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入旧年》是一本由安徙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青山入旧年》读后感(一):妈妈小时候小说描写了一个叫黎黎的女孩的童年。我怀疑是作者的自传。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就像回到了我自己的
《青山入旧年》是一本由安徙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山入旧年》读后感(一):妈妈小时候
小说描写了一个叫黎黎的女孩的童年。我怀疑是作者的自传。
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就像回到了我自己的小时候。虽然,我可能比作者大一点。里面有我看过的电视剧,比如《还珠格格》,也有我读高中时流行的歌星如周杰伦。
黎黎的好朋友上的是钢琴兴趣班,家里有钢琴。我小的时候,家里有电子琴,可是没有上过兴趣班。爸爸妈妈为我买了学琴的录像带,类似现在的线上教学。我也没有考级的压力,只是随便学习一下。就算如此,如果父母规定我每天要练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琴,我也会觉得痛苦。
最近,孩子长大了,也到了学琴的年龄。我带着孩子试听各种培训机构,有一个老师说:周杰伦小时候也是在这里学的。我就突然坚定了要学琴的信念,也不想去试听别家机构了。然而,突发疫情,所有线下机构都关门了。
在《青山入旧年》里,也写到了非典。我当时在读高中,每天测量体温,却照样上学,不像新冠疫情那样严重到要停课。不同的是,当时我是高中的学生,现在我是高中的老师;当时我还是孩子,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相信孩子们应该很想知道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如果有一天孩子问起,那么你可以推荐他们读这本书。虽然内蒙古是北方的小城,但是生活在南方的孩子也有一些类似的生活经历。
比起某些人,黎黎是不幸的。她的父母离婚了,妈妈离开她去南方赚钱,她只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寄人篱下,她生活在姥姥家。也许,一开始妈妈结婚的时候,父母就是反对的。
至于父母为什么离婚,作者没有交代。因为,当时的黎黎还小,她连什么是拖油瓶都不知道。大人不会告诉她这些事情。
想起我小时候,父母也会吵架,有时候甚至说到离婚,但终于还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因为和老人住在一起,所以了解了一些老人年轻时发生的故事。那是文革时期的事了,而我因为和爸妈住在一起,几乎对这段历史是空白的。
还有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情。陈晨喜欢黎黎,但是黎黎的好朋友也喜欢陈晨。他们最后怎么样了呢?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一些富含哲理的句子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青山入旧年》读后感(二):青山依旧 物是人非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青山入旧年》,看过这本书之后,心中有着些许的感慨,头脑中回忆,夹杂着想象都一股脑的奔涌出来,激荡在内心,陈年往事似乎在心底有着更加厚重的意义。一幕幕往事似乎更能填补内心的沟壑,似乎黑白的记忆比现实的色彩斑斓更打动内心。
《青山入旧年》仅凭书的标题也足以勾起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相信曾经的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于青山。童年的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虽然时代已经变迁,可是相对于今天的现代化进程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那个时候的孩子们更多的是生活在农村,乡镇比较多一些,对于乡土气息也有着更加浓厚的记忆,而朴实的人们,单调的生活也在记忆中更加深刻,古板的格调相对于现在的日新月异也更容易在头脑中扎根,也许是年少对于一切的好奇,总之孩童时代的记忆才更加深刻,也更加久远。
