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养育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4 16:57: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高情商养育》是一本由亲子心理师徐婧英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高情商养育》读后感(一):自序:为什么这么努力、这么用心教育,孩子反倒问题一大堆?1作为一名记者和心理咨询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精选

  《高情商养育》是一本由亲子心理师 徐婧英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一):自序:为什么这么努力、这么用心教育,孩子反倒问题一大堆?

  

1

作为一名记者和心理咨询师,随着亲历事件、案例的增多,我越发感叹中国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为了子女,无论做什么、做多少都毫无怨言。

  同时,我也对许多父母的痛苦深表同情:为什么这么努力、这么用心教育,孩子反倒问题一大堆?

  “徐老师,我儿子4岁,我觉得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长大才能成材。所以,我要求他不能挑食、早晚要刷牙、每天背两首唐诗⋯⋯可是,好习惯没怎么养成,儿子反倒越来越不喜欢我,和爸爸、奶奶非常好,见到我就躲得远远的,说是怕妈妈。我特别苦恼,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他好,让他有教养,可他的态度让我很伤心。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大学教师,特别重视孩子教育。从女儿小学起,每次写作业,我什么都不干,就陪在她身边,给她纠正错误。女儿也很争气,基本都是班里前5名。可不知怎么回事,初中以来,她就不爱学习了,作业马马虎虎,总想玩手机。和她讲道理,她好像听进去了,可还是不好好学,我特别着急。徐老师,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女儿17岁,因为总玩手机不学习,我就把她的手机没收了。可是,她不但不学习,还威胁我要跳楼,我气得把手机砸了,她就离家出走,已经好几次了,每次都要死要活的。我说她,她根本不听,亲戚朋友劝她,也没用,对我就像对仇人一样。我很痛苦,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真不知怎么办,请徐老师帮帮我!”

  对孩子,父母尽心尽力,毫不吝啬,倾其所有,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可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孩子不听话、叛逆、沉迷手机、不好好学习,离家出走,甚至放弃生命⋯⋯

  如此努力抚育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好多时候,父母只是以自己的想法、看法、标准、期待来和孩子互动,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像一个自杀的高考生在遗书中说的:“父母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心里非常不认同。”

  父母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父母要么给予太少,要么根本没有,这是好多亲子问题的根源。

2

  网上的一段对话让人深思——

  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对妈妈说:“专家指出,打孩子,对孩子一点儿好处都没有。那些年,你打我都白打了。”

  妈妈回答:“不白打,起码我当时解气了。”

  这个妈妈的想法,好多家长都有: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动不动就发火,批评、指责、打骂,发泄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否真的起作用,也不管对孩子的影响怎样。

  实际上,18岁前,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

  0~6岁,黏人、打人、不好好吃饭、拖拖拉拉、不听话、爱发脾气等。

  6~12岁,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学习不积极、做作业磨蹭、爱玩手机等。

  12~18岁,厌学、上网吧、沉迷手机网络、和父母对着干、叛逆、早恋、辍学、离家出走等。

  ⋯⋯⋯⋯

  从心理学上来说,根源只有一个:呼唤爱!

  呼唤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呼唤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呼唤父母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这些,都是孩子想要的,特别在意的,期望父母能给的,但常常是父母忽视的、不清楚的、不肯给予的。

  简单地说,孩子不可爱,是因为缺少爱!——虽然孩子可能意识不到,也无法说清。

  在未成年孩子心中,父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天和地。孩子特别在意父母,如果感受不到爱,就竭尽全力吸引父母的注意,得不到正面注意,就不惜用各种负面、不可爱、让人头疼的行为来获取。

3

  父母本来有无尽的爱,却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爱,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矛盾,酿成了惨剧,多痛苦、多无奈?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委屈——有无尽的爱,孩子却不领情,比谁都希望孩子好,孩子就是问题一大堆?

  这不能怪孩子,怪只怪,父母缺乏爱的能力。

  也许,有家长说:“看你的书,是想找到教育方法,怎么说来说去,总说爱呢?我的孩子需要的是教育,不是爱。”

  教育根植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爱的教育,也许一时有用,但不会持久,还会伤害孩子。

  教育绝不是单纯地纠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立规矩,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真正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爱的滋养,满足孩子爱的诉求,唤醒生命的灵性和欲求,孩子的问题自然消失,教育的目的自然达到。

  这样说来,每种教育的误区,就是父母爱的误区、认知的误区。

4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0万左右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和不和谐的亲子关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状况是父母内在的投射。也就是说,父母内在状态怎样,孩子的表现就怎样。

  如果父母不成长,心理成熟度、认知水平和孩子差不多,当然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只有不断学习成长,思想认知都上升到一定高度,比孩子高出很多,成为真正成熟、智慧的长者,面对孩子的问题,才有能力、有智慧解决。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大学生,常常觉得小学生遇到的问题不是事,轻松搞定;而两个小学生在一起,两人的思维水平、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差不多,面对问题当然束手无策。

  努力学习、成长的家长就像一个心理成熟度、认知能力远远高于孩子的“大学生”,遇到孩子的问题能轻松搞定;而一个不肯学习、不肯成长的家长,心理成熟度、认知能力并不比孩子高多少,两个“孩子”在一起当然无法解决问题。

  如果说,过去,父母不学家庭教育,孩子不会出什么问题;现在,再不学习,孩子不出问题很难!

5

  爱因斯坦说:“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正是我们的思维过程,要想改变他,就需要先改变我们的思维。”

  为帮助父母改变思维认知,学会爱孩子,这本书,我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追本溯源,力求抽丝剥茧,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家庭教育书,不如说是一本教父母学习爱的艺术、提升爱的能力的书。

  本书的缘起是针对18岁以下孩子的,但选取事例的主人公,却不局限于这个年龄段。因为人的成长是连续的,今天的一切,都是从昨天累积而来——

  10岁的孩子爱咬指甲,可能与10个月时,父母强行制止吃手有关。

  初、高中生厌学,可能由于小学阶段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培养出相应的学习方法。

  大学毕业生啃老、不工作,可能两三岁时就埋下了不肯独立的种子。

  三四十岁的成人人际交往、婚恋出问题,可能因为从小和父母的关系不好。

  ⋯⋯⋯⋯

  成长中的问题是复杂的,一个问题常常由诸多原因引起。

  我希望这些鲜活的案例,对家长有所触动。某种程度上,父母手心攥着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被爱的孩子才能学会爱,如此,孩子才越来越可爱,才能更好地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另外:征得当事人同意,所有咨询案例已做保密处理。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二):做智慧的父母,用爱滋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嘉美是一位职场妈妈,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最近她把孩子接到身边,发现孩子有越来越多的坏习惯,而且孩子对她的管教也是嗤之以鼻。她对孩子的期望很大,如今背道而驰让她很焦虑。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在殚精竭虑的培养孩子了,但孩子却没有很好的回应自己,于是便觉得错在孩子。

