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的新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6-18 10:58: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拜占庭的新生》是一本由[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拜占庭的新生》读后感(一):可以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甲骨文图书(来自

《拜占庭的新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拜占庭的新生》是一本由[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的新生》读后感(一):可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甲骨文图书(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488848/

  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 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 而只要希腊的金匠用金釉 和锤打的金子所制作的式样, 供给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 或者就让我在金树枝上歌唱, 把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 唱给拜占庭的老爷和夫人听。 ——W.B.叶芝《驶向拜占庭》

  《拜占庭的新生》读后感(二):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兴亡

  《拜占庭三部曲》是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撰写的一部拜占庭通史,包括《拜占庭的新生》、《拜占庭的巅峰》、《拜占庭的灭亡》三部分,用总计约116万字的篇幅,细数庞大的拜占庭帝国从兴起、到强盛、终衰落所走过的千年兴衰之路。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犹如一位从容自信的导演,以通俗的文字、按时间顺序搭起拜占庭帝国的整体画面做舞台,让拜占庭历史上每一代君主依次走上前来,展现他们的处境和个人特质,陈述他们的执政得失。在君主们走马灯似的接力掌舵的过程中,拜占庭帝国这艘大船就在颠簸中走完了自己的历史轨迹。

  延续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矛盾冲突,也曾从各种危机之中脱身而出。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宗教信仰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自然是重中之重。所以,几乎每一代君主所采取的宗教政策都与拜占庭帝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拜占庭帝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也一直缠缠绵绵、若即若离,深刻影响着拜占庭帝国的处境。

  宗教观念上的分歧对政局的影响,一直是拜占庭帝国历代君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民众在宗教观点上曾出现过多次大的分歧,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变乱。

  在《拜占庭的新生》中可以看到,不同君主在各个时间段曾举行七次严肃隆重的大公会议。这种由君主亲自主持的公开辩论会议,其目的只为努力调和不同派别人士所持宗教观念上的矛盾。当然,单纯在信仰上的分歧很难寻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而这样的会议也必然要优先考虑当政君主的个人意志和帝国当时具体的政治需求。因此,会议所得到的结果,终究是政治、宗教、外交等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君主也持有各自的宗教观点,并在各自的执政期极力推行,这就导致相关政策的不连续性,甚至前后两位君主的政策互相抵牾,导致民众无法适从。

  在《拜占庭的新生》和《拜占庭的巅峰》中讲到,前后几位君主曾反复在破坏圣像和尊崇圣像的政策之间来回摇摆。这种政策上的反复制造了更多矛盾,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更多不稳定因素,也迫使相关政策的执行人不得不学会投机取巧以适应这种无法避免的反复。

  所以我们会看到,当一代新的君主重新推出尊重圣像政策时,一些原有的圣像会迅速被重新摆回原来的位置。由此可见,在前一次的圣像破坏运动中,这些圣像只是被临时隐藏了起来,而没有真正被毁掉。

  这种现象让各位君主所推行的破坏圣像和尊崇圣像的政策交替显得略有些滑稽,只是藏起或摆出圣像的敷衍应对方式,让对圣像政策的变化像是过家家,或者说是孩子在玩跷跷板,削弱了君主的权威性。

  当然,破坏运动的确曾破坏很多珍贵的艺术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而上述温和方式也仅仅是部分人的做法。不能因为这些温和的做法,就忽略了实际斗争的残酷本质。比如为了迫使有意见分歧的主教逊位,一些君主会采取非常残忍和极端的方式达到目的。

  在拜占庭帝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类型的君主,从登位方式上来说,有些是凭借高贵血统继承家族遗产的紫衣贵胄,有些是凭借战功被推举的杰出军事领袖,还有一些是通过阴谋篡位的阴谋家;从个人做派上来说,有的是实干家、能稳定政局,有的怀雄心壮志、去征服对手,有的贪图享乐、挥霍国库,有的知识渊博、富于学者气质,也有的暴力残忍、唯一让人庆幸的就是其执政时间够短。

  总体上看,拜占庭君主是个危险的职业,善始善终对他们来说多数是奢望,很多君主的结局都很凄惨,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刺杀、下毒、流放、意外……各种宫廷斗争的残忍戏码轮番上演,以至于以君主身份病死在床上且留下正当年的儿子继承皇位的米哈伊尔,都值得作者单独为其“善终”描述一句。