看到书中主人公眼中的一切,似乎就是自己生活场景的一个复制,也许当时的人们生活的环境也都是如此一般。人们生活在新旧更替的年代,对于未来有着即定的想象,却有希望有着不一样的改变。望子成龙的愿望也是比以往更加强烈,这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年代,是人们看到了希望的年代,但是一切也都是那样的无奈,很多事情也都是不尽人意。
书中的很多场景,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很形象的说明了一切,一切尽在其中,留给读者的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也更加让人怀念。有的时候觉得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水平提高了,但是带给人们的快乐似乎并没有以前那么多,人们之间的情感似乎也更加淡薄了,交通便利了,可是内心的距离拉开了。而只有看到这样书籍的时候,心中那种久违的喜悦似乎正在逐渐的苏醒。
这是一本很有时代感的作品,因此对于新生代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似乎也不能理解体会其中的情感。但是这是一本很真实的作品,对于有生活经历的读者来说,才能体会到真谛。书中作者的语言朴实,也正是这份朴实才更加真实,才更具有时代特色,才能勾起往事一幕幕。
《青山入旧年》的作者是安徙,作者生于内蒙古,现居北京。作者的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写的非常的真实,生动,从一个小孩的角度来观察,发现。那份单纯朴实也与那个时代相互辉映,更加突出了主题,确实是非常的精彩,很喜欢。
《青山入旧年》读后感(三):记忆小偷(《青山入旧年》创作谈)
在我漫长而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故事无不起自急待成长的童年。就像油麻地之于桑桑,因而有了《草房子》;新帘子胡同之于英子,因而有了《城南旧事》;再远一些,日本北境的原野与山川之于乔班尼,因而有了《银河铁道之夜》,有了《春与阿修罗》,也有了《渡过雪原》。然而这样的童年即使有千万般好,也终究不属于我。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变成了一个热衷于回忆却又善于遗忘的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曾经出现在我这条平淡无奇的故事线上的人们,在我满怀信心而又毫无防备地写下每一个TO BE CONTINUED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写下了THE END,之后匆忙退场。
旧人越走越远,新的人不断地填补进来,就像有一个贪婪的小偷,在不断地窃取着我的记忆。我知道这个小偷的存在,却束手无策,只能任由他去。这样的小偷很多,我猜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眼睁睁地看着他肆意妄为总归不是一个好办法,于是我只好打开电脑,把这些记忆都记下来,毕竟亡羊补牢总好过坐以待毙。
在我打开文档的一瞬间,记忆从狭长的甬道里喷涌而出,实验小学斑驳的砖墙,闪着光芒的宝可梦卡片,丢了一条又一条的红领巾,一同参加合唱比赛的少年,还有中学门口的丁香,楼下的槐树,废弃多年的地窖还有来不及与亲人说的道别。记忆小偷没有照单全收,却在我努力抓取的一瞬间,用力扯断了这些记忆之间细微的连线,看着我每天不停地拼补,又不停地回忆与遗忘。
故事在脑海里的时候像是一场漫长的暗恋,而成形时却更像是婚姻,事无巨细总归不是一件好事,我只好像书店里被告知“今天只能买一本书”的小朋友一样,在记忆小偷再次到来之前拣拾出一些最不想忘记的瞬间,尽管并不情愿。
然而故事终究是故事,怎么编排依旧是我自己说了算,于是我再次自作主张,把这些听来的,或是遇到的人塞进了一栋六层楼的老房子里,好在他们算是相处融洽,也碰撞出了一点声音,这样再好不过。
