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是一本由冯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杜甫传》精选点评:●抛却冯至陈腐的阶级观不提,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变了人们对杜甫刻板的凄惨印象,把他从扁平固化的“贫病不忘忧国”的形
《杜甫传》是一本由冯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传》精选点评:
●抛却冯至陈腐的阶级观不提,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变了人们对杜甫刻板的凄惨印象,把他从扁平固化的“贫病不忘忧国”的形象中剥离出来,还原了一个精彩立体的杜甫。杜甫出身好(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成名早(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年少优游(裘马颇清狂)。但是在经历了战乱流离和西南漂泊后,人生从春意盎然转为秋意肃杀,从“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转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但正是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后半生所经历的各种苦难,所接触的各类底层人民,才让他从一个优秀的诗人蜕变成一个伟大的诗人。杜诗的历史厚重感让他不同于“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李白,而是深深地扎根进了大地,留存住了一个时代。
●冯至先生钻研诗圣杜少陵不可谓不深不透。原来诗圣也是诗史,诗图和诗政。从杜甫传世的两千五百首诗中找其坎坷一生,和从盛唐到乱世之中华。历历在目,寸步寸心。可惜非要冠以爱祖国爱人民,恨诗人没有遇上社会主义的感慨,也是为古人多操点心。
●没想到他对古体诗歌也有深入研究
●2019已读111(传记12)真是读不下去啊,颇似流水账,对诗的解读太少,导致对杜甫情绪的推测可信度不够,反正就是看不下去,看这评分,应该是我的问题。
●我得说六神磊磊的《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虽然史实有误,但笔端感染力远在冯至之上。冯至以诗人名世,有点尴尬。自然了,本书脉络细节都没啥问题,但感染力真的不行。倒是结尾夏承焘先生的评语,我觉得对书里几个讲杜甫的要点把握很对。杜甫是有同情弱小个体的国家主义者啊!另外本书也没吸取后来一系列训诂的成果。第110页说两个孩子饿得愤怒起来,这是对痴女饥咬我的误读,郭在贻先生不早证明此咬即绕么。教育部制定这本书为高中必读,觉得很正确。在当下动辄培养号称具有国际视野,其实不过是主动斩断自己文化之根的下一代成为社会高端人士的倾向的时候,是有必要请出老杜了。不得不说,随着年纪越大,我对老杜越有种喜爱的敬佩。
●靠诗过生活太难。
●一边看胡兰成那如数家珍式的传记,再看冯至写的杜甫传,陡然有些不适应。而冯至笔下的杜甫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游历了江南、齐赵,混迹长安,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可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确如一盏汽灯,摇曳而顽强,直到油尽灯枯。无怪乎有人在附录中要求冯至添加点暖色,写写长怜小儿女,写写糟糠妻。建议开着地图APP阅读,跟随冯至的描写,穿越到杜甫生活周转的由盛而衰的苦难唐朝。
●现在,一切的情况与从前迥然不同了,我们的新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民的诗人产生,但是他们不会遭到像杜甫所经历的那样的命运,更不会得到像杜甫那样的悲剧的结局。.......一声叹息
●期待的诗人视角没看到,夹杂着大量时代独有的词汇,可以理解,但还是大失所望
●#纸质书# 说着,杜甫和冯至的组合就来了!
《杜甫传》读后感(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最近在“麦家陪你读书”这个公号上看到在共读《杜甫传》这本书,跟着陪你读书一起把这本书读完,感触很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是青年时代杜甫的写照,心高气傲,衣食无忧,尚未尝到生活的苦。他鄙视一切庸俗的事物,对未来有着无限美好的期待。在十年的漫游里,杜甫走过了许多秀丽和雄伟的山川,见识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也累积了很多灵感和素材,他的诗越写越好,令人拍案叫绝。他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朋友――李白,对他的创作和人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是太阳与月亮的碰撞。而杜甫随着年岁渐长,对李白的认识逐渐加深,他毫不吝啬地赞美他,比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或者“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他看懂了李白的潇洒背后其实是孤独,安慰他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一生中能遇到一个懂自己的人,已是莫大的幸运了。
《杜甫传》读后感(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说起杜甫,都说他是个伟大的诗人,伟大是在苦难生活的土壤里开出的花。生于先天元年的他(开元元年前一年),是在开元天宝的盛世光环下成长的,后来又经历了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之后半生流离。“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使我的荒凉更加荒凉”,晚年所写《忆昔二首》,借古讽今谏今,仍不忘初心,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见过李白,一生怀念李白,也许不仅仅出于对李白诗才的爱慕,也许李白那浪漫又自我的游侠与求仙之路他也想走——如果内心没有那份“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纵观他们两个的一生,一个浪漫,一个现实,正如他们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的那个秋天,“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两人再没相见。终了一生,杜甫从没有做过大官,没能实现他的理想抱负,惟一算得上如意快活的,也许是他在成都草堂受到好友荫蔽的日子。最后病死在湘江的孤舟之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终究没能在大唐的国土之上觅得可栖之枝,连最后歇脚的地方也没有。
《杜甫传》读后感(三):何以为圣?
