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0-21 08:31: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在台湾发现历史》是一本由杨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在台湾发现历史》精选点评:●从凯达格兰族的消失入手,以具体人物展示时代风貌,杨渡散文化的写法深得吾心。对日据时代及“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精选

  《在台湾发现历史》是一本由杨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台湾发现历史》精选点评:

  ●从凯达格兰族的消失入手,以具体人物展示时代风貌,杨渡散文化的写法深得吾心。对日据时代及“二二八”之后的台湾有更深刻理解。另,七波移民潮及“政治切割师”的观点挺有意思。

  ●有温度的历史书

  ●毕竟不是专著内容存在部分重合,通俗易懂,看台湾人笔下的台湾

  ●温情

  ●有温度的台湾,真好。

  ●远不如《一百年的漂泊》

  ●与之前看的《发现台湾》不同,这本书着重描述了台湾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关键事件,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让人更能明白什么是“本土”的台湾,台湾的今天是如何形成的。

  ●林江迈部分真好看。

  ●用散文的语言梳理了台湾的历史,说到底,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早有闽人南下交流,后在大航海时代,荷兰人西班牙人发现掠夺,明代郑成功,清代移民,后被日本占据,再被国民党接收,国民党带去的胡适等自由知识分子又孕育出民进党…台湾是一个十足的移民社会,多种社会形态,文化形态,意识形态等在此交会和角逐。台湾的问题是全球化难题,而政客将之全部归因于大陆的经济吸引力,窄化为两岸问题。作者的视野是“大历史”的视野,切口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竟然拖延读了一年!最喜欢李友邦将军的故事和二二八的部分,日据时代是被殖民的二等公民,流浪到大陆又被视作日寇,光复时期又被国民党视作不稳定的社会矛盾,小小的土地上承受了太多矛盾和苦难。文集所以会觉得缺少了一些整体脉络。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一):自由主义

  #台湾之有自由主义思想,还真是拜1949大迁徙与"自由中国"所赐。然历史所难以逆料者,是其带来的自由主义,反抗蒋威权体制,成为反对运动的思想启蒙者,也就是党外的政治理论基础,培养党外运动的根苗。但也因此有了民进党的成立。这是历史最为微妙的辩证性发展# 嗯嗯,如果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雷震殷海光者当年留在大陆,不知道个人、社会的结局会如何。––终于找到你被西西弗下架的原因了,哈哈哈!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二):在思索台湾中反思自我

  从未读过杨渡的文章,尽管早已知其名气,就连买这本书,也是无意中拼单为之。 不过书却没有负我,这本书是杨渡先生专栏的合集,名之为“在台湾发现历史”,副标题“岛屿的另一种凝视”,更是揭示了作者的用意。这不仅仅是探秘台湾的过往,更是以台湾发展为视角,思索社会现状。 称得上是台湾先住民的凯达格兰人,日占时期的台湾民主运动和农民协会领导者,国民党战后接收后的二二八事件受害者,这三者历经不同时间,却都是共同见证台湾变化的历史受害者。在历史车轮面前,朴实却又生产原始的凯达格兰人,最终被工业革命后的先进炮火所埋没。日占时期的爱国志士,由于侵略者残酷的镇压,身心俱疲后逐渐销声匿迹。而经历国民党接收的台湾人,由于面对着先进资本主义萌芽与落后官僚队伍的冲突,加之思归心切后的茫然,最终爆发了与执政当局的冲突,以至这一问题在今日仍常出现在台湾两方势力的口水仗中。 而在平静的叙述中,作者有许多独见,针对二二八事件研究的现状,作者更关注事件导火索的林江迈的态度,其后来同意女儿嫁给外省人,本身便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或许在外人看来,林江迈本应该同外省人“不共戴天”,不过老人家最终却选择了原谅,这不符合政治的逻辑,却属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本性。而历史演进和研究,也更需要这样人情味的思索。 至于所谓的台湾“本土”和“外地”之争,作者将其归为“第四代移民者”利用就矛盾与“第六代移民者”进行的少数人求私利的斗争,观之大陆,许多经济发达区域或多或少也存在着对于外来人口的歧视与不满,将外来人口视为与其争夺资源,所谓原住居民仍然存在着愿意就近结婚而非嫁娶外地人的潜意识,这或许有距离近习俗相似,好沟通的道理,但是骨子里却也是地域的保护主义和排外思潮。我曾和朋友说,只有那些中底层原住居民,才会过度排斥外来人,真正的原住精英,完全不在乎外来人口所谓的威胁,倒是欢迎他们的到来。这句话或许过于片面,不过在我看来,却是很多排外的来源。而这些原本不涉及政治因素,但到了台湾,面临特殊局面,则由于政治立场的问题,反倒使得本土和外来的矛盾更加吊诡。所以其真正解决,或许还需要时间的慢慢沉淀。 受制于政治经济的约束,缺少着对于人性本身的思索,台湾,也就在这些激荡后越来越模糊。 所幸有杨渡这样的台湾知识分子,做着“离经叛道的政治不正确的”事。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三):被遗忘的历史 化不开的血缘 ——《在台湾凝望历史》读后感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这学期所有的专必课都有写课题论文的要求,阅读任务十分繁重,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挑选了一本历史专业性不太强的书籍,一是因为我出生福建,对台湾历史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二是上学期在边疆民族史课上,老师匆匆讲了凯达格兰族的历史,介绍了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是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于是我就在回福建的飞机上阅读完了这本书。

