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飞》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15 09:44: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怕飞》是一本由(美)埃丽卡·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怕飞》精选点评:●不是很上口,不只是译版的问题么。一些小故事还是很有趣的,一“咽”不成夏。。。●所以说什么诗和远方

《怕飞》经典读后感有感

  《怕飞》是一本由(美)埃丽卡·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怕飞》精选点评:

  ●不是很上口,不只是译版的问题么。一些小故事还是很有趣的,一“咽”不成夏。。。

  ●所以说什么诗和远方都TM是扯淡,“文艺女青年”这种话简直是最恶毒的形容。对于女性,丰富而敏感的想象力是奢侈品,解放你的思想,或许还有身体,但请带着你的脑子行事

  ●跌跌撞撞地闯进一个年轻女性的短暂人生 见证那些荒唐那些幻想 用坦率赤诚感受自由的力量 半个世纪前 “伊莎多拉提出的问题 今天的女性依然还在提出” 再翻开 期待不必惧怕

  ●作者感情非常细腻,第一次看关于女权主义的作品,好像打开了新世界

  ●是今年读到最心爱的了

  ●有一点絮叨,再加上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作者提到的许多名字都要再三翻看注释,不是很好读。直到快结尾才觉得心理剖析的部分明朗清晰了起来,但最终还是回去了。或许寓意是不再惮于内和外的压力,还是略让人有点失望。最喜欢封底的段落,我不再胆战心惊,我正在飞。

  ●贩卖自己的私生活之作。学到一个新名词:无拉链速交

  ●还剩几章

  ●牛逼

  ●清楚的描述了女性追寻自由的困境,高度写实的书。

  《怕飞》读后感(一):怕飞

  还没读过这个版本,很早以前读过另外一个版本,好像是青海出版社还是哪里的,当时erica jong在美国很出名,就好像我们熟知的sex and city里面也有提到她,想读一下这个版本

  《怕飞》读后感(二):失声的妇女们

  连续读了两本关于“女性解放”的书,一本是《82年生的金智英》,一本是《怕飞》,讲述了两位女性的生存困境:同样来自中产,外人看起来幸福的生活暗涌起伏,心里都有想要打破一切表面平静的冲动——只因在这样的生活中,她们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不是自由的,不是快乐的,甚至,不是真实的。

  那何谓真实与自由?书里没有给出答案,在对自我的追逐中,她们陷入茫然,与自我厌恶。

  女性的觉醒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只是把这两本书对照来看,可以看到西方与亚洲的女权议题,本质上都是对自我的确证。但在这样的命题中,让人嗅到一丝危险的信息。

  中产妇女的觉醒是生活安定后向内的思考,是教育启蒙的产物,那么,失声的底层妇女的声音又在哪里?她们的故事呢?为什么很少有人写出?

  中国式女性题材的书写,似乎也落入这样的窠臼:中产的迷失与灵魂的饥饿,自由旗帜的诱惑与现实温吞琐碎的吞噬;而目前我看到的对底层女性题材的书写,似乎离不开坚韧、苦难、牺牲这样的关键词汇,看似是对女性的礼赞,里面却可以看到掌握着话语权的中产知识分子们俯视态度的书写,她们的态度是启蒙的、可怜的、天真的,或是带着幻想意淫色彩的,人物在其笔下只是居住于象征意义的牢笼,没有自己真正的生命力。

  女权主义到这里似乎走入一个误区,更像是对性解放、意识形态的重塑与强调,但女权主义者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她们也许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场的核心,但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平凡,她们的沉默,才是女性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部分。

  只顾着呐喊自由与解放的女权,何尝不是一种精致的自我利己的精神骗局?

  《怕飞》读后感(三):怕飞还是啪飞

  好书! 如果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的《情人》结婚了,也就是这样一本书。 爱,欲,激情,回归,我是'谁','谁'定义我… 安定,流浪,圣徒,恶棍… 然后发现男人定义女人胡扯的鬼话,已经融入到女性骨子里去了。 并形成一种道德标准。 所以女权主义者大声的说'去你的吧!', 一边又要为其附上惨痛的代价。然而,那些顺从的妇女就不付出某种代价吗? 以自由的名义,假用女权的名义,哄骗欺诈诱骗,呼吁妇女性解放…又是男人做的事… 性解放就等于脱了裤子吗?明明是两个人的关系,最后所有的负担要女性一个人承担? 或者说,为什么有所谓的女性责任? 贞操这种恶心的狗屁词语,又是谁发明的?

