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是一本由陈继儒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菜根谭》读后感(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大家熟知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个对联正是来自《
《菜根谭》是一本由陈继儒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菜根谭》读后感(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大家熟知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个对联正是来自《菜根谭》。 在浩如烟海的的中华文化中,古文中无不包涵着我们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文明与人生哲学。在炎炎夏日之际,在中华经典文化中找寻盛夏的清凉,探求内心本真的顿悟,可谓是赏心悦目之事。在众多古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当推《菜根谭》,全书汇聚了儒释道精华,读之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这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菜根谭》,以清光绪十三年扬州藏经院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涉园《喜咏轩丛书》刻本。收录了齐白石高清画作103幅。亦文亦图,在品人生哲理之际,亦可赏名家画作,岂不乐哉!书名《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就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即使面对厄运,只要坚定自己的操守,奋发努力,辛勤培植与浇灌自己的理想,定可获得事业成功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说,这是一部寻回内心本真的顿悟之书。全书共分5卷,收录383则语录格言。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对生死、荣辱、心性、德行等人生之根本问题作出解答。语言隽永,禅味十足。翻开本书,让人在逆境中保持平常心,提高人生境界。不知不觉中,浮躁和不安烟消云散。 在当下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疫情,美国甩锅世界,打压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世界经济陷入下行趋势,当下很多人的生产生活或多或少的都收到影响,更别说失业在家的人了。诸如种种,如何面对当下的困局,《菜根谭》有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讲的就是警惕和防范,这很有必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后,要尽快复工复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本版《菜根谭》具有忠实原著,精编精校;全新封面,清新典雅;全新插画,图文并茂;新增注释,通俗易懂;生僻字注音,扫清阅读障碍;全新版式设计,图文并茂,适合阅读收藏等8大特色。 作者[明]洪应明,明代学者、思想家。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四川新都(今新都县)人。编著有《菜根谭》《仙佛奇踪》等。 有事时用心做事,无事事用心读书。无论身在顺境逆境,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世事烦扰中,保持自己的本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菜根谭》读后感(二):性定菜根香
具体记不清哪一年了,那时候的自己,每周五守着电视等芒果台的《天天向上》。最喜欢汪涵,妙语连珠。在节目里,听他提到过《菜根谭》。也不知谁给的自信,我那时竟以为这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书籍。偏见真是让人眼光狭隘。
那会儿,查点资料必须舟车劳顿去图书馆。一拖再拖,这本书就被留在了记忆深处,没再唤醒。
最近,好友安利了这个配着齐白石画作的版本,我承认自己是被大画家吸引,才下单此书的。
拿到的第一感觉是:淡雅!
淡青色青花瓷花器倾斜,一只红蜻蜓正飞向柳枝,一人在柳枝下手不释卷地读书......
静,透过这淡雅沁入人心。
全书编为5部分,修身、应酬、评议、闲适、概论。由大明朝神秘隐士洪应明编成。
细读,不断想起《论语》和近期读完的《人的疆域》。简短的文字是作者对人生种种的思考,成败、进退,功名、淡泊,每个时代的人都面临着生命中的问题。还是应了那句话:“技术在变,人性从未改变。”
也同样的,让人不得不想起另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上得到的唯一教训是,人类从来不吸取历史教训。” 从《诗经》到《菜根谭》,跨越几千年,我们还是需要时不时回望过去,自己是否做了同样错误的选择?要从历史中寻找办法?
这样一本书在浩瀚书海里算不得惊人,更不是巨著。没有任何现实描写,全部是形而上对世俗生活的哲思。出世入世的道理,世世代代的人永远听不腻。
道理是道理,道理是一个标准,亘古不变。而人性是变幻莫测的。在人性失控时,道理反而成为最尖锐的讽刺。在搜寻资料时,看到有人批评洪应明写出了曲高和寡的孤傲,也有人赞扬他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我想说,这本书在一个人落寞、迷茫、焦虑、纠缠时,翻一翻,说不定哪句话便会给人勇气或让人放下。就索性把它称作来自明朝的歌谣吧!遇到知音者,便可抚慰人心。
我手里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全书配图都是齐白石的画,倒是与这本书中的简短文字做了相互注解。虽然,这些都不是原画,但每一幅也都透着生活小情趣,不为世俗所烦。很是应了“性定菜根香”这句话。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批它是曲高和寡的孤傲也好,赞它是去留无意的淡定也罢。对一本书而言,能为需要的人提供价值,就够了吧!