写作是无法全面妥协的事情。即使被时间冲刷得再平整,每个人也还有鲜活而凌厉的一面。这个故事里的人,几乎都不完美,甚至没有人能主动拉着岁月的手,都是被时间推着踉跄前行。完美而剔透的人设或许真的有,但实在抱歉,这不是我想要书写的一切。而这个不完美的侧面,就是我能给这栋老房子里的人们最大的尊重,也是我能致以的最微不足道的敬意。
至于为什么书写沙丘,书写厂房,书写青山脚下的人们却只字不提存活在旅游宣传片里的草原,我有一个颇具少年意气,也看似有些任性的答案:既然人们可以接受用可见的速度平地起高楼,那自然也没有理由拒绝一片广袤土地上的种种进步、遗憾、同化,甚至妥协。
我完全可以虚拟出一片原始的草原,一群奔放的人们,眼前是一个又一个的敖包,而远处是十五的月亮。这样的牧歌当然存在,却不是全部,甚至我一厢情愿地认为,书写一个这样原始的二十一世纪,是利用现有刻板印象的投机取巧。所以我感谢各位包容我的任性,也承认这段记忆里充满着缺憾。而这些散碎的记忆,属于绝望与希望并存的九零年代,而不仅仅属于某年某月出生的那些人。如果非要谈一点野心,我希望这个故事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时候,有人能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或者是“这就是隔壁家的小明啊”,对我而言,这就是最真诚的夸赞。
唐代诗人王湾写过一首《次北固山下》,里面有一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的是北固山。而我把故事放在了另一座青山,就是乐府诗里写到的敕勒川。同是青山,依河傍海却各有各的兴味,唯一相同的是水面上升起的日光与远处的归雁。我是北方人,却在成年后的很多时间里都在南方生活,现代通讯已经将时间与空间缩减到了前所未有的距离,然而乡愁却从未因此而剪断,无论世异时移,青山仍旧。书名便来自于此。
美术是我不太擅长的部分,但为了实现群像式的表达,我用了一种典型的中国画技法,以散点透视来写这栋老房子里几户人家的故事,透过九零年代出生的小女孩黎黎的眼睛来看一段时间的变迁,也看这栋房子里每一个人的成长与悲欢。
《尔雅》里对于“黎”这个字的解释是“黎,众也”。我笔下的黎黎,不完美,也不出众,敏感倔强,对世界抱有幻想,没有独特的天赋,甚至没有令人称羡的爱情,就像仰望过无数闪闪发亮的身影之后,揉着酸疼的脖颈,环顾四周时看到的每一个平凡的自己。这样的黎黎,一定不会成为偶像,甚至有些人会反感她的倔强和她少年气的自负与少女情怀里的忧伤。但好在,她是鲜活的个体,也是每一个人童年时都可能遇到过的伙伴,这便足够。
一栋老房子,一群老邻居,可以写的故事有很多,少年人未成形的情感便融化在青山脚下的故事里,变得不那么明晰。如果非要找寻一个结果,那在前作《如果……就好了》的结尾,我给出过一个不太显眼的答案,此处不再赘述。少年人的暗恋每个人都经历过,只是他们还太小,老房子里的故事太多,我便私心希望,这场彼此心意相融的暗恋,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毕竟世上还有很多种情感,聊胜于少年人若有似无的爱恋。
我自知感情丰富不是一件完全意义上的好事,短短的十几万字,却在写作过程中有了千百种情绪,有怀疑,也有放弃,有时还带着一点自信和一点诚恳。从动笔到即将结束,有些人依旧在我的生命里,致我以最柔软的感动,还有些人却就此消失,仓皇到忘了说再见。世界太大,我没能力履行所有的“后会有期”,然而就像宝音说的那样,倘若真的后会无期,那我只好说一句山高水长。
记忆与遗忘是一个很大的母题,写作也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不过好在你我都不是西西弗斯,多少也算有了一点长进。我害怕遗忘,更害怕记忆小偷时不时地作案,因此只好尽快地记录下漫长岁月里的每一次道别。或许这些故事我迟早都会写,但如果我没发现这个小偷,等到以后提笔的时候,就会成为褪色的旧照片。以此看来,我反倒有些感谢记忆小偷的出现,并做好了准备,等待着他的再次光临。
为此,我心甘情愿。
《青山入旧年》读后感(四):祝你山高水长(仅遥送给我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们,释放过恶意的爱咋咋地)
(注:跑题才是本色,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常州袁老师的调查信息,收红包、校外补课、体罚,心想,这不就是《青山入旧年》里那个张老师吗?
