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感》是一本由[美]约翰·M·巴里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流感》精选点评:●三星半。好厚一本,又有些时空交错的描述,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并且有些描述的条理并不那么清晰,所以读起
《大流感》是一本由[美] 约翰·M·巴里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流感》精选点评:
●三星半。好厚一本,又有些时空交错的描述,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并且有些描述的条理并不那么清晰,所以读起来稍有些费劲。 除了了解了流感的一些病理学知识,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个为医学研究付出青春、血汗甚至生命的科学家,韦尔奇,刘易斯,埃弗里,帕克和威廉斯,等等。
●每次看这种一是赞叹史料之详实,二是感慨作者控制力之强大,中间甚至还掺入了相当一部分科普。
●太喜欢埃弗里了。竟然没能拿到诺贝尔奖。一个流行疾病肆虐全球的背后,无数人性和决策推动着历史进程。感谢作者呈现了有温度和有深度的作品。
●黑死病是腺鼠疫,口水中的酶可以杀死艾滋病病毒
●和打开一颗心同时列入去年的阅读计划 但一直到这段隔离期才有空开卷 可以看到很多历史/教训的轮回 太阳底下无新事
●18年上海书展的最新版本~ 一本可读性很高的科普书,除了科学,还有许多历史政治有关的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里面有些内容似曾相识,关于病毒的荚衣的部分,瞬间回到了高中生物课,也是很有趣了。 大流感几乎左右了整个人类历史,然而在历史学习中却甚少提及。似乎是人类出于对无法掌控的力量的恐惧,所以感觉假装不存在,连提都不能提,you know who。 顺便,看完才发现,本书的翻译和校对都是院士
●流感真可怕。家里应该常备两箱方便面,两箱水
●以小见大,特殊时代的一场流感,展现了很多东西吧。 向那些先驱致敬吧,向现代医学致敬,另一方面想对那些阻碍医学的旧势力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太难读了,还是喜欢读血疫。还曾一度读一页读了半小时就是没看懂。当然这是我的问题。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人类被流感袭击时的绝望,生死,还是关于一群科学家如何改变思维方式,如何在一片混乱中理清思路,继续寻找真理。这么总结,有点像《他们本该直立行走》那本书。
●通常情况下,温和的细菌与病毒会传播更广,造成宿主快速死亡的细菌与病毒,会因宿主在大范围的死亡而无法继续传播。但是战争打破了这一界限,人口异常集中与快速流动,带着病毒从新大陆来到旧大陆,最终甩锅给了西班牙~
《大流感》读后感(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科普读物
知识不断更新,许多畅销一时的书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科普类图书——毕竟更新、更有趣的科普图书层出不穷。但是《大流感》是那种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科普读物。
这本书虽然厚,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或者费劲。本书详细记录了一战后期美国社会对战争的狂热,对言论的管制,继而在大流感中的慌乱。首先以这段时期为背景的书籍本来就不多,很有新鲜感;其次在19年这个中美关系特殊的时期读起来很有启发性。
作为科普类读物,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并没有把很多笔墨用于讲述流感的知识(毕竟当时人们对其知之甚少),而是描绘了多位科学家如何研究流感病毒,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埃弗里——他的“肺炎双球菌”实验大家在中学时都学过,本书将其作为主要描述人物之一,详细记录了这个实验背后的几十年的故事。
此外,本书译者是复旦教授,译文极其流畅,而且贴心地加了很多恰到好处的译注,降低了技术门槛。这也是我认为翻译应该有的姿态——不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就完了,是要将原作者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可惜译者因事故去世,只能敬仰缅怀了。
