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关键帮助》是一本由李跃儿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关键期关键帮助》精选点评:●9月读书任务,还行吧,写的有些东西可以参考,但具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全部照搬。然后里面还是
《关键期关键帮助》是一本由李跃儿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键期关键帮助》精选点评:
●9月读书任务,还行吧,写的有些东西可以参考,但具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全部照搬。然后里面还是有不少广告。
●教育一线的跃儿老师,是真的很爱孩子,并且每次的新书都有新发现。这才是一个真正教育者的姿态。
●读书就要读有实践经验的作者写的书,切实经历过写的东西才不空洞。幼儿园的园长接触的孩子各式各样,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贯通理解孩子的内心。现在特别爱看亲身经历者写的书,厌烦某些学者在书斋里憋出的穷酸文字。
●基础的认知为以后减少阻力,我们不能为了培养强化而忽视基础。一蹴而就只会证明你的懒惰与私利。若不然,当你老了不要怪孩子。请装配好赛车,再进入跑道,否则你就是在杀人。
●不是我的菜,读不下去。
●很赞的一本书,但有些观点放在中国可能不太适用,但很符合国外孩子的教育理念!
●可以收录作为工具书定期翻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种我们不理解或惹怒我们的行为背后都藏着教育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建立在平和和理解之上。
●干货满满,具有不错的指导实操性。对照自己育儿的实际经历,收获很大。但稍有虎头蛇尾的感觉,前面一半的讲述翔实细致,后面一半多是条条框框的罗列,节奏偏快很多话题一带而过。
●一段时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看了不少育儿书,但遇到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处理不好。一次听李跃儿答疑,老师说,这是因为我们必须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经过练习,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带孩子也是这样。对此颇感认同。于是买来这本书读,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过于理论和原则。听了一大堆道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的感觉,比起捕捉敏感期感觉实际操作的价值不大。
《关键期关键帮助》读后感(一):给予0-6岁合适的帮助
大李老师的书都特别好,这本书也是给了我育儿的很多指导! 让我理解了孩子成长规律;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的关键期如何去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们的各项人格是如何构建的等。 真的特别好的一本书,希望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们都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成长是所有幼儿的福音!
《关键期关键帮助》读后感(二):学会给孩子正确的爱
“无论我们付出的是爱或者不爱,我们都需要知道自己对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做法,而不同的做法,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
——《关键期关键帮助》作者李跃儿
这是整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话。
《关键期关键帮助》读后感(三):印象非常深刻的关键期!
国内知名幼教专家李跃儿经典著作,源于蒙台梭利理论。 1、有些成人把孩子当做空罐子,拼命往里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管孩子本身在感受什么、探索什么,阻碍了孩子的天性成长和人格建构。 2、大部分父母延续他们父母的养育方式,无论好与不好都代代相传,父母们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焦虑和担心,不断加入教育方式之中,而对儿童发展的科学规律,却少有人知晓。 3、自然规律很公平,该付出的时候没有付出,该获得的时候就不能获得。3岁之前,家长如果没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人格基础,满足于教孩子认字背诗,获得了很多赞美,过早享受了。等孩子上学就会发现问题一大堆,家长用12年甚至一生的时间补偿都不能弥补。 4、如果妈妈每天早上都要跟孩子分离,那就果断、快速、快乐的离开,妈妈越心软,孩子的不良情绪就留存得越久。 5、四岁的孩子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给孩子读的故事尽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生的、可以得出结果的,以免孩子陷入思想空洞。 6、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或社会交往,难免遇到事情会诉苦或者抱怨,此时家长最好的回应就是平静地听着,千万不要跟着起情绪。 7、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得到帮助并平复。 8、人的一生中只有前六年的工作,是完全与社会价值和物质利益无关的,是不追求效率和结果的,是全人格投入的,因而也是对人类最有意义的。