  其实,0-18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问题,大都是情绪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根源只有一个:呼唤爱,呼唤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呼唤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呼唤父母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父母本来有无尽的爱,却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矛盾,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只是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自身的样子。当育儿过程变得不快乐,孩子有了抵触抗拒或者漠视的态度,我们其实应该自我反省。若是父母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

  《高情商养育》是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十几年教育咨询和育儿经验的总结,她从亲子关系的核心矛盾入手,告诉家长该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关照孩子的情感需求,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

  爱孩子就要学会去包容和理解孩子

  一天晚上,小辉很忧伤地对妈妈说:“一休的妈妈怎么这么狠心啊,把一休送到庙里当和尚,还不让一休回家看她!”

  “孩子,这不是狠心。她把一休送到庙里,是因为她希望一休能在那里得到教育和磨练,以后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妈妈温柔地对小辉说。

  “可是一休才多大啊,为什么不等到他长大以后再把他送到庙里呢?”

  “孩子,人在小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红的,他就是红的;而你在上面画黑的,他就变成了黑的。所以,妈妈让一休从小就在庙里受教育,这样才能让一休更加聪明、更加坚强,如果等一休长大了再去庙里,那时候就晚了。”

  “那我是不是也要去庙里当和尚,以后才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呢?可是我离不开妈妈啊。”小辉不是那么担忧了,眼睛里开始闪出光芒。

  “当然不用,寺庙只是象征着一个受教育、受锻炼的环境,就像学校一样,你在学校也可以受到教育和锻炼啊。如果你想成为和一休一样聪明的人,就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认真听讲,争取把老师讲的知识全部学会。”妈妈抚摸着孩子的头发,微笑着对孩子说。

  “妈妈我明白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变得像一休那么聪明,我也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孩子蹦了起来,搂着妈妈的脖子大声说。

  很多孩子就像小辉一样,经常会在看动画片或漫画书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想法。对于这些孩子世界里的事物,父母不能漠不关心,而应该主动去了解它们,和孩子一起去欣赏和思考。孩子主动和父母谈到孩子世界的事情,是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解答和安慰。这时,父母应该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交谈。

  如果故事中的妈妈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劳累一天的缘故,对小辉的问题不理不睬:“一休是谁啊?什么当和尚啊?小孩子到一边玩去!”事情的结果就会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不愉快。

  孩子小的时候,哪怕只是路边的蚂蚁,也会引起他们莫大的兴趣,他们愿意蹲在地上,拿着小棍子戳戳玩玩。可是,看惯世间光怪陆离的我们却不能领略到孩子的乐趣。成人的我们会觉得这个没意思,反而催促孩子去做我们规划的事情。于是,孩子玩得不开心,开始闹情绪,我们却觉得孩子无理取闹。我们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对什么都不耐烦,甚至连基本的交流都是冷言冷语。孩子有一点儿小需求,我们非但不去满足,反而嫌弃他们闹腾,训斥他。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远胜过所有玩具带来的乐趣。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和孩子一起玩耍或是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他的眼神是满足而愉悦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关爱无法被替代。生活原本就不容易,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才变得不容易。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在这条修行的路上,我们的心智要不断成熟,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变化成为一种常态。没有人愿意背负另一个人的情绪生活,孩子也不能。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来对待孩子,势必会发生许多亲子关系上的问题和不愉快。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成见,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

  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立场,处于不同的立场就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遇到问题和烦恼时,能够迅速从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尊重和信任孩子,必须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提高爱的质量,把家变成爱的城堡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也应做到有修养。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

  大华是个很不错的人,算得上是事业有成,他的妻子也很漂亮能干,他们还有一个可爱伶俐的女儿。他们的房子很大,装修的很美。按理他们的生活本该有“五星级”的舒适,但他们却把好日子过成了“小旅馆”的档次。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为经济问题争吵,为孩子教育问题争吵,为过节去谁家争吵……他们的女儿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一直生活的胆战心惊,慢慢变得敏感忧郁、不自信、脾气暴躁,让大华和妻子都头疼不已。

  家庭生活中当然不可能没有冲突,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好的家庭关系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团和气。但绝对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过多的争吵,不让压抑的气氛长时间地笼罩在家中,父母应该让孩子看到,人与人之间有些矛盾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以何种态度解决。

  父母总想给孩子攒更多的钱,实际上多少钱都买不来孩子的快乐。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有智力的因素,但更少不了非智力的因素。而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包括品德,性格,等等都需要家长去培养。成长需要体验,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所以,亲子教育不应该只是围绕智力开展,而是要更为注重对孩子的品格的教育,也就是教会孩子做人。

  虽然亲子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真正唱主角却是父母。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对榜样的模仿,是对环境的反应,想要一个什么的孩子,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日常行为细节的潜移默化,更取决于孩子成长环境的润物无声。

  一个尊重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孩子为朋友的父母,一个以赏识眼光看待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功的父母,才是一个成熟的父母,才会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好的教科书是家庭,小孩子从小在爱的氛围长大,肯定将来也是充满爱心和暖人的孩子。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也是只有一次。《高情商养育》告诉我们: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我们必须有一颗虔诚的心,并选择对的工具和对的方法——用心而无痕。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三):你对了,你的孩子就对了!高情商的孩子背后其实是高情商的父母

  这个超长的寒假,整整三个月,我每天和13岁青春期的儿子朝夕相处,我笑称自己是“24小时贴身保姆”,家里就我们两个人,转过来转过去都是对方,好在关系建立得不错,少年没有太多的叛逆,再加上每天的网课其实安排的内容蛮多,所以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冲突。

  可是在这段时间里,我还是内心忍不住焦急:

  儿子在这个寒假被我第一次允许有了自己的手机,一开始的控制还不错,后来随着我们出门去北京参赛,行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变化,所以使用手机的状况有了一些改变,少年开始痴迷于游戏和网络小说。

