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12 08:32: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8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美]徐中约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6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国近代史》精选点评:●每一个大学生必读!一定要看未删减版的,虽然书很厚,但是读过以后,不仅读中国的近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美]徐中约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6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精选点评:

  ●每一个大学生必读! 一定要看未删减版的,虽然书很厚,但是读过以后,不仅读中国的近代史有了全面的了解,另外梳理了清朝的灭亡、国共内战、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党内斗争、89学生运动、国家意识形态的知识,还有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更全面客观的理解。受益匪浅!

  ●到后面越看越奇怪,这样删节,真的连自己的历史都不敢正视了吗

  ●个人有幸读的是未删减版,比起被阉割过后的教材,读者真是酣畅。中国的很多第一次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国家衰亡的根结一目了然。

  ●精华俱删

  ●虽然整本书对共党的评价都几近删除了,但是对其他部分的内容都予以了保留。 总体来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好书好书

  ●想讀未刪減版本。

  ●你缺一堂完整的近现代史课!

  ●读史而知未来

  ●2019年1月23日开始读此书,2月23日读完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中国近代史的另外一个视角

  啃了两周时间,终于在晚上看完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确实是耳目一新的一本中国近代史,尤其是看到晚晴那段时期的历史,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视角,更多的细节让原本生硬的逻辑似乎更加合理和生动,对错与否暂且不论,至少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确实有收获。后半部分读起来直观感觉材料淡薄些,可能是成书较早的原因吧。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暇不掩瑜

  厚重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但是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觉就是: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看历史可以折射现在和未来,引起人们的思考。因为大家都懂的原因,本书阉割了两章,港版也看过,但是我觉得这两章不是那么出彩,所以总体还可以接受,只不过完整性感觉受了点影响,章节过渡显得有点突兀。暇不掩瑜,这部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四星送给被剥夺的阅读权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坑爹了

  坑爹了。手上的这个插图重校版完全没有想到其实就是大陆的删节版,而且还是托朋友带回来的,恨死这些剪书的,还是要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那个上下册:http://www.yesasia.com/global/search/%E5%BE%90%E4%B8%AD%E7%B4%84/0-0-0-bpt.48_q.%E5%BE%90%E4%B8%AD%E7%B4%84-zh_CN/list.html 。

  从电子版的追到纸质版的这个所谓后浪出版公司,后悔大发了。

  还要再搞一套世界出版社的才行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比较客观的晚清外交史

  当你看到每一章后面那么多的英文参考文献,有一种被搞中外关系史的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

  一、400年的近代史

  近代史的起点在哪?学界对此有多种观点。大多数主张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有人以明清之际为起点。本书作者说:“我认为这两个学派可以通过折衷的方法得到调和。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须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因此,对1600年到1800年间内政外交的发展进程作概括性的探讨,将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近代中国提供必需的背景资料。这种折衷的方法保持了后一学派的历史完整性而又不损害前一学派的现实主义思维。”

  所以,尽管作者的研究起点是1600年,实际上,重点论述的仍是我们之前所熟知的那段近代史。而1600到1800之间的这段时间,作者是把它当做了研究的背景资料,这样更加注重连贯性与因果性。

  二、近代中国进行的主线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主张“冲击-回应”模式,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而把中国说成一个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中国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才能取得进步。但是这种假设,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西方学者是将中国当做“他者”研究,而徐中约先生的这本书,是以中国人自己的视角,探究民族盛衰的原因。作者在书中讲到:“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

  中国近代历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逻辑线索,这就是中国从一个古老的儒家国家,经过怎样的奋斗挣扎,走向现代化之途的。这才是近代中国行进的主线。

  然后作者提出,在近代中国发挥作用的三种强大动力:

  1、政策和制度:二元首长体制;文字狱;19世纪中叶后,满-汉-夷混合体制;理藩院、军机处、总理衙门的设立,民国政府对不平等条约废除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这些政府的重要政策,都在引导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方面,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2、历史潜流:在整个近代中国三百多年的时期内,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如南明小朝廷的抗清活动、郑成功在台湾的抵抗、白莲教的起义、捻军和回民起义、以及为孙中山作了榜样的太平天国运动。

  3、新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西方文明在其他地方显得极有创造力且生机勃勃,但在于中国的直接对抗时,却表现出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它加速了旧秩序的瓦解,却没有提供替代它的新秩序,这给中国人留下了在旧秩序废墟上构建一个新秩序的艰巨任务。

  中国想在这种“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中生存,在必须要做一些改变。60年代的自强运动、90年代的维新运动、清末宪政到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为了适应西方带来的新天地而做出的努力。

  三、中外視角

  書中附有大量相关的外文参考书目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对每一个问题,都是以中外不同的两个视角来进行分析的。作者用世界、中国两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事件,没有民族主义,也没有西方对中国的刻意贬低,观点、是非曲直描述和论证都比较中肯。比如:

  由于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两次旨在作和平谈判的努力都告失败,英王陛下便面临着三种选择:①放弃中国贸易②服从中国的对待③用军事手段改变现状。对英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及海上霸主来说,前两种选择是无法想象的,只剩下第三种选择——武力。在中国一方,阿美士德所表现出的大不敬绝对是难以容忍的,且与它宣称的天下共主水火不容。嘉庆皇帝甚至考虑要断绝与英国的关系,并彻底中断广州贸易,只是在两广总督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一主意,这位总督担心,那样会招致对方的报复,并可能引发与英国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之间作最后摊牌的时刻很快来临了。

  作者这样的分析,既体现出了英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它所能做出的回应,以及清政府做为延续了快400年的泱泱大国,统治者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好像双方都有苦衷。

  再比如,关于林则徐禁烟过程的描述: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责令他们在三天之内呈缴所有的鸦片,并出具一份嗣后永不敢非法夹带鸦片的甘结;如违反这份甘结将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林则徐提出每箱呈缴的鸦片将获五斤茶叶的奖励,但他从未提及金钱赔偿;他也从未考虑英国政府在鸦片贸易中的经济利益。

  这样来看,我们当时的禁烟政策是不是有点激进了?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则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我觉得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个思路。搜集史料一定要多方面,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只拿国内的史料去看待一个事件,了解其他国家的心态、以及对待中国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读后感十六

  谈到历史的书写,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中立”、“客观”、“详实”这一类的字词,但也正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除去学派和观念的影响与分歧,历史书写不能超越时代自身的局限性也是一种必然,但是,当历史无法映照现时,人们不能从历史中有所借鉴、获得教训和经验,那一定不是历史自身的问题。这也是西方年鉴学派史学理论中,给予历史这一学科最大的期许与愿景,那就是:历史研究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从司马迁著《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人之兴衰,写当今之得失”来看,东西方对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是有着相近共识的,只是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对于历史的运用和反思,大多处于文本而非精神层面,受众又极有限,才造成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中国传统的史观,重视天命、君权和大一统思想,讲究的是华夷之辨、忠奸之论,在名物、训诂的考据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却始终不曾有过科学、系统的理论建构,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有体系的哲学指引,重现象轻本质,长于描述而弱于分析。而中国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又多为政治服务和干扰,对于民族主义的崛起和阶级斗争的探讨,从现时的角度来看,往往言过其实,很容易陷入极端、孤立、片面的境地,这也导致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同西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差别越来越大,屡为后人所诟病。当下市面通行的,较为客观、真实的史学书籍,大多源自或受影响于现代西方中国史学派,此派学者多以海外汉学家、华人学者为主,受政治的影响较少,在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上,还是比较纯粹和中立的。

  有关中国近代历史通史的图书,这两年陆续读过三本,且都是在学界颇受肯定,影响和口碑均极佳的前辈史学大家,他们分别是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以及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三人虽文风各有千秋,在史料的采选和内容的编写上各有长短,但均有海外留学或执教的经历,深受西方史学观念的影响。其中蒋廷黻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所作《中国近代史》,为中国近代史学开山之作,也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经典读本,该书语言凝练,内容编排精当,可以让读者在薄薄的一本小书中,便得以提纲挈领,窥见中国近代史的因果与主干。郭廷以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代宗师,也是口述历史和南港学派的创立者,旅美所著《近代中国史纲》,于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有论述,以致此书长期为台湾封禁,文风古朴雅致,又极为严谨客观,读来难免有枯燥无趣的感觉。而徐中约先生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所著《中国近代史》于史学观念上同以往近代史研究差别巨大,如在近代史的断代上,一般学界大致有两种: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或为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五四运动(也有至1921年的),本书断代却从1600至2000年,长达400年(此断代方式或为西方史学观念影响所致,西方史学观念近代与现代区分并不明显)。

  本书史料详实内容丰富,可读性极强,但也有不少缺憾,比如删掉了载有建国后等内容的十一章,同现有三十一章相较,删掉了近四分之一;一些原始材料引文,出自早期西方汉学家或著述,有不少内容讹误,作者没能一一详细考据和订正;另外还有一些编译过程中的错误,此书译校者都非泛泛之辈,又反复重校印刷六版,本人并非文史专业研究者,以常识眼光尚能看出不少问题,对于这本皇皇巨著来说,实在是不应该的,现将一些我发现的错误例举如下:

  18第三段二行“郑成功,也名‘国姓爷’” 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为成功,爵封 “延平郡王”,“国姓爷”为尊称或俗称,不可以此为名,更不好将其作为史料中正式的称谓,后文还有一些相类似的情况,疑为按西方习俗,以“国姓爷”为爵位所致,如称呼某某公爵、某某侯爵;

  35第二段三行“军机大臣还要为主子阅读、呈递并保存奏折和军务档案” 军机大臣一般满汉各半,满臣或在旗的汉人包衣才可以奴才自称,汉臣以科举或其他方式入仕者,只可称臣,一般不能称呼主子,清史中曾有汉臣在奏折中妄称“奴才”、“主子”而被申斥,并向群臣公告规范的先例,且主子这一称谓,为满族亲贵有奴仆者,皆可以用,不唯皇帝独有;