  《在台湾凝望历史》从台湾岛被发现开始,讲述了凯达格兰族人的历史,简娥、汤德章、简吉、李友邦等农民运动领导人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二八事件的当事人——林江迈一家的变迁。关于二二八事件给台湾带来的伤痛听了很多,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台湾媒体都要拿出来宣传一番,最后的落脚点肯定是在“外省人不属于台湾台湾人要建设台湾人的台湾”,类似的口号不知听了多少,却从未深入了解二二八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以及后果,实在惭愧。

  看书的时候想写的东西很多,到真正下笔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写起,那就写写困扰我最久的台湾人的文化认同吧。

  杨渡在这本书的结尾引用了马英九《原乡精神》的序,序中有这么一句话:“本土就是包容,就是移民文化的总和,是不断加人,不断淘汰,不断创新的过程。”不论马是否是出于政治利益而说的这句话,我个人是很认同他对台湾本土文化的这个定义的。

  台湾经过六次移民浪潮,早就不存在与陆籍台湾人对立的“台湾人”的概念,现在的台湾人早已经是各种移民的融合,甚至是纯粹的台湾少数民族也很难寻觅,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为何还是那么排斥大陆人,大陆文化呢?他们对于本岛的文化认同,到底是台湾本土文化的认同,还是各种移民杂糅的文化认同?所谓的台湾本土,究竟包含什么?台独民众对于台湾文化的坚决捍卫,到底是出于对什么文化的坚信?

  着迷于海峡新闻的人很容易将一切都怪罪在政治身上,“都是民进党玩弄政治,欺骗民众,颠倒历史”,不否认在两岸的分歧上,民进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本人私以为文化的断裂不全是政治的错,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反而能促进政治上的言和。当然这只是个人一点狭隘的见解和感受,各位不必强行认同。

  我们在聊到两岸文化断裂的时候,经常抱怨台湾人对大陆人的敌意,台湾教科书故意忽略大陆历史,甚至美化日本殖民台湾历史,这些都是从台湾的角度来分析两岸日益敌视以及文化差异的原因,但很少有人从大陆的角度来谈谈大陆对台湾的忽视。

  这个忽视并不是指大陆对台湾的恶意抹黑(90年代以后),或是新闻上的恶意打压,而是大陆文化教育上有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天然的忽视与不谅解。我们的政治宣传偏爱从血缘的角度或是大中华文化来企图唤醒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但对于长期与大陆断绝往来,并且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台湾来说未免太过单薄,所谓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还不如厦漳泉地区的一句闽南话来得亲切。

  我们对于台湾文化的认识和知识普及过于傲慢,这或许是所有经济巨人的通病。大部分大陆人只知道台湾有个高山族,它是56个少数民族之一,高考能享受港澳台地区和少数民族双重加分,却不知道高山族内部也有许多民族分支,这些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几乎所有大陆人痛恨流亡台湾的蒋介石政府占领并黑暗统治台湾几十年,却对日据时期以及1949年以后的台湾历史一无所知,仇恨的目光聚集在政治分裂和媒体频繁报道的群众骂仗上,对于背后的历史原因以及形成过程视若无睹。

  我无意指责大陆政府或是台湾政府有失偏颇的宣传,只是夹枪带棒的各种官方非官方新闻,对呼唤台湾的回归实在无意义,我们是否应该放下文化的高姿态试图认识了解台湾文化,呼唤台湾人民对大陆文化的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按理说在这里求学的我更应该感受到对民族文化的一视同仁,我却在历史学习上没有台湾知识的增长,有关的历史教育全是台湾与大陆历史上的联系,那么不属于大陆的那部分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大学历史教育完全空白。

  最给我直观感受的便是关于二二八事件的教育,它在台湾绝对是认知度和讨论度首屈一指的历史事件,却少见大陆媒体报道科普这一事件,有时会在痛批台毒分子时一带而过。这段在大陆被遗忘的历史对台湾的意义如此重大,也可以说是台湾排陆情结的根源,如此渴望台湾回归的大陆,难道就这么让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之间的误解越来越深吗?

