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48.8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离婚》精选点评:●鲁迅和张爱玲是冷的,老舍和曹雪芹是热的,前者的文字和思想再精妙,也永远写不出老李和贾宝玉。老舍写下了这
《离婚》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48.8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婚》精选点评:
●鲁迅和张爱玲是冷的,老舍和曹雪芹是热的,前者的文字和思想再精妙,也永远写不出老李和贾宝玉。 老舍写下了这本书,读者看到了这本书,作者成全了我。
●哪怕是读第二遍,还是觉得年龄再长点读起来可能会更透彻吧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张大哥,这是一种榜样的诱惑。
●从老舍的笔下可以看到,民国时代的人很淳朴。
●5/1谁要是不怕人了,谁就能像耶稣似的行奇迹。
●原来老舍的书这么好看。除了上学时候课本的文章,居然以前没有看过。文字轻松有趣儿,却不简单。像是喝着白酒吃脆花生米。有嚼劲儿有回味儿,也热辣也上头。书名叫离婚,结局却终究没有人真正离婚。老李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张大哥更是超越了时间,相信任何时代的读者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张大哥式的的人物。书中的几位太太各有特点,稍有点漫画式的夸张,却又真实的让人吸一口气。小赵的结局有点大块人心,现实却可能是活的好好的,继续琢磨算计人心向上爬,这样的结局会更让人苦闷而又无可奈何吧。丁二爷和老李去了乡间,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欣慰。虽然不是南洋小岛椰子树下扇着扇子那么浪漫。
●品品
●差不多完美了,唯独是写出了人命这一条,有点嫌过
●善良与黑暗遇上便是悲剧
●细节描写很精彩!
《离婚》读后感(一):老舍的人生观
在《离婚》中,老舍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做出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
世界是什么?世界是一地鸡毛蒜皮、牛鬼蛇神,诗意在这个世界变作家庭牢笼,月亮在这个世界变作污水。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自我与自我的搏斗,永无出路的搏斗。你有微弱的诗意,你更有贪于享受的生活本能。一屉热烧饼阻隔你自杀,一直以来的循规蹈矩阻隔你杀人,孩子偶尔的天真可爱阻隔你逃离。
逃不脱,离不开,所有人都活的热气腾腾,在泥地里尽情翻滚、发光发热。
出路是什么?
没有出路,或者投降,在泥地中和大家一起玩耍,做一个肤浅而快乐的布尔乔亚;或者自杀,生理性或社会性的死亡,做个无主的亡魂。
《离婚》读后感(二):让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尽可能地同步
有时候无意间拿到手的书反而很有意思,只看书名的以为内容会是和围城相似,离不开男女之间的感情,可我看到的却是自己,小城市来的我生活在魔都上海,虽不是科员可也是类似的混日子单位,同事虽然没有小赵那种太过可恨的人,可也都是社会培养出来的人。看到老李有同情也有厌恶,同情大概是感同身受的经历延伸的理解吧,衙门是北平的怪物,对于单位我也会有那种极不情愿踏进的感觉,可是为了生活我还是逼着自己进去了,老李是一边被敷衍着却一边想要反抗着,而我虽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可也没让工作的情绪影响我到那般地步。性格强的邱夫人对于出轨的丈夫也选择了敷衍了事凑合混日子,准确的说应该是混日子,大家都在混。
既然看到了这本书,就该好好地警醒自己了,内心和行为严重违背时对于人的内心是极大的折磨,如果不想被折磨地太过凄惨,那就应该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内心同步起来,即使是混,也得让混的方式是自己所乐意的。没有人可以真正地强迫自己,如果觉得自己被强迫,是因为自己没有勇气拒绝敷衍
《离婚》读后感(三):诗意的栖居
“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我要追求的是点——诗意。家庭,社会,国家,世界,都是脚踏实地的,都没有诗意。大多数的妇女——已婚的未婚的都算在内——是平凡的,或者比男人们更平凡一些;我要——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我大概是有点疯狂,这点疯狂是,假如我能认识自己,不敢浪漫而愿有个梦想,看社会黑暗而希望马上太平,知道人生的宿命而想像一个永生的乐园,不许自己迷信而愿有些神秘,我的疯狂是这些个不好形容的东西组合成的” ——老舍《离婚》读完老舍的《离婚》,脑子里就一直回响着这段话,越读老舍就越喜欢他,他没有钱钟书那般高人一等的刻薄,也不像鲁迅有种冷冷的‘阴阳怪气’,更没有毛姆的冷嘲热讽。老舍的文字是最公平的大家长,他明辨是非,和蔼可亲又心怀悲悯,他像他深爱的北平一样,用一种高明的幽默包容形形色色的人。
