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6-18 10:55: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7

《地下室手记》是一本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一):渴望生活,生活本身却与意识冲突。敏感地意识到痛苦,想要复仇,想要打破,又囚于

《地下室手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下室手记》是一本由(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一):渴望生活,生活本身却与意识冲突。

  敏感地意识到痛苦,想要复仇,想要打破,又囚于固有道德,最后只好自我安慰,偏偏又聪明地认识到这安慰是自我安慰。 迷茫,迷茫,不知该如何生活,做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为了什么? 在这种迷茫面前无能为力,只好转向虚无主义,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否定一切,幻灭,颓废,在纠结的折磨里崩溃,继续生活,继续崩溃,不断循环……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二):挣扎在他人目光下的自我

  陀氏的书着实难以进入。硬着头皮读完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有了故事叙事,算是轻松一点。

  有些读者认为“地下室人”是陀氏笔下的边缘人,甚至是有些精神分裂的人,其实不尽然。

  就像陀氏自己所说,他终于写出了占俄罗斯多数的人。也如译者曾思艺所说,陀氏其实借“地下室人”,描写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身份焦虑。

  个体通过他人来构建和认知自我。而自我又无时无刻不挣扎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人在追逐个体自由意志与获得群体社会身份认同的迎合矛盾中痛苦徘徊。

  这个自我,过分在意他人目光的自我,就是痛苦和焦虑的根源,过分的在意他人的目光与看法,就注定了个体自由意志的不可获得。这个自我会在他人集体意志、群体文化价值观的层层束缚下,不得解脱。

  而要消除痛苦,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佛教、基督都给出了方向,那就是消除小我的自我,臣服于神或获得智慧的真知而觉悟。

就像拉玛那尊者所说:“我”或“自我感”的乌云。遮蔽了神性意识的月亮,除非移除而去,否则对“我”之感知,一无所悉的那个本心之百合花,不能绽放盛开。

  可是陀氏的高明和吊诡之处,在于指出了有这么一类人,或者说人性之一部分,他喜爱的不仅仅是幸福,也许他也完全同样地喜爱苦难,也许,苦难对他来说,也相当有益,一如幸福那样。

  甚至他有时会酷爱苦难和痛苦,酷爱到极点。他们崇尚高贵的苦难和痛苦,胜过廉价的幸福。

  那么佛教的“离苦得乐”的立意,对他们来说,居然毫无落脚之处,反而显得是有些多余。

  这样的一类人,或者说人性的一部分,还需要拯救吗?拯救什么呢?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三):丽莎的灵魂自主性

  《地下室手记》以“地下室人”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地下室》几乎全部为主人工的心理意识描写,陀翁实则借其之口展开了对唯意志论、唯意愿论的精神现象的批判性论述,并同纯粹理性主义展开论争,可谓是非常纯粹的哲学探讨范畴;而第二章《湿雪纷飞》则回归小说本色,对主人公四十年的人生进行了系统、又不失重点的回顾,除了主人公、也有几位次要人物登场。

  在这个以“地下室人”为核心的的故事中,一个名为“丽莎”的女性配角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样一个妓女角色的塑造是否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工具人?

  尽管身份地位,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全书中社会地位最低下的一个角色,丽莎却是少有的具有灵魂自主性的角色。“地下室人”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人无时无刻不在向自己证明,他是人,而非管风琴上的销钉!”。而这种人性自证的方式,在丽莎的身上有着集中的表现。两人初遇时,主人公发泄似地高谈阔论,不顾丽莎自尊地进行批判,但她并没有陷入痛苦,而是用“您有点…像是从书上搬来的”来表现暗讽。她主动展示自己珍藏的爱慕者的信,作为“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辩护”。她主动前往“地下室人”的住所,展现出女性特有的关爱,这种无私付出、自尊自爱以及纯粹的洒脱真实,从精神上战胜了“地下室人”,让他感到“惊讶”“失败”和“彷徨”。

  同作为社会的底层人、边缘人,丽莎通过其精神上的洁白性,反衬出主人公灵魂的复杂性。“地下室人”的性格中因为极端的矛盾导致了太多痛苦与执拗。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不仅不会成为凶狠的人,甚至也不会成为任何一种人:既成不了凶狠之徒,也成不了善良之辈;既成不了流氓无赖,也成不了正人君子;既成不了英雄,也成不了虫豸。而今,我就在自己的角落里苟度残年,用恶毒而又毫无用处的安慰来自我解嘲。

  这种身份焦虑导致的认知失调,是“地下室人”无法走出以及消解的困局。而全文中,除了自言自语,他仅仅在丽莎的面前,完全把自己的灵魂剖开,露出最黑暗也是最脆弱的一面。这段无疾而终的露水情缘,他从一开始的冷嘲热讽、到谨小慎微,直到最后哭天抢地的掏心掏肺,看似看透一些的他,内心还是留存着爱的本能。

  这样一段纠结的情缘,最终还是无疾而终,以丽莎的离开画上句号。而丽莎不仅在“地下室人”的生命中成为难忘的一顿回忆,也因其成功的人物塑造,在读者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四):地下室人,咦~~~~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信中曾这样写道,这篇小说的基调十分奇怪,尖刻而乖戾,可能不受欢迎,因此需要由诗意来中和、弥补……(1864.3.20)它将是深刻有力和直言不讳的,其中会有真理。(1864.4.9)(引自《人不单靠面包活着》)

