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一本由[英]魏泓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丝绸之路》读后感(一):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安史之乱前,大唐的声望远播中亚河中地区。那时的丝绸之路,商旅
《丝绸之路》是一本由[英] 魏泓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绸之路》读后感(一):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安史之乱前,大唐的声望远播中亚河中地区。那时的丝绸之路,商旅来往如织。粟特、拜占庭、大食、非洲东岸诸国的商人领着商队,冒着风险、翻越冰山沙漠,串联起东西方的商贸交往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呈现出一派繁荣盛景。
安史之乱后,大唐元气大伤,深陷在藩镇割据的泥潭残喘,难以自拔。无法再同大食、吐蕃抗衡。而原有秩序崩坏的丝绸之路也在各方政权的搅扰和争夺下,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逐渐陷入了停滞沉寂。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人们又在怎样的生活。
英国敦煌学家魏泓,通过对丰富详实的敦煌史料的梳理,以及本人实地考察众多重要的考古遗址,从封存在历史的长卷当中,挖掘出不曾被史书记载的小人物的生活片段。还原出有代表性的十二个人的人生轨迹,呈现出安史之乱后,8-10世纪丝绸之路的另一个侧影。她以人物小传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古老的过去,使我们得以管窥,大时代背景下,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日常。
中东的船长、粟特的商人、吐蕃的士兵、回鹘的马夫,唐朝的公主、龟兹的名妓,还有朝圣者、作家、官员、比丘尼、画师、寡妇。作者以史料为基础的前提下,在重塑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加入合理的想象。并让每一个独立的人物之间,也都产生了交集,不仅让上述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正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吐蕃和唐朝围绕安西陇右的争夺,让吐蕃的士兵远离家乡到苦寒之地戍守;为了北方边境的安宁,唐朝公主不得不远嫁回纥;而因为长安的陷落,来自龟兹的名妓在战乱中重返家乡;而敦煌的官员,因为战争阻隔早已失去了和中央的联系;家人为了生计让女儿成为比丘尼,同时比丘尼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给予家人庇护;原本是中产之家,因为丈夫和孩子的离世,而家道中落。在衰败的时代背景下,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族群,形形色色的每一个人也在为了生计而挣扎,试图抓住命运的脉搏,努力的活下去。
往常关注历史,常常是从宏观的角度关注战争杀伐,攻城略地。看到是一将功成,封侯拜相,忽略了枯冢万骨,也是春闺梦里人。作者偏冷峻的严谨叙事风格,让一个又一个来自底层的细节,重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相比起王侯将相的传记,通过这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普通人的遭遇,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历史是复杂的,不敢说通过这本书可以读懂丝绸之路,但至少会给我们另一个维度去回望过去。历史并不仅仅属于居庙堂之高的王侯将相,也是属于江湖之远的寻常百姓。那些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同样值得我们倾听和了解。
因为我们都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丝绸之路》读后感(二):穿越千年,与“丝路”上的旅人们回看世界
图、文/逆光鱼
现代社会中,喜欢踏上征途的旅人,是幸运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选择任何一种便捷的交通方式抵达心中的梦之地。然而在古代,想去游历他国却是件很难实现的事儿。即便如此,还是有那么一群执着的旅人,不惜跋山涉水行走在路上,行走在那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国际交通要道上。这条熔铸古今的大路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连通着中国、中亚和地中海的众多国家。
通过这条大路,无数商贾带香料、宝石、雕刻精良的器物来到中国,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远销海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西方。正是频繁的商贸往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1979年,英国敦煌学者魏泓在一次跨越西伯利亚到中国的火车之旅后,被中国文化的磁力所吸引,开启了她的“丝路”探索之旅。《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是她在亲自来到中亚地区,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考察了众多重要的考古遗址,重走了汉人与吐蕃士兵的战争之路后完成的著作。作者带我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鲜活的人物一一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他们各自的视角向我们娓娓道来,发生在2000多年前鲜为人知的故事。
公元8世纪到10世纪末, 12位不同身份的人怀着不同的初衷,不同的憧憬踏上了自己的丝绸之路。他们中有来自中东的船长,粟特的商人,吐蕃的士兵,回鹘的马夫,龟兹的名妓,迦湿弥罗的朝圣者,阿拉伯的作家,和亲的唐朝公主、敦煌当地的官员、比丘尼、寡妇、画师。
10世纪高昌出土的回鹘粟特双语摩尼教插图写经。 收藏于柏林国立博物馆12位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点滴印记各有各的绝妙之处,比如商业旅人诺槃陀。我之所以如此称呼他,是因为他不同于大众眼中认知的普通商人,而是总能怀着一颗旅人的心踏上商业之旅的非传统型商人。不以赚钱为唯一目的,不惜延迟旅程,不惧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劫匪,懂得停下来欣赏风景。在每一个清晨时分露天而坐,专注于帕米尔高原微微泛起的粉色光芒;在每一个夜晚时分眺望远方,醉心于广阔的平原和雄伟的山脉;在每一个闲暇时分漫步于群山之间。对诺槃陀而言,简单的快乐,可控的欲望即人之所幸也。