我很喜欢老舍笔下的老李这段话,喜欢他追寻的这个“诗意”。老李的“诗意”,大抵就是除开柴米油盐之外温饱之后对生活的“无用的装点”和“无力的惦念”。这个东西在别人的眼里毫无用处,却是支持一个人的精气神,是生活的勇气,是不能摧毁的优雅与美丽。有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这种“诗意”,也有人穷尽一生都在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这种“诗意”,可能是陈丹燕笔下落难的金枝玉叶,即使没有电烤炉也要用煤炉做西式蛋糕的精致;可能是《刺猬的优雅》里其貌不扬的门房,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暗地里过着优雅的生活;也可能是毛姆笔下寻找月亮的思特里克兰德……
平凡的生命也可以与“诗意”有交集。决定了我们过着怎样的日子的,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的本质的,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的态度的,造就了我们的生活的气质的,恰恰是这种“诗意”。而这种“诗意的生活”说到底也很简单: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抵达自己内心向往的世界。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生活本身也很粗俗,但是追求这种“诗意”的精神是可以相通的。
虽然说人生这玩意儿不用努力也可以。
《离婚》读后感(四):老舍的人间即景
都说1933年的这部《离婚》是老舍先生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作品,他带着辛辣和嘲讽,将小市民的悲欢离合演绎的淋漓尽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国民政府中的小职员,而这些小职员的烦恼大多和茶米油盐、花前月下有关。读起来轻松诙谐,读罢之后,却由不得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每个时期、每个人的烦恼都是如此的相似,也是如此的难以摆脱,它不会让一个人的肉体土崩瓦解,却会慢慢腐蚀一个人的灵魂,使高傲的灵魂逐渐向现实卑躬屈膝。
关于小市民的故事,老舍先生并非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我向来偏好这种大家的文字,字里行间之中有一种特有的人文关怀。董桥写过一本书,《给自己的笔进补》,里面有一篇文《我请启功先生写字》说到了老舍先生,他说,“老一辈文人学者深谙幽默,而且幽的都是有文化之默,北京人尤其精通此道。这样的功夫是需要沉厚的国学根底的。老舍小说里的人物,一到幽默处,往往之夫者也耍文言,教人更觉得迂腐得可笑。前天租了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离婚》来看,那几个老北京三句离不开挖苦别人、挖苦自己,还一脸正经,妙透了。”
看来,实用性的婚姻一直都是社会的主流,就好比老李的生活,上有老,下有小,但却对诗意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这一点,放置于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大概就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男人的一生中都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徘徊。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就成了衬衣上的一颗纽扣,而红玫瑰却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所以呢,这样的纠结和矛盾,变成了世纪难题,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如何在悲剧中活出精彩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小一点来说,不过是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大一点来说,不过是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双重满足。听起来都不难解,可真正做起来,却难于上青天。
身为作者的老舍,对待如此种种,其实就是一个悲观的看客,他的身上有些许老李的影子。
我一直觉得生活本身就是悲哀的,活着就是一个不断与世俗化作斗争的过程,这是痛苦的根源,也是无奈的根本原因。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庸俗而碌碌无为的,现实和诗意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不对等,落入俗套的生活也是最为平常的无奈。看罢《离婚》,以为老舍会有些点拨之意,想来我是多虑了。老舍毕竟是文人,记录所看所想、所知所得,却无法开出一剂良方,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世俗化早已渗透其中,从古至今,祖祖辈辈,代代相传。
这是多么可怕的诅咒啊。
老舍在《离婚》中展示出来的世纪之悲哀,其实就是一种普世观念,而老李身上的矛盾,便是所有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矛盾,也是最无药可救的矛盾。这部《离婚》可以直接跳出当时的大背景和大环境,减去其中些许的节外生枝,展现出的便是一副无可奈何的人生画卷,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难以剔除的毒瘤。