《关键期关键帮助》读后感(四):半路出道民间教学专家的一线手记
最近微信圈里有过一条热点消息,标题叫做《00后》追踪了几位曾经在一个叫”芭学园“的幼儿园的孩子长到10几岁后的样子。而这个”芭学园“,就是本书的作者李跃儿开办的。而这位大李老师(她在芭学园里的称呼)最初学的是美术教育,也就是专业课老师,后来,因其对教育的热爱和投入,转行开了幼儿园当了园长。而这也是芭学园的特殊之处:它不是一所公办幼儿园,也不同于普通民办园,它是一所完全以大李老师的理念创造并运作的学校,因为有画家的身份和收入,这所园不被资本所捆绑(书中原意)。
在本书中,大李老师为我们纠正并强调了一些理念,包括第一部分:中国家长容易犯的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理念和典型行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棍棒教育、打击教育、无边界教育、溺爱教育等等……以及,在网络和西方观念影响下,家长们产生的一些诸如自由的理念,但因为对这类理念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而出现的行为偏差,她在第5章《教育的误区》里为我们讲述了。最后,她也阐述了自己认为孩子应该具备并且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起的品质和能力,包括:自我、感受力、审美、探索精神和尝试欲望、对工作和学习保持热爱、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习惯和能力、判断力、参与度、适应环境、崇尚真理、坚守原则、对抗冲突这些方面。
那什么是“关键时期关键帮助”呢?作者认为,0-6岁是孩子的关键时期,这一期间是整个人生的基础,上述一些能力品质需要父母在这个阶段为孩子种下种子。本书的第二部分(第3章)具体讲述了6岁以前每个阶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附之以“芭学园”孩子的实例,告诉家长要遵从自然规律,顺势而为,发挥出天人合一“1+1>2”的效果。当然,如果你看过很多亲密育儿方面,以及西方当前主流教育学的书籍的话,这部分对你应该不会陌生。
当然,作为芭学园的创始人,也会有软广告的内容,比如关于一座好幼儿园的标准,作为不生活在北京也不可能送孩子去芭学园的家长,我认为看这部分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辨别什么是不好的幼儿园、怎样是不好的老师,以免因为家长的跟风和粗心让孩子的心无处安放。
总的来说,我会觉得这本书有点絮叨、零碎,但一个热爱教育、关心孩子的老师仍然通透过文字走到了我面前。如果有更多的老师像李跃儿一样投入钻研,更多的家长能够学会理解和配合老师、观察和尊重孩子,我想我们的下一代会很有希望。
《关键期关键帮助》读后感(五):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我经常会觉得我的生活是无趣的,人是无趣的,我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总是会觉得日子是如此的无聊,虽想改变但不知如何去让生活变得有趣。身边也出现过一些有趣的朋友,将日子过成了诗,无论是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能够找到可以让人开心的点,愉悦自己,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对于这样的人,我是羡慕的,也尝试过像这些朋友一样找开心的点,折腾了很多次,让自己的生活保持充实,让身边的人愉快,到最后突然发现,没有一次是能够坚持下来的,我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一直都是在纠结,否定,怀疑中度过。我花了很多年很多年的时间慢慢找自己,找自己喜欢什么,找活着有意义的答案是什么。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大多时候是寂寞的,经常是父母给买来了玩具自己坐在那里玩,我已想不起来为什么父母没有陪伴一起玩,我想应该是父母比较忙,小小的我应该也是缠了许多次,后来希望总是落空后,就不再要求了吧。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高三的时候,压力大到身体上出现了些许症状,情绪不稳定,妈妈一直不时的带来隐形的压力,到最后我崩溃了,躺在床上嚎啕大哭,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当时那个感觉,孤独,无助,我多希望妈妈的安慰出现,就算什么都不说,哪怕一个拥抱也好,可妈妈呢,很“默然”的转身去厨房了,我心里的声音没有人倾听。
有了孩子之后,面对孩子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也会措手不及,因为自己过往的经历,我格外的注重对孩子的陪伴以及在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尊重,可是就算这样,时间久了也会忘记自己的初衷,也会做的过犹不及。陷在茫茫的育儿知识中,我慢慢发现,我其实要求的并不多,我想孩子未来是一个有趣,有自我,有生活幸福感的人。《关键期 关键帮助》这本书很全面的写了儿童0-6岁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让父母们对孩子的发展有大框架的了解,做到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去尊重孩子。