  等到我们回到家里,进入了全国统一的隔离器。隔离期间每天的网课学习效果并不好,原因并不是老师讲得不好或者网课的安排不合理,而是少年的心思全在游戏和小说里,一边听课一边分屏看小说,课后糊弄下作业就继续躲在我没注意到的房间里玩游戏……眼看着就一步步的失控了。

  3月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场考试,儿子的成绩自然前所未有的差。面对结果,我们两有了第一次关于这个假期生活的谈话,他坦言自己有点失控,希望妈妈可以帮忙监管。

  我是主张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儿子这个年龄段,家长应该有意识的退出、慢慢的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的,所以虽然他前面一个半月很荒诞,但是如果孩子能够主动有意识的规避,积极的做出调整,也算是有所价值。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调整了自己的时间,他上课我陪他上课,课后我们比较做的笔记内容,发现他的确有些听课习惯不够好;每周的试卷,做好错题本的记录和分析;背诵类的内容,很多时候我都背下来了,他还磕磕绊绊,于是又教他方法……

  因为前面欠下的太多,短期内效果还是不明显,然后就迎来了他们开学返校。回到学校的少年,在第一场考试中,自然还是成绩不理想,说不失望是假的,毕竟我是没有上班的情况下陪了他三个月,可是面对这个结果,除了反思还能做什么?

  最近集中看了很多育儿类的书,不断的去验证自己的内在理念和实际操作方法,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这三个月的陪伴最后换得这个结果?

  今天看的这本《高情商养育》有点打动我,作者徐婧英,她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黑龙江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优秀人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正好她儿子一畅也读初中,应该比我儿子没大两岁,看她书里陈述的她和儿子的相处,关于青春期的教养思考,有点惺惺相惜。

  在这本《高情商养育》中,徐婧英从亲子关系的核心矛盾入手,告诉家长该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关照孩子的情感需求,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

  她强调0-18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问题,大都是情绪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根源只有一个:呼唤爱,呼唤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呼唤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呼唤父母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

  回顾我家少年这三个月的网络失控状态,一起来就书中的理念探讨一下:

你对了,你的孩子就对了

  我学心理之前,每天都很忙,那时候除了学校的工作,还有大大小小几家培训学校要打理,胆汁质的我事情一多难免情绪暴躁。离婚后儿子跟着我,母子俩相依为命的日子虽然辛苦一点,但是也有更有浓度的亲子关系。看着妈妈为了生活每天忙个不停,几乎每一刻都需要身兼数职,脑子需要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儿子是乖巧懂事的,时不时的遭遇到妈妈的情绪失控,把工作的压力借着他某事没做好宣泄出来,也深深的把委屈压抑在心里,在妈妈面前从来不会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生活中遭遇成人的吼叫责骂,必然会对孩子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的,一时没有表现出来,那是积压得还不够。

  儿子的压抑不会在我的面前表现出来,但是会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失控:在学校会和同学吵架;在培训班会和熟悉的老师们吵架,所有课外的老师都有点头疼他的上课状态,却又不好意思和我说……

  我终于了解到儿子的情绪状态时,他已经读小学四年级。于是我做了一个目前认为最正确的决定:我要结束所有的培训学校,结束每天繁忙异常的工作,单纯的只是做回儿子的妈妈,只保留学校的工作,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移回给儿子!我要补上那几年欠下的功课!

  我的生活终于开始慢了下来,周末有时间陪儿子上补习班,也开始系统的学习心理学,想要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有技巧的规避一些常识性的问题。

  儿子偶尔会和我一起去川大听课,在我们的课堂上,他乖巧的做着作业,偶尔间隙还能回答教授的一些问题,他喜欢这样静下来又不断学习上进的妈妈。

  了解到自己是胆汁质,时常会不可自已的情绪失控后,我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了很多心理暗示,去努力的克制,慢慢让自己变成一个不急不躁,温婉体贴的人。

  因为我的状态好了,儿子的情绪状态明显也改变了。情绪状态一好,和他身边周围人的关系也就发生了转变,自然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更多的肯定。

  再然后,那个活泼开朗,正面积极的孩子回来了!

  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考取了他心仪的初中!

  所以,你对了,你的孩子就对了。如果孩子的状态迟迟不对,不妨像我一样,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青春期不等于叛逆期

  随着全社会对青春期的关注,似乎青春期成了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事,更荒诞的是,似乎孩子在那个年龄段所有不符合家长预期的行为,都可以被家长标上“叛逆”两个字。

  天气凉了孩子不穿秋裤,是叛逆;以前从不喝饮料,现在居然偷偷和同学买饮料喝,是叛逆……

  发展心理学中有讲到,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同步,所以情绪状态容易激动。更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自我发展需要,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会有很多的自我表现的状态,他们通过这些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完善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

  我赞同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中提到的“青春期不等于叛逆期”,我更想说的是,叛逆的,其实是家长。

  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中说到这五种家长,最容易导致孩子叛逆,请自查:

1. 过分关注学习,不顾孩子身心需求。2. 要求完美,不允许孩子犯错。3. 固执无知,不允许孩子有个人爱好。4. 大包大揽,孩子不自由,没有独立空间。5. 不尊重孩子,过分干涉。

  每一个孩子都是爱自己的父母的,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变好的,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相对理解自己的父母、相对自由的空间下,孩子是不可能叛逆的。所谓的青春期叛逆,请家长自查自己是否在这五个方面干涉过多!

  回到我儿子身上,这个寒假回来,我发现他的变化是很大的,“奥利给”成了口头禅,“秀儿”还有配套的手势和动作,我请教了他好几次他才给我解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为了给我解释“奥利给”,人家还专门搜了那首歌给我听,再查背后的背景,我才知道是加油!而“秀儿”,他们时常说的是“优秀”——“一枝独秀”——“陈独秀”……好吧,完全和我们成人固化的思维不一样的脑回路嘛!

  而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小说?一方面是因为我之前监管太严,他没有这方面的涉猎机会,一碰就失控;另外一方面也是长达三个月的网课内容枯燥,他躲进手机里逃避。

  一晃儿子开学两周了,回到学校,一切就回了正轨,看着老师在班级群里偶尔发的表扬照片慢慢开始有了儿子的身影,我知道,那个上进的、阳光的、积极的少年慢慢回来了,我且耐心等待着他的好成绩!

  再看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中反复强调的养育理念:智慧、冷静、高情商!

  孩子的爱没有缺失,哪怕在学习和生活路上会出现偶尔拐弯开小差的机会,也不用担心。人生是一场试错的旅程,家长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改进,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哪怕遭遇问题,也是一次试错的机会,只要引导好了,就是一次腾飞的机会!

