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0-21 08:30: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大自然的艺术》是一本由[英]朱迪丝·马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自然的艺术》精选点评:●植物学大会的时候,看过植物插画展,现在看到这本书,才发现18-19世纪的时候,喜爱植物和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大自然的艺术》是一本由[英]朱迪丝·马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自然的艺术》精选点评:

  ●植物学大会的时候,看过植物插画展,现在看到这本书,才发现18-19世纪的时候,喜爱植物和动物并且深入研究被称为博物学。图画精致,细腻。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是本漂亮的书。

  ●好看但是不好读

  ●惊艳。曾经在课本中看到的示图插画,原来很多来自于两三百年前技艺精湛的画师和专业的博物学家鸟类学家。在两个世纪里,随着殖民扩张,他们跟着探险家到达新大陆,一边想方设法寻求赞助,一边徒手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博物各学科。差距啊。

  ●那时候人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敬畏吧

  ●画都好美,但是现在摄影技术的发展,博物画是否完全与起初的记录的初衷不同了。让人更想去看看邱园

  ●图美,故事略无趣。

  ●如果在五年级遇见它,我一定会躲在卫生间一口气看完。

  ●珍藏系列

  ●说到底其实就是几个博物学家的插画集,但是里面的插图太美了!我决定好好临摹一下了~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一):此第二版还是不错的

  这个版本是第二版。

  主要的调整是在图文混排。第一版,一个章节的文和大量图前后分开放置,在第二版调整为文和对应的图差不多放在一起,会便于阅读。并且,章节内不同人物的描述前,都有人名和相关出版物名字,作为小标题分割,也便于阅读。

  粗略比较文字,梅里安那部分的文字,两个版本的段落上有区别的,小段落有前后的调整,看读者自己理解。

  粗略比较图片,图文排版的调整,第一版的个别图会大一些。

  还有,第二版附录的延伸阅读,外籍书都加上了原文名。

  总之, 此书是针对五大洲在博物绘画上有贡献的著名博物学家的入门书,单看附录名人有85位,索引里还有一些,通过人物了解博物学历史,是需要的,因此,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博物学入门引介书。

  另,作者的书,17年还有出版中文版,《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可装裱的印度博物艺术》。翻看过前一本,发现是约翰·里夫斯的作品精选集。

  希望今后有一本能更全面介绍早期亚洲或者中国的博物学历史的书籍。不过在涉及“博物”这个概念时,许会因为涉及内容太多,不易。已出书籍,想到一本《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二):喜欢自然喜欢艺术

  喜欢自然喜欢艺术《大自然的艺术》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购买这种西方的动植物图谱了,总之是从看到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百合圣经》《鸟的自然图谱》《奥杜邦鸟类图鉴》……可惜的是中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传统,中国的图谱图鉴几乎都是照片,当然照片也喜欢,毕竟是我们身边的吗。关于蝴蝶的各种图鉴,关于动物的各种图鉴,关于鸟类的各种图鉴,关于植物的最多,能有几十种。

  后来一次看到一条消息说,一位中国的藏书家,因为喜欢西方的动植物图谱,竟然收藏了一万册!真心羡慕死了。

  总是感觉手绘的要比照片好得多,照片拍照的技术,和条件限制,和手绘没法比。所以每次看到这些精美的图谱就想要买。不过价格真心很贵啊。现在不仅能够看到各种西方的图谱,还可以看到各种介绍图谱的书,真是很幸福啊。不过这些书也都来自西方。

  《大自然的艺术》这本书的体例是按照五大洲来排列的,每个大洲都选择相应的动植物画家,配上相应的插图,真的非常漂亮。

  中国缺少博物学的传统,博物馆建设照比欧美几个大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这个传统的根源就来自英国。观鸟,收集植物标本都是由英国人引发的,很多图鉴和资料都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和邱园。这本书也是英国人编写的。

  中国为什么缺少这个传统就是因为以前没见过,当你接触到以后,自然就会有一大批人喜欢上这种图谱。对美的喜欢对自然的热爱在世界都是相通的。

  虽然喜欢,但是书中提到的画家,我只认识奥杜邦还有库克船长,不过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本书中竟然有一章是关于亚洲中国的,尽管这一部分的文字只有不到四页,但是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中国也有这种博物画。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一位在东印度公司认知并且在中国广州生活多年的英国人,雇佣中国的画师,让他们按照西方博物画的要求完成的,数量还真不少。这些毕竟代表了当年中国的本土动植物物种,如果能看到原书真的值得买一本。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三):大自然的美,应有尽有