  拜占庭君主们对婚姻和子嗣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些君主为了政治利益或者单纯满足个人喜爱,不惜与主教奋力抗衡,反复博弈、谈判,也要实现二婚、三婚甚至四婚的目的。在这方面,巴西尔二世绝对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特立独行的一位君主。

  巴西尔二世身为君主却选择终身不婚、不留下任何子嗣,他甚至不在意民众是否支持他、朋友是否喜欢他,也不在意任何生活享受,自己过着简衣粗食的朴素生活,只专心处理政务,四处征战、平定叛乱。

  巴西尔二世可能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谜的一位。作为君主,他执政成就斐然,带领拜占庭帝国走上巅峰。诡异的是,他本人却毫无魅力可言、士兵和民众似乎也并不爱戴他。连作者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都对此迷惑不解。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同样毫不掩饰对巴西尔二世逝世的惋惜。在他身后,没有任何称职的继承人,以至于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不客气地写道:“他逝世于12月15日。16日,帝国的衰落便已经开始”。巴西尔二世死后,帝国衰落的速度是惊人的。曾经在他手中最精良的军队,在五年后就一败涂地,以至于其继任者罗曼努斯只能在战场上落荒而逃。

  巴西尔二世终其一生积累的成就,在其后的君主手中快速被消耗掉,这多少让人觉得不甘,就像整个拜占庭帝国在经历巅峰之后逐渐走向衰亡的不甘。然而,这又是巴西尔二世以及拜占庭帝国的必然结局。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任凭皇帝才能再高、帝国盛世再辉煌,终究要接受逐渐凋零的命运,留待后人去评判和怀念。

  2020.06.15雾凇

  《拜占庭的新生》读后感(三):“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与拜占庭帝国的诞生 | 试读

  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 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 而只要希腊的金匠用金釉 和锤打的金子所制作的式样, 供给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 或者就让我在金树枝上歌唱, 把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 唱给拜占庭的老爷和夫人听。 ——W.B.叶芝《驶向拜占庭》

历史中的拜占庭

  拜占庭这个词,无疑是全世界历史之中最引人遐想的地名之一。

  即使帝国从未存在过,即使W.B.叶芝从未赞美过,即使那里仅仅和起初一样,只是个无欲无求的、位于欧洲大陆最远端的希腊人小聚居区,拜占庭这个名字之中的韵律,也足以让它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无法忘怀,并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幻化出这个名字今天所能唤起的景象:黄金、孔雀石与斑岩,庄严肃穆的仪式,镶有红宝石和绿宝石的锦缎,大厅之上奢华的镶嵌画在熏香的氤氲中发出微光。

  历史学者曾经认为这座城市在公元前658年由来自希腊城市墨伽拉(Megara)的移民领袖拜扎斯(Byzas)主持建造。现在他们又认为拜扎斯从未存在过,而我们只能祈祷他们说得没错。不可思议的事往往无法解释。

  然后,城市选址,同样是独一无二的。拜占庭位于亚洲的门槛上,位于一块宽阔的三角形海岬的最东端,南边是普罗彭提斯海,即今天的马尔马拉海,东北方向是约五英里长、宽阔且水深足以通航的水湾——那里在最遥远的古时就已被称为金角湾,大自然将这座城塑造为绝佳的港口,又是易守难攻的要塞,只需要在靠陆地的一侧建筑工事即可固守,事实也确实如此。

  即使走海路进攻也相当艰难,马尔马拉海的两端还有两个狭长的海峡防护,即东边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西边的赫勒斯滂海峡(或称达达尼尔海峡)。事实上,这里的位置是如此完美,以至于让十七年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建城的卡尔西顿(Chalcedon)居民因有眼无珠而举世闻名:若不是有眼无珠,他们怎么可能错过仅仅一两英里之外、远远优于此地的定居地点呢?

  最后,那个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历史上所有的“伟大”统治者——无论是亚历山大还是阿尔弗雷德,无论是查理还是叶卡捷琳娜,或者腓特烈甚至格里高利——都不及君士坦丁一世更配得上“伟大”的称号,因为在约十五年里他做出了两个决定,而其中任何一个决定都足以改变文明世界的未来。

  第一个决定是皈依基督教——在一代人之前基督徒依然是官方迫害的对象,对其迫害的残忍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将它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第二个决定是将帝国的都城从罗马迁到一座新城市,即他在古拜占庭城的旧址上建立的新城,而接下来的十六个世纪中,那座城市都将冠以他的名字:君士坦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这两个决定及其引发的后续事件,意味着他很可能是世界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仅次于耶稣基督、佛祖和先知穆罕默德。而我们的故事将从他这里开始。