李跃儿,来自宁夏银川,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创办“李跃儿芭学园”。深为认同芭学园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把孩子当做真正一个个体,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专注适合孩子的教育。
一、你做到真正的尊重了吗
记得在我家宝宝不到一岁的时候,我推车带她去公园看落叶,她安静的坐在车里,我看着美丽的落叶一直不停的在跟宝宝讲为什么会有落叶,什么是季节的交替巴拉巴拉一堆,当我心满意足的讲完,转头看到的是宝宝错楞的眼神,这一幕我到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现在才知道原来在车里的她那么安静,是在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而我却怕宝宝无聊,一直在说话和陪她玩,殊不知,这是在剥夺她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的能力。虽然嘴巴一直在说要尊重孩子,把ta当做大人一样来看待,可是,在相处的过程中还是会不自知的展现出并不平等的一面。《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中说的,孩子不是白纸,不是任父母涂抹的,孩子不是空罐子,往里面自顾自的塞各式各样的东西,孩子不是麻烦和玩具,被父母的情绪左右,高兴了玩一玩,不高兴了说一顿骂一通,孩子也不是上帝,事事全凭孩子做主。孩子是一个种子,TA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TA会安然长大,我们父母不应强加东西在他们身上,真正做到敬畏孩子。
二、适当的给予自由,温柔的坚持原则
湖南隆回的一个新闻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是20岁的阿军因讨钱上网不成,便拿起菜刀将母亲砍死在血泊中,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阿军在行凶之后很淡定的将家中的血迹处理干净,这是对父母有着多冷漠的心,但是回到源头想想,终究还是因为父母给的自由没有了边界,导致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会被排斥,没有原则,只有自由,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短暂的欢愉,孩子并不快乐,他的内心紊乱躁动,所以无法专心深入的工作,甚至于还要通过暴力的行为发泄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这就是俗话说的“惯子如杀子”。这本书里在为孩子建构原则这一方面,李跃儿给了个很好的建议,要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不必吼不必骂,温柔的坚持自己原则,事先给予警告,如果孩子不理会,就到反思角去反省,惩罚的力度根据年龄可以酌情去定,让孩子知道家长的原则,也不会对TA的心灵造成伤害,是一个很受用的惩罚教育方法。但是自由还是要有,在孩子探索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家长要放手给予自由,不要总说不可以,限制孩子的发展,自由和原则,相辅相成,把握好中间的度,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三、不做全能型父母
现在的社会精神物质各方面条件相对过去丰富很多,在自身生活条件丰富的同时,对于孩子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我们会花费大多的时间去陪孩子玩,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刚开始并不觉得辛苦,甚至痛并快乐着,等到孩子慢慢长大,精神世界丰富了,同时要求也更多了,对陪玩者的要求也更多了,如果父母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孩子会不满,我们看到孩子不满也许会自责,同时会更加“勤奋”的陪孩子玩,让自己越来越累,最后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的弦一触即发,家长崩溃了,将怒气全部发在孩子身上,孩子无辜更不知原因,久了极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和人格扭曲,我们怪罪孩子为什么总粘着我们,为什么这么大了还不能独立玩,殊不知,原来是家长给孩子培养成这样,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家长累,孩子得不到满足,最后陷入恶性的闭环。如果父母经常觉得跟孩子在一起很累,极大的可能是父母与孩子的陪伴相处出现了问题,并不是包办一切的父母才是好父母,这样带出来的最后通常是不知感恩的孩子,适当的放手,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父母每天时刻自省,自己每一天给予的爱是否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够正确的爱孩子,时刻自省,内关自己,觉察情绪,做一个刚刚好的父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