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线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23 08:31: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银线》是一本由林满红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银线》精选点评:●对白银外流造成的有机影响分析比较到位,但其产生原因是否是由于拉美银矿开采的减少造成的仍有疑问。商品交易讲求供需关系

银线读后感摘抄

  《银线》是一本由林满红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线》精选点评:

  ●对白银外流造成的有机影响分析比较到位,但其产生原因是否是由于拉美银矿开采的减少造成的仍有疑问。商品交易讲求供需关系,即便是因为白银供应不足而刺激了印度鸦片的出口,实行以货易货,那也得有一个巨大的鸦片消费社会作为对象市场才行得通,说到底还是因为这种产品本身能牟取暴利快捷致富有关,这也是为各段历史所佐证了的。

  ●强调史事间的有机联系,搭建了有新意的框架,触及了一些大问题。但细部来看,粗疏之处甚多,框架似不牢固,其中思想史部分尤显薄弱。优点和缺陷都很明显的书,但值得一读。

  ●补分,前几天引用此书观点,被郭老师怼了

  ●前面的进出口和货币资料还可以,后面过度推论了

  ●L

  ●经济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写法,通过白银外流这条线索,串联起世界与中国、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实况与思想潮流,试图回答“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从盛清转向近代命运” 。 第一,中国货币主权意识淡薄,使得其相对于东亚诸国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第二,鸦片进口并非白银外流的唯一原因,而出口萧条有着更大的影响,这是由于世界市场对中国茶叶和生丝需求减少、拉美白银减产造成的。第三,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并非持续现象,1856年以后白银回流。第四,19世纪前期政府倾向于放任型,太平天国运动和转向干预型。第五,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政策上的争论是纯粹的思想之争,与出身、阶级、利益、官职等无关。

  ●仔细看了前三分之一

  ●蝴蝶效应,经济史和思想史的结合著作

  ●写的最好的是导论。年鉴学派的书是不是都这种风格,只有面,没有点。

  ●必备。

  《银线》读后感(一):筆記

  - 作者是剛去世的漢學家孔飛力的學生.

  - 將十九世紀初清朝的經濟困難, 與全球的白銀供應短缺扣連上。

  - 讀這書才了解到清朝時的白銀、銅錢制度, 以及一國之通貨在當時竟然是依賴於生產於南美的白銀, 挺有趣的。

  - 作者嘗試把當時的一些學者、思潮等整合在一起去看, 比如把一些論者分為'干預主義'與'放任主義', 又將他們與桐城學派與今文學派等討論結合在一起, 應該是重要的嘗試, 不過感覺在思想史上的梳理有點不夠細緻, 只是描述了很多人之間的關係, 對於外行人如我來說讀來就有點不易接收了。

  - 作者提到十九世紀上半段關於貨幣的討論, 其實挺有趣的。確實如作者所說,當時西方的經濟思想還沒有傳入, 但在面對因白銀外流帶來的社會動盪, 有識之士在借助傳統思想推論出不同的倡議, 反映出不同的價值內涵。比如對天理/自然的看法, 對商業的看法, 對政府/國家的權力應有多大、應不應該奪取民間的財富等, 挺有啟發的。

  - 書應該是比較'學術'的, 所以行文、佈局等不算算很引人入勝, 反而更多是舖陳觀點、佐證等。對於'懶人'來說, 每個篇章的前言及小結作者都會把論點精簡的說一次, 然後在書的最後一章也是做一個整體的梳理, '用起來'其實會挺方便, 但讀起來就有點重複。

  《银线》读后感(二):all about is money

  真是一本好书,一边看一边夸赞,首先它很简洁,这跟我看的翻译过来的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类书籍相比,真的好读很多,最珍贵的是,不废话,能用一句话说完的绝对不说第二局,多么难能可贵。第二,小标题很多,特别能帮你回忆主题,看着看着忘了自己在看什么,翻一翻小标题就知道了,而且内容不冗长,干净利落的小豆腐块。

  之前看的有点忘记了,今天从八十几面开始看,一直看完。

  书里重点:

  1、鸦片战争是白银外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不景气,白银进口量少了。

  2、世界白银减产也是重要因素。

  3、1856年后白银回流,不再银贵钱贱。

  4、19世纪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值得推敲,其实并没有现代的建立在数学和科技基础上的商业体系。

  5、从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著作劝谏来看,中国并没有一直认为的政府对经济高度控制的传统,而有时候正相反。

  6、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19世纪才慢慢出现,此前,咱们民间用西班牙银元用得不亦乐乎,并没有国家主权意识。

  银贵钱贱让清政府摇摇欲坠,也正是白银回流,让清政府苟延残喘。

  鸦片只是表面情况,如果白银仍旧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中国没有出现银贵钱贱的危机,清政府的未来之路,一切未知。

