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万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呼兰河传》精选点评:●0928–想去呼兰河看看了●几个人物的生活勾画出一副100年前中国农村的生活花卷,那些质朴、愚昧、麻木的人耐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万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精选点评:
●0928–想去呼兰河看看了
●几个人物的生活勾画出一副100年前中国农村的生活花卷,那些质朴、愚昧、麻木的人耐受地活着。 想起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但她写出来的那些淳朴生活,虽然困苦但透着欢快。
●世间多有那些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觉得荒凉到没救的废园里,哪年开春说不定又长了新草;看似蓬勃如朝阳的姑娘,却突然死在了哪一天的夜里。如实如幻的迷信愚昧和世故人情,流淌在孩童的记忆里,无须过度修饰与加工,村庄的故事自然浮现在萧红的字里行间,永远流浪在呼兰河畔。
●全书基调有点悲凉,或许更适合我这种天生悲观体质的人读吧…… 改写一下书中的语句:郭庄这小村庄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岁月沧桑,物是人非……
●老城里的贫民聚处,是尘世气息最炽烈顽强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早早放下向往,依本分和名分,怀着秘诀般的忍耐,仅得到苦涩的长寿。 逆来了,顺受了。 不向前,也不回头。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河山依旧,“我”寂寞的童年、沦丧的乡土和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人事,如烟尘划过了,诉诸笔墨的只有却道天凉好个秋。
●细腻的描写,内容朴实,很平和的感觉,却能一次次打到心里。时代的悲哀,好好的人能逼死啊。萧红和祖父一起的快乐时光,勾起些童年记忆,美好祥和。祖父去世后,应该也是萧红颠沛流离的开始……
●20190118 重启@微信读书 20190122 结束
●读着读着倒是改变了对于一些“名作”的看法。以前总是因为它们的名气产生抵触心理,以后也许会多看看这些以前避开的书籍。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比八卦多一点的萧红,感觉还挺不错的。
●看了两遍才有点儿感觉,能够感受到作者童年时光难忘的记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只有两句摘抄
看之前想象着是多么恢弘多么跌宕起伏的小说,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更接近于散文式的自传体小说。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描述充满了童真童趣,却也实在凄凉。不仅是因为反反复复出现的“凄凉”,还因为这些被封建传统深深束缚着的小人物。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的永生,默默地死去。
1.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2.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真糊涂是幸福的,假糊涂是痛苦的
在哈尔滨上大学那会儿,我就一直在想要不要去呼兰看一看萧红故居,犹豫再三,基于乡下地方太偏僻当天去当天未必能回来,就没敢去。 但这在我心里缠绕成结。 这两天跑新华书店,便随手翻了《呼兰河传》,发现序有很多语句直击我心(茅盾写的)。基于有始有终,停下了正在读的《季羡林谈人生》一口气把这个淹溺在封建思想的乡下小故事看完了。 小时候在东北的各种嬉戏与书里小萧红的生活,不免有很多相似之处。拉大锯的童谣,院子里的植作,幼时令人窝火的恶作剧,冬天硬邦邦的冻梨,还有一个总逗小孩要零食的大爷。这些让我不免想起杨绛先生说过的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书读的越多,电影看得越多。越能看到重叠在一起的地方,也因此渐渐达到融会贯通。 在这封建与剥削的压迫中除了因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这件事倒是让我明白了季老所说的“真糊涂是幸福的,假糊涂是痛苦的”这句话。
因此我也同样虔心默祷上苍,今后再也不要让真糊涂进入我身,我宁愿一生背负假糊涂这一个十字架。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呼兰河
黑龙江的中部,松花江有个支流是呼兰河,蜿蜒而静谧,夏常降雨,冬愈结冰。一百多年前,萧红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以回忆记载了一部绮丽的《呼兰河传》,使这条河闻名于世。
图片来源:网络读这部小说最大的感受便是“荒凉”。
天地是荒凉的。泥坑被雨水浇过,变成了泥河,泥河水蒸发变成了泥地,吞噬了拉车的马;到了冬天,严寒把大地冻裂了,把人的手也冻裂了,井被冻住,天空是灰色的。
人是荒凉的。10几岁的“团圆媳妇”遭受暴力、被驱鬼、洗滚烫的热水澡,这一切只因为愚昧的婆婆“教育”她,最终团圆媳妇死了,也仅成了街坊四邻的谈资而已。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一百多年过去了,希望这座小城的那半段故事不再发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裸露的灵魂