  啰啰嗦嗦了一大堆,说来说去无非是大陆要加强对台湾历史的普及,两岸人民一家亲,这两个话题。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政治性事件的话,现在台海关系僵持的局势会坚持下去,最多就是时好时坏的区别,短时间内要求台湾回归是不可能了,那么在这有限的陆台分离的日子里,我们要做什么才能让两岸亲近多一点,对立少一点,这是大陆政府目前应该着重考虑的道理。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四):台湾的侧颜

  不同于大家熟知的那部分台湾历史,这本书讲述的可能是被(有意)遗落的台湾历史,就像作者杨渡在某一次的活动中提到的,算是“台湾的侧颜”。这些内容,在书中被分成了五个部分来讲述,其中,既有皈依者的故事,也有反抗者的故事,既有对某一个特殊时点如“1945年”的深深凝视,也有对某一个影响深远却讳莫如深的事件如“228”的详细分析——

  书的开篇,是凯达格兰人的故事。台北中正区的“凯达格兰大道”(简称凯道),其命名就起源于凯达格兰人,台湾最早的原住民,然而今天,虽然每天走在这条路上,却很少人知道这个族群曾经存在过。他们曾是台湾北部地区最活跃的族群,像南岛语系的民族一样,几千年前,他们流浪而来,定居台湾,夜半偷情,断牙刺青,有着自己的传说和语言,过着既前现代又后现代的生活。直到17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来了许多汉族移民和欧洲人之后,他们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至清朝,在山地住民与平地开垦汉族的夹缝中,艰难抉择。他们终没有逃过消失的命运。杨渡用蘸满了同情与尊重的笔墨,从大量资料中去拼凑他们的故事:有些人已经不在了,有些物已经消失了,但生活在这土地上的我们,还是要存着深深的感念之心。

  第二部分,可以说是“反抗者”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既有小说般的惊险、跌宕和曲折,又有深埋在这之下的无奈和哀伤。比如,日据时代农民运动的三大美人之一简娥,她的父亲是樵吧年事件的受害者,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却拯救了当时被杀的日本派出所所长的儿子,那个儿子,就是后来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杀害于台南、示众数日而不得收尸的汤德章。而简娥与汤德章的命运交响曲,仿佛是台湾与日本命运交织的写照——个人情感的纠葛,国仇家恨的交织,认同上的彷徨,为理想而牺牲的壮烈,其复杂的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吧。

  还有简吉,那个带着小提琴的革命者,他是日据时期的农民组合创建者,组织了全台湾2.4万农民,齐力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在日本军国主义兴起而镇压社会运动后,他又组织了“赤色救援会”,协助坐牢的政治犯家属,继续抵抗,直到他也被捕入狱。光复之后,他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维持政权轮替之时的台湾社会秩序,后来参与“二二八事件”,在嘉义组织“台湾自治联军”;“二二八”之后“潜行”于北台湾建立地下组织,反抗国民政府的统治,最后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枪决。简吉的一生,贯穿着台湾整个的反抗史,他大概是台湾人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至于更“神奇”的李友邦,据说是电视剧《潜伏》中的原型之一,他被枪决的原因至今成谜。他跟随过孙中山、廖仲恺参与革命,黄埔二期毕业,筹组“台湾义勇队”参加抗日,是1945年台湾光复后军队官阶最高的台籍人士。他与国共两党的复杂关系尚未解开,他的生命曲折离奇,迷雾重重……

  历史的核心是人,是人性,是人的命运。在某些关键时刻,个人如何抉择,如何参与,如何改变了历史,往往出乎意料之外。杨渡用具体的生命故事,呈现了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复杂交缠的历史。

  第三部分闪回了对台湾来说非常特殊的一年,1945年,那一年,有战争,有混乱,有欢欣,有悲伤,如果不了解那一年的台湾社会,就无法理解台湾从光复初期的充满理想希望迅速转变为幻灭失望的历程。那一年是值得“深深凝视”的一年——“这是被压抑五十年之后,台湾唯一的一次,充满纯真的梦想、美丽而混乱的青春!” 杨渡用1945年《台湾新报》的新闻报导,重建了一个真实而贴近庶民生活的面貌,那些忧伤与欢欣的容颜。

  而第四部分的三篇文章,杨渡从不同的角度,用安静而理解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二二八事件”的来龙去脉。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二二八”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真正采访到当事人的报导非常少,杨渡亲访了“二二八事件”的主角林江迈的女儿──林明珠,并从报告文学的角度,以亲历者的口述为底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现场“二二八”。最不可思议的是,本该怀着被迫害的痛苦度过余生的林江迈,竟把她的女儿嫁给了陈诚的警卫队长,并且得到家族的祝福。

  最后一部分只有一篇文章,是杨渡为马英九的书撰写的序言。读罢此篇长文,杨渡书写这本书的真正原因终了然于心。

  台湾《联合报》总编辑的张作锦在序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林则徐奉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关山万里,国脉民命,前途多艰。当时中国最有头脑的知识分子之一龚自珍,给林则徐建言,指出困难所在,并一一试为解答。林则徐途中复谢,誉之为“非谋识宏远者所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谋识宏远属知识层面,关注深切则是道德层面。后者尤为难得,此杨渡之书所以使人有“温度感”也。

  非谋识宏远者所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所以,真的是要有钱穆先生所要求的“温情”,才能探知杨渡的“温度感”。

本文标题: 《在台湾发现历史》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8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设计方法卡牌读后感100字《インディゴの気分》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