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4 16:58: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三国史话》精选点评:●史话写到这个份上,环顾国内“名家”,恐怕如今也希见。与其说不愿干这惠及大众的事,不如说不具吕先生这

《三国史话》读后感1000字

  《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史话》精选点评:

  ●史话写到这个份上,环顾国内“名家”,恐怕如今也希见。与其说不愿干这惠及大众的事,不如说不具吕先生这般手眼。三国史话,哪里仅仅讲三国,老先生教你怎么读历史。

  ●喜欢这种有态度的读史方式

  ●吕先生有大学问,对历史见解独到,对材料信手拈来,又有深刻的反思。演绎对历史的传播或许有益,但要还原现场,则需要先生这样的大师旁征博引,合理推测,娓娓道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观点鲜明,有些似乎是过早期的观点。另,抑司马而褒曹操之意显矣。

  ●好看。最喜欢《替魏武帝辩诬》和《替魏延辩诬》两篇。还有那句“后主这种人,秘密通信给他何用?只有泄漏事机而已。”

  ●“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生忘死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

  ●民国时成书,以严谨的考据,挑战所谓的民间常识,以史学大家的身份去做历史通俗读物,拨乱反正,实属不易!

  ●讲历史,下判断,还做一些澄清。吕先生讲的三国,读起来很有趣。

  ●厚积薄发之作,读起来轻松愉快,一些看法观点都很新颖好玩,然而却非大师不能完成的。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你不知道的三国

  《三国史话》 吕思勉

  讲三国的书,不过不是讲三国演义,而是真的在讲三国。

  三国演义我觉得至少80后小时候都看过,但是三国志估计大部分人就没看过了,至于什么后汉书,我觉得能知道这也是二十四史的一本就不错了,遑论读过了。吕思勉先生说“所以说历史上的话,总是不可尽信,我们读书非自出手眼不可的。”这我觉得很对,不过我的确没有水平和劲头去考据,那么就看大师们怎么写吧,就算他们要夹带私货,那也一并接收了吧:)

  结论,就是三国演义那是真演义,其实就是给人感觉上的刺激,那是经不得推敲的,这点儿和水浒一样,那好汉们大部分真不是好汉,但是看着爽嘛。

  说些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吧。汉末实际上我们国家封建制度结束的时候,曹操那真是这个制度最后的余晖了,尽管三国演义抹黑人家乱世之奸雄,尊刘贬曹,但是也掩盖不了人家始终执守臣节,不肯篡汉的事实。更兼其文能公忠体国,武能舍生忘死,以他来结束封建时代,也算不枉了。同时曹操在位时,大力提拔寒门,打压士族,那真是有气魄。他儿子就不行,向这些士族妥协,弄出了九品中正制开历史倒车。你看看东西晋那个样子,高门大户不是比富就是嗑药,有点儿文化的就坐而谈玄,这哪里是要好好管理一个国家的样子。

  《三国史话》读后感(二):读《三国史话》有感——2019.8.12日记于五年级暑假

  读《三国史话》有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刚刚读完《三国演义》,于是我趁热打铁,又接着读完了《三国史话》。

  若你随便从街上找一个人,问他唐宋元明清中随便一代的武将和文官以及主要事件,估计很少有人能全部答对,但你若问三国时期的一些事件,却很少有人答错。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三国演义》,虽然说《三国演义》是演义,但其中也是包含着真实的历史背景,而《三国演义》又是大家下午茶的谈资,所以大家对三国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的。

  吕思勉在《三国史记》中概括了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还原了真实的三国。董卓初进京城时也是想做些好事,但他不能约束军士,后来贪心一起,直接烧了洛阳。这种无谋的主帅,这种无纪律的军队,实力再强,也是不堪一击,最多两三场战事,就平定了。

  在平定董卓后,各人皆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袁绍、曹操、刘表三人和公孙瓒、袁术、孙坚、陶谦四人组成了两大阵营。后来又自起矛盾,各成阵营。