新生的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标出的城墙——长度约两英里半,为中央略凸的弧形,其起止点大约位于金角湾的今东正教牧首驻地和马尔马拉海岸的萨马提亚门——所囊括的地域是该城原本面积的五倍多。这样规模的城市必然需要许多年才能建造完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旧罗马如此,新罗马也是如此。

  但君士坦丁已经颁布敕令,正式竣工典礼要在330年夏初,他即位二十五周年时举行,即只给了他们一年半的时间。建筑工程就此近乎疯狂地展开,建筑工匠们全部聚集到了这个半岛的东端,在旧城内外劳动。

  建筑的焦点是“Milion”,即“第一块里程碑”。这一建筑由四个凯旋拱门构成,它们围成一个方形并支撑起一个圆顶,上面是基督教最珍贵的圣物——真十字架,这是皇太后海伦娜在一两年前从耶路撒冷带回的。从那里去往帝国各地的里程均有度量,事实上,那里被视作世界的中心。

  在其东面,在原本的阿弗洛狄忒神庙之上,建起了新都城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它并未被献给圣人或者殉道者,而是献给上帝所赐予的神圣和平(Holy Peace of God)。几年后这座教堂旁边又建立起了一座在某种意义上令它相形见绌的新教堂,这座更大也更华丽的教堂被献给了上帝赐予的神圣智慧(Holy Wisdom),即圣索菲亚大教堂(St Sophia)。但此时的它仍无与伦比。

现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

  向马尔马拉海方向四五百米之外是君士坦丁建造的大竞技场,赛场的中线(spina)上矗立着该城最古老的古典遗迹之一,即君士坦丁从德尔斐(Delphi)带来的所谓“蛇柱”,它原本是三十一个希腊城邦合力建造并竖立在阿波罗神庙之中,以纪念公元前479年在普拉提亚之战大败波斯。

  雕像上三条互相交缠的青铜蛇的头部据说是在1700年,被出访奥斯曼的波兰使节团在醉酒之后砍掉的,1847年修复了其中一条铜蛇的一部分。雕像现存于考古博物馆。在竞技场东侧的中央,皇帝的包厢配有螺旋形阶梯,直通由一系列接待室、官员办公处、政府各部门、浴室、兵营和阅兵场组成的皇宫。

  大里程碑以西是一条宽阔的大路,始建于塞维鲁在位时,称主街(Mesē),而在主街穿过塞维鲁建造的城墙的位置,皇帝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新集会所,完全由大理石铺成,其形状为椭圆形——可能是受了阿拉伯的杰拉什(Jerash)的类似集会影响。

  在中央则是从埃及的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意为“太阳城”)搬来的一百英尺高的巨大的斑岩石柱,竖立在二十英尺高的大理石底座上。底座上还存放了大量非凡的遗物,包括诺亚建造方舟的手斧、耶稣喂饱众人后余下的面饼和篮子、抹大拉的玛丽亚的油膏罐和埃涅阿斯(Aeneas)从特洛伊带回的雅典娜神像。

  在柱顶有一座雕像,其身体是菲狄亚斯(Phidias)雕刻的阿波罗像,雕像的头部则是君士坦丁本人,还围绕着金属制成的辐射状光环,象征太阳的光辉。雕像右手持权杖,左手则持宝球,其中放有真十字架的碎片。君士坦丁石柱依然存留至今,但已仅剩石柱。

  416年的一次事故之后使用铁箍加固石柱(苏丹穆斯塔法三世在1701年再度加固)。1106年皇帝的雕像被狂风吹倒,而后在这个世纪之中柱顶的雕像换成了曼努埃尔·科穆宁(曼努埃尔一世)。这座纪念碑也曾经几度遭受严重火灾,英语中也因此通称之为“焚毁之柱”,土耳其人则称之为“铁箍之柱”。这两个名字都堪称悲凉。

  基督教与多神教的元素再度结合了起来,但阿波罗、太阳神和耶稣基督似乎都臣服于同一个最高权威——皇帝君士坦丁。我们或许无法确知,但现存的资料显示在皇帝人生之中的最后十年里,他开始在宗教问题上妄自尊大了。作为神选之人,他距离归纳一切神明与宗教的“至高的神”,只有一步之遥。