《菜根谭》读后感(三):闲谈《菜根谭》的处世哲学
明代洪应明编撰了一部语录体的人生修养著作《菜根谭》,其寓意来源于宋儒汪革的“咬得菜根,百事可成”。观其书大要,是谈人在逆境中如何恬淡自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应所抉择。
全书所录格言杂糅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儒家之中庸,释家之出世,道家之无为,书中均历历可见。若以正统经史眼光看之,自是属于“末流”或是“不入流”。故此《四库全书》也是不屑收录的。
但因其文字简约可喜,可吟可诵,虽是落拓文人消闲自遣之作,却在世俗社会颇得其流传,明清之际此类闲书又陆续出了许多,如陈继儒之《小窗幽记》、王永彬之《围炉夜话》、张潮之《幽梦影》,遂并称为明清性灵小品四书或是修身四书。
作家榜经典文库将这四部书精心编辑,配之以悦人眼目的名家绘画插图,命名为“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书”。我趁此机缘,又重读了洪应明的《菜根谭》,觉得身处红尘俗世之中,自然难逃名缰利锁,要想淡泊自守,又谈何容易。一杯清茶,一卷古书,或可稍忘生存竞争之地,而有江湖田园之思。
《菜根谭》收录了383则语录格言,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卷,观其原序,序者评之为“词约意明,文简理诣”,如果能够“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则可以进德补过,近于律,亦近于道。就是说,这部书是修身养性之书,是励志之书,大家如能遵照执行,对于安身立命大有裨益。
一个人修身之难,在于难免心存杂念,更难于知行合一、慎终如始。这种念头,初起看似轻微,如若不加控制,往往积重难返,终至灭志殒身。西方清教徒之隐修禁欲,亦于此相似。《菜根谭》则清通一些,认为欲念之心需要控制,所谓“寡欲平情”,就是恰到好处的控制,这当然需要日积月累的修养之功。
禅语之精微,本在于内心之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此类格言警句之语录体著作,也大过出之于“感觉”,缺乏“逻辑”之精确,书中多是运用两两相对之概念,作简要是非之论定。又往往语义模糊,前后捍格。读者只可大略作为鉴镜,大多是不足尽信的。
以我个人之浅见,读《菜根谭》或此类修身之书,其大要在于“静警精净”四法。
一是内心要静。读《菜根谭》,先要静心诚意,有谦恭之心,受教之意。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于韬光养晦,功成身退。我们现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和古人相比,更容易迷失自我。处在娱乐至上之社会,如何让心静下来,慢下来,虚心涵泳,也是一种养生修身之道。
二是随时警醒。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说慎独,都是这般意思。《菜根谭》反复申说的“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特需注意的,需要随时警醒。
国学大师钱穆曾讲过儿时一则小故事,说自己小时候喜欢《三国演义》,熟读而至于背诵如流,旁人不信,让他演示一番,他果然背了书中一回,字字不差,大家赞其神童,他也甘之如饴。他父亲和他一起走路,见一桥,问他识否?他答说“桥”。又问去木字旁易马字旁,识否?他答说“骄”。他父亲说他昨夜背书有近此态否?钱穆这才如雷击顶,幡然醒悟。
我们读书,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尽找缺点,这种重估一切知识的理念,随时警醒的态度,还是要有的。
三是笃行精进。古人读书常思仕途经济,今人可谓变本加厉。处世持身,重要的不是你懂得了多少道理,掌握了多少理论,更重要的,是看你的言行是否统一。陈寅恪晚年说自己“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就说的是“士节”,是“良知”,是在逆境的逼迫下,仍能砥砺清节,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伟大人格!