青年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使他有裘有马,允许他用放荡与轻狂来鄙视人世的庸俗,可是却没有能够使他放开眼睛直视现实的生活——只有由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体验,才能在一个诗人心里燃烧起对于人民和国家的热爱,这对于杜甫还要有所等待,等待到他丧失了裘马,同时也放弃了放荡与轻狂的时候。(025页) 那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他的旅程中又遇见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再也不在他的诗里出现,可是一往情深的杜甫,后来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或在秦州的客舍,或是在成都和夔州,都有思念李白的诗写出来,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于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再也不说他的诗只像阴铿了。(036页) 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四十三年后,813年(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杜嗣业搬移他祖父的灵柩时路过荆州,遇见诗人元稹,元稹给杜甫写了一篇墓铭,他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154页)
《杜甫传》读后感(四):这本值得一读
作为草堂小学的一位家长,当娃娃背诗顺便问我杜甫生平的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啥都不知道,赶紧找本书扫盲一下。冯至这本《杜甫传》个人觉得很好,首先页数不多,正文200页左右,用语比较简练,便于快速浏览。其次我就喜欢这种依据史料不任意发挥的写法,推测和演绎都会伤害可信度。作者说:“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有任他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喜欢。最后,这本书大体上说清楚了杜甫不同的生命阶段和此间产出的诗篇,是读杜甫诗比较好的索引。 读了这本书才第一次发现,诗人写诗的背景情况如前后际遇,当下心情是重要的参考,了解这些会大大帮助对诗的理解和体悟。了解杜甫一生如此颠沛流离,第一次体会到“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那种心情。 最后推荐豆瓣一位读者梳理的年谱,细致明了。作者:SeekingCurva(来自豆瓣) 来源: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170771 终于可以不怯场地回答娃娃之前的问题了。 书中年谱梳理
《杜甫传》读后感(五):杜甫一生的脉络梳理
2019年5月12日,辞职后次日便飞往成都,随行带了两本书,其一即是冯至先生的《杜甫传》,因为计划拜谒杜甫草堂遗址,却发现自己对这位名垂千古的诗人生平不甚了了。
陆陆续续读了四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对杜甫一生的脉络和诗作的创作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掩卷而思,不禁感慨诗人在那样一个内外交困、贫病交加的境况下,还能写出如许多掷地有声的诗句,虽然有颓丧自哀,有愁苦怨怼,但是他开阔的胸襟使他即使在流亡的路上也能写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气象宽阔的句子,也使得他在自身病魔缠身和幼子饿死的惨剧之外,还能看见别人的痛苦,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诗篇。
可以说,冯先生的这本书使一个只读过十数首杜诗对杜甫不甚了解的人,真正认识到了杜甫的伟大,顺着冯先生梳理出的脉络,刚好可以细细读一遍诗人的作品。
之所以没有给五星,一方面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写传记的人未免对被写的对象有额外的好感,而难免对他有所拔高。另外,由于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影响,不免掺杂一些“封建”、“进步性”这样的词汇,读来颇为不自然。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传记,是一位学者多年心血的凝结。我在杜甫草堂内也看到了这本书的初版,与历代名家的杜甫诗选、评注一同展览,可见其重要性。新版中附录的一些照片,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能看到建国初期的那批学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况且读他们的书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措辞雅致,古风犹存。赞之叹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