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6 08:29: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曾国藩(全三册)》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1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曾国藩(全三册)》精选点评:●可以了解清朝时期比较牛逼的一群人!●只读过与曾国藩相关的这一部作品,就书论人:曾国藩成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锦集

  《曾国藩(全三册)》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1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全三册)》精选点评:

  ●可以了解清朝时期比较牛逼的一群人!

  ●只读过与曾国藩相关的这一部作品,就书论人:曾国藩成功之处在于知人善任,优点在于自律自省。但其智慧及人品并无光芒。想来倍受推崇无非是明哲保身的教科书,被名利场所借鉴。 然则考虑到身处晚清泥潭,国无贤主岂有良臣,明哲保身也不能算错。只是可怜了百姓,士大夫虽尊孔孟,却只知忠君不知爱民,伪仁也… 个人以为,曾先生做个教育家是称职的,诲人不倦。至于其它,盛赞过誉。 就作品而言,文风拖沓,文字赘余(比如,A深情地说…B深情地说…C深情地说…DEFG都深情地说……再比如强调数次的“曾国藩的三角眼”…),抒情陈词滥调,不精彩,20天坚持看完

  ●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也。曾涤生公一生是矛盾的,既有磊落守正的品格,又有冷酷残忍,懦弱卑鄙的一面。维其两点可取,一曰谋事之韧,屡败屡战而不馁;二曰识人之明,谋士如云而猛将如雨。乃终生学之不尽的精髓。

  ●大体记录了曾国藩点翰林之后的仕途生涯,从可读性来讲无可挑剔,但毕竟是通俗性的题材小说,会有作者自己的发挥与观点,关于正史,我自己是没有研究过的,所以严谨细实这方面不做评价,但还是会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猛拍阑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有了一定的理解,对里面的康福印象较深,但是好像查不到这个人!

  ●读完像是经历了一次人生…唐浩明对人物心理活活动的描述很恰到好处,读起来惊觉自己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注意到

  ●2019.2.3-2019.4.3,历时2个月,匆匆读完。 曾国藩任人先惟德再惟才,作为一个文人能知人善用,各尽其能,相人之术可见一斑。从最初练军杀金松龄,后来裁军杀韦德,虽然手段残忍,但能抓住要害,解决问题。 一生之中认准一个挺字,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大起大落仍然坚持忠君爱国,修身齐家的信念。 曾国藩每逢难事,极善思考,详细推导其中厉害关系。

  ●力荐。前两本很好看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一):我的小感知

  首先呢,我没有想过自己能这么有毅力的坚持将这本书读完,主要归功于作者,将历史人物一生的事迹像小说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并且,作者对于曾国藩宏观上的人物设定不偏不倚,读者能更好的深入到这一桩桩的历史事件中,会稍有一丝的感同身受,不管是站在曾国藩的角度,还是太平天国众将领的角度,或是朝廷的角度,或是其他出现了的人物的角度。 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是因为会有爱恨情仇,感情会追随剧情而变化,人物的多面性让读者又爱又恨,或哭或笑。而大多数人都对历史类书籍敬而远之,或是想读,却又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在这本书中,当我读到曾国藩为了一己一家一族的功名显赫,而费尽心力牵制住他人的军队时,我很是气愤,也非常不喜欢这个被大家传颂为伟人、圣贤的人,便随手发了一个笔记。刚发出去,便有书友评论:“伟人不能用喜欢不喜欢去评判!” 我只想说:哦?是吗?瞧,我只是表达了一下对这个伟人的个人看法,就有标榜历史不可评说的人出来,让人哭笑不得。更不用说,那些厚厚的历史书籍,史书的修筑,那些对当朝有过贡献的都被无限制的放大为了伟人、圣贤,祸害了当朝的也被无底线的诋毁、永世难得翻身。 这本书写的好,不是说曾国藩好,而是作者好。喜欢或不喜欢,也不是仅仅因为他的所谓英雄事迹,就可以无限制包容这些伟人的缺憾面。其实就像被家暴者会说,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挺好的。这是一样的可笑至极! 历史可以当明镜,照见优点、圣贤,以此为榜样,修正其身;照见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共勉!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二):小感

