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还是武器?》是一本由【美】布拉德·史密斯【美】卡罗尔·安·布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工具,还是武器?》读后感(一):大网之下——科技繁荣的的另一面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
《工具,还是武器?》是一本由【美】布拉德·史密斯 / 【美】卡罗尔·安·布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具,还是武器?》读后感(一):大网之下——科技繁荣的的另一面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与世界连通,各种信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神经,而我们就是这个构成共同体的一个个微小的神经元。似乎这样的世界已经无比美好无可挑剔,但是这一本书为我们揭示的真相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科技公司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百度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那么真实情况呢?根据一项调查,国内的app是个人隐私侵犯的重灾区,有六成以上手机app涉嫌过度使用用户数据。当行业垄断使得用户没有选择的时候,奉献出自己的隐私数据只能是意见毫无办法的事情。
无独有偶,2019年7月24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Facebook开出了一张50亿美元的天价罚单,理由是Facebook涉嫌对用户隐私的侵犯。
《工具还是武器》的开篇序言中就揭示了一个可见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的现象:用户的隐私已经成为了可以交易的商品,这些数据如何使用,就成为了另外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
你的数据比你想象的更加有用
我们常常会意识到我们的数据在被使用,一个软件在根据我们的谈话或者另外一个软件的浏览记录推送相关的广告,购物软件提示我的通讯录电话也有人购买了同款软件,社交软件猜测我可能认识某个人。这些级别的数据应用对我们的伤害性似乎并不明显,我们不予理会或者直接忽略掉就好了。
你是否接到过这种推销电话?对面的推销员似乎对你的工作以及财产情况了如指掌。你接到一个催收电话,而欠款方是一个你根本不熟悉的人,只因为他的手机里存了你的号码。还有一种诈骗人员会打电话冒充你的单位领导,他甚至能直接叫出你的名字以及工作单位。
如果这样的威胁你不以为意,那么在一些国家,甚至有人通过爬取网络数据来进行针对性宣传,从而影响国家大选,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在《工具还是武器》的第三章,作者对这个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也介绍了美国的《cloud法案》,而在更加广泛的世界,人们的数据还在被无监管的抓取、使用。
一张数据的大网已然落下
作为一个全球科技巨头的CEO,作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判断,而这一判断似乎并不乐观——管理已经超乎人类科技,政府如何管理比自身规模更大的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与民主、科技与国家安全,科技与伦理等等的方面需要去思考。
《cloud法案》已经为世界开了一个小头,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作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一组重大问题,理应各国政府共同合作。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世界会不会又恢复到割据对抗的状态也未可知。
一张数据的大网已然落下,何去何从,尚不可知。
《工具,还是武器?》读后感(二):工具即武器
实话实说,这本书要比我之前预期的更好。在拿到书之前,我觉得这可能只是微软公司的另外一种公关。这本书的目录看上去极为宏观,每一个都是大问题,所以我也一直以为这本书只会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工具或武器,双刃剑,硬币两面,这些说法是不是早已司空见惯。
但打开书之后我却有感到一丝惊喜。没错,大方向我们都明白了,结论似乎也不能说是多么深刻,但这本书写得非常认真,它不仅有逻辑,也比很多类似的书籍更有趣。
我们举个例子,有一章是套了数据的归属权问题。数据垄断以及AI霸权早已是耸人听闻的故事,比如李开复就一直在其畅销书里宣扬这样的观点。但这本书却并没有跟随这样的陈规,反而提出另外的一种可能性:数据确实很重要,占有大数据的确实更有优势,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数据和石油或者电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是最容易复制和再生的资源,我们随时且人人都可以产生数据。而且数据的价值不是永恒的,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没有人敢说自己可以永远霸占数据,数据霸权也未必就是真理。