  1864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中一个快乐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戏剧性的时期:苦役和流亡归来后,他再次获得了文学上的认可。但是在同一个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任妻子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病倒了,于1864年4月15日去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几乎成熟的时期写下了《地下室手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是一个转折点,更是奠定此后五幕悲剧的基调。

  在这个故事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了一个苦恼的人的封闭世界,而且他那可怕的思想表达还很难以逻辑的方式加以反驳,地下室人的自白是一种自由意志和必要性的悖论表述,展现出的是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对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不满意的模棱两可的形象。他是理性和精神悲剧的人格化,对悲剧无能为力,可却也没有采取决定性的步骤去改变。害怕在社会中被看起来似乎不可理解,无法回答怨恨,因此他藏在地下,鄙视所有人和他自己无法改变的任何事物。“地下室”在这一刻就像是一种社会功能失调的寓言,不快乐的人生活在这地方,他们否认一切,并为其倾倒而因此痛苦。(说白了这就是一种逃避,一种怂的很的活法,说到这就很扎心,俗话说道理都懂,可现实中不愿意做出改变的时候比比皆是。)

  而地下室人的悖论就在于,与大多数人不同,他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做出选择:飞行的高度和跌倒的深渊,在上帝与野兽之间,他似乎不想被夹在中间,普通的过活一生,地下室人用精神悖论折磨了他自己和读者,那濒临病态的口头叙述使他对自己和世界感到困惑(真感觉要疯),其语调更是使人感到痛苦和紧张,可从一开始有点头皮发麻的反感,再到后来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居然对地下室人产生了一丝同情(也仅这一丝,因为自己也有一份软弱)。他在一个不快乐的女孩的怀抱中哭泣,那一刻,他不是一个“丑陋的人”,而只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在恐惧和孤独中疲惫不堪,就像在黑暗中流浪一样,在无意义和异常的地狱中过活,他渴望自由意志,却又害怕真正的自由,选择和行动,当他谈到采取具体行动的绝对必要性时,就被野蛮的恐惧吓住了,为此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造的微环境——地下室,在其中他“自由地”威胁阿波罗来主张自我。因为在外他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彻彻底底的悲剧来到了第二部分,从友谊悲剧进而到深层次的爱情悲剧。在惨淡聚会后与妓女丽莎一同过夜,地下室人居然陷入了高尚的悲哀中(想想都好笑)。他向她描绘了她一生的恐怖,描绘了一个田园诗般的家庭景象,热爱她的丈夫和孩子。丽莎感动而震惊,她抽泣了很长时间,将脸庞藏在枕头里。地下室人说话热情而真诚,但这一切都是“游戏”。他知道地下已经杀死了他所有的生活能力,他的所有感觉都是“幻象”和自欺欺人,他注定要遭受最可耻的,在这种意识无限放大的过程中,渐渐对丽莎的温柔转变成了羡慕、嫉妒、愤恨。什么“首先,我已经无法爱了,因为,我再说一遍,对我来说,爱就意味着虐待和精神上主宰一切。我一辈子都无法想象还会有另一种爱情,以至于发展到今天,我有时竟会认为,所谓爱情嘛,就是被爱对象自愿奉献对其实施虐待的权利。”真是寡廉鲜耻啊,爱,善良,纯洁会在注定的罪人中造成恶魔般的恶意,他不过是在为自己的罪报仇义人,看似一场通过爱情拯救堕落的女人戏码,到头来只是个浪漫笑话,这一刻他又成了“丑陋的人”邪恶而肮脏。

当我用激情洋溢的规劝话语从迷雾的黑暗里把一个堕落的灵魂拯救,你满怀着深深的痛苦,绞扭着双手,诅咒那纠缠着你的恶习;当你用回忆来谴责那健忘的良心,你向我讲述了一切遇到我之前的事情,你突然双手掩面,羞愧难当,万分惊恐,你洒下热泪淋淋,激动不已,满怀愤恨……等等,等等,等等。——录自尼•阿•涅克拉索夫的诗

  (tm此刻感觉满页充斥着一股恶臭)这个地下室垃圾疯子根本配不上纯洁的丽莎(觉得后期《白痴》里的娜斯塔霞有一些丽莎的影子)……地下室人真是凭实力与这阳光之下地面之上的人世做了一场决断,就在这一刻,仿佛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故事发展所有的情节,动机,地下室演说等诗意的表达也通通做一次决断,此后不再被困于地下,而是开始积极地入侵生活,像伊万一样去付诸实践,如心里纯洁的丽莎一般以非凡的朴素和天真来感知周围的现实,感知一切这世界的苦难与罪与恶。一系列悲剧,俄国的,世界的,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对的吧。也许……

  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嘞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疯子,白痴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五):世界以痛吻我,如何要我抱之以歌?

  译者关于身份认同的解读,地下室者也便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卑鄙者怯弱者暴怒者无能者失败者。如果只是身份认同的问题,那是否地下室者到了如今的时代,因为某个爱好即便是怪癖仍会找到志同道合者,是否就不再有其表述的心理矛盾了呢?对此我无法认同。我以为的地下室者并不想要身份认同,如果想要他完全有机会,这无法解释他对丽莎的羞辱,有某种更重要的东西支配着他的思想与言行,他想要身边人对他刮目想要被关注被称赞,并不是为了和他们成为朋友,相反他只是要显得自己的高大,他只是本能地想对抗这可恶的世界,以他的冷酷与高傲姿态。或者说如果只是以身份认同解读这部作品,那对于我是残忍的。

  陀夫在1875年《少年》的序言中写道地下室者的悲剧因素,这个悲剧因素就在于受苦难、自我惩罚、意识到更好的事物,而没有能达到它,而重要的是这些不幸的人们明确相信,大家也都如此,因此无需改好!有什么能支持变好的人们?奖赏?信仰?奖赏----没人给予,信仰-----没人可信仰!由此再往前一步,就是极端的堕落,犯罪(杀人)。

  什么能支持人变好?做个好人必定是为了点什么?

