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22 09:45: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英国病人》是一本由[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英国病人》精选点评:●清晨坐在床沿,边读边热泪盈眶。●没想到是这样的叙述方式。●沙漠、吗啡、消失的军

英国病人读后感锦集

  《英国病人》是一本由[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病人》精选点评:

  ●清晨坐在床沿,边读边热泪盈眶。

  ●没想到是这样的叙述方式。

  ●沙漠、吗啡、消失的军队、陌生人、爱与死亡。

  ●因为太喜欢 有些不知所措 很久没读到这样的好书了

  ●读这类小说就像一猛子扎进去,看着人物,看着故事,你也淋着意大利破败教堂外下的雨,或者被利比亚沙漠的风沙磨得一脸粗粝,不,即使如此,你仍然是个战争的幸存者,你只能看着疮痍遍地,听他们自我疗愈也安慰你。而英国病人爱情故事是一个关于“没有国家之人”的注脚,是历史的交汇给了它感动人心的力量,历史和爱情面前又有什么国别呢?整本小说都像诗一样,很喜欢

  ●翁达杰用炽热,或者说“时而为火”的语言,在沙漠里灼烧了一个又一个洞,逐渐拼贴而成的地图景观式的爱情故事,反而已经不再重要。

  ●【藏书阁打卡】讲述的一个护士在战争结束之后固执的留在一栋别墅里照顾烧伤的英国病人,对别墅里三个男人有着充满母性光辉的同情,理解无能。她说,他是她绝望的圣人,他终日躺在病床上,不言不语,身份证明全都烧光了,充满着秘密,四个人在这栋小别墅里,舔舐自己的伤口。之前看过费因斯演的电影版,除了最后他千里迢迢无望的营救,和那女的漫无止境的等待,啥也不记得了。脑子里只有一句话,“你没有如期归来,这正是离别的意义。”这个译本不喜欢,读起来头疼…

  ●有幸没错过的好书之一。抛开作者的高超叙述技巧不看,感觉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恋不会写出如此美妙的爱情。

  ●诗化的文字。很特别的文字。阅读很流畅。

  ●绿洲的存在飘忽不定且时间短暂,但它是真实的。

  《英国病人》读后感(一):“武汉之疫”读《英国病人》

  庚子春节假期,爆发了武汉疫情,困在家中,读完此书。

  “生在一个地方,又去别的地方生活。一辈子都在挣扎,不是为了回到故乡,就是为了离开故乡。”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疫情才会在春节期间传播、蔓延。武汉也就成为了“围城”,小说中的那座废墟城堡。

  “我们是所有人的历史,所有人的书。我们的品味抑或经历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我全部的渴望就是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相信武汉之疫、武汉之围之后,人们会像书中人物一样,天南海北各自开启新的生活,“一遍又一遍地哼唱同一首歌,把歌词敲得扁扁的,折叠进自己的生活。人们舔舐各自秘密的伤痛。”

  一切都将过去,我们也必将从瘟疫与废墟中走出。

  《英国病人》读后感(二):British patient

  太连贯了。

  诗写得好的人有很多,木心、阿多尼斯、佩索阿,兰波…但他们只能做到在诗意中连贯,做不到在现实和诗意中穿针引线,如海浪般波涛绵绵。他们的诗意,和生活之间有明确的界限。诗意只是诗意,只是气场和感觉,而非叙事。

  英国病人则不一样,不愧是兼顾导演编剧和文学的人,文字中氤氲的气场并不影响故事的内容——虽然仍有一定程度上的撕裂,但保持了故事一口吞下时感受到的整体味道。

  整本书一如电影一般,是气场的碰撞,作者是没有评判和好恶的,只是讲述所见所闻,以及身份、地点、名字这些框住我们的“国度”分裂的世界,锁住的灵魂。

  其实什么都没有,整本书就像风一样,无意去何方的碰撞和融合。写的虽是爱情,在我看来,则是人与人之间、气场与气场之间此消彼长的冲突,这是一个气场和气质包裹着的故事,你能尝得到汉娜冲头的青草香,褐色裙子的柔软绵滑,但是我无法描述艾玛殊和凯瑟琳,他们本是阴阳两极,是一条丝带的两端。