还有一个是讲新技术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同样是某些大佬,他们会耸人听闻的讲,AI时代很多人会陷入失业,但这本书却说,有些行业确实在消失,但新的行业也在出现。举个汽车行业的例子。汽车的出现让马车夫消失了,但是它也造就了一整条的汽车产业链。不仅如此,为了购买汽车而出现的消费金融也应运而生,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正是汽车早就了今天的金融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说实话,这本书最好看的就是这些例子。它们让这本书变得一点也不空洞,相反却十分具有说服力,引人反省。
那这些新技术到底是工具还是武器?我想作者之所以提出了这个问题,肯定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技术作为武器的一面。是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更多的看到了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生活进步,但最近的一段时间,它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放大了。这不仅包括技术对隐私的侵犯,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的影响,也甚至影响到了国际关系。中国和美国的分歧已经延伸到了技术层面,在夹在中间的正是这些全球化的技术企业。
这对技术企业本身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技术公司的发展本质依赖于更大范围的产品普及和份额扩张,但无论是国内的监管还是国际间的纷争,都会对这种自由产生影响。这也是大多数科技公司反对监管的原因。
但现实是科技企业必须学会妥协,而这也正是微软这两位高管希望告诉我们的。企业自然不爱被监管,但是为了一个长远和健康的发展,企业又不得不需要在自由和管制之间做出平衡。微软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奇怪,它们是美国最古老的科技公司之一,它们更有教训和经验,它们知道不和政府和公众合作的苦头,它们也知道妥协正是企业长青的根源之一。
不仅如此,微软的这两位作者也显然明白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者,同时也对当下的世界状况忧心忡忡。目前的很多混乱情况的确不是科技造成的,但科技确实在其中也起到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科技公司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它们既会从一个好的状况中受益,也会受到坏情势的影响。也正是因此,他们在发挥才能的时候也需要更加小心翼翼。
这是一本好书。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我只能说它确实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一些答案,但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技术公司其实无能为力。我们经常把这些巨头当成了无可不能的列维坦,但实际上,它们仍然受到制衡和限制。在世界将何去何从这样的根本问题上,他们还只能是一个积极分子,而不是最终的决定者。
那么决定者是谁?也许是历史规律,是如今的当权派,或者是那些波涛汹涌的暗流。这个世界的各种力量仍在殊死搏斗,但结局尚不可知。
《工具,还是武器?》读后感(三):来自总裁的官方“洗白”,会扭转我们对微软的印象吗?
《工具,还是武器?》(中信出版社,2020年2月)是由微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与微软传播和公共关系高级主管卡罗尔·安·布朗合作的一本著作。这本著作围绕隐私保护、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数字时代面临的严峻课题,给出了微软的思考与解决方案。微软所处的科技巨头地位,结合两位作者的见识与生花妙笔,使得《工具,还是武器?》成为令人不忍释卷的一本好书——它带领我们穿越问题的丛林,以获得关于数字时代的整体认识。
掩卷沉思,微软围绕“创造科技的公司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政府需要加快速度,尽快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对相关问题的回应与解答,似乎又可视为来自微软总裁的官方“洗白”。它会扭转自棱镜门事件以来,微软等科技巨头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勾结”的印象吗?
2019年,美国国防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一位29岁的雇员斯诺登,在夏威夷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威胁行动中心工作时,秘密下载了超过100万份高度机密的文件,并通过《卫报》《华盛顿邮报》进行了部分曝光。这个被称为“棱镜门”的事件,将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曝光于世。尽管这种监听打着“9·11”事件之后美国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的幌子,但它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仍令全世界感到震惊。法国人阿里·拉伊迪所写的《隐秘战争》(中信出版社,2019年8月)一书,更是昭示出这种全球监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不正当性,“专家一致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只分配了35%的资源用来打击恐怖主义,那剩下的65%则是用于搜集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均被曝卷进“棱镜门”事件。