和套老师聊起各自学生时代遭遇的来自老师的霸凌,甚至庆幸当年都在一楼上课。要是办个一年一度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恶意大赏”,可真是精彩。
《青山》开篇便是黎黎随妈妈搬到姥姥姥爷家,一个小小的假睡细节一下子奠定了黎黎心思敏感细腻的基调,接下来的入学便是一连串恶意的开始。父亲的漠视让他们必须交借读费,优秀的教育资源以金钱立起高高的门槛,让一家人迅速体会到屈辱、尴尬和不知所措。课堂上以后想开杂货店的回答大概让张老师下了个“上不了台面的人养出上不了台面的丫头片子”的判断,于是之后的红领巾事件里黎黎被来自老师恶意迎头棒击。太小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这恶意来自哪里又是因何而起,只好质疑当初对未来的理想的回答是不是错了。
黎黎不明白,但家里的大人都懂。要强的黎黎妈孤身南下打工挣钱,黎黎成了留守儿童,却遭到通知开家长会的老师当堂羞辱。大人心里再清楚不过,“你父母怎么回事儿,为了钱连孩子都不要”这种话的杀伤力有多大,他们说出口的时候,毫无疑问就是带着恶意的,就是要看对方难过又羞愤的样子。
对张老师来说,阿姝这种家长有权势嘴又甜的漂亮学生才完美。再不济像小嘉言和宝音那样人畜无害也不错。偏生黎黎早熟又冷静、理性,便成了动摇张老师“驯猴班”里的不稳定因素。只要她一声令下,其他学生都十分配合,表现得像积极讨食的猴儿,凭什么你就人模人样地坐在那里冷眼旁观?老师讨厌看到眼里没有孺慕、崇拜的学生,如果这个学生没有ta的额外教导成绩依然不错,那就更罪大恶极了。要都是这样的学生,为师的尊严何在?为此可以枉顾师德,丢掉一个成年人基本的良心,拿身为师长的小小权杖肆意打压“不听话的坏学生”,给其他学生灌输自己的偏见。如果羞辱再加上体罚,即便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都未必能承受,逼死一个孩子又有什么难的呢?你看袁老师,逼死了缪小朋友,还有家长号召大家给她点赞,这位号召者和排队点赞者怎么也是三十来岁的人了,还能被袁老师驯得这么好,怕是没顾得上安抚下自家孩子的情绪就先替袁老师操心上了,仿佛袁老师才是他们亲生的,谁还能质疑这位袁老师打造牵线木偶王国排除异己的能力?
或许是受制于社会新闻的特性,大家的愤怒总是有限的,指责小朋友心理素质差、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大有人在,毕竟一个小朋友写作文能写得“戾气深重”,肯定是父母没教好才让她这么偏激啊。所有社会新闻的评论里都会出现为“疑似过错方”解释的声音,似乎这样才足够公正。虽然乍一看你是弱势方,但全网为你声援时弱势方就变成对方了,不行,对方也得有发声者。这无可厚非,毕竟反转见得太多了。常州方面对袁老师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我们并不知道事实如何,只能就已有的信息谈论,但在缪小朋友被指责 “作文抄袭”“标记都是自己画的而不是老师”之后,很快就有其他人站出来实名举报袁老师,我想这一事件也很难有大反转了,可能只有取证困难,一如鲍毓明案。
这里我想说一说不同文字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受制于自身特性,我基本只对故事有很强烈的感受力。这是个美妙的历程,通过故事去看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故事里的人物群像去理解人性之复杂多样——虽然我没遇到过,但世界上原来有这样的人。在阅读中见到千万种人,又不断透过他们反观自己,一点一点认识自己,然后在剖析自己的过程中对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是所有好故事可以带给我的。新闻和理论书要求客观、理性,前者表述事实后者剖析背后的逻辑和原理,重要也是必要的,也有助于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因此我并不会排斥,但基本只是 “哦,原来是这样”,而内心毫无波动。