来自哈利里《麦卡玛特集》写本细密画。 图片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作者以五万件历史材料为基础,描绘了丝绸之路上12位不同阶层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原貌。同时,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不同国家地区,跨越不同宗教和种族,跨越各国文明,彼此间文化共生的相互吸引力;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多幅收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古代历史文化图片;为对这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参考文献中标明了所有原始资料的出处)。
《丝绸之路》读后感(三):撒马尔罕商人长途跋涉到了长安,开启灯红酒绿的唐朝人生
唐朝天宝十载(751年),撒马尔罕商人诺槃陀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他首先要翻越帕米尔山脉,接着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漫长地跋涉,经过近一年时间才能到达长安。
诺槃陀走的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他来自撒马尔罕粟特地区,这里的人很擅长做生意,尽管他在唐朝边境花了不少钱,但在长安通过贩卖麝香、银器和宝石,他还是赚了很多钱。
剧照更厉害的是,他还通过老乡了解到,当朝天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喜欢精美的器物,就贩运了几件上好的银器,并通过安禄山在长安的一名采办卖了出去。
安禄山拥有突厥-粟特血统,那个时候正是如日中天,跟他一样的胡人,有不少都是边镇重将,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中。
诺槃陀还通过中间商,买到了丝绸,这是他们粟特人和突厥人非常喜欢的东西,返回撒马尔罕又可以赚一笔,而且还能继续向西卖到东罗马帝国的宫廷和高官贵族家庭。
剧照就在这一年,唐朝大将高仙芝在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尔布)与大食兵相遇,由于蕃兵葛逻禄部突然叛变,与大食兵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几乎全军覆没,高仙芝只能带着千余残兵败将狼狈逃走。
这次战争标志着唐朝失去了在中亚的强大影响力,一些唐军俘虏被带到大马士革,将丝绸织造技术传播了过去,而另一批俘虏则去了撒马尔罕,用造纸术改变了那里的一切。
诺槃陀该卖的卖了,该买的也都买到手了,接下来他开始和中间商去庆祝,他们在长安吃了美食,喝了马奶葡萄酒,还叫来舞姬享乐,来自石国的女孩可以跟诺槃陀用粟特语交流,这也让他感到更加亲切。
这条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诺槃陀已经走了20多年,他非常熟悉,但这中间的艰难曲折,却是年年都有,首先撒马尔罕就因受到阿兵的反复,而多次发生反抗,诺槃陀家族也参与其中,并且有多位亲人失去了生命,而中亚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是唐朝、突厥和吐蕃互相争夺的地盘,后来又加上了阿兵,实际上是年年都在变化,路上的凶险一点都不少。
更让人感到非常有考验的是,无论是帕米尔山脉,还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沿途并没有什么风景可以欣赏,可以说是荒凉,对人的耐力是非常大的考验,很多时候要靠强大的意志力,当然,更关键的是要备足食物和水。
沿途的一些城镇和市集,就成了难得放松和补充食物的地方,经过这样一段一段的奔波,才能最终来到长安。
但诺槃陀的命运离不开大时代的影响,随着唐朝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皇帝和官员们对外族人提高了警惕,诺槃陀的长途大生意也就很难继续了。
以上故事出自国际知名的敦煌学家、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负责人魏泓所著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书中通过撒马尔罕商人诺槃陀和阿克苏姆船长塔泽纳、吐蕃士兵赛格拉顿、回鹘突厥马夫骨咄禄、被迫远嫁回鹘和亲的太和公主、龟兹名妓莱瑞诗卡、朝圣者迦湿弥罗国番僧楚达、作家艾哈迈德、官员翟奉达、比丘尼妙福、寡妇阿龙、画师董保德等十二个人的身份和视角,全景体会唐朝生活。
剧照魏泓以五万件历史材料为基础,还原了一座真正的海市蜃楼;无论是贵族还是民众,他们都在试图抓住命运的节奏,努力活下去。
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命轨迹照亮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随着历史涌至现在。
《丝绸之路》读后感(四):《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十二种唐朝人生给你不一样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重要商道,一般指的是路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途径甘肃、新疆、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个国家,最终到达罗马,全长六千多公里。
史书记载,丝路之上驼铃阵阵,往来的商队络绎不绝,互相交换着各自需要的货物,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运送出去,外国的玉石、香料、精美物件运送进来,商贸的交易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不同人种、不同语言、不同文明相互融合,沉淀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促进了文明的进步,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
但史书没有记载,丝路上那些平凡人的命运,富庶的商队运载着大量货物,他们是否遇到盗贼的劫掠,如何化解危机?