《工具,还是武器?》的开篇,就是微软对“棱镜门”事件的回应: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与英国有关部门的合作,从美国科技公司使用的光缆中截获数据,并且可能没有经过司法审查或监督。而且,这种行为“可能”发生在英国光缆交叉的地方,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境外采取行动,可以不受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约束,因而搜查和扣押信息的行为不再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和法庭命令。简而言之,微软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巧妙的方式不仅躲避了司法部门的监管和宪法修正案的约束,更是绕过了微软公司的授权同意。直白的说,就是微软认为监听这件事上自己很无辜。
不仅如此,《工具,还是武器?》整本书都意在强调微软作为行业巨头的责任意识和对美国政府的抗争:为保护用户的隐私权与知情权,几次将司法部和政府告上法庭;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如《澄清域外合法使用数据法》(即《CLOUD法案》);为守护民主,保证投票系统的公正和有效运转,推出“账户卫士”计划;在欧洲和澳洲推进《巴黎协议》《基督城行动倡议》《数字日内瓦公约》和GDRP(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落地;发挥科技公司的优势,推动美国农村偏远地区的宽带建设和计算机教师培养等公益计划;集中探讨了微软在人工智能方面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等议题,并对“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失业问题持乐观态度,两位作者引述的关于“农场马”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关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微软就中美贸易的评论和对特朗普政府的批评,如果能带来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可谓善莫大焉。
微软相较硅谷其他科技巨头,更积极地与美国政府沟通是它的显著特色,一方面是因为它在上个世纪90年代遭遇的反垄断危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认识到了与美国政府合作推进政策和法治建设的必要性。换句话说,微软的技术再领先,它也不过是一家跨国科技公司而已,它同样受着各种各样的制约。面对制约,它只能以合作的方式寻求突破。
《工具,还是武器?》,是微软为获得公众理解与同情的自陈心迹,亦是一种“洗白”。作为读者,我也希望看到其他的科技巨头站出来为自己“洗白”。“洗白”源自羞耻感,止于自我认知的责任意识。一个有道德感的公司,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工具,还是武器?》读后感(四):微软举双手支持政府监管
这本书的作者是微软的首席法务和公关,因此一定程度可以视为是微软就技术发展热点话题的一次集中回应。这些热点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客户的数据到底属于谁?当美国政府和数据储存地当地政府不经数据所有者同意调取微软储存的个人数据时,微软会双手奉上吗?微软面对俄罗斯和朝鲜的黑客攻击(比如WannaCry病毒)如何应对?微软持有的个人数据会被政客获取并用来影响投票结果吗?1984会在微软的默许或帮助下发生吗?
敏感的读者可能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斯诺登事件和WannaCry病毒事件曾经一度让微软颜面扫地,马克龙竞选团队和希拉里邮件门事件也没让微软面子上好看到哪里去。有技术能力理解内幕细节的人可能会对这些事件有更深的了解,但对于大部分不会写代码的吃瓜群众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微软不行了。毕竟连高达四格漫画都在吐槽,如果高达搭载的是windows系统的话,那夏亚一定会死于windows漫长的开机升级。而在WannaCry病毒第一波攻击中幸存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不要用windows。用喜剧演员Russel Peters的话来说:“用苹果电脑看黄片就好像戴着安全套嫖娼一样”。鉴于本书作者之一是微软的公关高级主管,我猜测这本书的写作目的里有一大半是,面对公众狐疑的目光,微软渴求一个机会来辩解——我不是(那么菜/坏)!我没有(卖你们的数据给CIA)!别瞎说(让我来给你讲讲我其实干了好多好事儿呢)!顺便踩一脚苹果(是的,本书一直在吐槽苹果不配合微软的行动)。
好的,现在认真地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在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1. 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对地缘政治权力和经济财富的分配产生什么影响?
【说人话】微软法务合规和数据安全部门夹在恐怖主义、政治、国际关系里里外不是人、夹着尾巴在屎坑里打滚的故事(第一到五章)。
2. 针对这些已经发生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 微软作为行业带头人在试图达成什么目标?