  我本来还想着听一听吕思勉关于刘备把妨主的的卢马送给庞统的分析,怎奈从头到尾吕思勉几乎没有提起庞统,于是此事作罢。

  我似曾几时对父亲说过魏延没有造反,只是和杨仪不睦而已。但我一直找不到证据,吕思勉则在《三国史话》中做出了诠释。假若魏延真要造反,那杨仪便有剿灭反叛的大功,回来之后岂不能重用?但他不过做了个中军师而已,并无实权。因此可以断定魏延并没有造反。

  因此,众人不可独信《三国演义》之辞。更不可相信被《三国演义》丑化后曹操魏延。

  若有机会,下次我便把《中国通史》看了。

  《三国史话》读后感(三):大家小书,举重若轻。

  微信读书读的,以前看到儿子推荐过。读过确实好。大家小书,举重若轻。

  没读过吕先生别的书,但从这本书的行文来看,吕先生应该是斯文平和的人。这本书应该是吕先生觉得普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有些误解,从他史学家的角度来写写文章辨析一下,就如他所说:“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是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以前的谬误,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

  这本书不只是纠正谬误,还叙说考证推理,教给大家辨别事实的能力。

  第一章《宦官》,不经过吕先生考证解说,我还真的以为宦官从来就是侍候宫内人的阉人,原来这也是演化而来的。光武中兴之后才全用阉人的《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原来宦官的宦就是官宦的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办事的,。唔。后来呢,因为贵族在内室要用阉人服务,才放心。再后来有自行阉割的人想去服务的,然后就只有这样的人了,然后就是他们的代称了。而太监是因为他们做某某监的多,所以这么指称了。这些语言文字的沿革看起来好有文化啊。他说皇帝就是个最大的纨绔子弟,也没什么不对啊。这里爱讲到刑 ,刑是航海身体的刑罚,最初只施诸异族,或者内奸。带后来才渐渐施诸本族。。。

  他这样的细细梳理 ,通俗易懂,不戴大帽子,非常平易近人,后面还讲到 外戚 当时的地理环境,北京讲明白后。才进入三国故事,主要为曹操鸣不平,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就是个说法,也没有什么诸侯来投奔。他一直为汉室的,并没有起心代之。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不过也中了他自己说的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认为这句话不对,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当时情景中去,他也许只看过这个方面,别的病不了解,并不能下判断。这话我认同,只是。吕先生哦,您自己也是旁观者٩(๑òωó๑)۶。嘿嘿,开个玩笑。