  首先呢,我没有想过自己能这么有毅力的坚持将这本书读完,主要归功于作者,将历史人物一生的事迹像小说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并且,作者对于曾国藩宏观上的人物设定不偏不倚,读者能更好的深入到这一桩桩的历史事件中,会稍有一丝的感同身受,不管是站在曾国藩的角度,还是太平天国众将领的角度,或是朝廷的角度,或是其他出现了的人物的角度。 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是因为会有爱恨情仇,感情会追随剧情而变化,人物的多面性让读者又爱又恨,或哭或笑。而大多数人都对历史类书籍敬而远之,或是想读,却又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在这本书中,当我读到曾国藩为了一己一家一族的功名显赫,而费尽心力牵制住他人的军队时,我很是气愤,也非常不喜欢这个被大家传颂为伟人、圣贤的人,便随手发了一个笔记。刚发出去,便有书友评论:“伟人不能用喜欢不喜欢去评判!” 我只想说:哦?是吗?瞧,我只是表达了一下对这个伟人的个人看法,就有标榜历史不可评说的人出来,让人哭笑不得。更不用说,那些厚厚的历史书籍,史书的修筑,那些对当朝有过贡献的都被无限制的放大为了伟人、圣贤,祸害了当朝的也被无底线的诋毁、永世难得翻身。 这本书写的好,不是说曾国藩好,而是作者好。喜欢或不喜欢,也不是仅仅因为他的所谓英雄事迹,就可以无限制包容这些伟人的缺憾面。其实就像被家暴者会说,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挺好的。这是一样的可笑至极! 历史可以当明镜,照见优点、圣贤,以此为榜样,修正其身;照见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共勉!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三):人无完人,事无完事

  曾国藩是畅销书的绝好题材,成功学的巨大楷模,他被尊为圣贤、一代古今完人,做人做事都无可挑剔。似乎只要学好曾,从政、经商、求学、乃至持家过日子,全部无所不能。

  唐浩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别样的曾国藩形象,前半生顺风顺水的礼部右侍郎曾涤生,恰好赶上了晚晴翻天覆地的时代浪潮,由于内力外力的共同推动,在各种因素的交错下,获封一等侯爵、位列汉臣之首,在后半生达到人生的至高点。他虽然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以至于经常被矛盾和痛苦环绕,甚至几度意欲轻生,但是因为“挺”,他战胜艰难险阻,最终成为一代传奇、国民偶像。

  人无完人。曾国藩并不是神,身为湘军总帅,他不懂带兵打仗,为数不多的几次亲自统兵都以惨败告终;他与湖南、江西等地方官员长期关系恶劣,当他兵败时,别人鼓手相庆;他与左宗棠八年不通书信,形同绝交;他与大女婿断绝翁婿关系,却要求大女儿仍侍候公婆,不得回娘家,以致大女儿郁郁而终;他借太平军降将韦俊人头立威,推进湘军裁撤......英雄并不仅是光辉正面的,也有薄弱消极的一面,组合起来,才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

  事无完事。曾国藩创建湘军,在淮军、楚军、绿营、洋人各方势力的配合下,打垮了全国最大的邪教组织太平天国,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功成名就后的湘军迅速腐朽化、变得暮气沉沉,被裁撤掉的湘勇,反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份子;曾国藩办洋务、送幼童留洋,立意是为国为民,也曾播下火种,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时代浪潮,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曾国藩去世仅40年,大清帝国即灭亡。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而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四):生而为人,应该怎样?

  虽然是小说体的书籍,但也看了差不多整整一个月,算是“挺”着看完的。

  看着累的原因也许是我过惯了舒适的日子,对于要长时间持续地啃一本书,我内心是觉得煎熬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也在于书籍的前半部分,在我看来真的是枯燥与纠结的。相比于之前张宏杰的那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来说,本书有更多叙事性的描述,当然也缺少了很多分析与探究,所有的思考可能需要自己去展开,对于我这样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人,这样的小说可能真的少了很多趣味。

  本书分为三册,从曾国藩为母丁忧始,到他筹办湘军,与太平天国持久斗争,再到攻破金陵主动裁撤湘军,以及后面的天津教案、马案等,算是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曾国藩的一生,当然也不缺少那一时期清王朝的著名人物与历史背景,曾国藩也完成了从一个多与当时官场发生龃龉冲突到尚算圆滑与智慧的官员的角色转变。他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为了在军中立威狠心斩杀恩人的儿子,也有重情重义的一面,对追随自己多年的康福始终满怀歉疚与不安,他有传统守旧的一面,譬如因为他而导致女儿纪静的被虐致死,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譬如他创办了中国的首个什么机械厂,外派中国少年出国游学等。如今,外人评价曾国藩,多将其的故事置于励精图治的门类,多讲述的是怎样以一个中人之资如何奋斗至位及人臣,又如何在功勋卓著时可做到全身而退,可能更多地在于一个“忍”与一个“舍”。