  在集会所之外尚无太多建筑。主街折向西北方向,而后在开阔地延伸约一英里之后分为两路,左手边一路向帖撒罗尼迦延伸,右手边一路向亚得里亚堡延伸。在皇宫、教堂和大竞技场周边,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和工匠则在夜以继日地工作,靠着将欧洲与亚洲各城市之中最精美的雕塑、纪念碑和艺术品洗劫一空,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一座优美高贵的城市——尽管还不算太大——并在君士坦丁要求的那一天竣工,其典礼成为二十五周年庆典的高潮。

君士坦丁大帝形象的钱币

  典礼持续了四十个日夜,也许其间也首次进行了尊崇皇帝的炫耀仪式,而此后,这一仪式在每年庆贺该城落成的典礼时都要进行。在仪式上城中所有人都要前往大竞技场观看一场奢华的巡游,队列的中央是另一尊君士坦丁巨像,这尊雕像为木质包金,左手持一个小“堤喀”(Tychē)像,代表城市的好运。

  这尊巨像被庄严地放置在巡游车之上,巡游车绕大竞技场一周,随同的士兵全部身穿典礼盛装,手持点燃的蜡烛。在巨像经过时,所有人都要鞠躬致敬,而当巨像来到皇帝包厢的对面时,皇帝本人则要起立深施一礼。

  君士坦丁本人是否喜欢这种方式,我们不得而知,从现存的少量事实来看,整体上城市的献城典礼的基督教元素比十八个月之前的开工典礼明显要多得多。至少在这四十天的典礼步入高潮之时,皇帝在神圣和平教堂参与弥撒,多神教教徒则在君士坦丁允许他们使用的神庙之中为这座城市的繁荣祈祷。

  据说君士坦丁授权建造了两座神庙,其一献给堤喀,另一则是大竞技场附近的狄俄斯库里兄弟(Dioscuri)神庙,即献给卡斯托耳(Castor)和波鲁克斯(Pollux)。也许在旧城遗存的神庙之外,另有其他的多神教神庙在这一时期建成。在弥撒之上,城市正式被奉献给了基督教的上帝,而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就此开始,拜占庭的历史也随之开始。

  那是330年5月11日,资料也明确地记载当天为星期一。

本文节选自《拜占庭的新生:从拉丁世界到东方帝国》,作者是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游记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南方的诺曼人》和《阳光之下的王国》,集合在《西西里的诺曼王朝》之中出版;《阿索斯圣山》和《撒哈拉》等游记;以及《威尼斯史》等。

  《拜占庭的新生》读后感(四):拜占庭帝国的历史魅力

  文/王绍贝

  很长时间以来的一个普遍的历史认识是,拜占庭是文明世界中一切卑劣无耻的集合,帝国的历史是单调的阴谋史。对拜占庭帝国的恶评开始于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和所有受过传统古典教育的英国人一样,他将拜占庭帝国视作背弃古希腊与罗马一切精华的叛徒。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6册)9.2(英)吉本(Gibbon,E.) / 2008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则认为,拜占庭的历史与其说是单调,倒不如说很有娱乐性。出于对拜占庭历史的炽热喜爱之情,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一口气写出了“拜占庭三部曲”——《拜占庭的新生》《拜占庭的巅峰》《拜占庭的衰亡》,力图为拜占庭辩诬,向广大历史爱好者普及拜占庭1100多年的历史。此书采用了传统的以帝王人物事迹为线索的编年体叙述手法,以拜占庭历代帝王事迹为主讲述拜占庭历史,读起来颇有我国传统编年体史书的味道。这样的视角也许当代史家并不认可,但对于拜占庭历史迷们来说,却是反映拜占庭历史魅力的最佳视角——宫斗、权斗、战争、阴谋、爱恨情仇……之所以采用此视角是因为:“拜占庭是专制政府,统治者拜占庭皇帝接近天堂,等同于使徒——上帝在人间的辅助统治者——掌控着每一个臣民的性命。其中一些皇帝是英雄,一些皇帝是怪物,但没有哪位皇帝是沉闷无聊的。”