  如果这世界对于我尽是不公,周遭的人对我充斥着羞辱或冷漠,我会作何反应?既然做个好人必定为了点什么?没有信仰也没有好处,那我便也不再有理由去做个好人,我要以更大的恶意对待身边的人吗?究竟为什么要做个好人呢?“所有那些贤哲之士都异口同声宣称,人必须有某种正常的、某种高尚的愿望,其根据何在?他们又凭什么认定,人必定需要合乎理性的、有益的意愿呢?”

  《鼠疫》中塔鲁说,因为共情。

  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荒谬,人的存在之无意义后,我们仍选择做个好人,不是因为那有多崇高,不是因为那会带来奖赏,只是因为共情。

  军人推开他很过分,同学无视他很可恶,可是丽莎做错了什么?于是他也便成了施害者,他也深知自己的卑鄙可恶,可他仍要这样做,仍要恶语相向,仍要用五卢布羞辱丽莎,好显得,显得自己冷酷?如果他的住处没有那么不堪,如果他的生活没有那么窘迫,他还会对丽莎恶语相向吗?他仍会!他只是习惯了这样的生存方式!对自我的问题他洞若观火,却无法与之和解成为一个彻底的坏人。

  我无法理解他的蛮横,无法理解他的咄咄逼人,无法理解他的自以为是,无法理解他的暴戾。

  他自己也无法理解,所以他选择了地下室。

  我无法赞同黑格尔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我们总是认为人物品性的形成与其经历有某种必然关系,或者希望这样,以增加可预测性,可是相关性永远不代表因果律,所以我无法认同地下室者的冷酷遭遇决定了扭曲的他这样的观点,儿时亲人的伤害同学的伤害都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可是我们仍然是有得选的,我们可以选择以同样的冷酷高傲地回应这世界,我们也可以选择谦卑地抵抗这世间的不公,谦卑并不代表顺从,冷酷才是。而他选择的前者,可他却无法心安理得,如果一开始他就选择后者,至少,至少还有丽莎。

  萨特说,人总是有选择的自由,即便是不做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而正是因为有选择的自由,人就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最终选择了成为地下室者。

  读到许多处,仿佛看到某个极端的我,我憎恶不起来,我甚至感到怜悯,如同怜悯我自己。

  地下室手记的摘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

  132个笔记(微信读书生成)

  ◆ 第一章 地下室

  gt;> 我如今四十岁,可要知道,四十岁——这是整整一生啊;要知道,这已是风烛残年了。过了四十岁,再活下去,那可就有失观瞻、俗不可耐、恬不知耻了!谁能活过四十岁?——请你们真真切切、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来告诉你们,谁能活过四十岁吧:傻瓜和坏蛋。

  ◆ / 二 /

  gt;> 我之所以有罪,首先是因为在我周围的所有人中我的才智出类拔萃。

  ◆ / 三 /

  二二得四这样的所谓真理,也只不过是对定义的无聊重复罢了!

  gt;> 我主上帝啊,当我由于某种原因并不喜欢这些规律和二二得四的时候,这些自然规律和算术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 / 四 /

  gt;> 患者的享受就表现在声声呻吟中,假如他没有在这呻吟中得到享受,他也就不会呻吟了。

  ◆ / 五 /

  gt;> 我曾经有好多次——唔,比方说,深感委屈,就这样无缘无故、煞有其事地;可要知道,你自己也明白,有时候你会无缘无故地深感委屈,你这是在装腔作势,可最后你竟然真的感到自己的确受了委屈。不知何故,我一辈子都热衷于玩这套把戏,以致最终我竟难以自制。

  gt;> 一个人进行报复,那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正义的行为。也就是说,他找到了最原始的原因,找到了根据,那就是:正义。因此,他在所有方面都很心安理得,并且由于坚信自己正在做一件正当而又正义的事情,因而他就措置裕如、卓有成效地实施报复了。可我却看不出其中有何正义,也找不到其中有何美德

  gt;> 对象在悄悄挥发,理由在渐渐蒸发,罪魁祸首却找不到,欺辱变得不再是欺辱,而变成了天意如此

  ◆ / 六 /

  gt;> 我认识一位先生,他终生引以自豪的是,他是品拉菲特酒的大行家。他把这看作自己身上真正的优点,并且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临终时他不仅志得意满,而且欢天喜地

  gt;> 我将光风霁月地活着,得意扬扬地死去——这真是美极了,美透了!

  ◆ / 七 /

  gt;> 然而,人是如此热衷于构建体系,热衷于抽象结论,因此会随时准备存心歪曲真理,随时准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一个劲地维护自己的逻辑。

  gt;> 由于文明,人如果不是变得嗜血成性的话,那么至少变得比以往的嗜血成性更卑鄙、更丑恶。以往,他把血腥屠杀看作正义行为,因此心安理得地去消灭那些必须消灭的人;可如今,我们尽管认为血腥屠杀是丑恶的勾当,可我们仍旧在干着这丑恶的勾当,甚至比以往干得更多。哪种更坏?

  gt;> 世界上还存在着自然规律;因此他无论做什么,都根本不是依照本人的意愿,而是不由自主地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因而,只要发现这些自然规律,人就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也就会活得十分轻松自在。

  gt;> 要知道,人是愚蠢的,蠢得无以复加。

  gt;> 所有那些贤哲之士都异口同声宣称,人必须有某种正常的、某种高尚的愿望,其根据何在?他们又凭什么认定,人必定需要合乎理性的、有益的意愿呢?人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种独立的意愿,无论这种独立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无论这种独立会导致什么后果。而且,鬼才知道这一意愿是……

  ◆ / 八 /

  gt;> 因为一个人若是没有意愿,没有意志,没有欲望,那还是什么人呢?