  没有办法再进一步解释这本书的气场碰撞,只好让这无界限的灵魂在沙漠中游荡,追随风的国度。

  《英国病人》读后感(三):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代表作,曾获得英国布克奖。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只是看过它改编的同名电影,电影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大奖。看电影的时候年纪还小,很多地方迷迷糊糊,只是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的禁忌之恋让人有点迷惑又有点感动。

  这次机缘巧合,读完了这本原著小说。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的一栋废弃别墅里,一位护士、一位印度裔拆弹兵、一位前小偷和一位身份不明的病人在此相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争创伤,有自己的情感伤口。与电影不同的是,电影只侧重于小说的核心,英国病人艾尔麦西与凯瑟琳的爱情,而书中对基普、汉娜、卡拉瓦乔的情感描写也十分深入,尤其是战争创伤及最终的治愈、醒悟,可以说比电影更复杂,更多样化。

  艾尔麦西与凯瑟琳,在沙漠相遇、相爱,炽热如火,就像开头有句描写“我燃烧着坠入沙漠”,一场背德的感情注定要毁灭。汉娜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和孩子,她执意留下照顾英国病人,从对别人的关爱中,弥补对父亲的遗憾。基普在收到西方教育和文化冲击后,一直陷于身份认同的迷惑,在拆弹事故中失去了父亲般的老师,在战争中看到了残酷与荒谬,最终醒悟并出走,回到了遥远的东方家乡。书中的每个人,都在经历了战争磨难后,在这座破碎的别墅里恢复,成长。

  这是一本诗意满满的书,作者的笔法非常抒情、感性,阅读过程中屡次被那些优美的段落吸引,可以说原著更好地展现了文字动人的力量。

  《英国病人》读后感(四):读《英国病人》

  加入一次有人领着读书的共读是一次新奇并且良好的体验。在此感谢喵叔的推荐、F叔的批注分享以及共读小伙伴在过程中的所有表达。

  不知道先补电影(《英国病人》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再看书对还是不对了。看电影让我对人物情节等有了预设,看起书(本书的结构以及叙述等方式需要读者经历一段困难适应过程才能习惯,但哪怕是适应阶段你也忍不住会被吸引)来方便很多,但是两者的小出入还是对开始的阅读造成了一定影响。不过好在随着了解,慢慢从电影的情节中脱离出来了。

  读英国病人这一周时间自己有不少培训,当我以为自己可以的,现实告诉你“不,你不行”——英国病人只适合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看(每一句话都足够认真与美)。

  凯瑟琳出场那会,也就开始了本书的第一段感情线。凯瑟琳与英国病人这一段我是真的喜欢了~(出轨,是在)伦理之外,两个人强烈的互相吸引,文字开始他俩不约而同的克制有一点像开弓,而后终于爆发发射的那一瞬间读起来就有一种“圆满感”,酣畅淋漓,只是这热烈也不免昭示了最后的破裂。

  关于这一点F叔也做了分享而后也有讨论,不出意外地,观点从未也无须统一。喜欢不带恶意地争执,并且总有人能将你潜藏的情绪准确表述出来。

  等基普出场,所有主人公就都登台了。有一个感受就是每个人登场时的形象都“还不错”,但随着展开都隐约有一种从“善”到“恶”的感受。这种“恶”是一种不完美,也是让人物更加真实的东西。

  阅读小说认识他们的过程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也仿佛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由远及近认识了他们一遍。一点点知道他们的故事,再在叙述中为他们所牵动。

  读到其中一个细节,基普幼时最爱她的保姆,因为她在他不安时轻抚他的背。后来基普跟汉娜相处时也有类似的动作。轻抚背部真的是很亲密、很舒适,却又几乎不带情欲的动作。仿佛回到最初子宫中的舒适温和与安全。

  而现实就是如此,书中几乎全部的情节与细节都由对现实的深刻认知而来,这样写来的小说如何不好看。

  最后再说一说基普,这个冷静机智却又迷茫着的年轻人。四个主人公中三个人都对战争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喜,但基普不一样,没有过分受他哥哥的想法影响,在为英国人打仗的过程中遇到了歧视,但也有着几丝温暖。就像他的人生,怀疑考虑中依然有着“善”的品质。