  忍可能更多地与曾的挺经相似,他有种不屈不挠的韧性,哪怕在他两次被太平军击败,投河自尽后,依然可以振作精神,屡败屡战。歼灭太平军在很大程度上也许并不是湘军的功劳,而是太平军内部内讧导致的败局,但是也正是有曾国藩的坚持,才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样说似乎有点不公平,但是我想曾的坚持可以给予世人最大的鼓舞在于,坚持也许不一定有结果,但是我们应该具备坚持这一种能力。人生如果一眼就可以望到结局,我想也这可能是世上最无趣的事情了,坚持让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人生最大的收获可能到最后并不是你想要的结局,而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你心智的成熟与意志品格的不断锤炼吧,其实曾的故事是不是也在告诫我们,凡事若以过程为导向会比以结果为导向来的有意思的多。

  如果说忍需要很大的毅力,那么舍需要更多的勇气。太平军兵败之后,曾国藩主动上折奏请裁撤湘军,固然这其中有湘军本身内部腐败难治理的原因,但更多地他应该是考虑到了慈禧对汉人手握兵权的极度忌惮,舍得在顶峰处下撤,不贪恋眷恋一时风光,也是曾国藩并未像历史上那些带兵重臣枉死下场的重要原因吧。只是说到他这一行为,旁人与后人也有如下争论,倘若他手握20万重兵攻破金陵城后直接挥军北上,中华民族的命运还会如历史那般惨烈与屈辱么?这个不得而知,关于忠君爱国与民族大义,究竟该如何抉择,只是历史永远没有如果。

  在低处知道忍,在高处懂得舍。曾的身上似乎又远远不止这些,回头得把正面与负面再找回来看看。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五):曾国藩之《血祭》读后感

  看完《曾国藩》第一部,盖上书本回看,刚好一个月,从惊蛰看到清明。

  一提起曾国藩,很容易联想起当时昏暗无能、官场腐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的大清王朝。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历史书里提到的,其他了解不深。

  第一部《血祭》。从曾国藩母亲去世奔丧回籍,到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在当时的大清王朝下顶住压力创办了湘军,立志“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但最后,官场不容,无人理解,无人分忧,身心疲惫。恰逢老父亲仙逝,以守节为名逃离官场、战场,狼狈不堪,却又无可奈何。

  看完第一部,最深刻的是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修身”。

  所谓修身,即“克己”、“辨己”。辨别是非清正,辨别人言人心,辨识自我,辨识那个不断挣扎的灵魂,客观面对自己的内心。

  曾国藩由一介布衣到吏部左侍郎,到统帅,杀人无数,外号“曾剃头”。打太平天国这在道德和思想层面感情上都无障碍,但与他自己的前半生信仰和人生决裂做一件是非利弊还很存疑的事情确实太困难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杀青麟之后那天晚上的那一场噩梦,他认识到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罪孽,也认识到自己身为书生的怯懦,缺乏董卓、曹操那种乱世奸雄的禀赋,甚至不能如他的弟子李鸿章一样果断干脆、无视非议,所以他选择直视自己的缺点。最大化地把犹豫化为谨慎,把害怕转为以柔克刚。他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每次经历失败之后,都能很好地学习之前的经验,适时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而且越是身处高位,越能严格自律。

  文中有一段对他房间简陋的描写,一生洁身自好,曾国藩的操守无疑是令人钦佩的,而他对自己操守的一生坚持也是我们后人仰视的标杆。

  自古至今,内修者,多见于书斋,监于象牙塔之中。官宦,杀伐气不少,所谓没了杀伐心便不能成事,明心见性者不多。而曾国藩,内圣外王。内修当为出世,外王当为自己的本来。我想在官场里,毕竟少见。(尽管本人对他“宁愿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放过一个衣冠败类”、对太平军俘虏,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剜目凌迟绝不认同,即使出发点是对江山的维护。)

  曾国藩的内修,给了30年来人在异乡的我很多思考,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其次,齐家。

  曾国藩的“家书”,我想人尽皆知吧。其中包括与父母、诸弟、儿子等书。

  书中有一段描写他教儿子读书的方法:看、读、写、作每日不可或缺;读书、记忆差点不要紧,主要在有恒……那一场噩梦之后 ,他认识到自己身为书生的怯懦,为了让儿子不秉承自己这个方面的缺点,他从锻炼儿子诗文的阳刚之美谈起,从而扭转儿子性格中的清淡一面。令我深深佩服。

  最后的曾国藩彪炳史册,治国平天下。后面两部我想应该更能了解曾国藩,看了再慢慢说吧,且留待下回分解。

本文标题: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2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斐多经典读后感有感你是活给自己看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