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版图》是一本由[美]理查德·尼斯贝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思维版图》精选点评:●对东西方思维差异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归纳。东方农耕民族的后裔因为数千年来被土地束缚的关系,更注重
《思维版图》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尼斯贝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版图》精选点评:
●对东西方思维差异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归纳。东方农耕民族的后裔因为数千年来被土地束缚的关系,更注重对天人关系的总结;西方渔猎民族的后裔更注重对个体的思考。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从1推导出2再推导出3…对矛盾的解决一定要辩论出非黑即白的结果;东方人习惯辩证思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矛盾的解决更擅长彼此包容。我们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强于西方人,但也应该学习西方人线性的思考方式,因为世间很多事情原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却被我们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关系因素。
●看这本书我又结合之前看过的中国国民性来想,地理环境影响人的世界观和认知,所以我想为什么人类文明中心一直都是地中海那里是有道理的,而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一直偏狭隘和无知愚昧也是有道理的,地理环境封闭,土地肥沃。
●地中海人民跟中国人一样,喜欢随意的生活方式哈哈哈哈哈。社会心理学,永无止境的问卷调查。
●从哲学衍生出的文化、价值观角度描述了东西方的差异
●可以了解下东西方的思维的不同,对东西矛盾有参考意义
●对东西方思维不同概括得非常有意思。
●心理学论文的汇编,意思不大
●误打误撞看了这本心理学书,书中讲述的中西方思维差异蛮有意思的,以希腊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和以中国大陆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人思维为典型,解释了为什么中西方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一样,以及未来社会思维的变化方向。其实我一直以来也都好奇我自己的思维版图,可以再深度解读下这本书。
●深度不够
●深刻影响了我留学期间的中西方差异观。
《思维版图》读后感(一):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看此书之前,我也和本书作者一样认为世界上的人们看问题的方式是相似的。读此书就好像是跟随作者的一次旅行,让我在旅途之后看到了思维世界的模糊轮廓。
本书有西方著作的一个通病,大量重复论述。但其精华之处也毋庸置疑。
西方文化倾向于从事物之中剥离出抽象的本质并将其作为规律进行对其他事物的控制,而中国人更倾向于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无法剥离的,中国文化倾向于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问题。
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对事物的看法比较极端非对即错,中国人倾向于社会的整体和谐性更注重团体和谐,倾向于中庸之道。
西方人认为事物是不变的,一个规律可以作用于相似的事情而中国人认为事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应该结合环境具体考虑问题。
西方人重视物体属性,而中国人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
《思维版图》读后感(二):思维的边界如何而来
挺有意思一本书,因为跟同事闲聊中得到启发,想了解下东西方人思维的差别有哪些。于是从政治、哲学、历史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举证的过程有点枯燥,主要是数据有点多。但是结论还是挺有意思:
1、东西方人思维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东方人(以中国人为代表)关注事物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大家重因果、却同时追求矛盾的关系。西方人注重个体,认为个体的C位价值是最重要的,整体常作为背景因素被忽略掉了。这简单表现出来就是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演绎&逻辑,名词&动词。
2、思维的不同,是从不同人群表现出来,但产生的原因却是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实践,形成了不同的思维边界和版图;这种边界和版图,在不断重复的发展、实践中,又会进一步加强。
3、文化单一性&多样性。社会、民族、世界的融合,会导致文化差异性缩小,现在不同流派之间关于单一性和多样性的争执,其实从历史长河看,最终依靠科技完全跨越地理限制、人们可以任意流动、真正的成为一个社会、民族,文化会形成形式上的单一性。但这种单一性,却是从无数多样性的文化融汇而成,最终的单一性下,也会存有多样性的切片。
《思维版图》读后感(三):中庸之下
1.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是否应该成为国家意志?当我们不以为意,自然而然地接受这样那样的顺理成章,听入并相信了所有的“是对的”和“为你好”,最高指示=法律的时代将会重演。
2.集体主义将个人主义的不稳定因素剥离,让我们能够顺利度过上升阶段,而它所要面临的浩劫也是必经阶段。
3.辩论对于专制是一种挑战,例如“马克思是对的”此类本应是一个辩题,而不是一个定理。
4.改革开放四十年,个人主义开始为集体主义涂脂抹粉,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我们否认人可以操纵环境的观点,而是认为人要适应环境。这点从马云对996的议论中即可窥见。资本家当然致力于培养工人对于工作的热情,我们经历过无产阶级革命,也经历过无产阶级专政,时光流转,刀俎依旧是刀俎,鱼肉依然为鱼肉。
6.辩证使我们竭力寻找一条中庸之道,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实质上是不解决。
7.同时体验相互冲突的情感,让我们最终选择了“那就这样吧”。
8.中国是缺乏Democracy根基的。随着时代发展,民众的个体权利意识越来越突出,与Totalitarianism之间的摩擦也将愈演愈烈。但我们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所做的一切事都不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和动荡,这是前提。轰轰烈烈非所求,每一步都要慢慢来。
9.“历史的终结”还是“文明的冲突”?如果不再有文明的冲突,那么人类历史也就走向终结了。大自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对人类社会同样适用,无论怎样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也跳不出自然规律的方框。
