基本形态。古代晚期,亚里士多德的大多数著作又一次在西方销声匿迹,却经由叙利亚,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希伯来世界。十二世纪开始,这些著作又从阿拉伯世界传回了西方,引起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西方的强劲复兴,成为经院哲学的主要思想资源。但是到了现代早期,亚里士多德又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的靶子。 5.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的百科全书,在当时各个知识门类里都取得了最高的成就。他尤其被誉为“逻辑学之父”和“生物学之父”。 6.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门类进行专门的研究,他将知识分为三大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制作性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作为普遍工具的逻辑学。 7.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理论大多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哲学领域,他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哲学家们。

本文标题: 《修辞学》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3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读后感锦集《重装武器》经典观后感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