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齐泽克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5 19:2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导读齐泽克》是一本由(英)托尼·迈尔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导读齐泽克》精选点评:●清晰透彻,个人觉得某些关于拉康的部分比导读拉康更清楚。当然译者也说了,已是10年前的书,且覆

导读齐泽克读后感精选

  《导读齐泽克》是一本由(英)托尼·迈尔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读齐泽克》精选点评:

  ●清晰透彻,个人觉得某些关于拉康的部分比导读拉康更清楚。当然译者也说了,已是10年前的书,且覆盖面不全,确有不充分之处。豆瓣上读过不少lightwhite的翻译,都挺靠谱的,这套书就我目前为止读过的而言,翻译质量真的不错。

  ●有必要再重读齐泽克了。

  ●不错的入门书,嗷~

  ●非常好的导读书

  ●极好!不知这一套导读都有这样的高质量?对于齐泽克的“主体”等论述简洁明晰,便于整体把握。现在开始翻《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要陷入齐泽克热的赶脚……

  ●部分小节说的些许不完满,比如上帝的疯狂及意识形态的幽灵,可能作者对德国观念论本身着力不多(用力不深),重笔还是在lacan部分。他确实迷人,但把实在界引入政治会带来什么终究是个未知,而弗洛伊德的原父说让我感觉精神分析本身就在不断的说着come,对hegel辩证法的否定式运用加上对实在的召唤本身就能构成一场另类神学,政治是一坨屎,齐泽克的理论是搅屎棍。把泛色情化引入理论也正和大众文化之潮,请享乐吧,我命令你享乐。挺好的导读

  ●英文原书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bnlPvIn

  ●刚看,但就想说,都2019年了这本书的装订搞得跟盗版书似的

  ●消逝的中介。概述的重要性在于,必须要有抛弃的心态。

  ●天知道我读了多久。

  《导读齐泽克》读后感(一):关于翻译的意见

  如果以这样一种看似奇怪的方法来考察流行歌曲或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的几部最新电影,那么,正如齐泽克认为的,这是因为你已经被成功地刻入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或把上层建筑粘合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它让你以为它就是社会运行的自然方式。P23 这里错译还是很不应该的,不是“看似奇怪”,而是如果你对用意识形态解读现实感到奇怪就说明你已经被写入(inscribe)了意识形态 P110 性化公式“服从菲勒斯的功能”建议标注原文为“subject to”毕竟主体在齐泽克那里是关键概念 P113 “我们会被象征界所完全客观地包括。”客观当为客体化(译文后半本好几处把主体化客体化译作主观客观)

  114 “这些命令不是角色本身,完成角色的失败意味着你被驱逐到了实在界。”这里翻译没有很好传达同位语的意思

  urplus knowledge 书中译作剩余知识,我觉得可翻译为无处容身的认知(直译确实应该是剩余但是我突然感觉这么理解挺有意思,当我在开小差吧)

  129 “根据罗蒂的说法,"咬茱莉娅吧!”是“他无法真诚地说出的话,因此它仍然能够把他重新拉回”(the sentence he could not utter sincerely and still be able to put himself back together')put back together这半句完全译错了,应该是说仍然可以维持自身的完整

  147 “虽然他明显是因观念自身的缘故而感到喜悦,但总有一个贯穿其游戏的目的一一马克思主义。”play似乎不宜译作游戏(there is always a purpose informing his play-Marxism)

  《导读齐泽克》读后感(二):学习的优异辅导书,思想的启示

  ---------油泼鲤鱼/评《导读齐泽克》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导读系列的书,这本书很像我们小时候学习用的辅导书,书中只是给出了作者的文章或者诗歌,但是关于作者当时为何写下这篇文章或者诗歌的原因我们一无所知。甚至在单凭看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时候,我们或许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认同。这些都归因于我们并不了解那个背景。所以辅导书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指示或者引到,我们了解背景之后重新再去理解作者,反而多了很多共鸣。