  把女性爱的渴求看成柔弱,把欲的渴求看做淫荡… 我想问,难道男性不懂什么叫爱,什么叫欲吗? 显然他们比我们更懂… 因而,这些该死的性别歧视言论,危言耸听的道德约束完全是把女性奴性化牲畜化的手段…

  精神上不能认可男女虽性别不同但本质相同(同为人)的男人,生活上一样大男子主义泛滥。

  女性没有好画家,没有作家,没有科学家… 白日梦里似乎人类历史全是精子写成的,却殊不知文学里的爱恋,人性的善良全是从女性身上偷出来借以文学表达,没有本质,何来延伸? 数以万计的女性科学家,发明了高等程式却被逼迫相夫教子,我请问有哪位丈夫被传讯回家相妇教子的?

  虽然21世纪已然到来,年轻人早已颠覆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荒诞思维,却仍要忍受上一代被洗脑的价值观。 何时恋爱结婚,逼婚相亲…

  独立的女性呀! 学会无视社会的压力与舆论… 等待的真爱,一定是在独立的基础上。既不被'性独立'牺牲,又不被男尊女卑(这个词真让我恶心)同化,如果女性探索自我的道路注定崎岖,那么就让每段经历有所深刻的醒悟,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想要什么,但至少知道不想要什么。

  《怕飞》读后感(四):在飞翔与坠落之间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家庭》许多人耳熟能详,剧中女主人公娜拉的丈夫海尔茂编织的幸福迷梦破灭,娜拉清醒过来,离家出走。鲁迅先生遂在上世纪20年代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之后》,文中提出娜拉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之后,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读完美国女作家Erica Jong的长篇小说《怕飞》,分析女主人公伊莎多拉一次次地挣脱家庭束缚、渴望在情爱的天空自由飞翔却一次次坠落的经历,也不禁心生疑问:她的出路在哪里?会有怎样的结局?

  要回答这一问题,委实不易。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小说《怕飞》的故事情节。

  女作家伊莎多拉跟随丈夫贝内特来到维也纳参加国际心理医生大会,在维也纳大学的会议报到处,她与负责签到的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无法进入会场。就在这时,英俊潇洒的英国心理医生阿德里安出现了,主动提出为她解围。阿德里安的风流倜傥一下子吸引住了伊萨多拉,她跟着他走进了对面的咖啡馆,开始了交往,并迅速堕入情网。然而,伊莎多拉又纠结于自己已婚的现实,她意识到:“阿德里安是一个梦想。贝内特是我的现实。”另一方面,阿德里安的花言巧语无法让伊莎多拉不动心,他鼓动她跟自己私奔,“我们将拥有一次奥德赛般的艰难旅程。我将发现欧洲——你会发现你自己”。伊莎多拉想到了带着老师的妻子私奔的D.H.劳伦斯,想到了为爱情而献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了托马斯•曼小说中穿过瘟疫流行的威尼斯去追赶美少年塔齐奥的艾森巴赫,他们破釜沉舟、飞向自由蓝天的勇气激励着伊莎多拉,于是,她决定跟随阿德里安踏上爱之旅。

  小说并未到此结束,作家借助伊萨多拉跟着阿德里安自驾车旅行途中,应他的要求回忆自己的情感经历这种倒叙方式,讲述了自己与第一任丈夫布赖恩相识相恋、结婚成家,最后又劳燕分飞的过程;并穿插了自己与意大利指挥查理、姐夫皮埃尔等男人的情感纠葛,以及她选择贝内特成为为自己第二任丈夫的缘由。在自言自语、似真似幻的叙述中,小说展现了伊莎多拉的幻想、欲念与起伏多变的情绪波动,坦率地表现了现代女性在性欲望中的自我迷失,以及寻找人生与情感定位的失落——“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似乎沦落为一连串的有关男人的忧伤之歌?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似乎沦落为猎获男人的生命?真正自由的女人在哪里?”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对《怕飞》,对Erica Jong在小说中关于婚姻、性爱、家庭、社会的思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从某种程度看,这本书——《怕飞》——是我自己的《北回归线》的女性版。”

  伊莎多拉的第一任丈夫布赖恩是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的校友。他是一个智商超过200以上的天才,创造过学校自主命题考试的最高分纪录;拥有百科全书般的渊博学识和滔滔不绝的雄辩口才。但是,天才离疯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布赖恩16岁时就有精神崩溃史,这是伊莎多拉嫁给他之后才知道的。他在一家清洁产品公司做市场调查时再度精神病复发,整夜整夜地不睡觉,强迫伊莎多拉与她讨论“基督重临”的问题,让她疲惫不堪;最后发展到赤身裸体爬到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一座青铜马雕塑上,被警察抓住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布赖恩给伊莎多拉带来了青春最初的激情与快乐,也给她的精神与肉体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在离开布赖恩、遇到贝内特之前,伊莎多拉还与意大利指挥查理、姐夫皮埃尔等男人有过恩恩怨怨。她曾经像崇拜美国指挥大师伯恩师坦那样疯狂地崇拜查理,但查理在荷兰的一次指挥比赛中一败涂地,而且他居然扔下伊莎多拉,去巴黎看望曾经一脚把他揣出家门的前情人,让伊莎多拉心灰意冷;而姐夫皮埃尔对伊莎多拉则是单相思,要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使她感到了了乱伦的恐惧而落荒而逃。在经历了诸多冒险与迷惘之后,伊莎多拉袒露心声:“我受到过音乐、疯狂以及乱七八糟的性关系的伤害,于是,沉默无语的贝内特成了我的疗伤者,我心灵的医生,我身体的分析师。”