  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直到西罗马帝国被蛮族入侵覆灭之后,君士坦丁的继任者们还是继续自视为合乎法统的罗马皇帝,正如他们的臣民自称罗马人一样。但在西欧人看来,君士坦丁堡的王国毫无疑问是个希腊人的国家,而且还是个分裂出去的政权。拜占庭的地理位置处在欧洲与中亚之间,是欧洲与中亚的文化与经贸交汇要地。在合理的界定下,拜占庭必须被视为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直接延续者,即罗马帝国在语言和文化上受到希腊影响的那个部分。当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崛起之时,拜占庭成为阻遏伊斯兰入侵欧洲的前沿。因此,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这样高度评价拜占庭:“若不是这个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欧洲要如何抵御七世纪的波斯王和八世纪的巴格达哈里发?在文化领域,拜占庭对欧洲文明的恩惠也非常可观。在蛮族入侵,罗马城中的皇帝衰落之时,西欧的学术之光几乎完全熄灭,只剩下修道院中偶尔的闪光;而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学术之光依然闪耀着,古典时代的遗产得以留存。今日对古代时代的很大部分知识——特别是希腊与拉丁文学,以及罗马法——都源自君士坦丁堡城中的学者、书记员与抄写员,若是没有拜占庭帝国,这一切早已散佚。”

正中为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

  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拜占庭是罗马帝国的延续,是古典世界的延续,属于古典世界的范畴。欧洲古代晚期提供了一种文化土壤,在这里同时孕育出了中世纪的西欧与中世纪的东方。由于长期位处希腊,拜占庭接受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帝国的社会文化结构与欧洲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与欧洲中世纪的以契约精神建立的封建社会形态相比,拜占庭展现出更多类似东方专制主义文化的特征。叶芝这样写到:“伟大的拜占庭……一切都没有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芝是正确的。无论其内部如何变化,帝国都呈现出一个永恒不变的外观,这正是其具有神秘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延续国家古代的传统习俗”是皇帝的职责。帝国这种虚假的不变性与它超乎寻常的寿数十分匹配。事实上,拜占庭是唯一一个能与中国相提并论的组织有序的国家。拜占庭延续一千多年的历史,就接近中国《资治通鉴》一千多年的断限,其国家的延续性与超稳定结构著称的中国非常相似。统治拜占庭的皇族也几经易手,虽然国家、领土不变,但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替,却并没有出现欧洲那样支离破碎的封建体制。

  从政教是否合一的角度看,拜占庭也类似中国,拜占庭教会和国家不可分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拜占庭不像西欧那样在精神和世俗领域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张的关系。近代以来,东正教会依然遵循着相同的从属之路,无论是在奥斯曼苏丹、俄国沙皇,还是苏联共产主义的统治下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要找出一条原则,用作拜占庭道德生活观念的基石的话,那么答案就是“规范”。它最清楚地彰显于天国之中,并弥散在世界各个角落。而“失范”,也就是无序和混乱,则是蛮族与魔鬼具有的特征。这样一种重视“规范”的道德文化特征与中国历朝历代对“礼”的宗法制也高度接近,“礼”是一种“规范”,历代政书记录下了繁琐的各类皇室礼仪细节,但在当时这套“礼制”是整个社会的“规范”。

  对于利奥三世发动的破坏圣像运动,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认为也有东方文化影响的历史背景。他认为破坏圣像派在拜占庭宗教体系中的突然出现受附近的伊斯兰世界影响。伊斯兰教厌恶对人像的描绘,无论是出于宗教用途还是世俗用途;利奥三世来自叙利亚,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伊斯兰教的信条以及教规影响。这场新宗教运动的绝大多数支持者来自帝国的东部行省,那里的基督一性论思想长期盛行,受东方的神秘学与哲学思想影响更深,而更为实际且唯物的帝国西部受到的影响很小。

  从经济上看,拜占庭的商业繁荣源自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帝国从中获取了大量丝绸、香料以及宝石。但对从事这一贸易的商人而言,都必须经过波斯帝国的领土,会被抽取高额的佣金。直到522年,拜占庭人才通过粟特人间接获取了一批蚕卵,以及足以发展丝织业的技术知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抓住这个机会,在君士坦丁堡等城市建立了多个纺织作坊,丝织业作为国家专营的产业,也是帝国中利润最高的产业之一被建立起来。

  与我国古代史书习惯在传记末尾后添加传赞、“太史公曰”相似,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也为每个拜占庭帝王的生平功过都进行了点评。譬如他对君士坦丁的评价,认为“君士坦丁一世比历史上的查理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更配得上“伟大”的称号,因为在约十五年里他做出了两个决定,而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改变文明世界的未来。第一个决定是皈依基督教并将它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在一代人之前基督徒依然是官方迫害的对象。第二个决定是将帝国的都城从罗马迁到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一世

