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斐多》精选点评:●很佩服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勇气与决心,也感觉到了思想的力量之强大。总感觉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最
《斐多》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斐多》精选点评:
●很佩服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勇气与决心,也感觉到了思想的力量之强大。总感觉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最善诡辩,也强于思想实验,也许在那个时代的确能够让人信服,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言论真的很难说服我。不过通过思想实验来探索未知的世界,不啻为一种极佳的方法,伽利略的大小球实验、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都是由此而生。这样的思维方式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人最好是在安静中死。”
●读到哭。
●说到辩论,总会联想到孟子。哲学就是学习如何面对死亡~
●正如和谐是由调好(well-tune)的乐器所演奏出来的,灵魂或心灵也是由调好的肉体所产生的。就像苏格拉底以死易来的灵魂,健康而丰盈
●喜欢杨绛先生的译,而关于辩证哲学不敢置评~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提到苏格拉底,于是把《斐多》读了一遍。 死亡不过是件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平常事。生命这堂课,就是学习如何走向死亡。 面对死亡,眼泪是庸俗的,同情是庸俗的,悲伤也是庸俗的。妹妹,你的灵魂那么高贵,我会忍住自己的庸俗。
●可能目前的人生阅历还是不够让我好好读懂这本书吧。
●客观唯心主义
●为信仰而死 苏格拉底 至善至美 极致的追求 对真理 智慧的执着 人性的拷问 推论的方式
《斐多》读后感(一):我们都是肉体下的奴仆 —《斐多》
资源: https://pan.baidu.com/s/1mhFHcQO 密码: 9ehx(仅pdf版)
《斐多》读后感(二):无题
苏认为肉体是限制(日常经验)未及思想概念(or语言)相信绝对美善 彼岸 哲学学习死亡 “不受热情激动,约束感情而行为适当” “一般人的勇敢出于害怕,克制出于放纵,放弃因为贪图另一种享乐的身不由己” “真正的美德由智慧得到。享乐惧怕无足轻重……交易的美德是假冒” 认知上的 想象中的 类似联系 或为抽象虚构(已被解构(则为何给我观念(别让我走 (当苏提问 该注意二对立概念的共前提是否存在 强烈会被误为真实 ‘厌恶人类的人’‘厌恶论证的人’皆因识之不清 苏自认与好争者的区别 只求自己相信 原因&原因所附带的条件(此处因&客观因&习惯想象因) 绝对存在(概念)-物美是因为它有美(原因_状态而非相对关系_结论二而被否弃)-存在原因是本质(性质)-相反概念互斥具体事物才相生-概念有具体形式-体现相反概念的也互斥-灵魂占有身体生与死互斥为不死(1偷换占有为灵魂_或灵魂为抽象概念-则不朽 2生-死-不死_概念生短暂概念死永恒 生死不相反) 《终末旅行》的一层层怕还有这渊源《人间失格》的结尾也像 “一个稍有头脑的人,决不会把我所形容的都当真……灵魂既然不死,我想敢于有这么个信念并不错”
《斐多》读后感(三):苏爷爷,咱来谈谈人生吧
9.17
苏爷爷,先敬你一声大先知(抱拳)。
这是一本小有意思的书。从苏格拉底的主张上讲,我觉得他居然有点像个佛教徒。
首先作为一个智者,我能够想象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很钦佩他对知识的执着与思考力。 结尾对于地球的设想也很有趣,苏爷爷的脑洞算是很大了。不愧是先知。
但也看到所有个体,不管思想多么超前,无不例外地被所处时代限制,在我看来这是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的。
苏格拉底的论证有大量待商榷的地方,那些概念混淆与偷换概念,还有开头他通过主观臆断对死亡的那些美化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某xie教组织的洗脑。
毕竟劝人自杀,不管以什么立场来看总归不好。
最后,所谓因信念而无畏死亡,我报以敬佩之心,但这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佐证。说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没什么毛病,但另一方面历史洪流滔滔向前,后继者大有人在,也不算很震撼。