  这书写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非常好读,受益匪浅。不过她没怎么写到诸葛亮呢。

  《三国史话》读后感(四):读史方法和内容提要

  三国史话——吕思勉 简略的入门书,但观察的视角、思路、方式很奇特,有教育意义。持怀疑态度,分清事实和推测,理性推理分析当时情势。要讲,先得说清楚一些前提性的常识——名词、地理。着眼关键性的战争和人物。 人和事都完全是三国历史,但怎么看都是在说当代的事。择都,峻法,制下(约束武人),政治疏达,权贵豪奢,恤民。政治手腕。 行文都有深意,系统精深缜密,又有拳拳之心。真是苦心孤诣的大师。 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主要参考,讲三国演义里谬误或没说清楚的人和事。但也对照怀疑正史并以情理分析当时形势。对有依据判为靠不住的说法,是年代不远的人对人事的印象,大体不会错,择出可信和不可信的部分。 听别人描述人和事,带了别人的褒贬好恶,要单看事实,自己甄别判断。区分事件和推测——目的、 关键却不一定并存的能力: 政治手腕,公忠;仁厚贤名,才略;虽无才能,颇有野心;英勇,举贤任能;才略,军权;武略,政治手腕。 涉及到的问题(内容提要): 楔子: 通俗教育的影响之大,对史的看待及其作用。作者写作目的。 宦官: 对基础知识的当前成见、谬见,其由来及演变。教育与宗教,道德礼节与知识技能。宦:仕学养。公务员与私事。刑的本义、执法部门、领导,五刑。皇帝为什么宠太监。知识、教育、影响、广阔。 外戚: 家国。法律与实力。地盘与势,宦官与太后。血缘与感情的联系,共同生活。伦理和利害。思想、制度相比历史、经验的后知后觉。怪人还是怪制度。 黄巾: 宗教的对象、目的,兴起的社会本质。道教与老子。 历史和文学: 虚幻刺激感情的故事,在思维和理性前的幼稚。谨慎思辨求知的乐趣。 后汉的地理: 区划及官员设置。行政和监察,职务特点和适宜人选。分裂和州牧之制。 董卓的扰乱: 纲纪废坠与执政合法性。董卓的草包,任性妄为不辨利害。牛辅的亲信。相互影响下的胡羌野蛮掠夺习气。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交结利用而不决裂树敌。青州兵,百战的悍贼。师出无名与扩充地盘。宾客,非亲戚够不上朋友而寄食人家。内幕的不可知。刘备吕布袁术的三角,替曹操解除了东边的忧虑。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皇帝,民族国家象征。班固不配写历史。董昭助曹操玩杨奉。英雄得扶助。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重要性。争衡,后方。相持,荀彧,用奇,拼死。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官文书不能伪造,可以相信是真的。推测淳于琼之战。历久坚守。袁绍病死,儿子争嗣。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分裂统一的关键。刘备的领袖欲。孙策的创业和死因。孙权的举贤任能。文人的偷安,刘表。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基本的队伍决不能弃掉。刘备的征战资格老,有名望。周瑜分析的形势。孙周鲁自立的野心,好乱和行险侥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隆中对。才雄心狠的周瑜。手下有人马。锋锐与稳重。怕被截与可以截别人后路。益州的上下离心,招刘备在曹操前攻汉中张鲁。倾危之士,不恤卖主求荣。庞统三策。徐州还是荆州。顿兵坚城之下,兵家所忌。吕蒙的计谋。对关羽的评价。失荆州是致命伤。情感,意志理智。 替魏武辩诬: 社会、民众决定舆论文化走向。退隐,文武兼修。怕兵多意盛。乐毅,蒙恬。句足。政治对付矛盾,需手段。受政治影响,都在社会中。手段不得不然。做大事业,毁誉置之度外。君主,敢为天下先。驳篡汉,荀彧,周文王。道德与社会性。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志愿,快乐,为人,英雄。 从曹操到司马懿: 政局与风气,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有了权力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曹爽和司马懿。文治派对于军队,自然不如武人接近。事机不密,事机泄漏。司马懿,为个人地位,斗力,阴谋。 替魏延辩诬: 张飞赵云魏延。第三国人的话,比较公平些。直属和军权。蒋琬,杨仪。蒋琬,费祎,姜维。以攻为守。 姜维和钟会: 忠君爱民,光明磊落,自私自利,狡诈刻毒。邓艾,锋不可当,孤军。邓艾和卫瓘。钟会的忠魏,姜维的忠蜀。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因袭。军事形势。兵力之不足,中原,陆军。小国大国的择都策略。 司马懿如何人: 晋朝因北方异族窥视而被拥戴。恤民,剥削扰害。约束武人。说法,专制的皇帝,民主的人民。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情,能否驾驭武人决定领袖地位。 司马氏之兴亡: 峻法,己,人。当时用法太酷,动辄灭门,所以使人不敢尽忠。政治宜疏达,忌封锁。对行政要有约束。 晋代豪门斗富: 明明可用来生利之物,不用于生利,却用于浪费虚耗。作,浪费,不用在正途。一个人享用过度,就精力耗损,志气消沉了。荒淫奢侈,压榨,恤民。中国人民的忍耐性和农村经济的坚韧性。

  《三国史话》读后感(五):你以为你以为的三国就是你以为的三国吗——读《三国史话》

  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吕思勉《三国史话》

  很多中国人从小就喜欢读《三国演义》,甚至是将其作为启蒙读物,最少也是看过央视版的电视剧。对于书中,曹操,刘备,关羽,吕布等人物,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也是耳熟能详。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小也是一个三国迷,从小时候读的青少年版三国演义,到后来看的原版三国演义、白话三国志等,再到现在读的三国史话。无论什么关于三国的书也都能读的津津有味。看的多了,看的杂了,难免对于那段历史有些误谬的记忆。近日读到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获益匪浅,所以想在这里取本书中我觉得有趣的一些内容做个读书分享给大家。