  背教者尤里安是一个过去被视为暴君的帝王,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则给予辩诬:“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八十八位皇帝之中,尤里安是引起后世最多想象的一位”。中世纪的记述者将他描绘为恶魔、蛇蝎,文艺复兴时代又被描绘为悲情英雄;到了十八世纪又被当作哲学王的范例,是理智与启蒙的使徒;而在浪漫主义者们眼中,是门外汉、叛逆者……几乎没有哪位君主和他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杰出品质: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深厚,精力充沛且勤奋,在公共生活中与私人生活中正直与清廉,不受任何物欲的腐蚀,愿意为帝国和神灵奉献一切。缺陷是宗教上的狂热和判断力不够敏锐、思维不够清晰。”给他的结论是:“一个杰出却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青年,想要改变世界,却以失败告终。他的天资、品行与宏图大志,统统付诸流水了。”他的这些点评大多客观公允,能揭示人物背后的动机,给历史关键处做画龙点睛语。

  原文删节刊于2020年6月7日《南方都市报》A14版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20-06/07/content_16131.htm#article

  《拜占庭的新生》读后感(五):《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的新生8.8[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拜占庭的巅峰9.4[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拜占庭的衰亡9.6[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从君士坦丁的诞生乃至之前的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时代讲起,在公元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时收尾。在这近500年的时光中,这个罗马帝国见证了君士坦丁、查士丁尼、希拉克略等多位皇帝的光辉,也不断面临着周边蛮族的入侵和袭扰。自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以来,拜占庭帝国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不仅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而且保卫了欧洲的学术之光,并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

  “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二部,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皇冠和罗马皇帝的封号赐予查理曼开始,在不到300年之中,拜占庭帝国继续经历着国内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动乱,以及来自哥特人、保加尔人、萨拉森人等外族的骚扰。在“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执政时期,帝国达到巅峰,却在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之战惨败于突厥人,走向衰落。然而,本卷的末尾迎来了一个英雄般的救世主——亚历克修斯·科穆宁,他将再一次于危机之中拯救帝国。

  “拜占庭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也是这部宏大史诗的高潮之作。本卷继续讲述了1081年亚历克修斯·科穆宁即位的历史。此后,在失明的耄耋老人、诡诈至极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率领下,第四次十字军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拜占庭时代的晚年岁月充满哀怨,陷入与奥斯曼苏丹痛苦而漫长的争斗。1453年,这个曾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千年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阵亡而灰飞烟灭。

  拜占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见证了基督教崛起的全过程,现在的欧洲世界是基督教文明的覆盖区。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全民皈依基督教作为开始的,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基督教文明无疑获得了胜利,曾经的穆斯林敌人在近代以来完败。

  穆圣出生传教归真的土地上遍布美利坚基督徒,穆圣登宵夜游的金顶清真寺周围插满了大卫之星的旗帜。伊斯兰国家凭借石油获得了无穷的财富,而石油贸易的稳定却需要欧美基督徒的保证。

  1453年基督教世界最富裕的国度,欧洲世界最发达的城市,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战士攻陷。从宗教角度而言,这一次基督教世界可谓是完败,对整个欧洲都是一次震动。

  攻破金角湾的奥斯曼帝国被称之为伊斯兰信仰的守护者,这一次宗教战争的拉锯深深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趋势,拜占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他的崩溃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为什么拜占庭的崩溃几乎令所有人感到震撼?

  拜占庭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小渔村,基督纪年335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决定把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分的首都建立在这里。四帝共治,东西罗马的分裂,这是古罗马帝国自然而然的选择,庞大的地中海包容着一切,古罗马帝国硬生生把这里变成了私人游泳池。

  在早期由一个强大的帝国控制地中海,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往来海域的商人们,可是惰性随之滋生。古罗马帝国终究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屠龙骑士最终变成了恶龙。从地缘格局来看,古罗马帝国的确突破了常规,庞大的帝国中枢建立在罗马城。可是自从罗马元老院成立以来,罗马人民就开始了分化。欧洲北部还是斯拉夫和日耳曼蛮族的地盘,南欧才是罗马帝国的基本盘。

  罗马城的人的神话体系基本上就是从古希腊抄袭过来的,神的名字或有不同,那也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区别。神的职务类型完全相似,印了那句话,光荣属于希腊,辉煌属于罗马。罗马和希腊的继承体系非常明朗,这让古希腊的人们都觉得不自在。