  但最后他的“信念”还是破灭了,原因是(去看书吧)……

  《英国病人》读后感(五):Ⅱ

  2020.3.13-2020.4.25 《英国病人》// Estella

  反战

  几乎每部小说都是反战态度的。战争中的爱情与背叛,比平时来得容易多了。

  作为护士的汉娜才21岁,却已因为战争失去了父亲、爱人与怀着的孩子。她曾经也只是一个单纯的十六岁女孩。因为二战,走向欧洲,走向战区,成了“战争女仆”,看多了伤痛与死亡,患上了战争疲劳症,麻木、绝望。

  战争阻碍了艾玛殊一行人的沙漠探险——纯粹的勘察地形,追访历史。那是黄沙飞天、亘古不变的沙漠。数千年的商队、行走的盛宴和文明,什么都没留下,连一块篝火的余烬都没有留下。“我们消失在风景中,烈火与黄沙。”战争前夕,克里夫顿被政府派遣到沙漠协会里作为侦察的间谍。战争爆发,一切都被带入了沙漠。军队、政治、民族...那样的狂轰滥炸,仿佛这里有的只是沙子?

  卡拉瓦乔是小偷,可是他的手艺被官方化了,他是个民族英雄。他失去了双手的拇指,忽然变得苍老、变得笨拙。

  基普是印度扫雷兵。他应征参军,时刻徘徊在生死边缘、承受着战友突然离世的无常打击。到了最后,听说原子弹投射到日本之后,他崩溃了。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

  汉娜的父亲帕特里克,艾玛殊的情人凯瑟琳,以及无数因战争死去的角色,他们都曾是鲜活的生命,有爱人与亲人,有希望与思念。凯瑟琳尚存一息在不远处的沙漠里垂死等待时,即使英国人有物资有卡车,他们还是放弃了她,因为她的身份不明。帕特里克死于烧伤、失血而死。他因无法更上军队而在行军的路上被弃置在一间鸽子房里,数天、或者数十天,独自在黑暗里,忍受死亡的逼近,与临终前的孤独。最后他死了,汉娜的父亲死了。

  可是这又能怪谁呢?怪不救凯瑟琳的英国兵吗,选择怀疑、选择放弃,可是战争不就是那种尔虞我诈的环境吗。帕特里克的同伴,要继续前行,又哪里有人力物力对他这样一个普通的士兵进行特殊救治呢。战争大背景下个体的无奈、悲愤、绝望。

  个体

  来自匈牙利的艾玛殊、来自加拿大的汉娜、意大利的卡拉瓦乔、印度的基普四个人,在意大利的圣吉罗拉莫别墅里住下。其实是半片废墟。周围埋了很多地雷,弹炮灰瓦遍布。

  这里最早是修道院,后来成了德军占区,被盟军攻下后改为了临时的战地医院。但由于别墅的不安全性与盟军的一路北上,医院不久撤离。汉娜选择留下,陪伴着不能动弹的英国病人。

  文化

  边界.

  看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的国界感更加弱了。我们不应该因我们所属的国籍与民族而分类。从来就没有一个准确的词能描述一个群体,因为里面是独立而鲜明的个体。当你说中国人时,你说的到底是中国出生的人,还是父母都是中国人的人,或者是拥有中国护照的人。任何群体里,都有好坏,无法一概而论,不能以偏概全。属于宗教民族锡克族的扫雷兵依然能欣赏感受欧洲教堂与圣母像之美。我们从属的永远不是划分我们品味的界限,不是判断我们为人的依据。

  虽然文中所说的无国界、无边界在现在仍是乌托邦,但是这样的精神确实可以贯彻的。我更能理解和赞成同性恋合法性了,既然两个人彼此相爱,为什么还要有人为的设置障碍去阻止他们无法遏止的强烈感情呢?生而为人,为什么不多在乎一些人类最纯璞真实的感情呢?

  对于文章所提及的婚外恋,确实无法赞同。我觉得翁达杰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感情与道德的冲突之处,天然存在,你既无法过多的苛责这份原始而冲动的情感,又无法否认道德的必要性,因为你也许会成为里面的克里夫顿。

本文标题: 英国病人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山里的小诗人》读后感100字《挖鼻史》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