  演义之词难免夸张,然则,如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又有谁能说就完全是史实呢。这本书的作者吕思勉是与陈寅格、钱穆、陈恒齐名的史学大家。通读此书可以一窥大师独特的治学之道。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一、三国乱起之宦官

  三国纷争的乱源起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之乱其根源就是汉灵帝刘宏宠信十常侍,致使朝纲紊乱,从而引起黄巾起义,才有了之后的曹操,刘备,孙权。十常侍就是汉灵帝身边的宦官,那么,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宦官的来源是怎样的呢?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

  宦官本来不是指阉割的人做的官,《礼记》的第一篇《曲礼》中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在古代,宦的正格就是在机关中办理和学习专门的知识技能的公务员。然而这些人也有替主人办私事的,在贵族家里的这些人称之为门客,在皇帝家中的这些人就是宦官了。

  《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也就是说宦官用全部用阉割后的人是从东汉光武帝之后的事情了。然则阉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古代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其中宫刑,对于男子就是阉割。起初,宫刑只对异族或者是内奸施用。后来,渐渐施用与本族人。而这些受过宫刑的人就需要去“守内”。也就是替贵族做些私事,贵族们也不用担心他们与自己的妻妾私通。

  然而,这毕竟也是一个进身之阶。于是,有些极下贱之人,就自行阉割,而喜欢能到贵族内室去服役。后来,宫刑有被废除,但是自行阉割去做內监的人也还很多。到了西汉时,基本上宦官就全部用这种人了。

  皇帝信任宦官,因为他们关闭在宫中,没有家室,想结党营私很难。而且,大多数宦官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大多数皇帝又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话,两个巴掌一拍即响。

二、三国乱起之外戚

  东汉末年的另一个乱源就是外戚。宦官固然不好,然而外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外戚不好,后汉的皇帝总是和宦官合谋诛戮他,宦官因此才得专权,而和外戚亦成为不两立之势。

  那么说起东汉末年作为导火索之一的一个外戚就是当时汉少帝刘辩的舅舅何进,何国舅,官职是大将军。因为汉灵帝不喜欢皇后生的儿子刘辩,而喜欢后宫美人王氏所生的儿子刘协。于是想做废嫡立庶的事情,然而反对声音过大,导致这事直到灵帝驾崩也没完成。于是灵帝将后事嘱托给宦官蹇硕,叫他立刘协做皇帝。然而,蹇硕虽然有兵权但是手下八校尉是新设的兵,并不都听他的,真正的兵权是掌握在大将军何进手里,所以论实力蹇硕不是何进的对手。于是他想把何进骗进宫里杀掉,事情失败后刘辩即位,蹇硕也就被治了死罪。但是,何进在诛灭宦官的过程中,却招来了西凉的董卓,之后董卓擅政,废少帝,立献帝,也就是刘协。后来群雄并起,讨伐董卓,但实际都是各自割据一方,互相争夺,天下就此分裂。

三、 武人董卓

  董卓进京,擅自专权,导致天下大乱而分裂,他确实是一个罪魁祸首。那么,董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董卓最初进京城的时候,也是想做一些好事的。他替之前受党锢之祸的人一一昭雪,而且还引进了一班名士。可是,他终究还是一个武人,不懂得政治。

一上政治舞台,便做了一件给人家借口的事。那便是废少帝而立献帝。在专制时代,无故废立,那是怎样容易受人攻击的事啊!公忠体国之臣,固然皇帝不好,不敢轻于废立。就是奸雄想要专权,甚而至于想要篡位的,也正利于君主的无用,何必要废昏立明?历代篡弑之事,能够成功的,都在权势已成,反对自己的人诛锄已尽之后,哪有一入手便先做一件受人攻击之事的呢?董卓的举动如此,就见得他是一个草包了。

  董卓之所以失败,还有一点在于没有听从手下一班名士的话,约束手下的兵士。他放纵手下士兵到洛阳城中抢劫,奸淫妇女,也无法维持京城的秩序。群雄并起讨伐他后,他又逼着洛阳城的人民跟着他一起迁往长安,路上死人无数,洛阳城也被他一把火烧成废墟。如果不是当时群雄各怀鬼胎,董卓恐怕早就被灭了。