  徐婧英的这本《高情商养育》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书中的心理学相关知识科普比较简单,适合0-18岁孩子家庭,实例也举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很多可以直接拿来运用,推荐给你!愿每个父母都能成为高情商的智慧型父母,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点击下方购买链接可以直接购买!育儿路上,你需要一点这样的智慧!

  我是宸妈,专注于青少年教育教养,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分享、点赞、关注和评论,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四):《庆余年》范闲父亲拒绝向次子道歉,中国式父母情商为何不高?

  最近在追《庆余年》,有一段剧情我印象很深刻。

  范闲在街上与人起冲突,父亲却冤枉了次子范思辙,让范思辙在门前跪了很久。后来范闲解释清楚,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只是让范思辙起来。

  范闲坚持让父亲道歉,但父亲最后的做法,也只是让范思辙提个要求。

  这和部分家长太像了。

  和同事、朋友相处时,一旦有了误会,第一时间绝对是赔礼道歉。

  但是在面对孩子时,我们似乎总是忘了,做错事是需要道歉的,因为尊严的问题,他们总不愿向孩子低头。

  其实,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人生结局。妈妈心情愉悦,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爸爸善待孩子才会让孩子对世界更有耐心。因为时代变了,父母高高在上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只有蹲下来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和尊重他们,才能养育高情商的下一代。

  这是最近看《高情商养育》后得到的最大的感慨。

  《高情商养育》是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十几年教育咨询和育儿经验的总结,作为一名“70后”妈妈,她将成长型思维运用到育儿和生活之中,,从亲子关系的核心矛盾入手,告诉家长该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关照孩子的情感需求,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最终与孩子互相关照,共同成长。

  01

  圣人都有错,为何不允许孩子犯错

  樊登的儿子嘟嘟,出了名的情商高。据樊登朋友介绍,嘟嘟才十几岁,小学生,和他说话就像和成人交流,不但能讨论专业性的话题,聊天方式还特别舒服。

  嘟嘟的抗挫力很好,有一回考试70分,回家还特高兴。他平时都是考99分,100分,爸爸问他:“你怎么搞的?”他还觉得特别好玩:“背后还有一题没看见。”没等爸爸说,他又解释:“我知道,我以后每面都要看。”

  提到对儿子的教育,樊登表示,他给予孩子的教育是允许孩子犯错,陪着孩子吃一堑长一智。

  樊登会向幼儿园请假,带嘟嘟去看书上说的“土桥”,会带着嘟嘟早起跑步;也会选择在嘟嘟被同学打伤的时候,尊重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解决。不管做错什么,樊登都坚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引导他在错误中学习。而嘟嘟虽然经常做错事,但同类型的错绝不会再犯。最重要的是,嘟嘟犯错,从不胆怯,会主动告诉父母,并勇于承担责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的状况是父母的内在投射,嘟嘟用于承担责任,与其父母平时愿意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的。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变担心为放心,变斥责为负责,是总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先耐心听听孩子的说话,才会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02

  父母生气,及时止损道歉“熄火”,听听孩子想什么

  还记得在《爸爸去哪儿》里的Jasper,他第一次和爸爸陈小春外出旅行的经历和行为至今让人深刻。

  因为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Jasper走路有点磨蹭,与火爆脾气的爸爸陈小春搭档,这是在是有点“虐心”,训儿的戏路随时上映。

  果然,爸爸似乎不太满意,一直在催促Jasper快一点,而Jasper也意识到了爸爸的不高兴,小心询问,让爸爸不要再生气了。

  因为爸爸离得比较远,听不清,Jasper就用手中的扩音器大声说道:“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生气了吗?”)

  这一句话,让陈小春意识到了自己的恶劣很态度,于是赶紧向Jasper道歉。他的这种态度,让Jasper很快就原谅了自己。

  而中国式家长,最不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向孩子道歉。犯了错误,最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面子,拉不下脸来道歉。而作为性格暴躁的陈小春,向孩子认错这个举动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面对孩子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把自身的错误加诸到孩子的身上,是父母的责任。

  爱因斯坦说:“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正是我们的思维过程,要想改变他,就需要先改变我们的思维。”

  认错,就是家长改变教育方式的第一道门槛。因为有的时候,不是孩子做错了,而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自己心急了而又心累了。

  因为心急,不能等待孩子慢慢进步。

  因为心急,无法耐下心来,只希望孩子能一说就干,一做就对,一学就会。

  因为心急,孩子作业没做对,就焦虑其将来可能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人生一塌糊涂。

  这样的父母有的是,但是他们在发脾气的时候应该想想,人心肉做的,人不是物,有血有肉,有自尊有感情,即使孩子是自己生的,他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

  家长要懂人性,就不要心急火燎地忙着改造孩子,家长要会道歉,就不要一句中国式的“吃饭了”当做不痛不痒的道歉和大事化了。

  03

  家庭生活是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父母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父母要么给予太少,要么根本没有,这是好多亲子问题的根源。

  这不是说家长不爱孩子,家长很爱孩子,但是爱的方式、爱的手段用错了,爱的滋养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但这滋养是要满足孩子爱的诉求,唤醒生命的灵性和欲求,只有这样,孩子的问题自然消失,教育的目的自然达到。

  1.支持孩子的情绪

  当娃发泄糟糕情绪的时候,父母通常会跟着一起着急上火,连吼带骂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压制孩子的情感发泄,直接导致娃的情感受挫。

  当孩子喊“着火”了的时候,家长要去看到底有没有真的“着火”,是什么东西(问题)引起“着火”,家长理解并接纳这样的发泄,积极当消防员去“灭火”。情商培养的起点,是要帮助孩子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本质上就是在帮助孩子搭建具备安全感的桥梁。

  2. 摒弃结果,注重过程

  很多家长不明白,教育不重视结果,那教育孩子还有成效吗?

