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荒原狼》精选点评:●如果拍电影,同超脱或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类似的表现手法和有独特风格的背景音乐,我想我会给五星
《荒原狼》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原狼》精选点评:
●如果拍电影,同超脱或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类似的表现手法和有独特风格的背景音乐,我想我会给五星。近来急功近利的心态的我不适合看这本书,也许日后重看吧。
●浑身发冷,像被扒光了一样
●我想看点差评
●一般,不是特别喜欢,让我想起茨威格,事实上茨威格是个很多变很灵活的作家,不是吗,这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序言,以及开篇的部分。总之笔调让我想起中学时读茨威格的时光。
●读的时候我想黑塞一定是个佛教徒,然后果不其然。感觉整本书的哲学与佛教有着一种奇妙的契合。很久没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字一句地停顿思考了,可能因为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黑塞说过“我所写的散文作品几乎全是我的心灵传记,所有这些作品全都没有故事,没有错综复杂扣人心弦的情节,而基本是独白,在这个独白中,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与这个世界以及他与自我的关系,受到关注。人们称这种创作品为‘小说’。事实上它们不是小说······”黑塞把他对“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与这个世界以及他与自我的关系”的困惑和思考,借主人公哈里·哈勒之口,极为坦诚地用洋洋洒洒的细密语言表达了出来。沉浸于思想世界的荒原狼,无奈逃离不了世俗世界。 年初立了flag说今年把黑塞的所有作品看完,果然打脸了。赶在新年来临之际看完第三本黑塞,比较而言,更喜欢《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和《德米安》。
●“我从你那儿学会思考和认识,却学不到对生活满意。”
●小说渗透着由新旧时代价值观交替和精英文化没落引发的焦虑感,反映了作家本人这一时期的精神危机和战争留下的时代创伤,却不止于悲叹和自怜,而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精神和梦境的世界,探索梦境和意识中蕴含的创造性力量,并试图为时代的“病症”下一个诊断,谋求以写作去寻求解决个体危机与时代痼疾的方法。
●本书讲述的是孤独及其救赎的故事。主人公哈里是一个深受高雅文化熏陶,从而在普遍庸俗的现代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人,世界的腐坏让他想要以殉道者的方式抛掷自己的生命,同时他又对常人生活的秩序与欢愉心存留恋。然而,一系列的机缘让他体验了一种为之前的他所不齿的“朝生暮死”的生活,并最终将他带入一个魔幻的剧场,让他认识到,幽默以及穿透庸俗窥见永恒的能力才是在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全书透出一种冷峻而崇高的气息,对于通俗文化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间人的心态等均有涉及,篇幅不长而意涵极为丰富。
●24。想要读上个10遍或者100遍
《荒原狼》读后感(一):荒原狼
《荒原狼》2019年再一次被出版发行,只是我看的是图片这一版本,吸引我去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作者黑塞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追捧。说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吧,总的一句话是我没有读出神作的味道,也许是我太年轻无法完全爱上这种写作方式,什么方式后面我会细讲,虽然描写细腻,我却更爱无情节地温暖叙述或情节环环相扣地诉说。这部作品我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对“我”感觉的自我心理描写和“我”眼中事物的细致描述,非常细微地描写,如作者告诉我们“我”什么样子,如何走到某处,而某处各方面是什么样,看到这样子后“我”又是如何想,如此细,当然可能是大多数人喜欢这部作品的其中一个原因,反过来却是我不大喜欢它的原因。虽然过细是我不大喜欢它的原因,但是也因为细让我感到很多句子描写得美和幽默,如P24里“我卧床未眠,突然说出几句诗来,那诗句太美,太神奇,以至于我不曾斗胆将它们写下。而次日早晨我再也记不起它们来。”好吧,我败了,作者偶尔是来搞笑的。又如后面主人公认识女性,期间对话颇为像话剧台词啊(露骨的此处忽略),如“我的上帝,你是从哪儿来的?你看起来就像是从巴黎一路走过来的”。(省略号代表我看这些对话的心情)