  这里有一个插曲,在讨伐董卓的群雄中有一人是真心力战董卓的,那就是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董卓大将华雄也是为孙坚所杀,而不是关公。孙坚出兵已经打到了洛阳,然其他诸侯心力不气,他也无力再前进了。

  董卓最后被王允、吕布合谋杀掉,然而他所引发的兵乱却并没有结束,后来又有他手下的李傕、郭汜、张济等继续作乱。

四、英雄曹操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曹操,在那乱世之中,他可以算的上是个英雄。然而千百年来通过演义、戏曲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这里就来替魏武帝辩辩诬。

  曹操二十岁被举孝廉,此时他的志向是做一个好郡守。不想他后来在做济南相时,虽有所政绩,但因得罪了宦官,又被豪强所怨,为躲祸就托病辞职了。辞职后就隐居起来,盖了一所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待时清。后被证为都尉,又因战功被升为典军校尉,这时他的志向就成了希望替国家立功,将来在墓道上立一块碑,题为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不想朝政昏乱,出了董卓之祸,他就兴兵去讨伐董卓。后再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以此为基础,有了自己的班底——青州兵。之后征战北方,破袁术,袁绍,刘表等,终于统一北方。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想来也并不虚假。

西洋的学者说:“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情。”因为政治本来是社会上有了矛盾然后才有的,所以政治家所对付的,全是些贪婪、强横、狡诈的人,毫无手段是不行的。一个大政治家往往是一时代大局安危之所系。因为政治总是把这一种势力去压服那一种势力的。这虽然不比是战争,其性质实和战争无异。

  所以此时的曹操,是没有退路的。他如果此时放下兵权,不仅自己和子孙后代可能被害,甚至可能会让这个刚刚统一的地方再起危险。

  后人诬枉曹操要篡汉,也是无稽之谈。《三国志·郭嘉传》说:郭嘉死后,曹操去吊丧,异常哀痛。对荀攸等说:“你们诸位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最小。我想天下平定之后,把事情交托给他,想不到他中年就死了。这真是命呀!”可见他本意是想功成身退,至于说做皇帝,那恐怕是子虚乌有了。

五、狡诈凶狠的司马家

从魏武帝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之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以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

  《晋书·宣帝本纪》说:晋明帝,也就是司马懿的玄孙,有一次问他的臣子王导:“晋朝是怎样得天下的?”王导于是把司马懿如何取得政权,以及司马昭如何杀死高贵乡公的事情叙述了一遍。晋明帝听后羞愧得抬不起头说:“按你说的,晋朝的基业又怎能长久?”由此可见司马父子的狡诈和丧尽天良,连自己的子孙都看不下去了。后世也证明了这点,晋朝的国祚确实也不长。那么司马父子究竟做了些什么呢?两件大事,一则司马懿谋杀曹爽,夺取政权。二则司马昭杀死高贵乡公曹髦。

  魏明帝死后,他八岁的儿子齐王曹芳即位。政权自然落入两位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手中,起初事权是在曹爽手中,且司马懿被夺了兵权。于是司马懿诈病在家,十年没有出门。却在暗中与一班武人勾结,趁着曹爽和齐王出城谒陵的时候,矫太后之诏把城门关起来,废掉曹爽,后又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和他的许多党羽都杀掉,从此便政权在手。之后再有反对他的,也都被他一一干掉。他死之后,他儿子司马师袭其爵位。后来,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废掉司马师,因事情败露,反被他杀了。于是司马师废掉齐王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

  第二年,司马师也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继承爵位,司马家继续在朝廷中专横跋扈。终于,高贵乡公曹髦忍无可忍对手下的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于是带着手下数百人去攻伐司马昭。却由于司马昭事先知晓,曹髦最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刺死。然而这弑君之罪也落在了成济身上,被满门抄斩。在司马氏治下,动辄族诛,连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幸免,其凶横也可见一斑。

本文标题: 《三国史话》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9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读后感锦集“我小心翼翼地抑郁,你却当它是矫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