  大自然的美,应有尽有

  评《大自然的艺术》

  从看到这本《大自然的艺术》的封面,就得画得非常美,接来下的阅读之旅,碰到的每一张图片也都非常美,就像在旅途中见到壮观的景色赞叹不已,偶遇到漂亮的花草树木欣喜若狂,路边跳出可爱的小动物虽然长相古怪,但仔细看看还是很喜欢。停留在书本上的美丽自然无法表现出大自然全部的美,但让我们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启发我们去保护大自然的美,并引导我们将大自然的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大自然的美,在于天工开物的简单,在于鬼斧神工的精致,大自然都能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所有美丽。对于自然的欣赏总有偶遇时的惊喜和再相遇的兴奋,就像我们回头看自己都能有新发现一样,时而是淳朴而静谧的村庄,时而是冰清玉洁的雪山,有时还有满山红叶的渲染,看到这些风景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当时的风景和自己的心情。对于那些动植物来说,它们的进化是自然的进化,也是美的进化,在特定时期出现的漂亮的花、珍稀的动物,都曾经为自然的美做好了一个独特的注解,它们在自然的生物链上呈现出个体的风采。它们存在于当时的环境和气候,并曾经在自己的天地里有着自己的生活,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就像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一样。有句话说得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发现大自然的美,并把美传递给每个人,这归功于博物学画家们的辛苦。人类社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越来越聚居于城市,慢慢远离了原始和自然。近现代以来的众多博物学画家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并用他们自身的努力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研究自然,并把众多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之艺术带给人类社会,滋养人类文明。从个人的独自探险,到有组织的半商业运作,博物学家们发现了美妙的风景、珍惜的物种,他们把这些风景画出来,并把一些物种带到人类社会,让人类社会因为物种的丰富变得更加饱满。比起那些捕杀珍稀动物渔利的唯利是图来说,博物学画家们显得更文雅和高贵;和在人类社会内部潜心研究理论知识的学者相比,他们身处自然的危险更大,对于社会的独特贡献也是显著的。他们的行为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归部分功于大自然的美,大部分归功于他们用自己的画作和语言阐述自然的努力。

  当我静静阅读这本《大自然的艺术》,陶醉于美妙的大自然时,外面是雾蒙蒙霾也蒙蒙的天空,路上行走的车辆响起喇叭声,不时打断了我的阅读。

  2019-9-28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四):大自然激活人类的探索欲

  大自然激活人类的探索欲

  ——读朱迪丝·马吉《大自然的艺术》

  博物画与博物学一样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千丝万缕联系,与人们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概而言之,博物学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基本同步。研究表明,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其根源和其本质所在。在《大自然的艺术》中,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品收藏馆研究员朱迪丝·马吉(JudithMagee)所撷取的很多18、19世纪的博物画藏品被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仅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学者才能有幸涉猎。透过最伟大的博物学画家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MariaSibyllaMerian)、威廉·巴特拉姆(williambartram)等人的杰作,不但展示了各个大洲最精彩的自然奇景,亦证明了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往前看得越远,我们就往后看得越远。”就像商务印书馆大众文化编辑室主任蔡长虹所说的,博物阅读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看待问题的态度。通过博物阅读,还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眼睛和耳朵,进而去观察世界的精彩,感受万物的美丽。我以为,《大自然的艺术》更隐含着浪漫主义的自然观以及近代生态哲学的深远影响。 

  “道法自然。”自然即美,美在于自然。无论怎样出色的技艺手法,在大自然绝妙的构思、奇功伟力,鬼斧神功般的创作面前,都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大自然的艺术》“准确的图像能省却诸多言语无法描述之苦”,“图像传达给我们的事实图景(甚至)足以让文字沦为附庸”。正如朱迪丝·马吉在《自然界的美景》一文中所言,“在所有科学门类中,博物学是最适合凭借视觉媒介呈现自身的一门科学。同样是记录大自然,文字可能较为深奥、抽象、模糊不清,容易被误解或曲解,而一副精美的图像则相对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观察西方博物学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初描绘动植物是以了解和记录其潜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等),比如迪奥斯柯里德(PedaniusDioscorides)的《药物志》(Demateriamedica)就是最早的有关药用植物图谱。社会的进步是一种特殊的智力活动,博物学似乎就是专门反映智力的进化。而人类不断去认识自然的过程,也是通过自然再一次认识自己。  

  大卫·雷·格里芬(DavidRayGriffin)在《后现代精神》(Postmodernspirit)中预言,“后现代人世界中将拥有一种家园感,他们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并能感受到他们同这些物种的亲情关系。”通过朱迪丝·马吉撷取在《大自然的艺术》中的博物画,我们至少初步了解了欧洲人在初次邂逅来自异域的生物时是如何试图认知它们的一番情景,即“竭力通过绘画作品来向广大公众介绍那些非同寻常而又引人注目的生物,而非仅仅局限于学者、内科医生和药剂师等小众群体”。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范发迪(FanFa-ti)曾在《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BritishNaturalistsinQingChina:Science,Empire,andCulturalEncounter)中指出,“博物学意欲研究自然界的万物,其涵盖面是全球性的,因而空间性是博物学事业本有的特质。博物学的空间与欧洲势力的扩张齐头并进——这可以从探勘、交流、运输以及对自然万物分布的空间思考之间的重重关系中发现。”随着博物画对科学意义的日渐增长,准确描绘其细节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爱突出。

  原载2019年12月3日《番禺日报》第二版“读书”

  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9-12/03/content_2_6.htm

本文标题: 大自然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8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机共生:谁是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托马斯·达文波特智能商业五《恐惧与战栗》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