当民族和政权更迭的时候,朝政的动荡影响了丝路的稳定,这些被遗忘在繁华之外的荒凉之地上的人们如何在荆棘丛中挣扎求生?
为了夺取丝路的控制权,那些游荡在丝路之上的游民、士兵、商人以及王朝的权贵,他们是如何用战争和鲜血铺就一条充满血泪的成功之路?
由国际知名敦煌学家,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DP)负责人魏泓先生所著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 》,以虚构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为中心,以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为背景,爬梳了大量历史文献,复原了十二个普通人的历史故事,为我们揭开了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他们的身份从船长、商人、马夫到官员、名妓、比丘,阶级上跨越了多个阶层,地域上涵盖了从中国到中亚、西亚到地中海各个国家,描绘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理地貌、宗教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商业贸易,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还原了丝绸之路的景象。
《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讲述了十二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普通人的故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商人诺槃陀的故事。
长安集市:远方不熄的梦想
热爱旅行的诺槃陀在叔父的带领下走上东行的征程,他们走出平原,穿过山谷,在静谧的湖畔饮马歇息。
他们在路上收购羊皮和羊毛然后把它们卖出去,在沿途的集市上,他们能见到老熟人,交换彼此的信息;穿越沙漠的时候他们把所有的坐骑都换成骆驼,因为在险恶的沙漠里,骆驼才是他们可靠的伙伴。
骆驼不仅可以代步,帮他们运送货物,还可以帮他们寻找水源,抵御风沙,阵阵驼铃提示着除了他们还有别的商队也在沙漠中跋涉前进。
当商队相遇的时候,他们可以交流彼此的目的、路况,以及路上的水源之地和盗贼出没的情况,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减少旅程的困难。
东行的路上充满机遇也危机四伏,诺槃陀见过被遗弃的城镇的废墟、腐坏的尸体,也见过石化的树木、死去多时的人或者动物的白骨。他们必须沿着熟悉的路径前进,否则就很容易迷失在荒漠之中,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成为沙漠中的另一缕幽魂。
但当他们成功穿越荒漠,看到村庄和农场,看到欣欣向荣的城镇,那些数不胜数的美景,那些交易繁忙的集市,以及到了长安后,见识了中原天国的繁华,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随着时间流逝,政权的更迭,中国唐朝政府对丝路的控制远不及从前,西域各国之间战乱纷繁,对丝路的争夺也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往来的贸易也不再那么安全。
叔父去世后,诺槃陀便开始独自旅行,他已经非常有经验了,在同乡们都不愿意再走的时候,他再一次踏上了漫长又艰巨的旅程,去追求丝路上那些让他心驰神往沿路集市,尤其是长安的市场。
去远方的梦想从来不曾熄灭,每一次东行都给诺槃陀积攒了更多经验,东方长安的集市永远都是那么热闹繁华,即便二十多年后再见,还是与从前并无二致。只是诺槃陀从未想过,他的东行之旅将会有结束的一天。
《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中的十二个人,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有的却是虚构的人物,但在历史的记载中有类似的历史曾经真实地发生过,由小人物的故事反观历史,衬托出了丝绸之路的完整形态。
历史在这本书中重现,那些人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理想都在书中活了过来。这本书有趣而又实用,值得一阅。
《丝绸之路》读后感(五):重温丝绸之路:穿越世界上最古老的商道,揭秘唐朝商人的人生
公元8 世纪到10 世纪,唐朝盛极转衰,西域局势动荡不安。
在盛唐漫长的身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葬身海洋的中东船长塔泽纳、败走铁刃城的吐蕃士兵赛格拉顿、远赴漠北的太和公主,一生飘零的妓女莱瑞诗卡……
无论是贵族还是民众,都在试图抓住命运的节奏,努力活下去。
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命轨迹照亮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随着历史涌至现在。
位于新疆吐鲁番以东的柏孜克里千佛洞中的壁画,描绘了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唐代商人。