故事的结尾是老李的弃官归隐,当然,对老李而言,这是一种逃避,对老舍来说,这是一种意志上的胜利。当然,这并非是老舍先生想要的结尾,文中的老张对老李做出了宿命般的判决,“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着吧!他还能忘了北平跟衙门?”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既是悲剧的,也是庸俗的,很难去定义他们的生活幸福还是不幸福。大抵人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
《离婚》读后感(五):将就过呗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剪了辫子之后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知识分子的财政所里的科员们在婚姻、家庭中所遇到的问题、冲突。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老李所面对的是那乡下刚刚放出小脚,与自己的思想完全无法碰撞的老婆的苦恼。虽然他不像鲁迅那样在老家安置着传统带来的小脚老婆,在工作的环境中拥有着与之匹配的、走在新新人类队伍前列的有学识的爱人。但是老李也渴望自己的那份同样的 “诗意”。他的苦恼被热情、爱好做媒、无所不能的张大哥发现,并给他提出了张大哥所认为的最好的解决方法——接老婆进城,像教育孩子一样教育老婆。老婆接来后,老李的生活发生了大改变。他不善言谈不像其他科员尤其小赵那样运作关系,每天早早地来到科里,按部就班的工作,除此之外他在内心里观察着周围审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无所不能的张大哥喜欢做媒,他撮合的两人都是经过天平的测量之后的结合,比如不带眼镜的近视搭配麻子,近视看不清麻子,麻子不嫌弃近视。只有经过天平的称量实现平衡的婚姻就不会离婚。做媒后小家庭里出了什么问题也来找张大哥,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事是张大哥解决不了的。喜欢做媒的张大哥,自己儿女的婚姻确是个苦恼的存在。看似万能的张大哥在儿子被作为共党分子大绑抓走后却毫无办法,而所有那些出了事情就找张大哥的人们这时候都悄无声息了。
对于其他科员,军队出身的吴先生会打太极,刚练好一手酱肘子字体,他的苦恼在于想娶一个妾,娶妾就得经家里的像个方墩一样的太太同意。邱先生家里有一个念过书有学识能出门做事的文雅太太,可是长得瘦小干枯,一嘴槽牙露在外面进行展览。邱先生对此有学识的太太是唯唯诺诺。经常替所长太太办事的小赵,有着一个传说中的太太,经常使用帮军官领导寻觅女子的手段打通所有关系。老李家租住的房子的房东太太家是一个老人和儿媳,儿子和儿媳自由结婚后又遇见了与温柔贤惠没有主见的妻子相反的女子而私奔了。
在有这些人组成的剧团里,上演着一出出戏剧。老李作为一个参与者旁观者从一个追求“诗意”理想的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简版的张大哥。他在审视自己与生活的过程中看清了一个个生活哲理。比如在小赵宴请老李及夫人,其他科员及夫人作陪的饭桌场上,参差不齐文化水平的夫人们,就着女儿的老虎鞋、北平的酱萝卜、乡下的生活谈得好不融洽,她们所讨论的都不是大问题而是生活中说了就能应用的技能与经验,似乎比苏格拉底一辈子讨论的问题有意思的多,也比那些科员们打太极练京话有价值的多。坐在一起的男人批评取笑他人的老婆,坐在一起的夫人们则是批评自己的丈夫。
经历了一系列的戏剧之后,老李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生命就是多一分经验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浪漫是什么?是随时的游戏,最好只管享受片刻,不要结果,更不管结果的事。“诗意”?世上根本没有这东西,静美、独立,什么都没有。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也许人只有两条路可走,去空洞的做梦,或切实的活着。后者还可以分为,为抓自己的面包活着,或是为大众的面包活着。
这本小说故事情节很紧凑,家长里短很有戏剧性,在这些市井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冲突以及只有那个社会背景下才有的特点。小脚夫人,娶妾,布尔乔亚……语言特别诙谐幽默,有些描写形容特别喜欢。比如说问到张大嫂儿子的婚事是否定了,“张大嫂摇摇头,摇出无限的伤心。” 形容张大哥,“张大哥是蚯蚓式的运用生命,软磨,可是始终不懈。” “火光,肉味,小猫喵喵的叫。也许这就是真理,就是生命。谁知道!”
这本书好像《饮食男女》《天水围的日与夜》《一一》那种调调。人生的哲理都在人们平常的琐碎生活点滴中。老李当初是想过离婚的,张大哥看出了苗头给出了接家眷的主意,接来之后该有的问题都有,接来家眷后老李才真真正正的有了生活,其他科员们的夫人们与自己夫人的交际,让他有了和其他科员们的婚姻生活的接触,最后得出了结论:夫妻们原来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将就”是必要的;不将就,只好根本取消婚姻制度。吴太太和邱太太们也想过离婚,但是经过掂量也打消了这个想法。所以老舍说:“家庭是一汪臭水,世界是片沙漠!什么也不用说,认命!” 说来,也不是认命,城内城外各有各的烦恼,离了婚更添了城内城外没有的烦恼,何苦为难自己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