【说人话】微软利用学到的经验教训试图综合各方面关系来获取在行业规则制定上的领导地位(第六到十六章)。
如果你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微软所构想的这个行业规则到底是什么样的话,可以直接翻到这本书的第十六章。这里有全书的纲领性总结,可以最直截了当地看到作者描述的what到底是个什么样,至于前面各章则是娓娓道来的why和how。【说人话】这本书是个分-总结构。
简单粗暴地总结一下本书中微软所构想的技术行业规则:
1. 技术公司要履行社会职责,就算这意味着短期和部分的商业发展损失;
2. 同行要互相合作(书中反复点名苹果的拒不配合);
3. 政府要主动监管;【微软官宣!】
4. 政府如何监管一项比政府本身规模更大的技术?微软说:不要内卷,请合作。
以上内容中最具爆炸性的应该是第三点。在这本书里,微软通过其首席法务和公关之口正式官宣了他们对政府监管的态度——他们是举双手双脚支持政府监管的。此言一出,这本书为什么要采用分-总结构来写就不言自明了。作者知道,如果在开头就写明微软支持政府监管的话,这本书大概率会被愤怒的微软消费者扔回到他自己脸上。微软在本书第一到第五章都在卖惨(所以这部分也非常八卦、非常好看),而在第六到十五章则是规规矩矩地在讨论一些人尽皆知的话题(比如AI的黑箱效应需要人工监管、自动化导致失业、消费者个人数据泄露导致被商家利用,blabla)。作者之所以要铺垫这么多,要在本书开头大量(不怕打脸地)卖惨,说自己为了保护客户的数据被美国政府欺负、被其他国家政府欺负(微软在国外分公司的高管整天被抓起来,搞得微软免费为他们提供辩护)、被敌对国家当做皮球踢来踢去、夹在不同政治势力中间两边不是人、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没有政府部门理他……就是为了靠自黑卖惨先低下身段、获得同情,然后来慢慢劝导消费者——你看我也不想的,出来混就是要还的。毕竟占领了道德高地之后,就可以再次拉起行业领导大旗,一边挟天子以令诸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边偷偷地扩张自己在行业内部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争取早日再次成为行业游戏规则制定者。
话虽这么说,这本书的前五章还是很有意思的。我看“微软的108次吃瘪”看得津津有味。微软公关很聪明,找了首席法务来写这本书,活生生把一本《社交网络》写成了《傲骨之战》,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同时,在前五章里大写特写微软是如何和美国政府和CIA、FBI斗智斗勇的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成功地把出卖客户数据的矛头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美国政府、CIA和FBI身上。反正这三个家伙么,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本来也没有人喜欢他们!这段微软卖惨吃瘪记成为了我看本书的最大惊喜。
《工具,还是武器?》读后感(五):安全、隐私、监管、人工智能导致失业:让微软头疼的一些问题
“特朗普的某个顾问就在我去华盛顿特区出差的路上对我提出质疑:“作为一家美国公司,你为什么不同意帮助美国政府监视其他国家的人民?””
01
—
两位作者分别是微软首席法务官和高级公关。书中披露了他们经手的微软近十年来面临的种种头疼问题:安全漏洞、隐私泄露、监管与反监管、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等等。
书中有不少未公开过的信息。观点也比较中立客观,没有公关稿的味道。
安全方面,最近的一次大漏洞是Wantcry病毒,微软最终决定给包括盗版在内的所有Windows XP打了补丁。
隐私方面,最近的一次风波是斯诺登披露的棱镜计划。斯诺登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任意访问谷歌雅虎微软等大公司的用户数据,作者们估计应该是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微软等大公司后来在传输中对数据做了加密。
人脸识别,微软的态度是主动请政府加强监管。
人工智能导致失业,作者举了历史上马车被汽车取代的例子,说明技术革新确实可以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过程中可能会引发震荡。作者认为,人类需要掌握四种基本的技能以免被机器取代:学习、分析、交流、协作。
这一章关于美国1929大萧条的起因有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内燃机做动力的汽车、卡车、农用机械取代马车,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1920-1930年,美国马匹急剧减少,农民改种经济作物导致经济作物价格下跌,农民收入下降,当时国家经济与农业的关联比较紧密,农业的不景气最终传导到了整个国家。
两位作者基本的态度是呼吁政府对信息产业加强监管,认为监管可以带来更规范的产业发展。
总体评价4星,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02
—
◆ 第一章 监听项目:三小时起爆的引信
10月30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令整个行业抓狂的报道:“斯诺登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入侵了雅虎和谷歌全球数据中心的链接。”