  理性无法回答形而上学的问题,比如世界的本质,比如人生的意义

  gt;> 理性是好东西,这是毋庸争议的,然而理性却终究只是理性,只能满足人的理性能力,而意愿却是整个生命的表现,也就是人的整个生命,既包括理性,也包括一切内心骚动。

  人之为人即在于意志自由!

  gt;> 理性能知道什么呢?理性仅仅知道它已经知道的东西(有些东西,理性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这虽然并不让人快慰,但为什么不把它据实说出来呢?)

  选择的自由!

  gt;> 然而,我要向你们重复一百遍,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唯一的一种情况下,人才会故意地、自觉地渴望去干那甚至对自己有害的、愚蠢的,甚至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就是:为了有权渴望去干那对自己甚至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而不愿受到只许做聪明事这一义务的束缚。

  陀夫这里人的意愿应该是与理性相对应地概念类似于欲望,人的欲望不止物欲,还有内心的满足欲,内心的满足欲有时候会让人乐于奉献,物欲往往让人精于计算,欲望往往会与理性纠缠。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意志是邪恶的,是痛苦之源。

  gt;> 当然,要是愿意的话,意愿也是能够与理性和谐一体的,特别是如果不滥加使用,而恰到好处地运用的话。这不仅有益,而且有时甚至还值得称赞。然而意愿却极其常见地,而且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行我素地与理性分庭抗礼的

  gt;> 我甚至认为,人的最好的定义——这就是:一种长有两脚且忘恩负义的动物。

  gt;> 并向全世界散播诅咒,因为只有人才会诅咒(这可是人的特权,是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之处),须知他也许单靠诅咒就能如愿以偿,也就是真的深信他是人,而非钢琴的琴键!如果你们说,混乱也好,黑暗也好,诅咒也罢,这一切既然都可以根据表格计算出来,那么只要有预先推算的可能,就可以防止这一切,理性就会产生作用——那在此情况下,人就会故意变成疯子,以便抛开理性,而固执己见!我坚信这一点,并且对这一观点负责,因为须知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的确就在于,人无时无刻不在向自己证明,他是人,而非管风琴上的销钉!即便是间接证明,那也是证明;即便使用原始的方法来证明,那也是证明。这样一来,他怎能不犯罪,怎能不吹牛皮说,这种事情还从未有过,而意愿这东西暂时还只有鬼知道取决于什么……”

  ◆ / 九 /

  gt;> 不过,人却是一种思想轻浮、恬不知耻的生物,也许他就像棋迷一样,喜爱的只是达到目的的过程,而非目的本身。

  gt;> 在这一探寻过程中,不惜远渡重洋,牺牲生命,然而,上帝可以做证,不知为何他又有点害怕探寻到它,害怕真的找到它。因为他感到,一旦探寻到了,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探寻了。

  gt;> 而且你们为何如此坚定不移,如此郑重庄严地确信,只有一种正常的、正面的东西呢——简而言之,只有一种幸福才对人有益呢?在利益的问题上,理性是否出了差错?须知,也许人喜爱的不仅仅是幸福?也许,他也完全同样地喜爱苦难呢?也许,苦难对他来说,也相当有益,一如幸福那样?而人有时会酷爱苦难,酷爱到极点,这也是事实。

  gt;> 苦难——要知道,这就是意识产生的唯一原因啊。

  ◆ / 十 /

  如果宫殿不容指摘,让我宁愿活在地下室

  gt;> 你们深信那永远无法毁坏的水晶宫大厦,也就是说你们深信那既不能偷偷地对它吐舌头,也不能暗地里对它做侮辱性手势的大厦。而我呢,却害怕这样的大厦,也许就因为它是用水晶建造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毁坏的,还因为甚至都不能偷偷对它吐舌头。

  ◆ / 十一 /

  gt;> 海涅曾断言,真实的自传几乎是不可能的,人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肯定会大量撒谎。

  gt;> 据说,人一工作,就会变得心地善良、光明磊落。唔,这至少是一个机会啊。

  ◆ / 一 /

  对自我的求全责备导致自卑,自卑又导致对自我的厌恶,这种厌恶又要通过虚荣心的满足来弥补!

  gt;> 我时而鄙视他们,时而又认为他们远远高于自己。一个富有修养、作风正派的人,如果不是自己对自己无尽无休地求全责备,并在某些时候蔑视自己达到憎恶的程度,那他就不可能产生虚荣心。

  gt;> 在任何时代,一个作风正派的人都应该是胆小鬼和奴才。

  gt;> 真是八面玲珑,非同寻常!左右逢源于各种最最矛盾的感觉,本领多高!我那时就为此深感欣慰,而且至今仍抱着同样的想法。正因为如此,我国才会有这么多“豪放不羁的人”,他们甚至在极其堕落的时候也从来不会丧失自己的理想;虽然他们不会为这一理想动一动手指头,虽然他们是罪大恶极的强盗和窃贼,但他们依旧十分尊重自己最初的理想,而且内心非常诚实。是的,只有在我们这里,彻头彻尾的无耻之徒才可能完全内心诚实、品德高尚,与此同时,又丝毫不妨碍他仍旧是个无耻之徒。

  gt;> 那位军官后来被调到某个地方去了,至今我已有十四年左右没有见过他了。他,我的小鸽子,现在怎么样呢?他又在欺压谁呢?