在唐代,西域地区成为来自多国的胡商前往长安的必经之地。
现在啊,清也小姐姐就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唐朝商人的生活。
01. 重义轻利的传统之下,商人在唐代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之中,很难有人不知道钱财的重要性。
说起富二代,那也是非常让人羡慕的,简直是衔着金汤匙的好出身。
然而时间拉回到古代,士农工商,在各大职业当中,商,却是排在末位的。
虽然富有,但却很难摆脱让人看不起的命运。
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人口流失。
要知道土地是无法移动的,农民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耕种,而钱财是可以流动的,商人常常带着钱财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赚钱。
所以为了使防止人口流失,当权者有时候就会故意贬低商人。
另外,自古就有无奸不商的说法,所以古代人认为商人是不从事生产的,专门去干那些投机取巧、舞弊钻营的事。
他们唯利是图,道德败坏,代表的是贪婪和欲望。
在古代以仁、厚为道德准则的社会里,商人自然被放在末位,即使有钱也会被人瞧不起。甚至再富有都不被允许穿着丝绸面料的衣服。
即使在当下,在传统观念的渗透下,很多人们对富人的看法依然是“为富不仁”,而对贫穷则会多冠以“安贫乐道”的字眼。
那么,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当权者对自己不喜欢又颇有些忌惮的职业,怎么可能再去赋予他们政治权力呢?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科举制度来“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在我国唐代的时候,不但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后代比如儿子也是不能参加的。
这种情形一直到宋代才稍稍放宽,商人的儿子开始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在传统中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商人在政治上,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相当的轻视。
尽管很多官僚愿意跟商人勾结,甚至愿意经商,但商人却无法成为社会上的中坚力量,当权者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由贵而富是正常的途径,但由富而贵则是例外;既贵且富相对而言会比较有保障,富而不贵则其实并不安全。
说到这里呢清也小姐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我国唐代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为什么他一身爱国理想和抱负,却始终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一直找人引荐,想以此进入仕途呢?
李白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四处游历,浪漫而潇洒,也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句。
可后来即使在婚后的日子里,他也没有与妻子琴瑟和鸣,还是一直四处云游,只不过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更在于结交可以引荐他入朝为官的好朋友。
李白虽然也十分努力地结交“朋友”,但他的政治事业却依然没什么起色。
这其实也和李白的出身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唐代,商人子弟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虽然就算有参加科举的资格,李白也未必会去参加。
但这个富二代的身份,对李白来讲,虽然可以有足够的资本四处游历,但始终还是有些束手束脚,也不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这却是一定的。
有人觉得李白浪漫,有人觉得他乐观,但清也小姐姐却觉得李白多少有一点生不逢时的遗憾,能文能武的他却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局限,终究还是被骨感的现实击垮了他丰满的理想。
这一点,从他执着于酗酒就可以看出来了。 然而酗酒肯定也是没有什么好处和好的结果的。李白不但因为醉酒犯了事,还错过了一次特别重要的引荐机会。
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李白有些心灰意冷,想回老家过安生日子了。
可就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的时候,在玉真公主和好友元丹丘的引荐下,玄宗终于决定征召李白入京。