  其实,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这些细节:比如孩子正在哭闹,第一次妈妈抱起来就可以停止哭泣,第二次可能需要一个棒棒糖来解决,第三次可能得带娃去公园溜溜才行。

  也就是说,解决同一个问题,除了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每一次的办法是可以不相同的,但是前提必须是合适。每次的不一样,不要以为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就是失败的引导,恰恰是在每次在引导过程中,在情绪支持的时候,宝宝是可以感受并体会的。

  3. 和孩子一起培养高情商

  在用心陪伴孩子的家庭里,我们常常会发现,父母的情商也很高。最大的例子莫过于被爱浸泡的嗯哼一家,也许我们会感叹嗯哼情商高,一定是遗传了杜江和霍思燕的基因。但我们是否想过,也许是因为孩子的情商高,才会帮助父母一起提高情商了呢?这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深地思考。

  中国的孩子不缺爱,却的是接纳与尊重,只有接纳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想法,照顾他们需求,才会让孩子在智育的发展中让情商也慢慢成长。

  正如情商大师尼尔·戈尔曼所说:“ 家庭是培养情商的第一所学校,有高情商的父母,才有高情商的孩子。”

  孩子不是生来就情商高的,而是父母的爱的滋养,加上各种引导的结果。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五):“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中国父母对孩子不缺爱,缺的是尊重与接纳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狗十三》里李玩父亲因为这句话,被多少人骂到狗血喷头。

  《狗十三》里李玩父亲因为忙着应酬做生意,所以离异后他把李玩寄养到奶奶家,隔三差五去看望她。为表示歉意,他送了李玩一只狗,但爷爷遛狗时,不慎弄丢了狗,为此李玩不依不饶哭闹着四处寻狗,折腾得全家鸡犬不宁,怒极的李玩父亲狠狠打了她。

  父亲虽然因打了李玩愧疚落泪,但他并未因此幡然醒悟,从此学会尊重理解李玩,反倒是李玩在一次次不被理解接纳中,学会了对现实妥协。

  其实李玩父亲这样的父母形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明明心里对孩子一腔爱意,却因不会表达,不擅表达,让孩子屡屡误会,亲子间产生隔阂。

  仔细想想中国父母挺可悲,对孩子尽心尽力,甚至不惜牺牲自我,却没有换来孩子的满心感激,反而得到了仇视与怨恨。正如网上有句话“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一句谢谢你,而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可是,为什么中国父母对孩子满腔爱意,一心付出,却换不来孩子的一丝感激?

  因为父母的“为你好”里,缺了尊重、理解与接纳。

正如家庭教育指导师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父母本来有无尽的爱,却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矛盾,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徐婧英作为一名70后妈妈,她将成长型思维运用到育儿和生活中,不仅养育了一个自律的儿子,还通过心理咨询、专栏讲座等帮助无数家长和孩子走出了困境。

  《高情商养育》是徐婧英十几年教育咨询和育儿经验的总结,她提出了父母之爱的3大误区,并分享了如何正确爱孩子,才能给孩子想要的尊重、理解与接纳。

  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每种教育的误区,都是父母爱的误区、认知的误区。”因而我们先分析父母3种爱的误区:

父母之爱的3大误区

  一、父母“看不见”孩子的情绪,“看不见”孩子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李雪说:“看见,是真正的慈悲。”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看不见”孩子,看不见孩子的喜怒哀乐,看不见孩子的情感诉求。这里说的“看见”,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看见,更确切地说是父母对孩子情绪以及情感需求的感知与察觉。

  《小欢喜》里宋倩一心想让英子考清北时,英子早已陷入了重度抑郁,夜夜失眠。宋倩照顾了英子的身体,却不曾照料到英子的心,所以不被“看见”的英子抑郁失眠,痛苦不堪。

  因为宋倩“看不见”英子,所以她无微不至的爱,反而变成了密不透风的伤害。

  很多时候,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对父母无条件爱与接纳的呼唤,但大多数父母意识不到,常常认为是孩子需要管教,从而舍本逐末寻求管教孩子的方法。

  父母“看不见”孩子,忽视孩子努力,无视孩子需要,漠视孩子的喜悦,不被“看见”的孩子缺少价值感、存在感,从而变得自卑、懦弱。

  二、父母一厢情愿的爱,感动了自己,伤害了孩子

  孩子喜欢苹果,但父母却一厢情愿送给孩子一车梨,孩子不喜欢不想要,父母却责怪孩子不知好歹,不懂感激。但父母却不曾反思:自己给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正如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的:“父母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父母要么给予太少,要么根本没有,这是好多亲子问题的根源。”

  《天才少女》里玛丽的母亲黛安,因为出众的数学天赋,所以从小被母亲禁锢在家里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伙伴、没参加过夏令营,也没观看过体育比赛,唯一的初恋,还被母亲残忍扼杀。在母亲天才养成计划的培养下,黛安渐渐枯萎,最终走向了绝路。

  可直到黛安自杀身亡后,她的母亲仍不觉得自己有错,因为她觉得“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样,她是十亿人里才出一个的天才,所以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我有责任督导她、鞭策她、不辜负不虚掷自己的天才。”

  母亲觉得把黛安培养成名垂青史的数学家,是爱她,却不曾问过黛安想要的爱是什么。

  多少父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付出,感动了自己,却伤害了孩子。其实为孩子付出没错,但父母活在自己世界的付出,满足的只是父母,而非孩子。

  三、父母的“口无遮拦”,是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

  父母们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因而父母的“口无遮拦”成了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

  孩子考试没考好,心里难过寻求安慰,父母不但不安慰,还出言讽刺:“谁让你当初不好好复习,现在没考好怪谁。”

  父母心里明明是爱,但说出口的话却变成了一把刀,直戳孩子心窝。

  很多父母不但不会好好说话,连好好倾听孩子也做不到。孩子跟父母沟通时,父母总急着评价、下结论,却不曾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

  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仅仅是倾诉,并不需要父母的说教,只是焦虑的父母按捺不住说教的心。

徐婧英在《高情商教育》里说:“教育根植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真正的教育不是单纯纠正孩子行为,而是用爱滋养孩子,满足孩子的诉求,唤醒生命的灵性。”

  为更好教育孩子,父母必须规避爱的误区,才能真正爱孩子,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学会规避爱的误区,才能真正爱孩子

  一、懂得接纳孩子的父母,才会“看见”孩子

  女星孙俪曾发微博吐槽说,她带孩子在餐厅吃饭,叫了800遍孩子去洗手,却没人理。她没有恼羞成怒,反而又耐心叫了800遍。

  理解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接纳了孩子愉悦的情绪后,孙俪“看见”了孩子,所以她温和宽容地对待孩子,而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只有从小被父母之爱包裹的孩子,才会得到成长的力量,才会有价值感和归属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时就会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那么父母要如何才能真正“看见”孩子呢?