  ◆ / 二 /

  有信,有望,有爱

  gt;> 有了信仰,有了希望,有了爱

  ◆ / 三 /

  gt;> 他们将一个孤苦伶仃、已被他们责骂得几成废物,但已经能够思考、对一切都能默默无言、别具只眼地观察的孤儿硬塞进了这所学校。同学们用满怀恶意、残酷无情的嘲笑迎接我,因为我与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相似。但我无法忍受他们的嘲笑,我无法轻易地与他们和睦相处,无法像他们那样彼此合群。

  gt;> 他们什么都不懂,对现实生活一无所知,我敢发誓,正是这一点使我对他们万分愤慨。恰恰相反,他们对于最显而易见、最引人注目的现实,却以荒谬绝伦的愚不可及来加以接受,而且他们在当时就已习惯于只崇拜成功了。对正义但却惨遭侮辱和迫害的一切,他们都铁石心肠、恬不知耻地一概加以嘲笑。

  ◆ / 四 /

  gt;> “中尉兹维尔科夫先生,”我开口道,“您知道吗,我痛恨巧舌如簧,痛恨巧舌如簧者和惺惺作态……这是第一点,而接下来就是第二点。”

  大家都深感震撼。

  “第二点,我痛恨风流韵事和风流成性之徒。尤其痛恨风流成性之徒!

  “第三点,我热爱真理、诚实和正直,”

  gt;> 而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多么渴盼和他们握手言欢啊!

  gt;> 我不遗余力地试图向他们证明,没有他们我照样能活得很好;可与此同时我又故意踏着靴后跟,让靴子咚咚地跺着地面。

  痛苦便在于仍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即便是自己鄙夷的人。

  gt;> 哦,要是你们能够知道我有着多么高尚的情感、多么深刻的思想,我又是多么有修养,那该多好!

  ◆ / 五 /

  gt;> 须知我原本是来扇耳光的,我是百分之百、万分之万要扇他耳光的!然而现在他们都销声匿迹了,并且……一切都云消雾散了,一切都截然不同了!

  ◆ / 六 /

  gt;> 有了爱情,哪怕没有幸福也可以生活下去。

  gt;> 你可知道,人会出于爱而故意折磨人?

  gt;> 而且,无论他们之间发生了多么激烈的争吵——也不应该请亲生母亲来当仲裁,更不应该相互揭短示丑。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仲裁。爱情是上帝的秘密,无论夫妻俩发生了什么事,所有外人都应该对此闭目塞听。这样爱情就会更神圣、更美好。

  gt;> 自己首先必须学会生活,然后才能去指责别人!

  ◆ / 七 /

  gt;> 你在这里出卖的是什么?被奴役的是什么?是灵魂,灵魂,你无法主宰的灵魂,你让灵魂连同肉体一起全都受人奴役!你把自己的爱情奉献给任何一个酒鬼去肆意糟蹋!爱情!

  我比妓女都要更悲惨

  gt;> 可是,真理已经在惶惑不安背后闪闪发光。这烦人的真理!

  ◆ / 八 /

  gt;> 我为此笑逐颜开,在借据上签字时摆出一副豪放不羁的架势,满不在乎地告诉他,说我昨天“和几个朋友在Hôtel de Paris饮酒作乐;是欢送一个同学,甚至可以说是我童年的一个朋友,而且您知道吗,他是一个花天酒地的人,从小娇生惯养——唔,当然啰,出身名门,广有家财,前程似锦,又机智,又可爱,您可知道,他还是个攀花折柳的高手。我们喝光了另要的‘半打’,而且……”须知,这没什么;所有这一切都说得极其轻轻松松、随随便便,而且扬扬自得。

  gt;> 只需寥寥数语,只需那么几句田园牧歌式的话(何况这田园牧歌还是矫揉造作的、照搬书本的、生编硬造的),就立刻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改变一个人的灵魂。这就是少女的纯真!这就是天真无邪的土壤!

  gt;> 他会望着我,长久地、深深地叹气,仿佛要用这声声叹气来测量我道德堕落的深度

  ◆ / 九 /

  gt;> 其实我心里明白,我完全无需喝水,也完全可以不用弱微微的声音嘟囔。但是,为了挽回面子,不得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故意装腔作势,不过那阵歇斯底里大发作倒是真的。

  心中揣摩着对方的恶意,甚至想杀死对方!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gt;> 为了报复她,我暗暗发誓,在整个这段时间里一句话也不跟她说。“她就是这一切的祸端。”我心想。