  伊莎多拉身上有两个自我。她充满好奇心与冒险精神,厌恶中产阶级对婚姻、安稳及工作高于快乐的道德说教,这是她的第一个自我。然而。她又恐惧黑夜,害怕孤独,因此,到头来总是与某个人生活在一起,或结婚成家。这是她的第二个自我。这两个自我在她身上无法相安无事,她能做的只是满足一个自我,抑制另一个,周而复始。于是,她一次次地与男人相遇,每一次都兴高采烈地飞向情爱的天空,但又一次次地坠落到现实的大地,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对前一次的否定。即使在与阿德里安邂逅之后,伊莎多拉依然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夸夸其谈、巧舌如簧的阿德里安在跟伊莎多拉玩了一阵情爱游戏后,来了个“华丽转身”,宣布要去法国布列塔尼与妻儿度假,让伊莎多拉怒不可遏,他却用轻描淡写的一句“我只是想赋予你一些写作的内容”,就想把她打发了。怀着对阿德里安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伊莎多拉再度坠落到现实之中,回到了贝内特的家中。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伊莎多拉正在洗澡,“贝内特走了进来”。整部作品就此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回到本文的开头。伊莎多拉与娜拉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娜拉由于经济上无法独立,所以出走之后缺乏生存能力,十有八九会被残酷的社会欺辱,进而堕落。假如要避免这种悲惨的命运,她只能回来。伊莎多拉是个作家,经济上能够独立,因而她不但有自主的意识,而且有自主的能力。然而,在自由与生儿育女之间,女人只能选择其一,无法逃离自己的女性角色。伊莎多拉也无法回避这种宿命。因此,她最后的结局也很可能是两条路:不是幻灭,就是回来。小说的结尾其实已经作出了某种预示。

  《怕飞》读后感(五):《怕飞》:女人和她的x

  夜风在深蓝色的树林里穿过,直到蓝色变成深褐色,变成赤红,变成明亮的黄,一群女人在山林里彻夜狂欢……为了狄俄尼索斯

  有一部小说叫《香水》,男主角制作的香水一滴就足以让所有人都被激发出热烈的爱意,结果有一次他把香水大肆的喷洒,于是整个公共场所都混乱了,男女老少都发了狂,一场众人的淫乱展开……

  以上都只是铺垫,这篇文章我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怕飞》,是一本女人与她的性之间的故事,虽然远远不止于此,但这样概括一下主题更加突出。但是这并不是一本淫乱的书,而是一本女权主义小说。作者是一个在纽约富人区长大的犹太女孩,名字叫Erica Jong,我们姑且就叫她E吧。这本小说差不多是E的自传小说,故事的主要时间线是从她和丈夫去国外参加心理分析学大会开始的,但是中间也穿插了各种时间上的倒叙,插叙等等时间线。就像是电影里我们经常遇到的,不止一个时间线,但并不会影响你理解它想表达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也会有这种体验,你明明是活在当下的,但是突然某个时刻,你的精神和意识其实并不在当下,而是回到了过去,或者想象中。这本书也是一样,在当下的时间线里,不断的穿插着,很有一些意识流的色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怕飞》第一次在美国问世,立刻引起了轰动。众所周知的《欲望都市》就受到了这本书的很大影响,当然,可能整个女权运动在那个时代也不可不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欲望都市》这部美剧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播放,连续六季,都得到了很高的评分。一直到十年前,这部剧还被拍成了电影。当然,这只是这本书的影响的一个例子,事实上,它所表达的那些内容离我们并不远,甚至对于很多国家和地区来说,还算是一种超前的。一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当下,我们的主流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或者哪个其他国家,都依然面临这《怕飞》的女主角E的困境。相比于波伏娃的《第二性》,《怕飞》是一本更加聚焦个人现实的书,它不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相反它是一本个人色彩的小说。从《第二性》到《怕飞》,再到《欲望都市》,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近几十年发生的,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女权”似乎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词了,特别是最近几年“女权”这个词一直在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污名化,什么“中国田园女权”、“女利主义”、“直女癌”等等。