《荒原狼》读后感(二):和解
伟大的作品其跨越时间与空间、足以涤荡灵魂的魅力是这部《荒原狼》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只荒原狼,起初狼性压倒人性,后来披上了教育与人性的肤浅外皮,试图把体内的野兽打死。人的生活在两个力量之间不安地震颤着,动摇着。大多数人渐渐狼性消退,学会了圆润,谄媚,忍耐,过上舒适的小市民生活,大肆宣扬着生活本该如此,而这个媚俗的世界却不是哈利的栖身之所,他不属于这里,他思考,探索,为了返回“故乡”,在肮脏愚蠢的事物中摸索着通过,他无时无刻不感到苦恼。可是上帝造人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思考,而是让他们生活啊。那么你大可以留存好你的狼性,看看人类忍耐的极限,因为“每个人都在灵魂的某个角落熟知,自杀虽然确实是逃避的方法,但其实只不过是有些悲惨的非法紧急出口罢了,比起死在自己手中,还是打倒生活要更为高贵、美丽”因此你“必须活下去,必须学会笑,必须学会听人生那被诅咒的收音机音乐,必须崇敬那背后的精神,必须从那当中学会笑闹”,这么一想,你会想要再一次感受到那苦恼,多少次也愿意重返隐藏在自己心中的地狱。荒原狼不愚笨,不陈腐,他看得懂这世间一切事物运行的机理,可是他选择不妥协,只为真理与美高歌,他放弃“死亡”这个非法紧急出口,他要经历,要看看这一切,因此,他不仅听得到芸芸众生收音机中嘈杂的爵士乐,也听得到莫扎特那来自天堂的灵魂之乐。希望每一只荒原狼都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感谢黑塞的创作,感谢蒋方舟的导航。
《荒原狼》读后感(三):四重奏奏鸣曲式的创作
今天把《荒原狼》里自己圈划过的部分又浏览了一遍,有些想法,记上一笔,以备后阅:
一、 关于本书的结构:作者通过“出版者前言”“《论荒原狼》的小册子”“哈里•哈勒的笔记”“魔幻剧场”四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感经历,但又有不同的变化,这就像是一首四重奏的作品——同一个旋律,却以四重的变奏加以展现。这明显受到了《卡拉玛佐夫兄弟》复调叙述的影响。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名字叫红》那种细密画的小说写法、《安娜卡列尼娜》拱形结构手法、《红楼梦》的那种织锦结构手法。我总是说,哪一天,中国的作家能用“泼墨山水”的结构手法、能用“长卷”的结构手法来创作,那会是一种怎样唯美的阅读享受!
二、 关于人物:荒原狼哈里是一位自我精神世界的苦苦探寻者(甚至想要自杀,像浮士德)、赫尔敏是荒原狼的精神指引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个自我、所以当荒原狼达到这一境界的时候必须杀死她)、玛丽亚(跟圣母同名)是荒原狼真实欲望的纵情者、而帕布罗是荒原狼追求的目标——理想精神与现实功利的结合者(所以他也是歌德——文学,也是莫扎特——艺术),这也是一种四重奏式的人物塑造手法。
三、 关于主题:黑塞苦苦探寻的人生意义,在中国儒家早用了四个字来概括——“内圣外王”,典型的代表就是王阳明。黑塞说他“三十岁那年成了佛教徒”(见《答复就是你自己》),可惜他没读过《论语》没读过《传习录》,所以五十岁了还在那里痛苦徬徨,几近疯狂。如果他早成了儒生,也许就是第二个苏轼了吧。
《荒原狼》读后感(四):现实与精神二元对立的妥协
与《荒原狼》的相遇主要是想寻找陀思妥耶夫斯基类似的作者,但看到“荒原狼”深居简出的生活及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精神的导师,让我对号入座般地喜欢上了它。
小说的剧情是简单的,但要理解是困难的,时常伴随着灵魂的共鸣和赤裸裸的嘲讽。主人公哈勒是个正直的作家,鄙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向往精神上的自由及富足。一天,偶然得到一本《论荒原狼》的小书,恍然大悟,自己正是人性与狼性并存的集合体。之后应邀参加聚会,发现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觉得更孤独,经常逃到“魔法剧院”,专为狂人而设,是精神上的梦工厂;偶遇酒吧女郎赫尔敏,勾出了哈勒对性与生活欲求的渴望,经她介绍结识了乐手帕布罗与玛丽亚,开始了一段纵欲般的生活,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记了一切烦恼与忧虑,但出于崇高的目的将背叛的赫尔敏杀死。如此直白的剧情解读是对原著荒诞手法的亵渎,对精神剖析及内心世界的否定。