  对于像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如果直接去读齐泽克的书或者文章,根本无法抓住他的思想重点在哪里,更别提理解齐泽克的思想了,因为我们对于齐泽克也并无了解;但是我们如果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收集材料来了解齐泽克,困难重重,资料很难整理齐全,整理齐全了材料之后还要学会分辨真伪,分辨真伪之后还要总结齐泽克的人生与思想等等。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如果对于一个并不是打算深入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这显然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哲学家貌似都一个共性,喜欢探究世界的规律,喜欢批判的虚伪,甚至攻击政治的阴谋,更喜欢与其他哲学不同。齐泽克也不例外,而且齐泽克还是个充满热血的哲学家,他幽默风趣却洞察仔细。读着这本书,我大体了解了关于齐泽克前半生的哲学观点。这本书的作用不可磨灭。读完这本书,再读其余相关作品容易了很多,对于其所处背景和发表言论有了一些共鸣或者认同。

  齐泽克也是不断进取的,他时刻在观察,时刻在思考,所以他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这种改变也是他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的提现。导读的作用也在这里,它不只帮助你理解以前和现在的齐泽克,也对他以后的改变产生了启示。

  《导读齐泽克》读后感(三):lightwhite:译者前言

  对齐泽克这样一位依旧在世,并且创作力格外旺盛(几乎每年一本的出版速度)的哲学家而言,提供一份所谓的“导读”(不是作品的导读,而是思想的导读)是否可能?何况读者面对的是十多年前的导读了,这样的导读不是让人面对着一个两难的困境吗:要么这样的导读是不充分的,即它来得太早,看不到齐泽克思想的后续发展,所以,它已经过时;要么这样的导读是充分的,换言之,它已经洞察了齐泽克思想的全部奥秘,所以,齐泽克本人的思想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一个已经枯竭了的思想,甚至需要这个思想的一个导读呢?事实上,一位至今仍然关注齐泽克的读者或许会在他的新书《少于无》(Less Than Nothing)出版后,发出一阵惊讶,仿佛那个熟悉的齐泽克回来了,那个在二十多年前写《延迟的否定》(Tarrying with the Negative)的齐泽克……这种惊讶不是可悲地印证了一个事实,即齐泽克的思想在二十多年后又回到了那个起点,那个将黑格尔、马克思和拉康融为一体的原点吗?如果十年前的齐泽克(作为本书导读对象的齐泽克)是我们熟悉的齐泽克,那么,后十年的齐泽克是什么样的齐泽克?

  或许,就中国内地所引进的齐泽克而言,这样一本导读已经足够:因为目前已经出版的齐泽克的著作绝大部分是他早期的理论写作,也就是这本导读面世之前就已经出版了的英语著作——仿佛这本导读是以一种时代错乱的方式,为我们这些迟来的齐泽克读者准备的。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好奇:之后的齐泽克去了哪里?的确,在2003年出版的论德勒兹的《无身体的器官》(Organs without Bodies)之后,齐泽克的著作更多地转向了政治和宗教领域,纯理论的色彩已经逐渐减弱,增加的则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现实的批判力度。在这个意义上,后十年的齐泽克是彻底“激进化”了的齐泽克,是被贴上“左翼”标签的齐泽克。从“9·11”到伊拉克战争,再到金融危机和占领华尔街运动,齐泽克的写作无不瞄准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对抗,而早期的理论话语似乎也在这样的批判中得到了完全的施展。虽然这种过度激进的政治姿态是齐泽克遭受指摘的原因之一,仿佛他已经沦为了一个在媒体舞台上表演的丑角,丧失了一个思想者固有的理论深度。但事实上,没有这个激进的维度,就没有后十年的齐泽克,而我们也将错失他与同时代的一系列左翼思想家的对话(早在《敏感的主体》里,他就展开了这样的对话;而到了2019年的新书《事件》[Event]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如何把巴迪欧的概念具体化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就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来阅读我们社会的症状。

  所以,我们面对的似乎是两个时期的齐泽克,但我们必须注意,后期的激进政治的潜能已经蕴含在了早期的思想写作当中(或许,这部导读所提供的齐泽克的传记能够给出些许的线索)。换言之,这本导读的确是相对全面的齐泽克的思想导读,但它并不是齐泽克本人的全面导读。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还只是一个作为拉康主义者的齐泽克,或一个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齐泽克,这恰恰符合理论界给出的一般印象。但“真实”的齐泽克,或者,齐泽克的“实在界”,在哪儿?这里的文本建构的当然是“象征”的齐泽克,一个被理论化了的思想者形象。而当我们乐此不疲地谈论他的段子时,他似乎被“想象”为一个手舞足蹈的表演者。如果“真实”既不在“严肃”的讨论中,也不在“戏谑”的表演中,那它在哪儿?或许是在尚未浮现的激进政治维度当中,并且总已经从我们的固有成见中滑落了。恰如这本导读的作者所说,导读并不能取代读者自己的阅读,它不能取代是因为齐泽克的写作还在继续,而我们的阅读也正在到来。