四是祛俗生净。《菜根谭》所提倡的,是祛除红尘之物累,唤醒梦中之梦,窥见身外之身,去妄存真。修身是一生之事业,一念之错,一针之隙,都可能自毁长城,晚节不保。要之,真味只是淡!这种“心净”的境界,是一种真境。这是佛家的说法。在儒家看来,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这样才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菜根谭》之精义,在于养“精神”而轻“物欲”,重“淡泊”而轻“肥甘”,王安石为苏东坡改文章,“如人善博,日胜日贫”,亦为此理!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曾将新文学的传统接续到晚明“公安三袁”的性灵文学上面,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创作《草枕》时,曾说“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这段话就很有明清性灵小品的意味。后来读漱石先生的杂忆录,方知道夏目先生很喜欢陈继儒的《醉古堂剑扫》,即《小窗幽记》。
《菜根谭》说,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我们当然不仅读书本之书,也要读人生社会这一部大书。我们看《菜根谭》,自然有精华,也有糟粕,是迷是悟,非备尝世味,遍阅人情,其中真味总是难于勘破的。
近世大儒梁漱溟曾在其《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对中、西、印文化进行比较,认为西方文化是“向前”的,印度文化是“反身向后”,中国文化则为“持中调和”。《菜根谭》的文字,仿佛万川汇流,合儒释道于一身,书中说文章要做到恰好,人品要做到本然,或许,这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智慧吧。
《菜根谭》读后感(四):《菜根谭》:如此修炼,自可清心寡欲,大步向前
前几日,在超市购物。前台处,有一男子在吵闹,仔细一听,原来是他来超市买东西,手机丢了。他说:我付完款,手机放收银台的,拿了东西就走了,现在回来手机就被人拿走了,谁不要脸把我手机偷了。
他是一个50多岁的大叔,年纪这般大,难道不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明显是他自己粗心大意造成手机遗失,却在超市里大吵大闹,骂别人不要脸竟敢拿他手机。手机是财产,不保护好,自然容易遗失,现在的人大概还没到路不拾遗的境界。你自己一点防人之心都没有,财产外露,扔在台上,不丢也难。
小时候,我妈就经常教育我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不然就很容易被别人拿走。(无外乎钱财之类,因为家穷,母亲一向把自身财物看得重。)没想到在读《菜根谭》时,竟然看到这句话,紧接着这句话的是此戒疏于虑者,意思是告诫那些与人交往时考虑不周的人。以此看来,与人相处,不论好坏,主旨在于个人的修为。
为人处世的内在修炼之法,只需要说服你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一切都会变得像雨后天空的澄明。人在生活中的苦恼,皆是执念太深,不懂变通。要学会自我安慰,何事都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压力得到释放,人的身心自然顺畅。
以下是看《菜根谭》的个人感悟。
1.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还记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常拿来告诫自己,不要因为某件物品而高兴,也不要老是因为自己的小心思而悲伤。我是把他的物看作是物欲,如果能不以物质的好坏多少判定人的幸福与否,那不就是不以物喜吗?
拿现代人结婚彩礼来说,我们这些小地方的要求便是有房有车彩礼十万左右,成为一种流行。这算得上物欲横行吗?有一个家里几百万的小哥说,我父母辛苦赚的钱,凭什么要一个只出脸蛋的女人来享受?所以,他一直没找到对象。
如果把物欲降低,两个人性格合适,一起打拼经济物质,共患难是更值得提倡的婚姻契约精神。这是单以一个人从婚姻观的物欲中的辩解。
物质太多丰富,并非是一件好事。人们会花大把时间在挑选物质上,一件比一件精美,一件比一件华贵,经济受限,非要从中选出物美价廉者,怕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如若一念清明,我们只选择生活所需,淡然,欲望减少,自然随性,快乐自多一分。
2.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读书的时候学过一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文章,一个人在草原上养马,丢失了马匹,大家都来安慰他,他并不觉得是祸事。他儿子寻马,带回一大群良马回来,大家又都来恭喜他,他也不觉得这是一件喜事。儿子喜马,在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腿,后来打仗征用民兵,由于他儿子残疾,躲过战场,幸得一命。是福,是祸,并不是一言概之,人的生命长远,并不在一朝一夕。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祸相依,并不是单一而行。
福来不必喜,要看他怎么接受,祸来不必忧,要看他怎么处理。主要看人的心态,如果遇事大喜大悲,心情极度起伏,大起大落,便容易在生活中自迷与沉沦。凡做大事者,宠辱不惊,大小事处理起来波澜不惊,顺水推舟,见风使舵,顺应事物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3.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成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悟迷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女人嫁入婆家,进入家庭生活中,一般婆媳关系不好处,来源于婆婆太过啰嗦管事太多,媳妇处处看不惯,不管婆家之前付出过多少,终成心结。小芳倒是个例外,由于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现在嫁做人妇,婆婆管得宽,她倒觉得很幸福,有一家人的烟火气。
人多是以自身出发,再评判别人的过失。
我们总是看别人生活的美好,羡慕且渴望着,岂不知别人也是有烦恼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迷茫,再好的条件,也是苦海。顿悟生活,把苦乐当做甘甜,再苦也是乐境。
迷茫与顿悟,只在一念之间。身在迷丛中,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状态。清心寡欲,看淡一切,自然日子好过。执念愈深,举步维艰。这条法则适用于面对生活的困顿。
总结:《菜根谭》的版本很多,我这次看的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内页配着齐白石的画作,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多了一份古典之美。《菜根谭》的内容是名言警句,不成文章,一句话的顿悟,比文言文少一分高深,比白话文多一分精简,配上经典画作,自是一派风格。
全书分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5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它的侧重点,闲处时,一点一点的读,别有一番风味。道理,自然是成道理的,而且很多道理是从平民老百姓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再或者是这些道理已经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人们自省以及教育下一代的金科良言。
《菜根谭》读后感(五):“咬得菜根香,寻出苦颜乐”的《菜根谭》,还适用于现代社会吗?