李白的前途似乎开始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正所谓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一直以来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
但谁知道一身才华,却终沦为皇宫之内茶余饭后的无聊消遣。
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李白一生的坎坷经历,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商人的地位,和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诸多隐患和迹象。
02. 异国商人从丝路来到长安,对商业的促动
自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正式通使以来,阿拉伯商人便不畏艰辛,跨越千山万水前往中国通商。为两国的贸易和商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唐代阿拉伯商人,最初大多都是经陆上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的。
据考证,20世纪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窑头村的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三枚阿拉伯金币,其年代为公元702年、718年和746年。
这便是中阿陆上交通往来的实物证据。
当时,在唐朝“除舶脚、收市、进举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税率”政策下,东南沿海等港口舟船栉比,空前繁忙,其间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更是“汛舶汉地,直至广州”,所以广州港成为唐朝乃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韩愈在《送郑尚书序》一文中说当时广州:
“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在商业异常发达的唐代,各地商人运货到京城出售,售货得的大量钱币要带去既不安全又不方便,于是,便产生了“飞钱”。
唐代的飞钱实际上是一种票证,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汇票,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新唐书·食货志》这样表述: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在中国皇帝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天宝九年的时候,阿拉伯商人诺槃陀从撒马尔罕再次来到中国。因为交通不便利,所以诺槃陀的旅程持续了将近一年:
他从撒马尔罕出发,翻越高耸入云的帕米尔山脉,然后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到达唐朝的都城——长安。
与长安西市中的汉人、突厥人及吐蕃人迥然相异提,诺槃陀有着浓重的络腮胡子,身着独特的粟特服饰:
他头戴一顶弗里吉亚软帽,锥形的帽尖微微下垂;上身穿着一件束腰、及膝的锦衣,以深蓝丝绸织成,装饰有萨珊风格的对鹿纹圆形图案;下身则穿着窄腿裤,脚上的半靴用织锦缝制,并以皮革作鞋底。
当时的粟特人被公认为丝路东段上的出色商人,但诺槃陀只是粟特人的其中之一。而这一带的各大城镇中均有粟特人的社群,他们已在此繁衍生息达数世纪之久。
诺槃陀是宝石方面的专家,而撒马尔罕本身也是红宝石、青金石、翡翠等各种宝石的贸易集散地。他会在途中用一些宝石换一些在中国有市场的商品,比如麝香和精美的器物等。
诺槃陀这个人十分有心,他无意中得知具有突厥和粟特血统、镇守中国东北边境的将军安禄山喜爱精美的器物,便又添补了几件佳品,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件,就是饰有双峰驼浮雕的镀银执壶。
诺槃陀将这些精美器物,转卖给了当时已与安禄山的一名采办取得了联系的长安中间商。
而通过中间商,诺槃陀也买到了上好的丝绸,要知道这些可是他的粟特同胞和居住在粟特北境的突厥人的心头好。
他打算在回撒马尔罕的时候,把丝绸卖给这些突厥人。
一些丝绸通过这样的方式,辗转来到西方的拜占庭宫廷。
早在他国掌握养蚕抽丝之术前,中国人已有几千年的丝绸生产历史。到诺槃陀的时代,中国的近邻也生产丝绸并向西方出口,但西方市场仍只认准中国的丝绸。
此时的诺槃陀已在丝绸之路上往来二十余年,可以说他对长安非常了解。
诺槃陀最初是跟随叔父而行的,但与叔父不同,诺槃陀上课不只是为了赚钱才走上旅途,他本身还非常热爱旅行。
每当生意结束后,诺槃陀便会给妻子家人带一些礼物,还会与中间商喝酒庆祝,偶尔也会招些舞姬助兴。
虽然每次的酒宴花费不菲,还要常常花大笔的钱财来贿赂中国边境的官员,但是这些异国的商人,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在诺槃陀所在的区域,商人的地位要比我国好很多,其地位仅次于贵族,远远高于工、农两个阶层。