但故事是流动性的,一旦进入情节,心绪便会不由自主跟着人物走,和他们感同身受。你会体会到现实中无数的黎黎面对来自老师的恶意时的慌张委屈、无所适从,独自身处已无自己容身之处的父亲家还要面对姑姑对妈妈的冷嘲热讽时涌上心头的愤怒,为母亲顶撞姑姑而被父亲扇耳光的委屈,独自跑回姥姥家时的心酸无助,被同学撞见时的无地自容;你会在看到乖巧的小嘉言说其实大人们总说她活不长的事她都知道时感受到强烈的不忍心,她一样样数着自己舍不得的事务时会不忍看下去,那句“我不想死”背后关于屡屡进医院还总要忌口、喝苦药的记忆是你与她共享的,因此她对生命的珍惜和旧病缠身的痛苦也是你与她共享的。
而阿姝,“女生撕毁闺密保送申请”这样的新闻标题一出来,给她贴上“恶毒”这种标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寒窗苦读不易,她又确实做错了,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打入“恶毒女配”阵营无可厚非,没有人会关心她的心路历程,仿佛她天生就是这么个单薄的人设。但人从来不是单薄的。她的家境是三个小伙伴中最好的,吃穿用永远是最新潮的,享受着老师的特殊照顾和同学们的艳羡,自带众星捧月光环,也会为小伙伴挺身而出。可这样的阿姝家庭氛围却是压抑的,母亲过强的掌控欲和功利性让全家人都喘不过气,让阿姝对钢琴的爱变成了害怕和无法面对,母亲靠私权为她打造的光环让她依恋又喘不过气,有时也会替别人觉得不公,转过头继续逼迫自己,“别人求都求不来,你有什么资格放弃”。她一定没少羡慕黎黎和小嘉言,而这一点羡慕和背着小伙伴走后门却不能说的一丝羞愧在进入初中优势尽失后无疑变成了嫉妒,说不定她母亲还不止一次说过“你看黎黎,以前什么样,现在什么样,你还有脸跟人家一起玩”。而家教的猥亵、陈晨与黎黎间渐生的情愫成了最后的催化剂。她还太小,不能体会到挚友的重要性,从小到大,唯有母亲的态度、名为“优秀”的光环是她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维护的。明明是看上去什么都有的女主角,以为故事的结局一定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眼睁睁看着自己滑向恶毒女配的位置,失去骄傲,失去朋友。
如果说阿姝的故事一旦上新闻评论可能一边倒,那钱卓一家人必定会引来争议无数。“钉子户拒绝搬出筒子楼,谁料深夜煤气泄漏伤亡惨重”“黑心开发商拒开高价拆迁款,低保户生活无着落蜗居筒子楼引悲剧”。钱卓父母不光彩的过去大概也不难被扒拉出来,如果记者采访一圈同学,又有几个人会对这个大姐头评价客气呢?连小嘉言都被她唬住了。也唯有黎黎知道,不好惹只是她的盔甲,她喜欢丁香花,自卑地藏着出身,为了酷去当扛把子,对筒子楼里的老人们很温柔,暗恋游戏厅里的哥哥,对“养尊处优”的同学们羡慕又不屑,她一直是多年前在烧卖馆前等不到妈妈的老虎蛋儿。