“荒原狼”哈里追求精神上的不朽,否认工业带来的科技发展,渴望来自彼岸的认可,是个神秘主义者,是个边缘人的形象,太透彻地了解人的本质,精神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现实上是个孩子,无法随性地追求自己欲求的东西,当现实被压制是就逃到自己的“魔法剧院”,一个包含自己记忆碎片和多重人格的理想梦工厂。后半段更是将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魔法剧院”,自己的记忆和人格被重新组合,勾勒出了一幅幅新的画面,体验了自己不曾欲求的东西,受到了歌德与莫扎特幽默的调侃,向他证明精神不朽固然是好的,但同时放弃现实生活,压抑自己的欲求,同样是愚蠢的,生活本是荒诞的,试着与人与狼,现实与精神这二元对立妥协,感受生活的意义,学会幽默面对。
杀死吧,那凶狠、野性的“荒原狼”,试着以猴子的形象出现,试着接受当下,幽默地面对。
《荒原狼》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灵魂上的认同感,在精神的道路上走的太远了,从而更周围的人越来越孤立,知识固然好,但若溺死在知识的海洋里,诱发一次哲学式的自杀,那必然是愚蠢的,接受周围的一切,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荒原狼》读后感(五):他的“痊愈”一直都在生活的前方等待着他
“艺术,唯有艺术,我们有了艺术就可不因真理而死亡。”
——尼采
《荒原狼》是黑塞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相比他笔下同样处于困惑与挣扎的悉达多和辛克莱,书中主角哈里——即荒原狼,呈现出更为压抑的生存境况与更为彻底的绝望心境。哈里的困境在于他生活在一个处处中庸的时代。大多数人们虚伪地客套着,不识艺术真谛,受着满口胡言的报纸文章蛊惑,过着一种安详琐碎的市民生活,一种仅仅活在表面的生活。哈里对于战争的理性态度反害自己成为异类,为主流社会所放逐。他只能带着一身病痛孤独地缩在城市的一角,无所作为地度过余生。因此,他虽活在拥挤的城市中,却像一头游离于荒原的狼,被整个世界孤立和遗弃。
哈里所生活的时代无疑是糟糕的,然而也许谈不上是最糟糕的时代,许多时代都遍布如此平庸的市民生活,充斥愚昧无知的人们。莫扎特生活的时代细究起来,或者并不比哈里的时代更高明些。哈里的困境在这一点上是具有普遍性的,然而他尽管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却无法超脱出来。他的内心一方面向往以歌德、莫扎特等为代表的不朽的艺术及理性,一方面却过着再普通不过的市民生活并受之束缚,同时又为原始本能所驱使。极端分裂的内心生活才是他生不如死的原因。
世事均幻灭,无意义的痛苦人生根本不值得活,哈里一直存有自杀的念头。他却迟迟下不定决心用一把剃须刀了断此生,因为他像个普通人一样的怕死,尽管生活只剩下痛苦,却仍本能地想活。在极端的厌世和极端的怕死间挣扎时,他邂逅了美丽的酒吧女郎赫尔敏,又经由她认识了乐手帕布罗和玛利亚,开始了一场沉溺声色之中的梦幻际遇。小说的前半部分中哈里沉郁压抑的苦痛,与后半部分中狂欢奇遇的高潮,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照,淋漓地刻画出哈里内心几近暴虐、汹涌翻腾的精神分裂状况。在小说的最后,即使受到帕布罗和赫尔敏的指引,经历了魔法剧院中的种种奇遇,荒原狼依然受困于自我,未能如愿去往他所向往的不朽,而情愿继续这无意义的痛苦人生。
那么哈里的痛苦是否能够了结,这一场奇遇又所指为何?魔法剧院里的莫扎特冲着荒原狼吼道:“但是矫情和谋杀现在该结束了。您总该理智起来!您应该活下去,您应该学会笑。您应该学会听生活那该死的收音机音乐,应该尊重那音乐背后的精神,应该学会嘲笑那音乐里的杂乱的破烂。”这一段话字字珠玑,直指问题本身,50岁的哈里其实仍是个矫情的孩子,不能够直面生活,他应该做的正是活下去笑着面对,正视生活仅存的意义,也大声的嘲笑生活中的愚蠢。
莫扎特说,“行了,多的就不要求您做了”,这是因为做到这些就已经足够。正如黑塞所说,“荒原狼的故事描写的虽然是病痛和危机,但它并不导致沉沦而是引向救赎和痊愈。”最后的哈里决定勇敢地继续这无意义的痛苦人生,暗示他已经找到了属于他的救赎之道。其实黑塞笔下哈里的这场奇遇,是哈里在激烈挣扎中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赫尔敏是他,帕布罗是他,莫扎特也是他,他的理想,他的欲望,他的感情,他一切的生活与一切的思想。他自我放逐又自我讽刺,自我抬高也自我贬低。然而无论如何,荒原狼终归是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珍贵个体,他的“痊愈”一直都在生活的前方等待着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