微软和整个行业迅速做出反应。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和其他公司宣布,将对通过光缆在数据中心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以及存储在数据中心服务器上的数据实施严格的加密。
◆ 第二章 科技与公众安全:“我宁愿失败,也不说谎”
我们已经从《查理周刊》的悲剧中学习到,当恐怖分子发动袭击时,我们需要准备好立即行动。这一次,法国和比利时当局共向我们出具了14份搜查令。我们的团队迅速审核了这些搜查令,确定其合法性,并提供了所要求的信息,我们的每次响应时间都在15分钟之内。
我们的心里一直非常清楚,人们存储在我们数据中心的信息并不属于我们。用户才是他们的电子邮件、照片、文档和即时消息的主人。我们只是他人之物的管理者,而不是这些数据的所有者。作为合格的管理者,我们在使用这些数据时需要立足于服务数据的所有者,而不是只考虑我们自己。
◆ 第三章 隐私:最基本的权利
巴西警方坚持要求我们根据巴西法律,交出与一项正在进行的刑事调查相关的个人通信数据。我们当时在巴西没有数据中心,按照美国法律,移交行为应发生在美国。我们解释说,根据美国法律,我们那样做将构成犯罪,因此我们建议他们通过两国之间的MLAT程序获取数据。
最高法院的那次辩论后不久,一项新的法案被提出并得到两党的一致支持。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澄清域外合法使用数据法》,也被称为《CLOUD法案》。这项法案包含了我们希望的条款。它照顾了司法部的诉求,即其搜查令可以触及国际范围,但同时认可了科技公司在出现法律冲突时向法院提出抗辩的权利。
◆ 第四章 网络安全:唤醒沉睡世界的闹铃
我们是否应该让全世界所有Windows XP用户,即不仅面向我们的网络安全服务订户,也包括运行盗版操作系统的电脑用户都可获得针对这个病毒的补丁?萨提亚打断争论并拍板,我们将免费向所有用户提供补丁。
5月12日晚些时候,英国的一名安全专家分析了代码并发现了这个“毁灭开关”。他只花了10.69美元的低价注册并激活网址,就阻止了WannaCry进一步传播。
◆ 第五章 保护民主:“共和制,如果你们能守住它”
汤姆报告说,Strontium正在试图欺骗微软服务,以入侵多位政界人士的账户,其中包括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和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账户。这将我们拖入了故事的中心。
这是需要科技行业来帮助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创新努力不断涌现,在微软,我们经过长期研究,于2019年5月推出了“选举卫士”系统。这是一个加密的投票系统,旨在保护个人投票和集体计票。
◆ 第六章 社交媒体:使我们陷入分裂的自由
但在2007年春,爱沙尼亚遭受了一场网络攻击,这是首次由一个国家针对另一个国家发动的国家级网络攻击。这次攻击是一种被称为“拒绝服务攻击”的数字围攻,它使该国大部分互联网失灵,包括爱沙尼亚政府服务和经济命脉的网站。
◆ 第七章 数字外交:科技的地缘政治
特朗普的某个顾问就在我去华盛顿特区出差的路上对我提出质疑:“作为一家美国公司,你为什么不同意帮助美国政府监视其他国家的人民?”
在法国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世界各地持续数月的认真对话,在停战100周年纪念日后的第二天,马克龙总统宣布了《网络空间信任和安全巴黎倡议》(简称《巴黎倡议》),强化了现有国际规范在保护公民和民用基础设施免受系统性或无差别网络攻击方面的重要性。
◆ 第八章 消费者隐私:“枪口将会调转”
【欧盟的GDPR要求】掌握了个人信息的公司需要让消费者能够访问这些数据。客户有权知道公司都掌握了他们的哪些信息。如果信息不准确,他们有权更改这些信息。他们有权在各种情况下删除它。如果他们愿意,他们有权将信息转移给其他提供商。
在最后一刻,立法机关通过了《2019年加利福尼亚消费者隐私法》,州长杰里·布朗很快签署了该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隐私法。与GDPR一样,它赋予加州居民权利,可以知道数据公司正在收集他们的哪些个人数据,对销售这些数据说不,并迫使未能保护个人数据的公司承担责任。
◆ 第九章 农村宽带:21世纪的电力
根据其最新数据,35%的美国人——大约1.13亿人——报告说他们在家里不使用宽带[插图]。甚至联邦通信委员会自己的订阅数据也表明,46%的美国家庭尚未通过宽带速度接入互联网。
到2019年,我们得出结论,电视空白频段技术已经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包括在美国的农村地区。经过几个月的计划,我们于当年7月在华盛顿威拉德洲际酒店正式启动了“微软乡村空中通信计划”。
◆ 第十章 人才鸿沟:科技发展的人本因素
2019年1月,我和艾米宣布,微软将承诺投入5亿美元,以贷款、投资和慈善捐款的形式帮助解决这个【西雅图地区房价过高的问题】问题。
【纽约市】政府本来已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成功地吸引亚马逊入驻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但一些本地政客对此做出激烈反应,远远超出普通买家的懊恼,他们的极力反对迫使亚马逊放弃了在纽约设立新总部的计划。
◆ 第十一章 人工智能与伦理:不要问计算机能做什么,要问它们该做什么
有关人工智能的最后一个道德准则将是其他一切的基石,那就是问责性。世界会创造一个计算机对人类负责,而设计这些机器的人对其他人负责的未来吗?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面对的一个决定性问题。