《大流感》读后感(二):人类历史上最大型的一次瘟疫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最先在军事基地内传播爆发,随后由美国陆军带到法国,在欧洲传播开来。被命名为“西班牙大流感”,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一战时期,各国对媒体报道管控相当严厉,仅西班牙新闻比较自由,所以西班牙媒体最先对国内流感进行全面报道,才被冠名为“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春季第一轮流感爆发,病毒毒性相对温和,致死率不太高,到1918年秋季,病毒突然向毒性增强的方向漂变,第二轮大流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并且成为超级杀手,在24周内收割了大多数的生命。病毒潜伏期3-6天,发病迅速,致死率极高,死状凄惨,有些美国村镇甚至有被团灭的记录。
超过半数的死者年龄在21-30岁之间,年龄与死亡数的曲线呈“W”形,年幼者与年老者因免疫力相对较低而死亡率较高;正直免疫力巅峰年龄层的年轻一代,则死于自身免疫力太强——免疫系统与病毒以肺部为战场,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杀死了自身健康器官。
1918年美国流感爆发时,虽然各城形势非常严峻,但是美国政府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不允许媒体报道流感的恐怖,反而让美联社等媒体将舆论引导至流感不可怕的方向。为了让美军继续参战,以谋取更大的利益,部分前线师团,因流感退下火线的士兵,甚至多于因战争受伤退下火线的人数。
1919年巴黎和会谈判的关键时期,威尔逊感染流感病毒,无力过问太多谈判事宜,因美国对日本和意大利的妥协,德国的利益被大肆出卖,为日后德国纳粹主义萌芽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1918-1919年的大流感,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导致5000万—1亿人的死亡,仅印度次大陆死亡人数就超过2000万,总致死率相当于当时全世界人口的5%。
对于流感病毒来说,人类存续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流感病毒的原始宿主是禽类。大多数流感病毒无法适应人类身体,少数可以与人类共存,极少数会对人类造成致命威胁,如果原始病毒出现强毒性漂变,则会像1918年的大流感一样,对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的伤害。
看完这本书,结合最近的实时,想到“群体免疫”这个事。1918年的大流感,因为正好处于一战的特殊时期,民众在心理层面对流感没有太多的预防,当时医疗手段也有限,整个人类社会只采用了有限的物理隔离措施,对流感病毒近乎是不设防状态,可以看作是以“群体免疫”措施应对流感。
按照常理来说,病毒毒性会因为人际传播逐渐降低,直至变成普通流感,然而1918年秋季的病毒漂变,却让病毒毒性变得更强,在短时间内收割了无数生命。
这么看,“群体免疫”计划,其实是在赌命,赌病毒不会发生强毒性漂变,如果发生强毒性漂变,那么任何国家的医疗资源都无能为力——触目所及皆是死亡,知识变得毫无用处。
人类文明如果想要长期存续,除了严防自我毁灭之外,还得防止过度侵占自然生物的生存空间,说不定哪天就冒犯到了某种更加恐怖的死神,再次让全球人类的生命以亿为单位消逝掉。
《大流感》读后感(三):新冠疫情期间的推荐读物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这么巧地在新冠肺炎—1918年大流感之后最严重的世界公共卫生危机—疫情期间在疫区(美国新泽西,靠近纽约市)读到这本关于整整一个世纪前的恐怖流行病的巨著。是的,作为一个医药行业的从业者,在免疫学领域浸淫许多年的我不敢看那些描写传染病的影片,怕在独自一人隔离期间吓得睡不着,但是这本大流感的史诗却给了我足够的时空距离去放心地纵观流行病的前因后果,去以古观今,思考人类在面对疾病时的渺小与挣扎。读书时反而能让我抽离出来,不会为现实的疫情而焦虑。
首先,本书首尾都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当年缺乏技术支持,但是众多证据都支持大流感从美国爆发确凿无疑。所以,希望那些西方社会想要把中国或亚洲宣传为所有流行病根据地的人消停一点,我们都以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要沉迷于互相指责,于事无补。而大流感之所以被叫做西班牙女郎,也仅仅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未参战(一战),所以报道较多并且言论自由。除了医学科学水平较差,还处于襁褓之中这个原因外,战争也是世界性流行的根源之一。病毒随着军队传遍欧洲,有人认为德国投降的重要原因是流感使得军队失去了战斗力。