《青山》是一本可以让人跟着人物重新长大一次的优秀小说。看着充满恶意的张老师和以成绩论英雄的孙老师,脑海里浮现的一定不止一两张熟悉的面孔;黎黎和表弟抢遥控器的场面总让我想起以前和弟弟抢夺频道控制权时的激烈战况,有次我甚至把遥控器藏到口袋里,结果误带到学校被同学发现,惨成笑柄;高中时我和同桌也长期为窗户的开关问题争吵不休,每天早上窗户反复开关的声音一响起,其他同学就知道我们俩又开始了,我们俩还有个与黎黎钱卓相似的争论,打小父母双亡的她认为凡父母健在的都比她幸福,而我始终坚持有的父母本身就是不幸的根源,不过我们直至不再做同桌也没分出个胜负,回想起来,好像都对对方抱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同情,不知怎么表达才不会伤到对方,又咽不下那口气认输,幼稚又固执。看完钱卓的故事,突然就很庆幸,至少最后毕业时我们有好好打招呼并道别。
毕业前老师建议我们在照片背后标注每个人的名字,以免之后忘记。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笃定这是多此一举,不会忘的。我知道自己会忘,我每次都会忘,人一个阶段会有一个阶段的朋友,学都上到高中毕业了怎么会不知道呢。但如果要靠标记才能想起来,其实也没有很大必要了,标记并不能改变忘了的事实。如今确实已经记不起绝多大数人的名字了,昨晚不知为何梦到了那么几个,至今想不起都叫什么。毕业即永别对于不回老家的人来说再正常不过,这是人生的常态。借用《青山》中那句我们都很喜欢的话:世界太大了,后会有期太难,如果不能再见,那我祝你山高水长。(仅遥送给我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们,释放过恶意的爱咋咋地)
《青山入旧年》读后感(五):《青山入旧年》:记忆中温暖的老房子,为何总是呈现出无尽的悲凉
一栋老房子,一群老邻居。 是城市里最久远的牧歌,值得倾吐全部的思念与乡愁。 青山旧人、回忆绵长。 记忆中温暖的老房子,为何总是呈现出无尽的悲凉? 因为世界太大,后会有期太难,倘若不能再见,那就只能祝你山高水长。 《青山入旧年》为安徙所作,因其老家在内蒙古,此书便蒙上了一层蒙古特有的气味——芳草清新、热情好客、孤僻傲人。
八月的一个午后,即将步入小学的黎黎跟随妈妈的脚步搬进了红砖楼的姥姥家。在这栋青山脚下的老房子里,黎黎带着一双小女孩的眼光去观察着老邻居们的生活,也与邻居两个小女孩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在一起传递诗词烟盒纸中慢慢成长。 没有谁的童年真的无忧无虑,成长的难题打破了昔日相依为命的母女,也吹散了儿时在老槐树下所许下的要做一辈子好朋友的誓言。放远望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守与无奈,被时间与世事冲刷得天各一方。青烟缕缕,青山依旧。我们逆水行舟,重拾往昔的每一段记忆。 01、时间定格老房,鳏寡孤独,人声鼎沸 窗外近处是集市,远处是青烟,青山岩岩,青烟缕缕,飞到天上便成了云,落在地上便有了生命。红砖绿瓦的老房,承载着几代人的梦,见证了中苏关系的缓和,也见证了机械厂的兴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子,在时间的记忆里站成了永恒,“鳏寡孤独”是它特有的代名词,人声鼎沸是它的常态。在老房子里,人们怡然自乐。
太婆 太婆是住在老房一楼自带院子的角落,她是机械厂的临时工,丈夫在年轻时便去世了,留下她一人,无夫无子的太婆原本是没办法拿到房子的分配资格的,只因老房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念及她无处可依,只好给了她一个可容身的地方。 孤寡老人,是令人同情的存在。但太婆乐观向上,自己靠熬小米粥过日子,种花除草养猫刺绣,丝毫没有一点惆怅。无聊时,有黎黎、小嘉言、阿株这样可爱的孩子陪伴在左右,叽叽喳喳,也过完了一天。 虽惹人怜,其身不怜,便可把黑夜过成白天,令人向往!