  中篇、下篇都是在说当时的经济论争以及经世流派的思想体系和背景。也是非常有创见的,因为他们关于派别的区别,跟马克思说的什么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不一样,事实是,和出身、利益、阶层、家庭、官职都没有关系,是纯意识的,你支持什么就是什么派别。和文学派别倒是有点关系,这真是神奇,语言影响思想?更有可能是思想反映在文体语言形式上吧。而且还有个重要的颠覆以往陈旧印象的是,中国即便没有现代金融知识体系和理论,但是文人对于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关注、讨论、提出解答方案——方案的先进性,和西方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的。

  东西流水总相逢。这就是全球史观。

  《银线》读后感(三):白银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都学过:英国在中国进口了大量的丝绸茶叶,为了平衡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所以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结果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外流。中国的清政府派林则徐去禁烟,最终引发了战争。

  但是《银线》这本书给出了更多维度的材料,事情的本来面目,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清朝的主要流通货币有两种:白银和铜钱。白银主要有三个用途:交税、朝廷发薪水、大宗贸易,而平时老百姓过生活用的多半是铜钱。这两种主要的流通货币各有各的问题。

  先说铜钱,清朝初年,为了节约成本,清朝允许沿用明代的铜钱。而且,虽然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私铸铜钱,但因为工艺简单,成本不高,所以一直是屡禁不止。所以,市场上到底流通了多少铜钱,有多少种,清政府是没数的。另一个主要货币白银,清政府也没数。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不产白银,只有云南有少量银矿,但不足以支撑全国。那中国用的白银主要是靠进口。从乾隆朝中后期开始,清朝主要是靠来自西班牙的白银。

  两种主要货币,政府都没有控制权。其中,铜钱,政府真要发狠,还有机会控制,毕竟是国内问题。但是白银不一样,完全受制于外部市场。

  西班牙的白银也并不是西班牙本土生产的,而是主要来自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像墨西哥、玻利维亚和阿根廷这些国家。

  1808年,遥远的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虽然最后是法国失败,但西班牙也遭受重创,王室被迫下野。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经营了快三百年的殖民地,纷纷抓住时机起义,先是墨西哥,然后是南美洲的其它几个国家,拉美独立运动爆发了。社会一动荡,西班牙殖民地的银矿业大幅减产,这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白银紧缺。从1808年,中国突然从白银流入国变成了白银流出国。

  这时候,英国人手里也没有白银了,他们开始丧心病狂地在中国当毒品贩子,挣白银。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这一方打输了,《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国门洞开。

  书中说,白银紧缩直接导致了清朝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因为军队的军饷实际上也缩水了,士兵也陷入了贫困。乾隆时代是清朝的一个转折点,八旗兵在乾隆时代的历次战争中还是很能打的,八旗战斗力的迅速败坏,就是从这次白银危机开始的。大家都吃不饱,心思就都不在军队和训练上。

  我与作者观点不同。我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全单单是金钱的作用,清朝的军事制度、武器装备、战略思想开始慢慢落后于世界,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无数的战争证明,没有思想的武装的军队,只是用钱堆积起来的军队,是不禁打的。

  书中说,若当时的清政府,堵住了鸦片输入,是不是就能堵住了白银外流?其实只要用白银这种实物当流通货币,就永远存在这种风险,堵也堵不住。就像我们现在必须摆脱美元,进行人民币国际化一样。

  《银线》读后感(四):2019年6月

  书摘/反思

  一、清朝的货币流通状况

  铜钱的流通量超过实际所需;白银,高度依赖进口;纸币没有,银票,也处在政府管控范围之外,这就是清朝的货币流通状况。在这个结构里,起到价值锚定作用的应该是白银,但由于白银进口量不可控,清政府也没有什么货币政策。一旦白银供应出现问题,或者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白银就将外流。

  可以说,没有货币主导权,直接导致了清朝在19世纪前期产生金融危机,进而爆发了鸦片战争,最终影响了清朝国运。

  二、清朝经济危机

  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拿破仑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造成全球白银减产,以白银为货币的清朝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导致了通货膨胀、鸦片泛滥、税负加重、士兵薪饷缩水战斗力下降等一系列恶果。

  三、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当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尝试

  为了应对危局,清朝知识分子提出了国家发行纸币的建议,这距离建立现代货币制度已经迈进了一大步。而当时这个建议引发的讨论,背后的理念涉及了“国家干预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两种经济理论的交锋,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儒家话语体系表达的。

  (反对意见:反对王鎏的一方,龚自珍主张保护私产,许楣、魏源主张发展贸易和民营矿业,这些主张也得到了他们的朋友林则徐的支持。这一派还十分警惕皇室对百姓利益的无限获取,因此主张以贵金属为币材而不是发行纸币。)

  清廷的态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起初,清廷采取的是延续旧办法,不作改动的立场。表面的理由是道德层面的,认为朝廷发行纸币会让小人有机会钻空子发财,败坏社会风气,但是真正的原因更可能是技术层面的:清廷知道在不掌握白银和铜钱的流通数量、白银与铜钱的合理比价的情况下,贸然行事只会导致变乱。所以,清廷宁愿认可放任自由的货币立场。

