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12-11 14:29: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是一本由[美]阿瑟·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学术会议上的惨案》精选点评:●颇像同学几个在下课门口的大吵大闹......●寓教于乐吧●温故而知新,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锦集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是一本由[美]阿瑟·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精选点评:

  ●颇像同学几个在下课门口的大吵大闹......

  ●寓教于乐吧

  ●温故而知新,好久没看传播学了。故事就一般啦,抹不去教科书的味道

  ●越写越烂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看。

  ●作为学术著作缺少严谨 作为侦探小说情节又实在弱爆了 不过这种书写方式还是很大胆的尝试~

  ●最喜欢看他们全部死光光的感觉了

  ●内行人挖苦起同行就是这么狠,但是因为“知障”也只有内行人能看懂乐趣了。专业方面的东西还是晦涩了一点也过多了。

  ●大众传播学者由于没处理好人际关系互相残杀??理论讲得浅浅。以及不管怎样还是没能接受推理题材

  ●四不像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一):怪诞之圈

  A被B杀,B被C杀,C被D杀,D被E杀,E又被A杀,这只是一个怪诞的杀人之圈,文中穿插的传播学理论的确让人很不爽,经常打断情节,且没有组织性,这是一大败笔。当然作为消遣,这书还是可以的,毕竟它还是具备成为推理小说的条件。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二):一道满是沙的水煮洋葱

  作为一本小说,推理小说给人的愉悦在于剥洋葱层层揭开的过程和紧凑的节奏,可这本就只是一片煮得拖沓味道单调贫乏的洋葱片……

  作为一本理论书,简短的片段节选和几页术语,怎么看都是不专业的……

  作为一本试图把小说和学术融合在一起的有新意的书,我想说,并不是把书中角色做的研讨会报告从头记录到尾,再把学术著作选几段放在小说每章结束,就可以称之为融合了好吗……

  最后,作为一本翻译过来的书,请看其他那些具体的评论吧。另外除了那些明显的翻译硬伤,理论部分的翻译就更让这本书变成了一本披着单薄的小说外衣,学术部分诘诎聱牙不知所云的怪物。

  唯一剩下有趣的,大概也就是几处作者的吐槽点了。作者老爷爷身为圈中人,有这样活泼的心态还是值得鼓励的。

  能看原文的,还是看原文吧,阅读体验肯定会好一点,至少你吃洋葱片的时候不会咬到一口沙子。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三):寻找蒋虹

  蒋虹是谁?

  蒋虹就是这本《学术会议上的惨案》的翻译者。

  在头一章,紧跟在“麦当劳”后面的一个词是“伯格金”,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就是所谓“汉堡王”。后来书中有出现了《时间周刊》这样的翻译。我有点怀疑。也许,如这位翻译者最习惯加的注释,又是“原文如此”?最见翻译者功力的还是,将电影《罗生门》翻译成为“拉叙欧盟”。鼓掌鼓掌。

  在GOOGLE上搜“蒋虹”,得到的比较靠谱的资料是:

  蒋虹

  浙江绍兴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 200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在英美小说研究领域卓有成就,先后在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悠悠人生 无情亦有情——评马拉莫德的〈最初七年〉及其文体特点》、《“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等作品影响较大。

  是他/她么?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可能,或者重名?下次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搜一下广西师大的两位责编?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四):相对而言不太“另类”

  本书的副标题是“大众传媒理论另类读本”——但是比起作者个人的其它作品来说,本书不太另类,也不太有趣。

  阿瑟·伯格是个博学而幽默的人。我最佩服他的是他没有在七十高龄变得僵化顽固——关键是敢于拿自己献身一生的事业开玩笑的人,是个真豁达的人。所有现在吃学术这碗饭的人都能发现有很多人太拿自己当“事儿”,这就象嗓子紧张的时候唱歌最容易跑调儿一样,比天生五音不全还滑稽!

  本书的风格说来还是沿用一贯手法,寓教于乐,既是教学参考书又是小说。不过在我看来,每一章的引文过于离题——不如《哈姆雷特谋杀案》那本还可与情节发生些联系——结局就是枯燥的学术语言常常令我跳过引文直奔故事。

  因为还有着“教参”的野心,所以书里的学术说教很集中,不过还好,搭配着学术圈里各类人物的相互倾轧、贬损和憎恨(只有开过学术会议的人才能会心的笑出声吧?),这些对我还算可以接受。

  不过以一个推理小说来衡量,实在是太糟了,逻辑不紧密,没有推导的环节,完全不用智力,只要等情节发展——再死一个人就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神侦探柯南》差的十万八千里。当然,伯格的书定位是“学术荒诞小说”,可全是谋杀系列。如果单说对学术圈荒诞与黑暗的指陈,不如大卫·洛奇。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五):五个媒介大师的自毁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是一部关于大众传播理论的专业小说。这类介于通俗与专业之间的小说书,我以前看过软件工程方面的《最后期限》和经济学方面的《边际谋杀》。但是,这本《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在故事叙述上明显不如《最》和《边》,所谓的专业理论也只是粗糙地堆砌引用,给人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翻译质量一般。原书的名称《Mass Comm Murders: Five Media Theorists Self-Destruct》,窃以为翻成《大众传播谋杀案:五个媒介大师的自毁》会更贴切。我看见豆瓣上有人在骂这本书的翻译,还揪出了北师大的硕导教授蒋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通过一桩奇怪的连环命案,试图影射学术界的学者间相互倾轧、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阴暗面。这种情况,似乎在中国的学术界尤为甚。其实,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大肆普及的今天,人类的知识结构正在前所未有地扁平化。传统中所谓的学术界,正在日渐变成一个狭小的、虚伪的、扭曲的闭塞圈子。所以韩寒才会发出“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X”的感言。

  我曾经在GTalk上训斥过一个不懂事的学妹。我说她不应该来我这里面试工作,而应该选择留校或继续考研,因为她浮躁虚荣的气质尤其适合中国的学术界。而我的许多同学也在上研的过程中遇到了无能且人品差的导师,备受欺凌,苦不堪言。这年头,似乎学者的能力与人品呈正比,越是能力平庸的学术混混,其人品越是虚伪和糟糕。

  又说远了。建议所谓学术界的各位有能及无能之辈,应该好好读一下此书。

本文标题: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3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重装武器》经典观后感集《战将》观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