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23 08:33: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唐诗综论》是一本由林庚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唐诗综论》精选点评:●当时为了转专业看的,但还是收获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见解。●虽然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说李白那一篇尤其严重,但是学术

《唐诗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诗综论》是一本由林庚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综论》精选点评:

  ●当时为了转专业看的,但还是收获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见解。

  ●虽然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说李白那一篇尤其严重,但是学术性依然很强,对“盛唐气象”的标举可谓眼光独到,影响深远。对一个诗人的评价善于放在整个历史文学发展中考察,时势造英雄,很有启发。一边读,一边狂点头的我也是图书馆的一股清流啊@_@

  ●疯之前先把它评了,太学术,积淀不够估计得多啃几遍。

  ●研究的很细致深入

  ●额。。。。。。。不记得了,羞愧

  ●多有裨益

  ●内在情绪

  ●林庚先生说,我们对于这语言上最初的启示乃觉得有更深厚的意思,它的无凭使我们领会到艺术起源所带来的喜悦,那仿佛是一个预言出现在美的世界上。

  ●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学说来分析唐诗的产生和发展,虽然有道理,但感觉真是很别扭。

  ●大家之作,但相比施蛰存《唐诗百话》还是显得文字功底较弱、内容较少。可供参阅。

  《唐诗综论》读后感(一):题目

  刚开始有些难看入,从《唐诗的语言》开始喜欢起来,是真的深入浅出。难得的扎实又看起来不觉得很沉的学术干货。最喜欢《说“木叶”》与谈诗稿中的《君子于役》、《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几篇,很有点化而惊的感觉,妙极!很喜欢

  《唐诗综论》读后感(二):律诗富丽 绝句空灵 五古沉着 七古豪放 品唐诗之美

  谈吐清新,虽然开卷并没有对陈子昂那部分产生很大兴趣,但是慢慢读来确实有新的体悟。“盛唐气象”被普遍认同,而唐诗高潮的发生及其原因也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些不长的文并没有被限制成生硬的论文,更多感性在里面,自然不是恢弘巨制,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启发的。李绅的《古风》被评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的一篇作品,能够看到林庚先生的论述角度。

  《唐诗综论》读后感(三):读唐诗综论

  《盛唐气象》《诗人李白》都是林先生的杰作,好自然好,但偏爱更多的却是其他篇幅短一些的,如《说“木叶”》、谈诗稿等篇。说木叶这一篇,高中时作为课文就学习过,当时未必能够体味,现在重读觉得获得了很多启发,关于字词的准确表达方面尤其如此。木叶一词真是遇见了知音。同类的《青和绿》则比较可惜,没有如木叶篇展开,略差点意思。

  近日读周作人先生和俞平伯先生的通信集,1925年6月18日周致俞说到《野有死麕》“…死鹿白茅究竟什么意思,与这私情诗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不能臆说…”我想,如果周先生看到本书《野有死麕》篇,恐怕会觉得“最有意思”吧。不独这一篇,谈诗稿诸篇都很有意思,论述常有洞见,常常超出了讨论的诗章本身,有求取其普遍意义的意思,文字呢又极富诗意,毕竟林先生诗人风骨,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篇,读来难道不也是一篇极好的美文?

  《唐诗综论》读后感(四):《唐诗综论》之“盛唐气象”