不同于谷歌,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必须继续向美国军方和其他盟国政府提供最好的技术,因为我们对民主进程和人权相关的基本敏感性充满信心。美国和北约的军事防御长期依赖尖端技术的支持。
2019年初,我和拥有机器人学博士学位、负责我们主要人工智能工作的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一起公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像医生那样,针对程序员制定一个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与其他人一起建议应该制定这样的誓言。
◆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与人脸识别:是否应该像保护手机一样保护我们的面部
一方面,我们并不认同某些建议,如我们应该以抵制政府机构(特别是在法治的民主国家)来应对当今一些重大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讲原则的反应。我经常提醒大家,我们不是别人选举出来的。希望科技公司来监管政府不仅感觉有些奇怪,而且并不民主。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得出结论,【人脸识别】这项新技术应该受到新的法律法规约束。这是保护公众隐私需求,化解偏见和歧视风险,同时使创新得以继续的唯一途径。
◆ 第十三章 人工智能与劳动力:马失业的那一天
有些任务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其中许多都涉及软技能,例如与其他人的协作,而这些技能仍然是许多大型和小型组织的基础。里克也承认,这都是需要开会的(希望是精心计划的会议)。同样,人工智能也不太擅长表达同理心,而这是护士、辅导员、教师和治疗师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此外,佩蒂还发现,城市的许多工作岗位都依赖农业产业,如包装、制造业和农业机械。农业的恶化逐渐传染了整个国家。到1933年,不仅马失业了,还有将近1300万人也丢掉了工作,占全国劳动力的1/4。
我们完全有理由预期,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过渡会像向汽车时代的过渡一样,造成巨大的动荡。工作类役马的消亡说明,新技术会产生难以预测但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应。
我们思考的结论是,成功总是需要人们掌握四种技能:学习新的课题和领域,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与他人交流想法和分享信息,以及成为团队的一员进行有效协作。
◆ 第十四章 中国和美国:两极化的科技世界
一小撮喜欢恶作剧的美国人组织了一场有效的运动,利用推特训练“泰伊”发表种族主义言论。我们不得不在推出“泰伊”一天多后就将其从市场上撤了下来,以解决这个问题。
几十年来,我在世界各地参加过很多会议,但只有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政府的讨论有时会明确地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历史经验。如果说得具体一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的时代。
◆ 第十五章 构建民主化的未来:时代召唤一场数据开放的变革
到2019年初,微软在其产品中使用了140多万个开源组件,反哺了许多开源项目的发展。我们甚至开放了许多我们自己的基础技术的源代码。
在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开放数据运动”可以借鉴软件源代码的开放历程。起初,许可证授权问题阻碍了源代码的开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的开源许可证应运而生。我们可以期待在数据方面做出类似的努力。
◆ 第十六章 结论:管理已经超乎人类的科技
你肯定没有听到过任何人严肃地建议,联邦航空管理局应该允许飞机不受管制,因为它们太复杂,政府的人无法理解。乘坐飞机旅行的公众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出现。那么,为什么信息技术就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呢?特别是,考虑到许多飞机部件都已经基于信息技术。
政府如何监管一项比自身规模更大的技术?这或许是未来科技监管方面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不过,问题一旦被提出,部分答案也就逐渐清晰:各国政府需要共同努力。
全文完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与算法相关25本书
点评硅谷巨头3本书,都不太好
近年读了1065本书,挑出33本5星好书
2020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2月29日)
2020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2月29日)
2020年读过评过的21本书(截至2月29日)
本号132个书单1148篇书评的索引(截至2020年2月29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