  我们闷声不响,持续了五六分钟。茶放在桌子上,我们都没有碰:我是故意不愿先喝,以此使她更感到难堪,而她又不好意思自己先喝茶。她满怀忧伤、大惑不解地看了我好几次。我却执拗地沉默不语。主要的受难者,不消说,还是我自己,因为我清清楚楚地意识到,这种愚蠢的迁怒于人是多么可恶、多么卑鄙,但与此同时,我又怎么也无法控制住自己。

  gt;> 我们闷声不响,持续了五六分钟。茶放在桌子上,我们都没有碰:我是故意不愿先喝,以此使她更感到难堪,而她又不好意思自己先喝茶。她满怀忧伤、大惑不解地看了我好几次。我却执拗地沉默不语。主要的受难者,不消说,还是我自己,因为我清清楚楚地意识到,这种愚蠢的迁怒于人是多么可恶、多么卑鄙,但与此同时,我又怎么也无法控制住自己。

  gt;> 我们闷声不响,持续了五六分钟。茶放在桌子上,我们都没有碰:我是故意不愿先喝,以此使她更感到难堪,而她又不好意思自己先喝茶。

  gt;> 在这本来就愚不可及的时刻,对着一个像我这样本来就愚不可及的人,实在不该从这件事说起。对于她这种愚钝和不必要的直率,我的心甚至都因怜悯而酸痛起来了。然而,在我心中某种丑恶的东西又立即彻底吞噬了我的怜悯之情;甚至还有加无已地煽动我:让世上的一切都完蛋吧!又过了五分钟。

  勇者发怒,拔刀向更强者,怯者发怒,拔刀向更弱者”鲁迅《华盖集》

  gt;> 人家侮辱了我,所以我也要侮辱别人;人家把我当成一块抹布,所以我也要显示一下自己的神威……

  gt;> 权力,我那时需要的是权力,需要的是游戏,需要的是得到你的眼泪、你的屈辱、你的歇斯底里——这些就是我当时需要的东西!须知当时我自己也承受不住了,因为我是个窝囊废,被吓得心惊胆战,鬼知道我为什么傻乎乎地把地址给了你。后来,我还没回到家里,就为了这个地址,把你骂了个狗血喷头。我之所以憎恨你,是因为我当时对你撒了谎。因为我只不过是说着玩玩,听凭大脑想入非非,告诉你吧,而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你们全都见鬼去,就是这样!我需要的是安宁。为了不让人打扰我的安宁,我情愿只要一戈比就立刻把整个世界卖掉。是让整个世界见鬼去呢,还是让我喝不成茶?我会回答,为了让我能永远喝上茶,就让整个世界都见鬼去吧。你是知道这一点,还是不知道呢?唔,而我却知道,我是一个下流坯,一个恶棍,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一个懒鬼。我这三天来一直惶惶不安,就是怕你来。你可知道,整整这三天里我最惴惴不安的是什么吗?那就是,我当时曾在你面前充足了大英雄,而在这里你却突然看到我穿着这件破兮兮的睡衣,穷得叮当响,鄙陋不堪。我刚才对你说,我并不因自己的贫穷而感到难堪;那么,你现在就该知道,我深感难堪,难堪至极,也害怕至极,甚至比偷东西还更难堪、更害怕,因为我这人虚荣心极重,重得就像被人剥了皮,一碰到空气就剧烈疼痛。难道你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了,因为你正好碰见我穿着这件睡衣,像只疯狗一样扑向阿波罗。一个让人复活者,一个过去的英雄,竟然像一条乱蓬蓬的癞皮狗一样扑向自己的仆人,而那个仆人却在嘲笑他。而且我还像个受了侮辱的娘儿们一样在你面前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为此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还有,为了现在我向你承认的这一切,我也同样永远不会原谅你!是的,你,只有你一个人必须为所有这一切负责,因为刚巧被你碰见了,因为我是个混蛋,因为我是世界上所有虫豸中最卑劣、最可笑、最渺小、最愚蠢、最嫉妒成性的虫豸,其他的虫豸一点也不比我好,但鬼知道他们为什么从来就不感到羞愧;而我一辈子却要为每一个虫卵怄气——这正是我的一大特点!你对我说的这些什么也不懂,这与我又有什么相干!至于你这个人,至于你会不会死在那里,这和我又有什么相干,啊,什么相干?而且,你是否明白,现在我把这一切都告诉你之后,我将会憎恨你,因为你待在这里并且听到了我的话?须知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会这样和盘托出,而且也只有在歇斯底里的时候!……那你还要什么呢?经过了所有这一切以后,你为什么还要挺在我面前,折磨我,且赖着不走呢?”

  gt;> 这时,她猛地扑到我身边,双手搂住我的脖子,并且痛哭起来。我也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我还从来没有这样哭过……

  gt;> “别人不让我……我没法做……好人!”我泣不成声地说道,然后我走到沙发边,一头扑在沙发上,在真正的歇斯底里中号啕大哭了足足一刻钟。她紧挨着我倒了下来,紧抱着我,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紧抱着我。

  将面具撕开把最本真的自我曝露给一个人看,的确会感到羞愧!若是不羞愧,又何必带着面具生活呢!

  gt;> 我为何感到羞愧呢?

  gt;> 我的上帝!难道我在那时就已羡慕起她来了?

  gt;> 没有操控别人的权力和虐待别人,我可真是没法活……

  “这世上的一切都关乎性,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利!”——王尔德

  gt;> 正因为我羞于抬头看她,因此当时我的心才陡地冒出并燃起另一种感情……一种掌控和占有的感情。我的两眼燃起了熊熊欲火,我紧紧地抓住她的双手。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憎恨她,又是多么迷恋她啊!一种感情增强了另一种感情。这几乎就像是一种报复!……她的脸上最初流露出一种困惑莫解甚至是惊恐万状的神情,不过一闪即逝。她心花怒放、热情似火地拥抱着我。