  首先管理好自我情绪。

  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成人最擅长的心理游戏,就是把恶劣情绪包装成精妙礼盒赠给他人,尤其亲子间。”正如《狗十三》里李玩父亲打骂了她,却还对她说:“我打你,是因为爱你。”

  被情绪控制的父母,明明爱孩子,却会在不自觉中伤害孩子。因而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我情绪,学会内向察觉,理清情绪的缘由,才能不随意迁怒孩子。

  其次看见孩子的情绪。

  女儿学英语,碰到不太会读的单词,向我求助,忙着叠衣服的我告诉她:“不会读就翻页,或者再听一遍。”来回几次后,她竟然抽抽噎噎哭了起来。

  我深深吸气压住火,尝试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抱着她说:“你哭不是因为你不会读单词。是因为妈妈没有帮你,对吗?”她边哭边拼命点头。

  但因为我看到了她的情绪,所以这次她很快就不哭了,等她不哭后,我告诉她:“你要告诉妈妈你生气的真正原因,因为妈妈不可能每次都能猜到。”

  很多时候孩子的负面情绪,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因而父母要学会透过表象,引导孩子察觉内在情绪,并表达出来。

  最后经常对孩子表达爱。

  中国父母比较含蓄,不习惯对孩子表达爱意。徐婧英对此表示:你可以不说“我爱你”,但一定要让孩子感到“我爱你”。

  父母可以经常拥抱孩子、用爱的眼神关注孩子或者和孩子说话时温柔和善,这样虽然不曾说“我爱你”,但却用表情、语气和行为传达了对孩子的爱。

  不要父母明明心里很爱,嘴上不说,行为、动作也无法证明,孩子自然会认为父母不爱他。

  二、给孩子想要的,而不是父母认为好的

《小王子》里曾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忘记了做孩子感受的父母,总是给孩子一厢情愿的爱。只是父母自以为是的爱,却变成了对孩子最深的伤害。为了给孩子想要的,而非父母认为好的,父母可以这样做:

  1、学会换位思考

  当你搞不懂孩子时,就回想下当年你希望父母如何对待你,今天就怎样对待孩子。

  父母学会换位思考,才不会总用成人思维方式、做事标准来要求孩子,才会把孩子真正当做孩子,尊重他们的天性、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

  2、学会把担心变成关心

  女儿上幼儿园的前半年,我天天焦虑,担心她在学校被欺负、担心她不会交朋友、担心她吃不好。但她真的上了幼儿园,我才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孩子总有办法适应新生活。

  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过度担心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差的礼物。”过度担心的父母,很容易把负能量转移到孩子身上,从而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变得胆小。

  因而父母要了解孩子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学会把担心变成关心和信心,才能放手让孩子去过自己的人生。

  3、学会放手

  北大博士王猛写万字信控诉父母几十年来如何干涉自己生活,他表示从小到大,自己的生活、学习都由父母把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却安排“老朋友”照顾他,就算他们不和,父母依然强求他和老朋友来往。

  因为父母的不肯放手,他12年不回家,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

  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被父母包办的人生,就像被偷窃的人生,孩子只有愤怒和讨厌,很难懂得领情与感恩。”

  所以为人父母首先要学会放手,不要“以爱之名”控制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三、好好说话,是父母的必修课

《欲望山庄》里说:“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比暴力更能伤人。”

  很多父母明明是为孩子好,但一出口就是讽刺打击:“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你真是蠢死了。你下次再考不好,就别再进家门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里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因而当父母对孩子语言暴力时,孩子感受不到隐藏的爱,只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与蔑视,在父母日复一日的责骂中,孩子慢慢开始变得自卑或叛逆起来。

  所以为人父母学会好好说话,是一堂必修课。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分享了父母和孩子说话的5个原则:

  有话直说:用观察代替评价,比如不说“你为什么把玩具扔了一地”,而是说“我看到你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有话实说:真诚对孩子表达爱意与期待,比如“妈妈很爱你,但你这样做,我很伤心。”

  有话好好说:态度坚定而和善,不要总对孩子大吼大叫。

  不该说的不说:打击伤害孩子的话能不说就不说,如果不小心说了,就尽力去补救。

  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和孩子沟通要讲究时机和场合,时机不对,父母说得再有道理,孩子也听不进去。

  孩子最不可爱,就是最缺爱。所以当孩子出现棘手问题时,父母不要急着寻求办法纠正孩子行为,努力反思自己是否陷入了爱的误区,学会正确对孩子表达爱,用爱滋养孩子的心灵,这之后孩子的种种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说:“我们无法回到童年,却终将为人父母,陪伴我们下一代的童年。”

  所以每一个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都要学会察觉自我,疗愈自我,用克制而又柔软的父母之爱滋养孩子,让孩子生出盔甲勇往直前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六):有一种养育,叫《高情商养育》

  不管你是否已为人父母,不管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他(她)是处在幼年、童年还是青春期,这都是一本你不可不读的书!

  特别是在我们的世界已经被互联网所充斥塞满的今天,特别是在韩国N号房事件、国内高管性侵养女案等一系列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的今天。

  记住那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果你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如果你的内心还未做好应对的准备,那么当未来的某一天“雪崩”之时,你除了手足无措地哭泣与绝望外,你一定还会深深地懊悔:我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意识到“高情商养育”的问题?!

  ≈≈≈≈≈≈≈≈≈≈≈≈≈≈≈≈≈≈≈≈≈≈≈≈≈≈≈≈≈

  1. 为什么要重视“高情商养育”?

  有人也许会问,韩国N号房事件和高管性侵养女案,跟“高情商养育”有啥关系?那些夜幕掩映下的罪案的受害者,那些带给人无尽唏嘘的柔弱的女孩子,不都是这个现实世界丛林法则下的牺牲品吗?该惩罚、该谴责的是那些作恶的坏人呀,跟我们这些围观群众有什么关系?