  最终,古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之下,顺应了地缘格局,东西罗马解体了。这似乎是最正常的选择,罗马元老院和人民的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延续罗马寿命的唯一办法。罗马的遗产足够庞大,类似于东汉末年人心思汉一样,那时的欧洲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人心都思罗马帝国的名号。

  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下,全面崩溃,这是一个蛮族狂欢的时代,日耳曼人各个分支部落在西罗马帝国的残骸上纷纷建国。无数的蛮族部落占据了西罗马的土地,蛮族们改变了西罗马的面貌,虽然他们主动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并且无限渴望罗马帝国的名称。

  拜占庭的人们看着西边的这个双胞胎兄弟,无限的感慨。西罗马的崩溃有着许多的历史原因,不过罗马作为古罗马帝国的首都,本来就是矛盾的中心。东罗马就幸运的多了,不算古罗马帝国时期,单单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算起来,东罗马存在了一千一百二十三年!

  君士坦丁大帝是一个“半神”。释迦摩尼创造了佛教,东亚东南亚是佛教信徒所在地。穆罕默德缔造了伊斯兰教,横跨北非中东南亚。耶稣的基督教一直不温不火,在迦南被订上了十字架,在欧洲人人喊打。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米兰敕令》之后,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奉为国教,随着东罗马帝国的逐渐基督化,西欧北欧东欧的人们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也成了基督的信众,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一百多年,也是基督教传播的一千年!

  当下,覆盖地区最广,民族类型最丰富,实力最强大的就是基督教。而这一切都和君士坦丁大帝息息相关。在全民信仰基督教之际,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在拜占庭修建一座上帝的城,这个城市也是基督教的中心,更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让拜占庭有了新名字。后人们逐渐把这东半个罗马帝国称之为拜占庭帝国,而把君士坦丁堡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是一个对拜占庭帝国了解很透彻的人,在《拜占庭的新生》这部书中,君士坦丁大帝无疑是光芒万丈的人物。

  《拜占庭的新生》从诸多的蛛丝马迹探究这个帝国建立之初的故事,拜占庭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帝国。之前的古罗马帝国和之后的奥斯曼帝国的知名度远超过他,而拜占庭也被人各种污名化。曲解拜占庭的人并不是讨厌他,而是没有真正发掘这个帝国的真像。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是一个对小问题很在意的人,他敢于打破常规,也乐于突破桎梏。在《拜占庭的新生》中,他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有意无意的淡化耶稣的存在,而是把自己打造成基督教的神。对于宗教至上的人来说,君士坦丁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罪孽深重的。

  太阳神,耶稣基督,阿波罗,违和又和谐的存在于拜占庭,这是君士坦丁大帝有意为之。这种对众神和一神的强行结合,无疑是告诉人们,君士坦丁自己才是至高无上的。英国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对这个观点有自己的看法,他没有和宗教人士那样一味的抨击这位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也没有和乐天派一起,为君士坦丁做掩护。他全面客观的把拜占庭的新生做了细致的解读,分析君士坦丁大帝这样做的历史渊源。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这种不逃避,不粉饰的态度是《拜占庭三部曲》最值得称道的部分,我们不能用后人的价值观去定义一个公元332年的人,也不能用现在的基督教思维去批判一个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拜占庭的新生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皇帝去处理,接受基督教信仰,本来就是顺应趋势,基督教的做大拜占庭的精英看在眼里,一神教相较于多神教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君士坦丁大帝急需一剂强心剂,基督教信仰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拜占庭的新生阶段,是这个王朝最容易崩溃的阶段,君士坦丁之后,查士丁尼和希拉克略成了很棒的继承人。关于这两个传奇君主,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对他们的描述占了很大的篇幅,更多新颖的观点请关注《拜占庭的新生》。

  拜占庭帝国安稳的走过了三分之一的岁月,帝国内部的政治结构和社会体系逐渐成型,基督教信仰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拜占庭的巅峰时期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

  拜占庭的巅峰是所有精罗激动万分的时刻,这个事实上的罗马帝国继承人,在古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扛起了罗马精神。屹立在金角湾的君士坦丁堡,成为欧洲几百年的财富中信,这个欧洲亚洲交界的地方,成了西欧北欧东欧中欧的崇拜地点,也成为了南欧的新地标,伊比利亚半岛的罗马城成为了蛮族的角斗场,重现罗马辉煌的就是君士坦丁堡。