  ◆ / 十 /

  gt;> 在我刚才那种几乎没有对象的憎恨中,现在又增加了一种对她个人的、饱含嫉妒的憎恨…

  gt;> 我知道,人家会对我说,这是无法想象的——变成一个像我这样凶狠、愚蠢的人,这是无法想象的;也许人家还会补上一句,不爱她或者至少不珍惜这份真情,这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就无法想象呢?首先,我已经无法爱了,因为,我再说一遍,对我来说,爱就意味着虐待和精神上主宰一切。我一辈子都无法想象还会有另一种爱情,以至于发展到今天,我有时竟会认为,所谓爱情嘛,就是被爱对象自愿奉献对其实施虐待的权利。

  gt;> 她到这里来根本不是为了听怜悯的话,而是为了爱我,因为对一个女人来说,爱情也就是一切,包括一切复活,一切摆脱任何灭亡的获救,一切再生,除此以外,不可能再有其他表现形式。

  gt;> 我做出了这件残酷的事,虽然是有意的,但并非出自内心,而是出于我那颗愚不可及的脑袋。

  gt;> “为什么?跪在她面前,痛加忏悔,放声大哭,吻她的脚,哀求她原谅!我就希望这么做;我心如刀割,痛不欲生,我永远、永远也不会麻木不仁地回忆起这一时刻。然而——为什么呢?”我心里想着,“难道就因为我今天吻了她的脚,明天也许便不会憎恨她了?难道我能给她幸福?难道我今天不是又一次——第一百次认清了自己价值几何?只怕我会把她活活折磨死!”

  gt;> 那不是更好吗,如果让她现在带着屈辱永远离去?屈辱,这可是一种净化剂;这是一种最辛辣、最痛苦的意识!明天我就可能玷污她的灵魂,使她心力交瘁。而屈辱从今而后将永远不会从她心里消失,而且无论将来等待她的是多么肮脏的污泥——屈辱将会提升她的精神、净化她的灵魂……用憎恨……嘿……也许,还有宽恕……不过,这一切真会使她感到轻松些吗?”然而,实际上,我此刻已经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无聊的问题:哪一个更好些——是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苦难?请问,哪一个更好些?

  gt;>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屈辱和憎恨大有益处的说法一直志得意满,尽管我自己当时几乎由于愁肠百结而病倒。

  gt;> 小说里一定得有英雄,而在这里却故意集结了非英雄的一切特征

  gt;> 如果我们瞎胡闹的要求得到贯彻执行,那我们就将会更糟。唔,你们就试试看吧,唔,比方说,给我们更多的独立自主,放开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的双手,拓展我们的活动空间,减少对我们的管束,于是,我们……我敢保证:我们就会立即请求重返管束的状态之中。

  gt;> 至于说到我本人,那么须知我只不过是在我的生活中把事情推到极端而已,而你们却连我的一半都不敢达到,并且你们还把自己的怯懦当作明智,聊以自慰,自欺欺人。因此,我也许比你们活得更“活生生”一些。请你们更仔细地瞧瞧吧!要知道,我们甚至都不知道,那活生生的生活现在究竟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

  我们被某种有意识或无意识观念所塑造,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自由?我们热爱的憎恶的尊重的蔑视的,都是被教会的,如果生于荒野之境,我们又是否能知道所谓荣耀所谓使命所谓体面呢?我们或许都是某种投射,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又是否有选择的自由呢,选择哪种价值体系的自由?我们总是可以选择行恶或者行善,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我们又真的了解吗?是否这一切只不过关乎某种利益?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接受的信息是对的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信仰的那套价值体系是善的?我们总言要顺应时代,我们总羡慕时代选中的人,唯恐与时代相悖!我们竭力被同化,我们担忧格格不入!

  gt;> 如果让我们单独留下,远离书本,我们就会立即陷入歧途、惊慌失措——我们将无法搞清,我们追随什么,我们依靠什么,爱什么和恨什么,尊重什么和蔑视什么。我们甚至连做人——做一个真正的、有着自己血肉的人——都会感到有一种不堪承受之重;我们将对此深感羞愧,视为奇耻大辱,并且竭力成为某种主观臆造的一般性的人。我们都是死胎,而且我们早已不是由那些生龙活虎的父亲所生,我们对此越来越兴高采烈。我们对此兴致勃勃。无需多久,我们就会设法从观念里诞生。

  ◆ 译后记 身份焦虑与身份认同——关于《地下室手记》

  gt;> 只有我一个人写出了地下室的悲剧因素,这个悲剧因素就在于受苦难,自我惩罚,意识到更好的事物,而又没有可能达到它,而重要的是这些不幸的人们明确相信,大家也都如此,因此无须改好!有什么能够支持变好的人们?奖赏,信仰?奖赏——没人给予,信仰——没人可信仰!由此再往前一步,就是极端的堕落,犯罪(杀人)。

  gt;> “地下室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第一个思想者的形象,他是一个“以进行意识活动为主的人物,其全部生活内容集中于一种纯粹的功能——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gt;> 身份“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源出于拉丁语statum,即地位。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如已婚、中尉等)。而广义上——即本书所采用的的意义——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g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阶层的演变,贵族的衰落,中产阶级的上升,特别是专业团体和无产阶级的壮大,公共领域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受到亚历山大二世立法的影响。俄国确实在向现代国家的路途中开始迈开了大步。”这具体表现为:工业加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教育越来越普及,进入城市和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以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公共媒体逐渐增多,社会出现了急剧变化甚至常常变化不定,从而导致传统社会那种稳定的生活和人的稳定身份的消失。与此同时,由于大改革带来的大开放,资本主义观念强力传入并迅速扩散,西方各种思潮也趁机纷纷涌入,而俄国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巨大的震荡和冲击,完全无能为力,甚至土崩瓦解。因此,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社会既空前活跃又空前混乱,人们的精神既空前开放、广收博纳,也因此往往无所适从而空前迷茫,整个社会信仰失缺、道德失范,各种思想自行其是,人们不知所从。再加上不断变化的社会导致人的身份不断变动,使人越来越不能摆脱他人的影响,但又无法信任他人,反倒在对他人的种种疏离和戒备中滋生敌对和仇恨,渴望重建规范、秩序、和谐,但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中却孕育了更多的暴力、危险和不稳定。在此日新月异、变化无定地走向现代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越来越丧失自我,越来越难以确定自己的身份,身份焦虑与身份认同的种种问题随之出现,《地下室手记》于是应运而生。