萧红是一个我听闻很久但从未碰触其作品的作家,学术界也将这本书籍认为是萧红的长篇自传小说。有人说萧红的心是孤寂的,也有人说她的内心是丰盈的,整本书读罢,仿佛让我看到萧红裸露的灵魂,了解萧红的背景后,让我意识到,也许不仅她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她的内心更是荒芜的,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写实的众生百相 萧红回忆着小城的街道,热闹非凡的庙会野戏,家里物件的摆设,祖父与自己的后花园,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边缘人物二伯以及兢兢业业谋生的冯歪嘴子等等,对于了解农村状态的人来说,这些人物以及事件总让人觉得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人们会为家人驱除病魔请人跳大神,会尽力为死去人们购得体面的纸人,也会为小团圆媳妇流下同情的泪水,但现实也会告诉我们,跳大神不过是因为人们迷信,扎彩铺制作精良也难以掩盖工作坊的的寒酸凄凉,而那廉价的泪水在无知愚昧面前又不免显得可笑,好能好到何种程度,坏又能坏到何种地步,不过是在时间的洪流中,呼兰河城的人们一天又一天过着日子而已。 没有人去填陷了无数次马的泥坑,没有人指出跳大神的滑稽可笑,没有人给予小团圆媳妇适时的呵护,是冷漠吗?我想不是,困囿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又有几人能看透。“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下了就睡觉”,众生百相,众生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相。 二、情感的冷暖交织 小城人们对待小团圆媳妇的态度,二伯与周遭环境的疏离,人们对冯歪嘴子的传言,萧红以外人的视角勾勒出了当时人们的荒诞,不禁让人疑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才会有这样嗤笑世人愚昧无知的清醒啊。同时,萧红表达了对祖母的不喜欢以及整本书对她父母描写的刻意缺失,这是萧红内心荒凉的一部分来源,所幸,还有后花园以及祖父给萧红带来暖的关怀。“要离去的人被大自然无声无息地带走,而活着的人依然在世上经受着风吹雨打。”萧红可贵的地方在于,仅仅通过文字,我们就已经能感受到生活的苦闷,也同样透过文字,体会到萧红与祖父之间弥足珍贵的情感。 三、语言的诚挚动人 萧红写这本书时已经到了她人生的较后阶段,是以成人的笔触回忆着幼年的往事,以儿童的口吻描绘着呼兰河城的人、事、物,这时的她再回忆童年时,有期盼也有撕开伤疤的无奈。人们成人后为什么总会回忆童年呢?萧红给了我答案,因为童年没有功利,故乡没有世俗。我记得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短评,“萧红的回望始终是带着都市的遥远印痕的,是掺入个人经历与情感后的变形了的乡土。”这样的总结太过贴切,无论再过几年几载,我们对童年故乡的感情都是真诚可贵的,萧红的伟大在于,即使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苦楚,也会在作品里透露出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幼孩的口吻询问着祖父,这些交流在我看来,不只是萧红写作时的回忆,更是对过往的祭奠。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呼兰河传》读书记录
摘录: ◆ 第4章 >>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 ;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外人绝对看不出来是他家已经没有了父亲或是失掉了哥哥,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是关起门来,每天哭上一场。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随着当地的风俗的大流,逢年过节的到坟上去观望一回。二月过清明,家家户户都提着香火去上坟茔,有的坟头上塌了一块土,有的坟头上陷了几个洞,相观之下,感慨唏嘘,烧香点酒。若有近亲的人如子女父母之类,往往且哭上一场;那哭的语句,数数落落,无异是在做一篇文章或者是在诵一篇长诗。歌诵完了之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也就随着上坟的人们回城的大流,回城去了。
回到城中的家里,又得照旧的过着日子,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之极,躺在炕上就睡了。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地就都这样地过去了。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所以没有人看见过做扎彩匠的活着的时候为他自己糊一座阴宅,大概他不怎么相信阴间。假如有了阴间,到那时候他再开扎彩铺,怕又要租人家的房子了。 ◆ 第5章 >>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 第8章 >> 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就说西洋人吧,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但也不过是蓝瓦瓦地有点类似猫头鹰的眼睛而已,居然间冒了火的也没有。眼睛会冒火的民族,目前的世界还未发现。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就是磕完了头站起再看着,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比方女子去拜过了娘娘庙,也不过向娘娘讨子讨孙。讨完了就出来了,其余的并没有什么尊敬的意思。觉得子孙娘娘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子而已,只是她的孩子多了一些。
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 “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
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 ◆ 第10章 >>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 第13章 >> 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