古人云"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菜根谭》中的智慧包罗万象,它不囿于一家之见,而熔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思想为一炉,融合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佛家的出世思想和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做人、处事、修身、养性的方法。
明代学者洪应明以"菜根"作为书名,是想告诉我们"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新时代的今天,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有人说《菜根谭》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出世,本身就带有很多禁锢思想、禁锢创新的成分,而我认为,此书成书于封建时代的明朝,势必会带着封建的烙印,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这部400多年的封建时代的作品,其实可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这些理论赋予新时代的意义,把这些理论作为我们处事的借鉴。
以下我们将选取概论篇中的三篇来一一说明: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的内心思想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君子的才华应该像珠宝一样珍藏,不应该轻易炫耀让别人知道。
读到这一句时,我马上想起《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东汉末期的杨修自作聪明的把"一盒酥"解释成"一人一口酥",还把曹操随口说的一句"鸡肋,鸡肋"解释成“曹操已经嫌弃鸡肋吃得没有什么滋味了,已把汉中当作是鸡肋,得到与否都没有关系。”
杨修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简直就是给自己挖了个坑,正因为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才华,才惹来了杀身之祸,杨修的死就是自己的造成的。
可是今天我们需要赋予它新的含义,在封建社会,人人不敢暴露自己的才华,以防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要玉韫珠藏,明哲保身。
可现代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存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必须展示出全部的才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前所言的"好酒不怕巷子深",早已改成了"好酒也怕巷子深"。
处事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激,无怨便是德
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谋取功劳,只要是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别人时不必要求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是恩德。
这一句时时劝诫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有刻意求功的心理,人生在世,难免犯错,只要能够兢兢业业、踏实本分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要犯过多的错,其实就是为社会所作的最大的贡献。
把这句同理到家庭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父母都把看护孩子、教育孩子作为自己一生的准则。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就行",这成了他们唯一的要求。
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宽容、浓厚的感情,是世间最纯朴、最无私、最伟大的一种真情。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家庭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日常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真正信奉的道理,人才能够平心静气,言谈举止温和愉快,这样才能使父母兄弟间消除隔阂,思想可以交流,这比静坐省察要好上万倍。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儒家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齐家"和治国"放在一起,更加证明了“家和才能万事兴",也就是说,想让每个人在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为国家多做贡献,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个人家庭的和谐,让家庭成员间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做到秩序有度,各尽其责。
而秩序的建立,需要每个成员之间保持沟通,才能有和气可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是一样的道理。
同样的,在吕不韦《吕氏春秋•执一》中,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
以为为国之本,在於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修身,自身修养好了,国家就能治理好,天下就能治理好。
《菜根谭》收集百家之言,带我们共同“品味菜根”之香,于平常为人处事中采撷人生智慧,体会生活哲理,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意义,在修身、应酬、评议、闲适中更深刻地体会人生真谛。
这本书的更惊艳的地方则在于,书中的插图是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可以一边领略画作的奇特,一边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这才真正是赏心悦目的一段旅程。
而我们从《菜根谭》中吸取的的精华则是,它鼓励我们对生活的要有一定的追求,为人处世要豁达、时刻保持自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