  gt;> 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的确就在于,人无时无刻不在向自己证明,他是人,而非管风琴上的销钉!

  gt;> “家庭生活”本已使他身份尴尬,颇为孤独,同学们满怀恶意、冷酷无情的嘲笑与冷漠,使他无法认同学校集体,进一步加深了他的身份焦虑,更使他离群索居,以战战兢兢、异乎寻常的外表高傲来保护自己,并且选择了扮演更突出的或更有价值的身份以自我展示,即向外界展现自我的优越性或独特性,将自我投射到某种理想的身份之中——发奋学习,成为优秀学生,从而高人一等,改变自己的地位:“为了摆脱他们的嘲笑,我有意开始尽我所能更好地学习,并终于在同学中名列前茅。这使他们大为震撼。这也使他们大家都开始慢慢明白,我早已在阅读他们视为畏途的书籍,并且懂得了他们闻所未闻的知识(这些知识并未列入我们的专业课程)。他们惊异莫名而又颇为嘲笑地看待这件事,但精神上却心悦诚服,何况连教师们也对我青眼相加。”

  gt;> 然而,人际交往光靠成就是不够的,何况,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平庸、俗气的环境

  gt;> 我要求他同周围的人高傲地彻底一刀两断。

  gt;> 这种尝试使得他更加小心谨慎,从此惯于“孤身独处”,并试图用读书这外来的感觉来抑制住内心中不断累积的愤懑,但是青年毕竟想活动活动,于是便突然陷入阴郁的、地下的、卑劣的堕落之中。

  gt;> 这个‘下流坯’兹维尔科夫将会怎样盛气凌人、冷若冰霜地迎接我;笨蛋特鲁多柳博夫将会怎样带着冥顽不灵、无法抵抗的蔑视望着我;小虫豸费尔菲奇金将会怎样寡廉鲜耻、丧心病狂地嘲笑我,以讨好兹维尔科夫;而西蒙诺夫将会怎样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并且鄙视我卑劣的爱慕虚荣、畏首畏尾

  gt;> 这个‘下流坯’兹维尔科夫将会怎样盛气凌人、冷若冰霜地迎接我;笨蛋特鲁多柳博夫将会怎样带着冥顽不灵、无法抵抗的蔑视望着我;小虫豸费尔菲奇金将会怎样寡廉鲜耻、丧心病狂地嘲笑我,以讨好兹维尔科夫;而西蒙诺夫将会怎样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并且鄙视我卑劣的爱慕虚荣、畏首畏尾

  gt;> 此时此刻,立马起身,离开餐桌,拿起帽子,一声不吭,一走了之

  gt;> 阿兰·德波顿更具体地谈道:“与古人或与其他地域的人相比而显现出的富裕,并不能长时间地使我们开心。只有同那些一起长大的同伴、一起工作的同事、熟识的朋友,或是在公共场合与那些有认同感的新知相比较时,如果我们拥有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gt;> 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谈到《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他自己什么都清楚。例如,他懂得他对自己所处时代和自己社会圈子的典型意义,他给自己(内心状态)做出心理甚或精神病理的冷静判断,他了解自己意识的性格特征、他的滑稽可笑和他的悲剧性,他知道对他个人可能做出的种种道德品格上的评语,如此等等”

  gt;> 您渴望生活,并且自己用混乱不堪的逻辑来解决生活问题。您举止多么轻狂,多么令人厌恶,但与此同时,您又多么提心吊胆!您胡说八道,并以此沾沾自喜;您言语粗鲁,而自己又无休无止地为此担惊受怕,请求原谅。您要人家相信,您天不怕地不怕,与此同时,您又对我们的意见阿谀逢迎。您要我们相信,您恨得咬牙切齿,与此同时,您却大说俏皮话,逗我们发笑。您知道您的俏皮话并不俏皮,但您显然认为它富有文采而自我陶醉。您也许真的受过苦难,然而您丝毫也不尊重自己的苦难。您也掌握了真理,可您却缺乏高风亮节;您出于渺不足道的虚荣心,拿您的真理到处炫耀、出乖露丑、大做交易……您确实想说出点什么来,然而,却由于内心恐惧而藏起了至关紧要的话,因为您没有和盘托出的毅然决然,却只有厚颜无耻的胆小如鼠。您夸耀意识,但您又总是摇摆不定,因为您虽然也在困心衡虑,但您的心灵却已被淫逸放荡所腐蚀,而没有纯洁的心灵——也就不会有完全的、正确的意识。”

  gt;> 一个甚至试图在自己的屈辱感中寻找享受的人,难道会、难道会多多少少尊重自己吗?

  gt;> 我”似乎永远搞不明白自己是善是恶,有什么目的和希望,爱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

本文标题: 《地下室手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6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推理要在本格前读后感锦集思考的技术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