书中有许多内容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人们生活在恐惧中,医院人满为患,甚至有的地方需要拒绝接受患者。军营里年轻力壮的新兵反而成为流感的宠儿,死亡率奇高。尸体已被野狗和秃鹰啃食地面目全非,美国遍布被流感侵袭而覆没的城市和村庄。当然书中还有最令我感同身受的科学家的挣扎,坚持,无奈与不甘(我觉得自己很像刘易斯,虽然没有他的才华,但是在科研上有他的大部分缺点)。可惜的是,本书有很多面的描写,比如写城市和医疗系统的混乱,但是缺乏对点的描写,没有普通个人的故事。尤其与对某些当年的科学明星的事迹的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讲述相对比就更是如此,让人产生疑问:除了那些死了的人(有名望的人物),那些普通人呢?那些真正在前线劳作的医生的故事呢?当然,作者也提到了:很奇怪的现象是好多经历了这场浩劫的人事后都绝口不提。考虑到时代久远,当时的记录方式也有限,这种纪实文学应该是极难写就的,所以这不应该被认为本书的大缺陷。
在大流感的前几年,以霍普金斯大学和洛克菲勒研究所为首的几个地方刚刚掀起了医学教育革命,奠定了今日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想必若没有这些(如韦尔奇,弗莱克斯纳,帕克,威廉斯,埃弗里等)等先驱的行动,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并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人类会不会还在和天花和鼠疫做着斗争。那确实是风云激荡的时代,让人向往。可惜的是,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并没有决定与大流感这场战争的胜败。本书的另一个让人遗憾的地方是它以刘易斯的死为结尾,却没有清晰地描述第三次爆发之后流感到底是怎样销声匿迹了的,甚至我心中都无法画出一个爆发的曲线来,有些虎头蛇尾。而本书成功灌输的一个观点就是:流行病的爆发与执政者的行为密切相关。若军队能听从军医署署长戈加斯的警告减少军队调动,那么美国大部分地区甚至是欧洲都能幸免于难(多么类似如今的世界范围的旅行造成了新冠的传播呀)。而费城的卫生官员一念之差允许了游行活动而造成了整个城市的巨大危机,相比来看,洛杉矶市长的行为就防患于未然,成功地减弱了流感对城市的威胁。如今,美欧好多国家都是低估了这次新冠疫情,但是还不如当年刚愎自用的威尔逊总统,他们并没有战争这个有说服力的借口(为稳定民心军心),可是却做了同样愚蠢的事情—说这只是轻微流感,并且完全未采取预防行动。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是:一个世纪前的美国非常笃信口罩的作用,甚至有不带口罩出门犯法这种规定,可是如今竟然需要以几万人死亡的代价来换戴口罩的主动性,简直匪夷所思。另一个更让我思索而且痛心的事情是:如今医学知识可以堆满好多幢大楼,可到底何时我们能够对病毒对流行病有一击之力呢?貌似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加强壮。
记不清是时间回旋还是刘慈欣的小说中写到宇宙中一种生物虽然没有个体的意识却能够通过联网而控制整个宇宙而灭绝人类和地球。对于这类生物或者病毒来讲,他们只是在生存,或者只是在探寻新事物而已,而我们在面临存在与否的考验。。。
这是一部史诗,值得一读
(最最后想吐槽一下:本书的翻译还有进步空间……)
《大流感》读后感(四):感想及摘抄
本书不止写了1918年的大流感始末,更是美国现代医学初级发展史。很多数据和历史都很全面,而且在大流感中美国联邦政府的不作为,也带给了我们很多关于政治的思考,更是我们对抗疫情的前车之鉴。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本。
个人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的反思及政府对待大流感的失职举措引发的政治思考和如何正确、科学的防疫。
一、对待科学不可固步自封,要永远保持怀疑态度
曾经的医学是顺势疗法,放血解决一切,而在达尔文进化论之前,人们也不曾怀疑过上帝造人,世间物种亘古不变。而在大流感的探索中,病原体一度被认为是流感病菌,因为是权威人士给出的结论,所以哪怕很多病例找不到该细菌的存在,却不曾有人质疑过这个设想,而是去质疑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是很值得反思的一点。