  伊朗有个女漫画家,画了一个漫画故事《我在伊朗长大》,在被原教旨主义统治后,伊朗变得无比保守,女孩们被要求带着面纱,穿着长袍,无法再像个自由的人一样生活。对于这些,很多人以为伊朗一直可能就是那样吧,然而不,那只是原教旨主义泛滥后才有的一种女性社会地位退化的现象。虽然人类总得来说在不断解放,但是并不是在所有地区和所有时候都在解放,有时候他们也会返祖退化,应该说返祖退化的这种倾向一直都是有的,也不光是在女性地位方面。到底什么样的是一种进步,什么样是一种落后,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是站在不同的左倾或右倾的位置上的。伊朗这位女画家,后来还是逃出了伊朗,因为对于一个精神上已经觉醒的女性来说,在那样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拥有个人的幸福的。

  一个女性,到底怎么样才能拥有她个人的幸福,这既是一个个人的问题,但也同时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有很多女性,即便可能生活的条件已经很不错,甚至被许多人娇惯宠爱着,但是也依然能感受到因为是一个女性,而被社会不公正的对待。而且,无论是在她们年幼无知的时候,还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亦或是垂垂老矣的时候,这样的不公都是存在的。一个个人,如何在长期的社会主流影响下,还能保持一丝丝内心的清明,明白哪些是一种不公,哪些不是她的错?如何在一个社会,或者说全社会,以及这个全社会通过家庭、学校、单位,包括她的闺蜜以及交往的对象来向她输送的那种价值观,比如什么才是一个女性,女性应该如何……她作为一个个人,如何能低档这些侵袭?就算她有一些钱,就算她有一些漂亮,就算她生活的还算容易,就算她读了一些进步思想的书,然而面对这样的全社会的洪流,依然会有一种捉襟见肘的局促。

  直到现在,依然有那么多的关于“女人不适合……”如何如何的论调,比如周国平就说“女人不适合学哲学”,而且还把这样的调子伪装在关爱女性这样一种温情的面具下,说学哲学太苦,女人应该轻松一些,这些又苦又累的事情就交给男人吧。是吗?对于女性,社会一边打压她们,一边暗示她们的无能,一边还要哄骗她们,让她们最好像宠物一样被圈养起来,只要有一身华丽的皮肉,看上去美美的,闻起来香香的,就可以了。至今,多少婚姻对于女性来说依然具有买卖的色彩,她们的性依然被当成一种财富,全社会依然对她们的性有一种道德绑架的权力。性欲仿佛永远以男性为中心,以男人的目光为视角,而女性仿佛永远是不忠不洁,以及被阉割的。一个女性谈起她对性的看法,对性的感受,以她自己为主角的时候,这就是对男权社会的禁忌的一种触犯。

  因此当E写出了《怕飞》轰动了,虽然这种轰动离不开在她之前的那些女性不断的奋斗,当然也离不开早这本书二十几年前的《第二性》的问世,离不开那些被唤醒的女性的苦苦挣扎。应该说E是幸运的,她的这本书能在相对自由的地方被允许,被赞同,而不是被污名化,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在一个中国人身上,放在当下,也就是距离那本小说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来回忆回忆上个世纪末在中国涌现的一批女性直白派的作家,例如《上海宝贝》,上海在全国来说属于对女性相当容忍的一个地方了,但是这本小说的问世很快就被污名化了,什么用身体写作啊等等,还有很多道德强烈的人表示看了感到很恶心。也几乎是同时吧,那个叫村上春树的日本作家写了他的《挪威的森林》,但是没有人说什么,甚至至今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在调侃村上春树。可是“上海宝贝”们早就淹没在人群中,还有谁记得?

  亨利米勒看到了《怕飞》这本书,说这是一本女性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充满非常露骨的性爱描写)。确切的说《怕飞》这本书并没有像《北回归线》那样色情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大部分时候它只是没有回避女性也有性这件事。人们之所以觉得它不得了,只是因为女性终于没有再以男性的视角来看他们自己,没有为了迎合男性的世界观而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腼腆害羞的处女的样子,只是因为女人开始写作了,而且没有在写作里阉割自己。

  我在喜马拉雅FM上开了一个有声书的专辑《怕飞》,我不知道能不能录制完,也不知道它是否能安全的保存下去。上面这张图是我放在那个专辑作为封面的,但是第一条声音上传第二天,这个封面就被和谐了。

  这是专辑地址:http://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15927098/

  或者你们也可以直接在喜马拉雅fm上搜索“怕飞”,或者搜我的名字“扎扎木”

  说实话,我不一定能录制完,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建议你们自己去读那本书。

本文标题: 《怕飞》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9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何谓文化读后感1000字鬼吹灯2:龙岭迷窟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