  我对这样的观点不敢苟同。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视角,我们所看到的、想到的一定有很多不同。

  试想,如今频频曝出的这些层出不穷的暴力犯罪、性犯罪、校园霸凌事件,为什么除了受害者之外,施暴者、围观者也多是未成年人?那些原本的未成年人受害者,为什么有些转过身来又成为了加害者?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他们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他们背后的养育者们,又是否具备为人父母本应有的“高情商”?……

  作为一名曾经有着近15年从业经历的一线记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因为这些事件、案件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当前青少年犯罪形势的不容乐观。

  很遗憾,从如今的互联网上,我并没有能够找到近几年来官方披露的青少年犯罪数据和类型分析。所幸的是,从公开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中,还是能找到一些只鳞片爪的记录和数据,并且能大致得出我前面所陈述的结论。请看以下这七组数据:

  ① 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超过2800万名“闲散”青少年。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髙达61.2%。

  ②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联合发布的《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青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左右(1.8亿)。

  ③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髙峰期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6岁至17岁提前至现阶段的15岁至16岁。2019年未成年犯的年龄均值为15. 46岁。

  ④ 据共青团中央权益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9—2019年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青少年犯罪调査结果显示,未成年犯中超过一半为暴力型犯罪,远远多于财产型犯罪,而在全国总体刑事犯罪中,暴力犯罪约占15%。相比之下,未成年犯罪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

  ⑤ 以2019年天津市某区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排在前三位的罪名依次聚众斗殴罪、盗窃罪和强奸罪,占当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6%。

  ⑥ 根据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对未成年犯罪家庭不良因素的分析,留守家庭、离异家庭、流动式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五,其中留守家庭就占据近50%。

  ⑦ 据统计,有40.6%的未成年犯表示不愿接受其父母的管教方式。

  只要让这些数据相互关联起来,我们就大致能够勾勒出一个当前青少年犯罪总体状况的画像,虽然由于数据有些是5年前的,有些是10年前的,使得描绘出的图谱还不够清晰和精准,但总体上并不影响以下结论——

  ★ 全国有超过2800万名“闲散”青少年,这在全国1.8亿青少年人口中占比约为15.6%;

  ★ 也就是说,全国每100个孩子中,就有15个孩子存在比较危险的隐患,这些人中的60%最终可能走向犯罪,也就是1680万人;

  ★ 这些孩子犯罪时的平均年龄是15岁左右,也就是初中到高中的阶段,如果没有辍学的话。

  ★ 在最终走向犯罪道路的1680万名青少年中,有超过一半为暴力型犯罪,这个数字估算下来是840万;

  ★ 在这840万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中,有80%以上的人所犯的是聚众斗殴罪、盗窃罪和强奸罪,这个数字至少在672万人以上;

  ★ 在这1680万名最终走向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中,有一半是由于留守家庭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离异家庭、流动式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等等。

  ★ 有超过40%的未成年犯表示,不愿接受其父母的管教方式,也就是说,在这672万个家庭中,父母由于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或者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糟糕的亲子关系。

  当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分析完这组数据后,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我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最终走向犯罪的这1680万名青少年,每个人只对一个人施暴或者性侵,那受害者的人数也将是对等的1680万人,而且他们很大概率上是同龄人。二者相加,也就是3360万人,占到全国青少年总人口的31.2%。也就是说,全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人可能成为施暴者或者受害者。

  怎么样?现在你还觉得自己的孩子会永远那么幸运,远离暴力的侵害吗?别忘了,这还没有算上如今孩子所要面临的其他各种类型的困扰,正如本书中所指出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0万左右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和不和谐的亲自关系。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了,你说的这些我都懂,《三字经》里不都说了么: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没教好,肯定是父母的责任啊!

  没错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话题,正是在基于这个常识的基础上,给天下的父母们抛出的两个问题——什么是“高情商养育”?如何做到“高情商养育”?

  ≈≈≈≈≈≈≈≈≈≈≈≈≈≈≈≈≈≈≈≈≈≈≈≈≈≈≈≈≈

  2. 什么是“高情商养育”?

  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话题——什么是“高情商养育”?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能带给我们无尽思考的话:

  『父母本来有无尽的爱,

  却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

  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矛盾,

  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

  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我想,每个父母看完这段话后,都会有所触动,或忧伤,或苦涩,或想起一段伤心往事。而我,想到的是两个故事。

  故事一:《温州一家人》

  这是多年前一部收视率和口碑都很高的电视剧,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浙江瑞安古树村走出的一家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一路拼搏的创业史。

  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更多印象和思考的,不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而是父子间、父女间的那种既夸张又写实的纠结关系,也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两个孩子的命运,不甘于一辈子守在穷山沟的父亲周万顺,先是不顾母女俩的苦苦哀求,将还在念小学的小女儿阿雨,强行交由堂弟带到远隔重洋之外的意大利,希望这么一个幼小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在异国他乡飞黄腾达;后又逼迫儿子麦狗,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发展,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和感受。

  结果可想而知,即便在万顺的心中,深藏着对儿女们的爱,却因为他不会爱,也不会表达,甚至选择了更极端的方式,最终造成的是他与孩子间永远无法弥合的裂痕,心中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管成年后的麦狗和阿雨,是否改变了命运,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有一个结果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一段由于父亲的“低情商”所导致的糟糕透顶的亲子关系!在孩子未来一生的内心里,没有爱,只有恨。

  故事二: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

  差不多整整一年前,消失了三年多的北大学生吴谢宇,最终落网。“吴谢宇”这三个字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如何看待这桩离奇的北大学子弑母案?有网友慨叹:一个高智商的天才和一个超智慧的魔鬼只差一念之间。但是你品,你细细的品,真的只是一念之差吗?至少我看不是。

  在各种耸人听闻的爆炸新闻不断冲击人们眼球和底线的今天,这类子弑母的案件虽然并不多见,但也并非孤例。人们之所以惊诧莫名,恐怕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北大学子的身份,以及作案手段的高智商。

  在我看来,吴谢宇的悲剧,是其母谢天琴教子无方的悲剧,是典型的“低情商”教育的悲剧。

  翻看此前类似的案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作案者往往在平常表现优秀,至少在外人看来如此,在中国家庭的评价体系里,优秀往往只需要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至于性格是否有缺陷,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往往是被忽略的。

  片面的评价体系,往往会让孩子的精神世界陷入恶性循环,在成绩优异的表面,更容易制造出如吴谢宇这样的“孽子”。这也符合犯罪心理学中的“情绪障碍理论”,很多高智商犯罪者,往往是因为不能得到愿望满足和欲求的表现,而这些愿望往往是被娇惯出来难以实现的。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去年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都挺好》,非常逼真地揭示出一个原生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揭示出,一个人的人格健全,之于成才的重要价值。在成绩和人格面前,一流的人格远远重要于一流的成绩,要形成这样的共识,是许多家长的必修课,也是我们社会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说到这里,相信你至少已经知道什么是“低情商养育”了。简言之,就是家长只是一味地靠金钱和物质上的刺激,以此作为催化剂,来诱使或驱使孩子追求好成绩,而在孩子的情感交流、人格塑造、心理建设方面无所作为甚至缺位。

  最终,这样的养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外表强悍而内心纤弱的病人,要么是表面上的学霸躯壳包裹下,内里却住着一个魔鬼。而无论是病人还是魔鬼,都是父母一手打造的结果。

  所以,在一流的人格与一流的成绩之间,你会让孩子选择哪个?