  白轻

  2019年6月于北京

  《导读齐泽克》读后感(四):短记:通过Act/行动 改变自身所处的情境坐标

  读后感:

  虽是导读,读起来也蛮费劲。

  简记一些感兴趣的点,供复习+延伸阅读。

  ◆ “整合象征界的元素、重述”的例子:否认家族、改名(比如 有丰富意蕴的外文名)、建立/信仰新“religion” 。 @给自己起外文名字背后的意图 @新“religion”飞面神教 :)

  ◆ “大他者”:此乃人群在共谋下共同撒的小谎言。其在(通过职业资格证等)把身份授予给当代主体(去中心化的人格),以赋予“象征效力”。 @“皇帝的新衣”事件(本周in WuHan及各地)

  ◆ 精神分析的效果之一: 为来访者提供关于“象征效力”终止之后果的重要洞察。

  ◆ 逃避自由的社会现状: SM性依附关系(数量上的)增长。

  ◆ “享乐”的社会现状: 这种命令/义务让人对性活动等越来越不感兴趣(@日本现状)以及用工作/学习上的受虐来感到痛苦、追求快感。

  ◆ 逃避责任的社会现状: 个体把解决各式伦理困境的责任转移给了越来越多的伦理委员会(从而摆脱了自己的解题负担)。 评:知识碎片时代中缺乏思考者。

  ◆ “肉体切口”可以表达个性: 作“肉体切口”标志着象征界到实在界的运动。 @我见过的纹身者们

  ◆ 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 通过ACT/“行动”(齐泽克关注为ACT争取空间),主体可以改变自身所处的情境坐标 ( 【拒斥象征界的命令】)

  ◆ 如何过更好的生活: 追问并拒斥当下的资本主义(以大他者权威的终止为基础),以期为更好的东西敞开空间,从而逃离“受困于享乐并只能在M中得到快感的妄想自恋狂”境地。

  ◆ 信仰的“物质化”: 【我们的信仰或信念不是我们所感受或思考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做的事情】 。这,类似西藏的转经轮(@亚洲樱花行中,juri在西藏转了轮) 。而帕斯卡尔式算计,也是典型的企图用“外在仪式”引发“内在信念”。

  ◆ 俩种死亡: 物理死亡 VS 象征界的死亡——活死人(@入新环境常见的冷漠对待 @出轨后的东出昌大被片场彻底排斥) @安提戈涅用自己的象征界死亡确保哥哥不遭遇象征界死亡。

  ◆ 厌女症的根源: 魏宁格害怕的不是女人,而是主体性的空虚本身。

  ◆ “象征化之失败”与“性关系不存在的事实”的关系: “性关系不存在的事实”恰恰是人需要爱情(掩盖了性差异的象征化之失败)的原因;同时,象征化之失败也意味着“性关系不存在的事实”

  ◆ 种族歧视的根源: “他者”组织自己快感的新奇方式,才真正令人不安。

  ◆ 关于幻想的伦理学&认为人不得不“穿越幻想” 人在幻想上建构自己。因此,得小心、勿轻易伤害ta人的幻想。 @我自己、所接触到的人们各自表述的幻想。

  ◆ 不成文律法的实际效用: 超我的不成文律法通过其僭越的特点,用享乐支撑起律法的意义。 @近年来在工作中见闻的各种不成文律法(尤其是机关的窗口指导意见、法院内部指导意见)。

  《导读齐泽克》读后感(五):(逐渐补充)

  首先得说,作者有很好的问题意识。认同许多作者对齐泽克的论断,甚至可以说作者为我提供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论断。不过此书出版于03年,错过了随后12年间齐泽克的理论发展,实在是很可惜,因为如果漏了诸如“视差”、“对实在界的激情”、“巴特比式政治”等重要概念,对齐泽克的理解便是不严谨的。