科学的探索进步在于敢于怀疑和突破,不论是多么深入人心的理论或观点,如果它在逻辑上说不通,那就敢于去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然,我们不是科学家,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尤其是三观上的坚持,是与科学的探索和求证是同理的。例如男女平权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等等,也许国内主流观点是或多或少带有偏见的,但不能因为主流而妥协、盲从,要坚持真理而非主流亦或权威。
二、政治从来是服务于政客而非民众的
在大流感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所作所为让人失望心寒。
政府的腐败和疯狂导致并加速、助长了流行病爆发:明知道流感肆虐,却依旧进行大规模的国债游行;不顾公共卫生管理标准大规模集军;流感爆发于军营但建议国民不要集会却不限制军人;由腐败的资本主义财团控制州府命脉,承包公共卫生服务却丝毫不作为也无人敢发声。
政府为了本国的利益,渴望战争胜利而罔顾士兵们的生命,明知道有疫情流行,却依旧让他们前往战场。
政府控制和制裁反对声音,人人皆密探,反对者含冤入狱并放任狂热人士对反对者的私刑,号称捍卫美国精神,魔幻现实。
政府更是助长疫情阴谋论以掩盖自己的过失,导致并纵容疯狂的阴谋论者滥杀无辜。
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信息控制使得人们对流感防范意识不够,而等到疫情控制不住的时候,恐惧像迷雾,蔓延到每一处角落,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人们不再信任政府,并且因为对疫情的无知而恐惧,而恐惧使人冷漠,志愿者甚少,甚至有人抛妻弃子落荒而逃。
对于联邦政府来说,民众的利益是可以牺牲的,民众的知情权也是可以不存在的,只要有足够大的政治或国家利益。
可一个让人民失望的政府,也永远无法在联合国上抬起头来。强大才有话语权,而人民是强大的基础。
战争和疫情都是很考验政府及人性的突发事件。政府的举措是否值得信任、果断、有效;一个人内心的善恶也被死亡的恐惧放大,抛妻弃子亦或伸出援手。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可以反思自身,做得更好。
还有在大流感这本医生们奋力救死扶伤的书里,一战是不可被忽视的一环。战争的无情在于,政府及士兵们对生命的漠视,甚至医学也成为了战争的武器。
三、正确、科学的防疫
防疫,最重要的是防和控。流行病一旦爆发,感染人数呈几何增长,是很难被控制的。
所以对普通民众信息公开透明,获得民众信任。防疫科普,使每一个人都重视疫情,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尽可能避免感染。特殊时期,强制手段以控制人群密集接触,进一步减少感染风险。
对感染患者隔离控制,使得感染源不再进一步扩大,控制感染人数。加强病床、医疗用品等基础建设,借调医护人员确保医护人员的合理分配,以缓解患者精神压力。当然还有科研团队的研究和实验,确定疫情病原体,研究疫苗及血清,以早日结束疫情。
其实在新冠这次疫情期间,我国做的十分优秀。虽然早期武汉及湖北政府有瞒报情况,但是政府有积极听取民众声音,并给予腐败官员处理惩罚。而火神山及方舱医院的建立,更是解决了病床不够的问题,使得病人都可以被接收,得到良好的治疗和休息环境。当然不能忘的还有我们的逆行者,不论是警察、医护人员、科研者亦或普通的志愿者,都是这场疫情里的星光,为我们点亮了希望。
摘抄:
如果一个社会相信自己掌握真理并且无须怀疑自己的信仰,那么这个社会更容易固守刻板的法令,而不太会发生变革。
科学的本质就是不间歇的革命。
不要满足于不严谨的思考和不彻底的检验,不要主观臆断或者理想化,而是进行细致的观察。
确定是力量之源,确定能给人借依赖的东西,而不确定则使人软弱。不确定若不令人畏惧也会使人犹豫,即使行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战战兢兢的步伐也是无法跨越重大障碍的。
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仅需要智慧和好奇心,而且需要激情、耐心、创造力、自足和大无畏精神。不是无谓的闯入未知领域,而是敢于接受——事实上是拥抱——不确定。
邪恶和危机不会让所有人的人性都得以升华。危机只能让他们暴露自己,其中一些人就暴露出人性的阴暗面。
人们书写着战争,描绘着大屠杀,记述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但显然,他们忘记了自然强加给人类的恐惧,在这些恐惧面前人类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他们行使权力是为了保护整个社会而不是将其瓜分,是为了广泛分配资源而不是牟取私利。
因为他们隐瞒真相而失却了民心。
病毒病不曾消失。它只是潜入了地下,就像残留在树根处燃烧的林火,慢慢积聚、变化、适应、磨砺自身,观察着,等待着,伺机死灰复燃,燃起熊熊大火。