emm……当年反对火葬而集体自杀的那些老人算不算呢?(这句划掉) 总结:有点小小的收获,得以对西方哲学的起源觇视一二,了解一番西方文化发展缘由,了解一下苏格拉底什么的,算是一本译得很好的通俗易懂小读了。
(只是苏爷爷的有些论点让我一个理科生不能忍啊,真想穿越过去跟他聊聊人生☆彡▽`)ノ)
《斐多》读后感(四):《斐多》与《裴洞篇》的比较
《斐多》是华语世界关于这篇对话最早的译本,是从英文转译,出版于1999年。《裴洞篇》是王太庆先生关于这篇对话的译本,是从希腊文直译,出版于2019年。毋庸置疑,杨先生和王先生的译本均属上乘。我没有读过希腊文和英文的原文,但通过中文文本的阅读,还是觉得王先生的译本跟佳。
兹举几例:
1.《裴洞篇》:我最喜欢苏格拉底,不管是自己谈,还是听别人说。
《斐多》:因为,不论是我自己讲苏格拉底,或者听别人讲,借此能想起他,总是我莫大的快乐。
2.《裴洞篇》:手拿茴香的人虽多,但真信酒神的人却少。这真信的人我想就是真正的哲人。
《斐多》:多数人不过是举着太阳的神杖罢了,神秘主义者只有少数。照我的解释,神秘主义者就是指真正的哲学家。
3. 《裴洞篇》:所以我说,要么是我们生下来知道这一切并且终生知道,要么是那些所谓学习的事情只不过是回想,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斐多》:所以照我说啊,我们只能从两个假定中肯定一个:或者呢,我们一生出来就有知识,一辈子都有知识;或者呢,出生以后,我们所谓学习知识只是记起原有的知识,也就是说,认识就是回忆。
很明显,王先生的译本更加简洁明了,可能是由于精通希腊文,所以翻译时更加大胆,意译更多。而杨先生的译文,照她在后记中的说法,是一字一句死盯着原文的,所以难免有些拖沓。但杨先生文字功力很高,所以译文比较流畅,更具文学性。
《斐多》读后感(五):斐多——关于灵魂的戏剧
近来,满怀着激情醒来,却在现实的琐碎与无奈下带着疲倦入睡;想着人生的高,却被生活的低死死拽住。所以,找来杨绛先生译注的《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寻一点理解。先前读过王太庆先生翻译的商务版《裴洞篇》,内容已经模糊,享受或许只在于阅读本身,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这是一本关于灵魂探讨的小书,由苏格拉底与朋友们的对话构成;并不是完全同意灵魂不死的观点——但,在死亡面前,生活中一切的烦恼又算什么。
如果说人类文明史上有三个“苹果”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那么也有两个人的死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一是耶稣之死,二是苏格拉底之死——他们在赴死之时都有着一种义无反顾的豪迈之情,或者说情怀——最近听到被嘲讽最多的词语。汉娜·阿伦特在分析苏格拉底之死时说,柏拉图正是因为其老师之死,对现实政治彻底失望——由“行动世界”走向“沉思世界”,直到马克思重新提出“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诚如我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现实中充满着黑暗与无奈——像病毒,不是去回避,而是去剖析——这话自然又有书生气了。毕竟,像马克斯·韦伯所言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是被嘲讽的对象,一般而言。
苏格拉底在临死之前没有恐惧、怨愤,而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死亡。在我们看来,不是脑子抽风就是神经病了——不过,在史铁生看来,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苏格拉底说,“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因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构成的(二元论),死亡则是灵魂(不朽、智慧)对肉体(欲望、阻碍)的摆脱,是真正的自由,是对哲学(智慧)真正的探究。随后他又通过“知识就是记忆”,即人的知识是由前世的灵魂带来的——因为高的对面是低,生的对面是死,所以生从死中而来——论证在人生之前,灵魂即存在。那么,人死之后,灵魂也是存在的——且灵魂代表着真正的不朽、智慧。
既然全书是对话,那就像一部精彩的戏剧,徐徐展开、娓娓道来。苏格拉底的伟大在于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而是引导对话者自己思考,并发现思考中的矛盾与荒谬之处。所以,他从不说自己掌握绝对真理,而是在辩论中激发各人的意见,谋求对真理的接近。
没有目的的读书总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既然在“人脉学习”的絮叨中不厌其烦;那,不求改变,但求不被改变——毕竟,情怀对于某些人可能毫无价值,对于学术而言则是“calling”。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