  52第二段第一行“士绅——那些中举的士子——在社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士绅的概念较为宽泛,其中士族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另有乡绅一类,主要指乡村本地有一定威望和财力的地主,以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此两者共同构成了明清“士绅社会”,而不能单纯用中举的士子来概括;

  52第二段第四行 “生员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当一名进士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将会添上花纹,上镶宝石、中嵌珍珠,锦袍上还将绣上九龙图案。” 冠帽为统称,明朝常服多为四方平定巾、儒巾,清朝为瓜皮帽,都无需用簪,明朝官服多用乌纱帽,也不必用簪,在极少一些盛大节庆礼仪时,需穿朝服,也即梁冠,需用簪,但并无用簪标识等级的记录,清朝官服所用两种官帽,都不需用簪,绣九龙图案,对于一般臣子来说,更是僭越大逆之罪;

  54第三段第一行“科试分为童试、乡试和会试几个等级举行” 联系后文内容,此句话应意在讲解童试,正确的表述应为“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几个等级举行。”而科试的完整序列应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

  55第三段第二行“那些在乡试中落地但也显示出较高造诣的人将被授予贡生头衔,” 贡生有很多种,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乡试落第而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此处表述不清含糊其辞;

  88第一段第一行“中国在1+800年以前……”应为“中国在1800年以前”

  99第三段第三行“300两为付给‘户部’即粤海关监督的规礼银……” 粤海关监督同江宁织造一样,由皇帝直接委派,人员从内务府中选取,所得税银,除负担部分地方经费外,入皇室内帑,与户部无关,后第105页第二段第六行,也有入“户部”一说,同此;

  170第二段有关太平军军制论述 太平军军制一直相当混乱,文中表述“每13156户家庭有一军帅”,但太平天国前期,严格区分男女营,并没有家庭一说,1855年后,虽允许有家庭,但也大约万人为一军帅,不以家庭为单位,到后期,封爵越滥,官多兵少,但大致有着军营编制、五行数字编制和队营编制三种;

  179第二段第六行描写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52岁时自尽。” 根据近年来发现史料记载,洪秀全应为病死,有李秀成、洪仁玕、幼天王洪天贵福等未篡改的供词佐证;

  181第五段第三行“博学、能干和理智士”应为“博学、能干和理智之士”;

  204第三段第四行“理学宗颐大学士倭仁” 倭仁先为文渊阁后为文华殿大学士,宗颐或以周敦颐理学为宗?

  231第五段和第六段,有关琉球王国和台湾“牡丹社事件”表述不清,叙事混乱 琉球王国为琉球群岛,但台湾古亦称“琉球”,琉球王国于1609年同时向日本和中国分别进贡,是为一国两属,1875年日本进占琉球王国,1879年日本正式兼并琉球王国,1871年66名前往中国进行朝贡和贸易的琉球人,在回国途中因遇到大风,船舶漂流到了台湾,被台湾土著牡丹社民误认作敌人,杀死54人,另外12人被清政府护送回国,是为“牡丹社事件”,是时日本以琉球王国保护人的身份,对清交涉,意图吞并琉球,继而染指台湾;

  236第六段第一行“曾侯则在为出使圣彼得堡进行准备” 此处曾侯指曾国藩之子,毅勇侯曾纪泽,此处仍按西方传统习惯,以爵位称呼,依中国传统,爵位往往是虚衔,讲清官职或更为重要;

  238第二段第七行“位于东京的红河……” 现指越南首都河内,1428年至1802年称东京,1803年至1830年称北城,自1830年后称河内,文中所述强迫安南接受西贡条约一事,发生在1862年,此处应用河内较为妥当;

  287第二段第二行“义和拳是与1796-1804年的反清秘密教派白莲教相联系的八卦教的一个分支” 义和拳内部成分复杂,远不止八卦教的一个分支,事实上还有所谓“大刀会”的组织,以及各种拳会,也即当时的民间武术团体所构成;

  315第一段晚清思想综述 除今文经学运动外,还有戴震、章学诚等古文经学,两者并称朴学,是为晚清儒学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不可遗漏;

  375第三段第六行“李大钊获委任为图书馆馆长,他雇佣了年轻的毛泽东为助理。” 当时北大图书馆并没有助理一职,该职位应为书记,李大钊当时也不是图书馆馆长,而是主任,馆长为章士钊,李大钊并没有雇佣人的权力;

  466注解1“一枚定向爆炸型的炸弹,称为‘胖男孩’” 墨西哥州首颗爆炸原子弹,名称应为“小玩意”或“小男孩”,“胖男孩”实为投入日本长崎的核弹名称;

  483第一段第九行“11/3个师”或为“113个师” P497第二段第七行“而一当作出决定……”应为“一旦作出决定”

本文标题: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7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唤醒沉睡的天才经典读后感有感一个中年怂包的自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