  我和作者同样,认为齐泽克的书籍中并没有“缝合点”,因此也就没有所谓适合作为入门的某一本书。但很庆幸,有了这本书后(尤其是当中译出现后),我终于可以向我的朋友(不论研究理论与否)推荐一本适合作为齐泽克入门的书籍了。

  lightwhite的翻译诸位应该与我一样早已领教了,除了他的豆瓣主页外,还可以在(http://lightnwhite.com/)这个网页上找到他的(应该是大部分)译作。他的译作准确性和流畅性多少都有一定保障,而这也是我看到该书的译者是他后第一时间就决定入手的原因。

  我是对照着原本一并阅读的,因此先抛开我个人与原作者对齐泽克理解的不同点,来谈一谈翻译的问题。

  第3页(以下页数都以中译本为准)“intrusive”被翻译成“闯入性”,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个人认为或许翻译成“恼人”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第4页,“高级哲学”、“低级文化”我认为翻译得不妥,个人更倾向于的翻译成“高雅哲学”、“通俗文化”。原文是“high philosophy”, "low culture"。

  第14页,引文中的“剥离行为”的原文是"abstraction",考虑到齐泽克的黑格尔主义态度,个人认为此处应该翻译为“抽象化”。

  第20页起,不断出现的“德国唯心主义”,应该翻译成“德国理念主义”(German Idealism)。在齐泽克语境中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这一批人,全都是唯物主义的。

  第34页,从齐泽克作为精神分析师的身份出发,相比于“神经过敏”而言,neurotic个人认为翻译成“神经官能症”更好。

  第47页,void被翻译为“空虚”,但我更认同季广茂的译法,“空无”。

  第70页起,所有的“他者的他者”(the Other of the Other),应该都是“大他者的大他者”,因为在齐泽克的语境中,the Other中的Other如果是大写的话,那么与the big Other是一致的,而这一点也可以从原文的语境中获得。在原文中,"the Other of the Other"作为某一组织或秩序(局部大他者)的保障,明显就是作为“大他者的大他者”而存在。此外,季广茂老师在翻译时也是将the Other和the big Other做统一处理。(类似的例子还有sympton的用法,拉康区分sympton和sinthome,但拉康与齐泽克在大部分使用sympton的时候指的还是sinthome。可以认为sympton是中早期拉康的理解,但在拉康思想的晚期,他推翻了之前自己对sympton的认识。)还有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在南大出版社出版的《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第96页倒数第4行,“换言之,他在他者那里被异化”。而拉康对“异化”概念的定义则大概可以归纳为主体通过首先认同于能指尔后被能指所决定的过程。能指的网络便是“象征界”(the Symbolic),因此这里所谓的“他者”理应为“大他者”。根据文段可以推断出此处该书的译者应是将“the Other”翻译为“他者”,但实际上齐泽克意指的是“大他者”。

  第135页,“让一个革命者感到惊讶的是”的原文为“Surprisingly for a revolutionary……”,结合语境以及齐泽克一贯的主张会知道他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所以根据我的理解,这半句应该译为“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一个革命者……”。

  第146页,“……即对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整个传统的再现实化。”这句中,原文仅提及“German Idealism”,因此“辩证法”三字不该出现。此外关于Idealism究竟是翻译成“理念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我现在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从原作者的语境来判断,或许他仍然还未被齐泽克说服,作者并没有认可这一脉的哲学家都是如齐泽克所说的是唯物主义者。所以Idealism在作者的语境下被翻译成“唯心主义”倒也未尝不可,起码忠实地还原了作者的立场。

  第120页,“对一个确切的困境实施的立法的特殊性阻碍了其实施的错误被提升为一个普遍抱怨的可能。”这句的英文原文为“The very specificity of a legislation addressed to exact predicaments bar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wrong it addresses being elevated to a universal complaint.”这句话中能够“被提升为一个普遍抱怨”的并不是“legislation”,即“其实施的错误”,而是“predicaments”,这个“困境”本身。该思想可以经常在齐泽克的书里读到,而关于该思想最好的概括,可以用齐泽克曾引述过的一句来自阿兰巴丢的话,“灾难优于存在的缺失”。因此我更倾向于把这句话翻译为“对某一确切困境的特殊立法,实际上阻碍了该困境上升为普遍抱怨的可能”。

  2019年12月6日补充:

  第74页 应为“大他者被还原为小他者”,即l'autre(小他者)和L’Autre(大他者)的区别

本文标题: 导读齐泽克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2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可转债投资魔法书(第2版)读后感锦集诡秘之主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