《思维版图》读后感(四):认识到不同是一个开始
先说评价,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只能给个三星。想要探讨的问题挺有意思的,但是也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如此,全书读起来零乱得很,没有什么体系结构的感觉,而且语言也很啰嗦,还有些语义不通之处,读到中间的时候一度是准备放弃的。 书的内容一般,但是书里面讲的这个现象很有意思。 其实我们一直都知道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各自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的确是有不同的,而且很难评价哪种更优越。 我现在在工作之中,也可以感觉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对于量化,归类这类的东西,的确能感觉到美国同事似乎更擅长,他们做起来得心应手。而同样的问题让我们来回答,就会头疼得多。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被他们对于未来的描述感觉到惊讶,我们习惯于说话只说七分满,总要留有余地,而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先说到十二分,之后再讲讲多么努力做到了八分。 长期各自的文化发展塑造了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书中所举的例子,东方的思维中更注重整体,吏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觉得中庸是解决之道,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之中,则更注重自由,注重逻辑,要讲是非对错。 有时候已经很难说是这种文化塑造了我们的一个个个体,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方式,还是反过来。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 但是随着全球化,随着我们看见更多外面的世界,我们开始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和我们的想法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同样深植于他们的头脑之中。 这件事情,给东方文明带来的困扰是远甚于西方文明的。因为在近代的百年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西方文明高歌猛进的时期,其中的种种思维方式,或多或少,都被认为是“先进”的,“正确”的。 但是否果真如此,其实都不尽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可取之处,他们之中凝聚了长期发展积累来的智慧。 说哪一种更优秀未免太过自大了,但是说各取所长,又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至少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要想博采众长实在有些不现实。而且,问得更深入一点的话,真的有那么一种“完美”的思维模式吗?既关注整体,又关注个体,既能看到大局,又能着眼细节,既坚持现实逻辑的真理,又能够找到共同认同的中间路线? 说起来都觉得绕嘴。 如果一种思维模式一统江湖,那这世界大概也会逐渐丧失活力。 也许,认识到这个思维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和而不同,是更加接近真理的一种状态。 我知道你和我的想法不同,我也知道我们之间的这种不同有久远的文化渊源,也与我们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我理解这种不同,也乐于看到这样的不同,在这样的不同的碰撞之中, 不谈谁更正确,谁更优秀,我们共同地寻找解决方案,同时保有各自的参差多态。
《思维版图》读后感(五):东西方思维大不同
随着地球村的概念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到我们身边,随之带来的思维、文化等的碰撞,让我们不得不发问,为什么?为什么老外要这样想?为什么老外头脑这么简单?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本书的作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站在更多的角度向我们解读了到底中西方思维差距在哪儿。
作者先从历史上几个典型的故事出发,表明中西方的思维差异现象存在,引出中西方思维差异确确实实存在这个结论。接着他开始论述到底这种思维差异在哪儿:
比如关注和感知的模式:东方人关注环境,喜欢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而西方人关注物体本身。再比如很多时候东方人看到的是变化而西方人看到的是静止;在世界观上东方人的先哲们认为世界是由连续的物质紧密联系构成,西方的先哲们则认为世界是由相互独立的原子构成的。解释事件的方式上:东方人看到的是包括环境在内更庞大的网络,而西方人关注事件中物体;东方人喜欢强调各种关系而西方人喜欢归类;在辩论上东方人喜欢中庸之道,平等的接受两个矛盾的命题(彼此都退一步和气生财),而西方人更喜欢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容易走极端。
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因为,东方人更喜欢强调集体意识,而西方人更多的是强调个人意识。我们东方人从小就被绑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家人、同事、同学、朋友,我们在这些关系中与其他人相互联系,和谐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主要目标。西方人行为举止更多强调纯粹独立,我就是我,他们对自身独特的特点有很高的估计。另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因为,东方人喜欢纵览全局,西方人喜欢紧盯目标,也是我们常说的东方人见“林”,而西方人见“木”。我们东方人善于从整体观的角度看问题,大环境、背景事件、事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所以我们看问题是复杂的、易变得、联系的;而西方人则倾向于简单地看处在事件中的个体、物体本身。
最后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些差异向我们发问,想法、看法不一样,真的有关系吗?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呢?放眼整个国际社会,这种分歧产生三种结果,无非就是要么这种中西方的差异部分慢慢被同化,要么变得分歧越来越大直至冲突的产生。作者的预测,也是希望的第三种可能方向当然是世界大融合:世界或许往同化方向发展,而不是继续分歧,但这种同化也是建立在各种社会关系价值观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这本书总体来说理论知识写的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但是很多例子写的颇有些琐碎,一些句子写的也叫人看的头疼。所以,适合快速翻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