李主任、程师傅一家 李主任与程师傅一家都是机械厂的员工,从年轻到退休,有孩子到孩子有孩子搬出去单住,他们一直生活在老房子里,楼上楼下住着,哪家有喜事必定拿酒到人家家里热闹几天,哪家有难处也定会出手相救,不断上演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温馨画面。 他们虽然都是孤独老人,但却并不孤独,邻里的温情足于把寂寞吹散。闲暇时,摆弄笔墨纸砚,逗弄小孩,约上几位好友于老槐树下唠家常,下围棋,把自己活成孩子,这样的老年生活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反而觉得有趣无常。
黎黎、小嘉言、钱卓 黎黎的爸妈离婚后,妈妈将她寄养在姥姥家,自己远走他乡到广东打工,黎黎的童年时期也没有见过妈妈;小嘉言有爸爸妈妈,但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她,也将她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印象中小嘉言的爸妈就没有回来过;钱卓妈妈是不良少女,约好要带她离开却迟迟不来,爸爸失业靠着偷窃过日子,进去两年想要重新做人,被街坊邻居戳脊梁骨不忍重负自杀身亡,钱卓被一对老年夫妻领养,又面临着年老很多事情力不从心。 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孤儿,却因为有爱,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黎黎没有妈妈在身边,受委屈也有小嘉言和阿株两个小伙伴陪着;小嘉言自幼身体不好,曾听人扬言她活不过小学;钱卓没与黎黎和解前,一直过着自暴自弃的生活。但他们自从遇见了彼此,便都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黎黎没有妈妈在身边也依旧很快乐,小嘉言顺利上完了小学,读完了初中,准备接受高中的历练;钱卓消失了,但我相信他会做一个好人。 风风雨雨,枯藤老树,老房子依旧屹立在青山脚下,几代人的轮回,它以自己薄弱的身躯,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庇护,鳏寡孤独的人们,在老房子里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孤寂的红砖绿瓦,此刻也可人声鼎沸。 02、梦回老房,人去楼空,带不走的只是回忆 一个物件,保质期一过便化为尘土,老房子面临拆迁,昔日的街坊邻居约好还买同一栋房子,还是楼上楼下住着,但失去的东西何以复原? 明远 他是最早离开老房子的人。读书方能成大事,街坊邻居关系虽好,也在背地里暗暗较劲,比谁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那个年代上大学可是件稀罕事。明远是老房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他去了北京,带着全家人的梦。后来大学毕业留校当了老师,结婚时,妻子嫌老房的装修太落伍,也没有回来,老房就这样被拆了。
阿瑾 明远的青梅竹马,阿株的小姑,她一心想追随明远去北京闯荡,却一直拿不到敲门砖。辗转反侧,在阿株她们学校当起了美术老师,一晃一个月刚过,就不见阿瑾的影子了。可能她也离开老房,去远方追逐自己的梦想了吧。
黎黎 中考临近之际,妈妈从广州回来,说要带她去广州念高中。她拼命地挣扎,百般不愿去广州,比起日渐疏远的妈妈,她更舍不得朝夕相处的朋友和抚养她长大的姥姥姥爷。在她心里,此次一去,将会后会无期。
李主任、程师傅两家 李主任和程师傅两家是老房的核心,他们是机械厂的代表,最先住进老房,随着他们纷纷离开,老房的寿命也接近了尾声。如果不是因为拆迁,他们一辈子也不会离开。 老房承载着他们的梦,昔日的繁花似锦,人声鼎沸,其乐融融,随着一代代人的离去,老房瞬间化为尘土,改日能回也只能在梦中, 带不走的只有回忆。 03、记忆中温暖的老房子,为何总是呈现出无尽的悲凉 没有谁的童年真的无忧无虑,成长总会带着一丝丝的苦涩,老房子就是一个温暖的见证,看着孩子们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孩童时的友谊最纯真,不掺杂任何的情感,只是因为喜欢就在一起玩。 长大后,升学、恋爱的压力接踵而至,亲密的关系也变成了竞争对手,在一起玩时,也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利益。 亲密与分别、背叛成为对立面的时候,所有温暖的色调都变得无尽地悲凉,照应着成长的痛苦。 老房子被推倒了,昔日的回忆也定格在时间里。 放眼望去,人人都有自己的坚守与无力,被时间和世事冲刷得聚散无常。 青烟缕缕,青山岩岩。我们逆水行舟,再见也只能形同陌路。 因为世界太大,后会有期太难。 但,这就是成长。 一旦接受便无路可退。 硬着头皮走,也会看见另一片天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