  ≈≈≈≈≈≈≈≈≈≈≈≈≈≈≈≈≈≈≈≈≈≈≈≈≈≈≈≈≈

  3. 怎样“高情商养育”?

  如何才能做到“高情商养育”?这或许是当父母们开始意识到“高情商养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迫不及待提出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当我在百度中输入“高情商养育”几个字后,发现搜索到的结果中,大部分都是“如何养育出高情商的孩子”“培养孩子高情商”之类的表述。现在想来,是不是觉得很好笑,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嘛!没有高情商的父母,哪儿来的高情商孩子啊?!

  有人可能会说了:可是有些父母就是情商不高啊,比如一些理工男、程序猿、低头族、游戏控……难道他们的孩子就一定也是低情商吗?

  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首先这种因职业或行为习惯的“贴标签”是不可取的,其次是在混淆概念。将沉默寡言和低情商划等号,将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就视为高情商,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难道你觉得能代表“一流的人格”的,就是一张嘴吗?显然不是的啊!

  那是什么呢?具体放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就是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就是懂得如何构建融洽的亲子关系;就是知道怎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坚毅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就是善于指导孩子如何面对问题,解决困难;就是启发和引导孩子懂得人生的价值和幸福的真意……

  我很认同《高情商养育》这本书中这样一段话:

  初、高中生厌学,可能由于小学阶段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培养出相应的学习方法。

  大学毕业生啃老、不工作,可能两三岁时就埋下了不肯独立的种子。

  三四十岁的成人人际交往、婚恋出问题,可能因为从小和父母的关系不好。

  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由诸多原因引起的。而归根结底,套用佛家理论,就是父母今天播下什么因,孩子明天就收获什么果。

  所以,《高情商养育》这本书中所要传递和教给父母的,就是如何向孩子播种“善因”。

  显然,这本书的作者徐婧英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多年的育儿教育专栏作家和教育主播,更作为一名成功的母亲,她有足够的资格、知识、阅历和亲身实践得出的经验,来搭建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高情商养育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给天下父母们的一本高情商养育操作指南。

  在作者搭建的这个体系中,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像与你面对面聊天一般,给你列举出各种各样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案例,并由此抛出一系列能够触及你心底、引发你共鸣的观点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第一章“你对了,你的孩子就对了”中,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变担心为放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个观点其实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如出一辙: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在阐述这个观点时,作者更是一阵见血地指出:过度担心是送给孩子最差的礼物。过度担心的结果,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而对于如何避免这样的结果,书中给出的建议是:觉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作者认为,父母偏离自己的人生轨道,进入子女的人生轨道横加干涉,究其原因,是对世界极端不信任和对自己无能的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投射,是安全感和价值感匮乏的体现。

  大部分不敢放手的人,都是源于他们内心充满了不相信。不相信孩子,不相信这世界的因果善恶,更不相信自己。

  想一想,不是吗?终其一生,我们不放心孩子独立行走,不放心孩子独立吃饭,不放心孩子独自上学,不放心孩子在校早恋,不放心孩子独立解决任何问题……这几乎已成为中国父母的一个通病——就是不放心!

  你能想象吗?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家里的孩子已经小学五年级了,至今吃饭还要靠大人督促,鞋带不会自己系;我的一位前同事,儿子已经上高中了,晚上睡觉还要钻母亲的被窝!

  这不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你只要随便问问身边的朋友,相信这样的“低能儿”绝对不乏少数。而造成孩子们这种“父母依赖症”的,不正是父母们的不放心,不放手嘛!

  作者对于“说话的艺术”颇有研究。比如在第二章“孩子不听话,是因为我们不听孩子的话”中,作者就提出一个观点: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孩子理解了什么。并点出了父母和孩子说话的五个原则:有话直说,有话实说,有话好好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

  此外,作为一名电视台编辑,作者还专门强调“会问,也是门艺术”。书中写道:当孩子说一个话题,或征求父母意见时,父母不要急着回答,而要带着一份尊重提问,问到孩子打开思路,找到出路。

  ○你是怎么想的?

  ○遇到这事你会怎么办?

  ○多运用回应式提问:“哦,这样啊,然后呢?”“还有吗?接下来呢?”以父母的回应,促使孩子继续叙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作者认为,父母通过提问,启发孩子的思考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把成长的权利交还给孩子。这样提问,给孩子的感觉是由自己做选择,他会更自信、更有责任心。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看过的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的一段采访,她在采访中回忆起自己当年无意中看到儿子的一篇日记,日记中凭着母亲的直觉,她感觉儿子可能是早恋了。

  与很多脾气暴躁的“虎妈”不同,这位知性又聪明的妈妈,在日记中给孩子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大致写道:

  亲爱的儿子,妈妈首先向你道歉,无意中看到了你的日子,触碰了你的个人隐私。妈妈有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你能思考。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未来留在这座小城,那么你就可以在这座城市寻找你将来的伴侣;如果你希望自己长大后到省城发展,那么你可以等到那一天,再从自己身边寻找那位心怡的姑娘;如果你有更远大的理想,将来走向世界,那么你最好的选择,是努力学习耐心等待,那一天迟早是会到来的。

  我想,这就是一位母亲与孩子最好的交流方式,这就是引导孩子走向成熟、理性思考的正面范例。

  本书中,作者提出的大量观点,对于广大家长来说,都是非常值得认真思索和学习借鉴的。比如:

  妈妈心情愉悦,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人生结局。

  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孩子的一生。

  被爸爸善待过的孩子,对世界更有耐心。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

  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相信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能给你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启发,都能或多或少改变你头脑中的一些固有的执念,或许这些观念中的某一个,就能改变或是改善你原本紧张的亲子关系,让你和孩子重回正轨。

  在全书的最后,这位细心的“老母亲”还专门就家长们最关心的一些日常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剖析和详尽解答。这些问题包括:

  孩子黏人怎么办?孩子爱说脏话怎么办?孩子总爱打人怎么办?孩子总爱磨蹭怎么办?……

  最后,我还想分享一个如今听起来有些苦乐参半的段子:

  有个9岁的男孩,自编了一首歌,将埋在心底的压力和苦楚唱了出来:“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有一种伤害,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父母,叫高情商父母。

本文标题: 高情商养育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9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梦的力量》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