人类被定义为“现代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尝试控制自然的程度,而非调整自身去适应自然。
疾病的流行能事先预防,一旦流行起来则一发而不可收拾。
病毒将考验整个社会和其中的每一份子。社会要么紧密团结起来应对这场考验,要么就土崩瓦解。
绝望的人是危险的,甚至骇人而失去人心。
掌权者们往往通过发号施令来寻求安全感,这给他们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这个世界仍旧秩序井然的感觉。
恐惧源于蒙昧。
当权者必须珍惜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征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
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领导者都必须将其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大流感》读后感(五):大流感:传染病对文明的冲击 | 文化客厅NO.29
新京报·文化客厅在疫期特别策划了一系列线上活动,将邀请编辑、学者等嘉宾组建微信社群,在线上用语音的形式继续给各位读者分享智识盛筵。或许,他们未必都能为疫情提供良策;但也许可以让我们安顿下来重新考量,我们周围那些习以为常的人或事务。
传染病的身影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中世纪的黑死病、1918年的大流感,都曾在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但我们也不难看到,每一次传染病对人类文明的冲击都是两面的,一方面,人口数量锐减,经济、社会遭受冲击,另一方面,新文明往往就孕育在瘟疫的肆虐之后…… 2月28日,疫期特别策划第二期,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邀请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以1918年那场横扫世界的大流感为圆心,为大家探讨传染病对文明的冲击。
大流感:传染病对文明的冲击
本场活动时间:
2020年2月28日(周五)19:00-20:00
本场活动主办:
新京报·文化客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特别支持:
书盟、上海书展
书店联盟(排名不分先后):
南昌美书馆、北京外研书店、晋江千目书院
太原在溪书屋、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廣州扶光書店
福州鹿森书店、卡佛书店、离河书店、上海三联书店 · 微言小集
本场活动主讲:
张大庆
本场活动地点:
文化客厅疫期线上活动群
入群方式:
扫描群二维码可直接入群
群满200人后
可添加文化客厅线上小助手入群
【本场活动介绍】
新京报·文化客厅疫期线上特别策划第二期,大流感:传染病对文明的冲击。2月28日19:00群内准时开始语音分享,届时也将在10家书店的读者群里同步直播。
从中你可以在这里了解到:
流感为什么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 流感之类的传染病大流行为什么是对整体社会的冲击? 社会如何回应传染病的冲击?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
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人类如何与疾病相处?……
如果你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疑问,请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活动提问征集表单,我们将筛选出5个问题,在主讲内容分享完毕后,集中解答。
【本场主讲介绍】
张大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
【本场活动相关图书】
《大流感》作者: [美] 约翰·M·巴里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译者: 钟扬 / 赵佳媛 / 刘念 出版年: 2019-7-1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新的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极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编辑:高贵兵;海报设计:魏斯瑞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