  波斯高原和欧洲之间的夙怨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地缘政治的碰撞,东罗马帝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大部分都在波斯。罗马和波斯争斗不休,七世纪伊斯兰教横空出世,大马士革弯刀在阿拉伯战士手中挥舞,穆斯林异军突起,覆灭了波斯之后,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了前线,这里成为守卫欧洲的盾牌。

  基督教世界的形成和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有密切关注,可以说是拜占庭帝国造就了基督教的兴盛,也可以说基督教完成了罗马拉丁文世界的整合。

  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地缘角度来说,拜占庭帝国的巅峰就是在度过稳定期之后,皇帝们不断的开疆拓土。那时候的宗教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人们的宗教归属感非常强烈。君士坦丁堡是五个基督教宗主教所在地之一,在天主教东正教分裂之后,拜占庭的巅峰就是东正教信仰的传播。

  斯拉夫人是异教徒,这群渔猎民族居住在大森林里面,在见识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后,别彻底折服。辉煌磅礴的教堂让他们相信这里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东斯拉夫人成为了东正教的一份子,这就是宗教上拜占庭的巅峰。

  拜占庭帝国的北边和东边都是无穷无尽的游牧民族和信仰各种神灵的异教徒。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人,他的使命就是重现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在宗教感特别浓郁的时代,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们在开疆拓土的同时,给自己的行动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传播东正教信仰的同时就会让希腊文成为各地的学习焦点。

  天主教在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之后,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而拜占庭帝国所在的东欧地区就是他们的目标,军事上达到巅峰的拜占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仰!

  拜占庭的巅峰时期涌现了一系列的军事家,明君和强将是一个王朝兴盛的标志。东罗马也不会例外,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在第二部《拜占庭的巅峰》中详细的描述了这些伟大的人物,作者非常的留意其中的细节,顾及了所有不起眼的地方,让我们对巅峰时期的拜占庭有了全面的认识。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就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拜占庭的巅峰来的那么突然,消失的也是那么突然。我们甚至无法在一千年的岁月中找到这些转折点,各种描述都是后人的表态,东罗马的辉煌还没有来得及光芒万丈就突然陷入泥潭,成了精罗泪目的低谷类高潮。

  拜占庭的衰亡从巅峰时期就开始了,拜占庭帝国作为最早的基督教五个教宗所在之一,本来就要向东南边的地区传播东正教信仰,在阿拉伯帝国止步不前以后,伊斯兰教迅速向拜占庭挺进,突厥人在皈依伊斯兰之后,取代了曾经的波斯和阿拉伯,成了新的敌人。

  游牧部落本来就对定居文明有极大的优势,弱势一方取代定居文明也是常见的事情。面对各种势力的轮番进攻,拜占庭帝国前期的行省制度则有些手足无措,一直是被动的一方。

  行省的制度的优点在于军政分权,平时互不干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却在军事上无法快速有效的击退敌人的进攻。

  1077年布利恩努斯和伯坦尼亚迪斯发动叛乱迫使皇帝退位;1320年约翰·坎塔库支持小安德罗尼卡发动叛乱,迫使老皇帝退位,直接导致拜占庭帝国的实力迅速下降,给周边国家入侵提供了良机。地方的各个实力派对拜占庭的中枢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拜占庭的衰亡最直观的就是皇权继承的不稳定,皇帝的平均在位时间有12年左右,三代终结的王朝则是数不胜数,皇位的频繁更替会导致政局的不稳定,不利于制度的推行。

  加剧了皇室内部的倾轧,拜占庭帝国90多个皇帝之中,有40多个皇帝是死于非命的,或死于暗杀或者流放,在剩余的皇帝之中也有很多皇帝是通过“军区制”的弊端而成为皇帝的,皇位之间残酷的争夺由此可见一斑。皇位的争夺直接导致国内局面动荡不安,这就给外部势力入侵创造了条件,最终庞大的十字军东征击垮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拜占庭三部曲——《拜占庭的新生》《拜占庭的巅峰》《拜占庭的衰亡》,表现的是一千多年的历史,千年岁月,多少的人和物都变了模样,天主教徒会咬牙切齿,斯拉夫人会依依怀念,阿拉伯人会选择性遗忘,奥斯曼人则成为了集大成者。更多的读者则会零距离接触这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帝国,精罗必然会泪目,新生的激动,巅峰的呐喊,衰亡的不舍。这就是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给了拜占庭三部曲的一切意义所在!

本文标题: 《拜占庭的新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6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神州》读后感摘抄《丝绸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