但是在路上却是凶险万分,常常命悬一线。
在初次旅行中,诺槃陀便目睹了很多死亡的踪迹:
被遗弃的城镇废墟、腐坏程度不一的尸体、石化的树木,以及死去多时的人和动物的白骨。山洪暴发是沙漠旅程中的另一危险,春夏时分洪水会突然涌来,席卷一切,把来不及防范的旅人冲向巨石。
初次来到长安后,叔父便带诺槃陀四处走走。
三千多家商铺分布在市场内的小巷两侧,出售着各行各业的货物:
金银器皿、姜、绸纱、活鱼、鱼干、螃蟹、金鱼、糖糕、鞍具、铁器、量器、药材、鲜花、蔬菜等等,还有提供各色服务的商街:印刷、典当、保管、借贷、狎妓、品茶与餐饮。那时的诺槃陀觉得,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是长安所没有的。
清也小姐姐也觉得,我们的大唐盛世繁华,真的是无可比拟的。
03. 战争对丝绸之路改变,以及对商人的影响
在唐代中叶以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河西和陇右被吐蕃势力占据,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通和贸易往来就由陆路转向了海路。
随着倭马亚王朝的崩溃和阿拔斯人的兴起,丝绸之路上的内乱方才平息。
丝绸之路北线一带也发生了变化。
750年,东突厥的部落联盟破裂,被逐出了塔里木北部的草原。
留下的空缺被另一个突厥语联盟——回鹘——占据,其统治维持了约一个世纪。
至于西部的突骑施,则在此前与唐朝签订了和平条约,确保其东部和平。
734年,突骑施可汗迎娶吐蕃公主,标志着双方结成联盟,合力攻打西方的阿拉伯人。
不过,突骑施与唐朝之间的和平十分短暂。
在唐廷处决了一名突骑施使臣后,突骑施人在735年袭击了丝绸之路上的军镇,在遭到唐朝两次沉重的打击后,他们又重新求和,并于736年再次缔结和平条约。
突骑施对阿拉伯队伍的反击则较为成功,于8世纪30年代在河中地区多次重创阿拉伯人,只是后来两位突骑施首领发生内讧使得部落分裂,权力瓦解。
唐朝和吐蕃的和平条约签订于730年,诺槃陀当时正在长安。这一条约持续了五年,但接踵而至的却是这两个宿敌长达数十年的血腥战争。
在作为西部战场的帕米尔高原上,吐蕃人占据主导权。
但到唐玄宗统治的鼎盛时期时,唐朝在帕米尔的最后一次反击发生在747年,唐军彻底击溃了吐蕃军队,带兵的将军高仙芝来自高句丽,素有“中国山中大王”的称号。
在东部,在一位具有一半突厥血统的将军领导下,唐军开始逐渐取得优势。诺槃陀还听说,这位将军也有粟特血统。
唐军中另一位突厥与粟特混血的将军,就是安禄山了,虽然那时他在北境打了败仗,但皇帝仍对他宠信有加。
至751年,唐朝似乎已经成为无可匹敌的强大帝国,然而事实很快证明,当时的唐朝确实已经到达了其扩张和权力的极限。
在751年去往长安的途中,诺槃陀遇到了一支唐军,诺槃陀已有二十多年的旅行经验,对旅途上行进的将士早已司空见惯。
他们通常不会干扰商人和其他旅人,但会征用当地群众的物资,令旅人难以找到补给。
当时唐军正向粟特东北行进,准备迎击阿拉伯人,带领这些将士的便是高仙芝。
帕米尔一役胜利后,他又接连重创了突骑施和粟特地区的其他势力。
阿拉伯人威胁到了塔里木一带唐朝军镇的安全,因此,高将军再次被派往西部迎战。两军在双方势力的交界地带——位于天山西北的怛罗斯河相遇。
战役持续了五天,盟军中一支部落军队倒戈,给了唐军致命一击。
唐军溃散而逃,很多战俘被遣送至撒马尔罕或大马士革,就在诺槃陀逗留长安期间,这些战俘被押送至西边的大马士革,那里是阿拉伯丝织品的生产地,这些俘虏带来的丝绸织造技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在这场战役中被俘的还有一批懂得造纸术的中国人,他们被送到了撒马尔罕。很久以来阿拉伯书籍都用羊皮或莎草纸制成,造纸术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
其中一个俘虏杜环在762年返回中土,撰写了一本游记,记录他深入阿拉伯王朝及非洲的见闻。
诺槃陀叔父去世后,便一直独自旅行。
他的大部分同乡不会前往中土踏上这样漫长又艰巨的旅程,但群山之景始终是他的心头好,他对贸易买卖的热情也丝毫未减:丝绸之路沿线的集市依旧令他心驰神往,尤其是长安的市场。
幸运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丝路沿线相对稳定的时期,中原王朝仍欢迎外国人来华。
那时诺槃陀未曾想过,751年的这次旅行将会是他告别汉地之旅。
当时侨居在沿海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也越来越多,数以万计。
据记载,公元760年在田神功讨伐刘展时,扬州“大食、波斯胡贾死者达数千人”。
苏莱曼的《东游记》记载,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时,遇难的教徒和商人,总共有12万人之多。
这些数字可能有些夸大,真实性已不可考,但至少说明当时居住在扬州、广州等地的波斯、阿拉伯商旅人数之多,以及中阿之间贸易之盛。
总之呢,虽然在我国大唐时期商业仍然是排在末位的,但其实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还是走向了繁荣朝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