  《唐诗综论》一书,我虽读得断断续续,加之囫囵吞枣,但也总算读下来了。不得不叹服于林庚先生的浑厚的学识以及深刻而精细的诗歌体悟。而其中,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便是“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唐诗高潮”板块的第二篇,也是非常出名的一篇文章。其中又包括“盛唐气象是反映盛唐时代的”、“盛唐气象与陈子昂”、“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格的艺术形象”、“《沧浪诗话》论盛唐气象”、“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这六个板块。比较全面和丰富的对盛唐气象进行了阐述。在这里我想尝试着进行一个概括和内化。 首先,“盛唐气象”中,“盛唐”二字已经划定气象大致形成的时间。书中引《河岳英灵集》道:“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可见,"气象"和"风格"的孕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为何偏偏在盛唐"始备"呢?唐代最开始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解放出来才能建立的,但又不乏会受到一些残余的门阀势力和诗歌中残留的齐梁影响。初唐经历了约一世纪,政治更为开明,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她发展了科举制度,为各地士大夫分子开辟了参与证权的方便之门,自西魏以来在政治上、经济上掌握特权并垄断中央证权的关陇贵族集团于是完全失势,促进了封建社会的上升和发展。使得更多有才能的寒士能参与政治,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而到盛唐时期,政治制度更为成熟和完善,社会开明,展现出人们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和更为浪漫爽朗的精神。为“气象”形成提供了社会政治基础。而关于“气象”,林庚先生引唐皎然《诗式》中的“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和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中的“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等来阐述,可见气象应该是“深入浅出”三言两语就抵得无尽言说的“氤氲浑厚”。它不单属于某位诗人,更是历史朝代背景下的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展现。而盛唐气象的本质是一种“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其次,林庚先生还在书中从纵向的历史角度进行审视。追溯从建安风骨到陈子昂的传统,寻找线索脉络。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也总结道“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可见,唐人对建安风骨是持认同和自觉继承的态度的。尤其建安风骨中的“自由奔放爽朗的精神实质和蕴含的解放的力量”更是成为盛唐气象的“骨干”。然而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两者诗歌的具体感情基调却深有不同。建安风骨更多的是一种荒凉慷慨的悲歌本色,但盛唐却更显意气风发,蓬勃明朗。同时两者还有不同在于“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盛唐气象下,诗歌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典型的意义。在《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中,提到了绝句、律诗、古体等的发展与高潮,诗体的发展更为成熟和自然流露,再如《唐诗的语言》一篇中也提到了诗歌语言诗化发展下,唐代诗歌语言的精炼灵活和形象性的丰富。自然更意蕴伸长,内涵丰富,担得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浑厚之感,也可以理解为“肌肉”的补充。 除此之外,《唐代四大诗人》一篇,也可以看成盛唐气象之下,不同典型诗人的对比。王维是“全面的典型”,主要反应了盛唐时代已经得到的东西,李白是“时代高潮上产生的一个集中典型”,主要追求盛唐时代可能会得到的东西。杜甫则是“盛唐诗歌的集大成者又是盛唐诗坛的谢幕人”。但无论风格怎样,三位诗人都共同表现出盛唐时代盛唐气象下蓬勃积极的青春旋律。 关于盛唐气象的感知,更像是一个审美范畴,浑厚,蓬勃,青春积极都是一种感知。但林庚先生令我非常敬佩的一点是其举例的精辟和准确。同样说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同销万古愁”不能仅仅停留在愁之多,愁之长的理解,而要体会其背后浑厚的气象和丰富的内涵,感受其语言文字情感的饱满充沛。同样林庚先生又举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进行比较,它的愁同样多和长,但是一副“可怜相”,和李白的愁截然是两个风格。对比之下,更能理解饱满充沛,充满积极气势的盛唐气象。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整理和收获,越总结越觉得还有很多关于“盛唐气象”值得去挖掘和思考的地方。希望日后有所补充和深化。

  《唐诗综论》读后感(五):林庚《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读后

  林庚《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读后

  李北源

  初识林庚先生,是高中课本的《说“木叶”》。林先生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以“袅袅系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入题,谈“木叶”、“落木”“树叶”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诗歌中艺术形象的表达却各有擅场。甫读此文,大开眼界,不由感慨古代诗歌的一字难易,无怪乎郑谷有一字师的佳话,贾岛苦心于“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亦佩服林先生对中国诗歌的广见博识,游刃有余。