  但最终,清政府倾向了国家干预主义,发行了最早的纸币,但是还有很多领域仍然采取放任主义方法,这种摇摆也导致清政府没能将国家整合起来,应对新的外部挑战。

  四、货币主权的概念

  货币主权是现代国家的必备特征之一,没有货币主权的国家形态,很难应对外部挑战。这个问题,对照日本的历史来看就更明显。

  到18世纪后期,由于向中国出口白银,导致日本白银供应不足,日本幕府开始发行大额硬币,大名们也开始发行可以兑换的纸币——这基本和王鎏的思路一样。只是日本没有受儒家经典的太多制约,这样一来,日本的货币就逐渐控制到了政府手中。这种经济制度层面的基础,为后来日本通过国家主导的维新实现富强,提供了经济制度层面的重要条件。

  反思:因为现代一直是统一的货币体系,各国之间还可以兑换,看上去井井有条。哪怕物价缓慢膨胀,但是总体而言,也是倾向稳定的。所以很难想象,原来这种统一的物价、强势的货币主权,竟然是近代才有的事情。所有的经济学书籍,在提到“货币的本质是交换媒介/一般等价物”的时候,似乎都没有提过这段“货币不统一”的历史。我觉得因为时代局限,如果略过了这段历史,我们就很难理解这个概念。

  《银线》读后感(五):大清末年遭遇的货币战争

  鸦片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发生?从清末到如今,很多人做过很多分析和反省,吏治腐败、体制落后、科学技术跟不上……都有论及。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过“境外势力”在这当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怎样搅动了大清的政局。

  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境外势力”是躺着中枪的外国银元。以闭关锁国为基本国策的大清国,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到,它不理、不见、不打交道的夷人,只靠买买东西、卖卖东西,就一直把手伸到了它的卧榻之侧。

  事情要先从大清的货币政策讲起。清朝建立以后,按照历朝历代的传统,发行铜钱作为自己的货币。因为铜钱笨重不好携带,1661年起政府允许大额交易用白银完成,之后白银就成了主要货币之一。清朝使用的白银,少数来自云南的私人或官方银矿以及周边国家,大部分则是由商人出口茶叶生丝以及其他物产换来的,白银与铜钱的汇兑靠的是私人钱庄。政府除了铸铜钱外,对于货币几乎没有干预。

  银兑铜钱的比例,很多年里虽局部有涨有跌,但并未对全局产生太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币值相对稳定。但这种平衡,在1820年代开始被打破了。研究显示,1820年代到1856年间,中国出口生丝和茶叶大幅减少,而鸦片的进口却大幅增加,大量白银外流,年均白银外流量从早期的500多万银元,后期达到1700多万银元。白银减少,导致银的价值上涨,1808年一两白银兑换1000个铜钱,到1849年高到一两银子兑2355个铜钱。

  一句话来总结上面说的这些枯燥内容对大清的影响吧——这是一场持续了近30年的大萧条。

  首先受影响的是只挣铜钱的穷人。他们收入的铜钱数量不变,但购买物品、交赋税的支出却上涨了。左宗棠1851年这样描述劳力者的困苦:“银价日昂,银复难得,农者以庸钱粪值为苦。”在很多本来富裕的省份,佃农卖谷物所得的铜钱须兑换成银币缴租,因而堕入穷困。

  商人也一样被萧条波及。冯桂芬叙述185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情形:“富商大贾,倒罢—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而湖南的情况更糟:“向之商贾,今变而为穷民,向之小贩,今变而为乞丐”。

  端铁饭碗的也并不能免祸,这一时段,官员的收人都减少了,龚自珍的“明良论”曾描述这个时期官吏因为生活拮据而无心政事的情况,“今上都通显之聚,未尝道政事谈文艺也;外吏之宴游,未尝各陈设施谈利弊也;其言曰:地之腴瘠若何?家具之赢不足若何?车马敝而责券至,朋然以为忧……内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躯保室家,不复有所作为……岂其无心,或者贫累之也。”

  就连皇上都变穷了很多。1838年刑部侍郎黄爵滋哀叹道,尽管道光皇帝在生活上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要节俭,但国库却日渐亏空,“臣维皇上宵衣旰食,所以为天下万世计者,至勤至切;而国用未充,民生罕裕,情势渐积,一岁非一岁之比,其故何哉?”他表示,乾隆朝的花销比此时大很多倍,朝廷却没有像现在这样捉襟见肘,究其原因,都是因为钱被外国人赚走了。

  经济萧条直接导致的就是社会治安变差,流民变多。1850年左右安徽巡抚王植回忆,“臣青壮年时,闻父老所传,谓往时一乡一集,其游惰无业者,率不过数人,众皆非笑,无所容身。今则数百家之聚,数十人不等,习以为常,乡里如此,城邑可知。”而流民增多、生活无着的下一步就是社会动荡。1842—1849年,8年里发生了110次群体暴力事件,大多都是因为高银价增加了税收负担导致的。3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让清政府越渴越吃盐的一个现实是:银价升高导致的萧条令军饷也降低了,士兵早已入不敷出,失去了战斗力。这场无心的货币战争,就这样把大清推上了末路。

  欲了解更多历史八卦,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本文标题: 银线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读后感锦集《记得 林俊杰》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