  之后,偶然发现商务印书馆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系列中有林先生的《唐诗综论》,欣喜拜读,却未免失望。原因在于林先生后期的诗论作品,有两大特色:一是感情过于充沛。梁任公先生说写评论文字笔端要常带感情,方能感动读者。但学术文字却不能激情四射。林先生的《盛唐气象》《诗人李白》两大论文名篇,在业内颇受推崇,甚至有格局一新的评价。于后进读来,却热情太盛,荷尔蒙太多,作者似乎陷入了唐代磅礴大气的诗歌创作黄金年代,融入了诗人李白浪漫不羁的一生,这种写法使我这种冷淡的读者,觉得文章的中立性不够,不太客观,得出的结论也不那么信服。二是阶级学说盛行,过度拔高。马克思老前辈的阶级斗争学说,用在史学领域,我尚能接受,用在文学分析,则是敬谢不敏。古代的诗歌创作当然有受到民间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文人士族的私人创作,个人烙印强烈,即使有为民呐喊的,也只是部分作品。更多的体恤民情之作,也是诗人强赋新词,恰如闺怨词一般。所以,李绅《悯农》诗传诵千古,自己却穷尽极欲,朱门酒肉臭。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古代诗歌,具体篇章还好,一旦全面铺开,就不忍卒读了。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古风>春种一粒粟》等作时,不免有别扭之感。

  《唐诗综论》中倒是一些篇幅较小的诗论文章读起来饶有趣味,如前文所述的《说“木叶”》及《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谈孟浩然<过故人庄>》等。这些诗论大多就诗论诗,着力于分析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思想,读起来清新怡人,自然流畅。不出意外,这些短篇谈诗散文大都是先生早年的作品。不由感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界的荼毒实是遗祸无穷。想起陈寅恪先生当年答应任职中科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提出的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陈先生认为“不能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何其有先见之明。文革时期,林先生加入了“梁效”这一江青的御用写作班子,大肆批林批孔,成为四人帮在文艺界的金牌打手,污名伴随终身,又是何其可叹。

  回到《<西游记>漫话》,这本“大家小书”令人耳目一新,击节赞赏。第一篇文章《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于1956年政治气候风云变幻,“反胡风”运动轰轰烈烈之际,就当政者主推的大闹天宫是反映农民起义的”主流“观点,扎扎实实从中外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否定的意见。这种研究,不仅卓识不凡,更是颇具胆色。

  第二篇论文《《<西游记>漫话》,不仅有一得之见,更能抽丝剥茧,自圆其说。通过追溯明代市民小说,比较赵正和白玉堂两大话本人物,得出孙悟空的性格形象的生活基础来源于市民生活中的江湖好汉形象,而又凭借市民文学中“讲史类英雄传奇”的历史使命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超出了一般好汉而具备了英雄气质。通过对比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的发展,得出了孙悟空的喜剧性格来源于“市民戏曲中的喜剧传统”。最后,又通过论述《西游记》的童话精神——“这种童话精神产生于《西游记》已有的神话框架,并且与明代中后期李贽的‘童心说’所反映的寻求内心解放的社会思潮相一致”——解释了为何孙悟空“高度的英雄性格与高度的喜剧性格的统一”。

  林先生对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生活基础和精神内涵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如他解释孙悟空在取经前后武力手段为何天差地远时,以童话性来说明:“儿童的想象常常只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情境而出现的,因此哪怕是对同一个人物的想象,也可能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现象。这在童话中往往可见。”如此解说,虽别开生面,但细细思索,却是入情入理,恍然大悟。

  林先生的《<西游记>漫话》成书于八十年代末期,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已接近落幕,《西游记》又是先生偏爱的文学作品。天时人和皆具,本书可谓是真性情的产物,因而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不时涌现的生花妙笔,惊人洞见更带人以知识的享受,值得读者“细细德阅读慢慢地体味”。

  唐诗综论

  林庚

  商务印书馆

  2019年11月第1版

  《西游记》漫话

  林庚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出版社

  2019年2月第2版

本文标题: 《唐诗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英国史Ⅱ读后感1000字剧院魅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