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3 18:05: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0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受戒》精选点评:●有点可爱。有几篇拿捏准。●看电子版的后果就是不知道版本●汪老笔下就是市井生活、人生百态,有烟火气,

受戒读后感精选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0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精选点评:

  ●有点可爱。有几篇拿捏准。

  ●看电子版的后果就是不知道版本

  ●汪老笔下就是市井生活、人生百态,有烟火气,读着平淡但滋润。写小文章的大家。

  ●汪老的短篇果然不同凡响,语言质朴,如话家常,有民国人文的情怀,有新奇有趣的故事,有踏实生活的态度!

  ●有种回忆录的味道,有些短篇并没有什么故事性,但字里行间能看到大师深深的情怀,比较喜欢《受戒》《鉴赏家》这几篇,个别篇幅快速看过,个别值得细细品味。真的是厚实的功底啊!

  ●3.7

  ●汪老不愧是当代诗化短篇小说的代表人物,尤爱《复仇》

  ●每个逗号每个句号每个破折号可都太牛逼了,可学去吧!就说詹大胖子那篇,我还可劲儿想这能怎么发展怎么结尾啊。啪就都死了,这可跟掉下个陨石来砸死完全不是一个境界。

  ●回味无穷。

  ●温婉,平和。

  《受戒》读后感(一):无用的伟大

  汪曾祺的文字像茶,“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茶”,沁人心脾,平易近人。像是唠嗑时的家长里短,漫不经心,漫不经心,但我还是想要听你讲下去。

  我最喜欢的是《鲍团长》,可我却说不出什么缘由。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只不过是用了一种秋风般寡淡的文字,送给了我沙沙的秋叶振动时的声响,感受到了一个秋天的喜乐。

  有人说文学无用,但当它碰上了我们所谓有用的生活,当思想和感情发生碰撞,却足以幻化出新的色彩。

  这是我们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根源。

  而这也是无用的伟大之处。

  《受戒》读后感(二):读《受戒》

  汪曾祺老先生出生在江苏,后曾在北京工作。所以他的小说集《受戒》中有很浓的京味儿,我在北京求学,对当地的风俗人情地理环境略知一二,因而读来不那么陌生,反而对几十年前的北京有了更多的认识。

  汪老先生在此书中不很提及历史的风云变幻,不写英雄,只有人民,,描述市井人民的起起落落,生生死死,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过往人生的悲欢离合。大多是悲剧。渺小的群众在历史的进程中是多么地无奈,渺小的群众在浩渺的世间又能放散出怎样伟大的光环。

  有几篇读完颇为不解,不知老先生所云,许是自己知识水平不够,无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理解,或许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再读,方能窥知一二。

  其中能读出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小说中经常出现那种平厚老实、淡泊名利、助人为乐之人,可以从书中读出老先生的肯定的语气。但是也不否认那些贪财贪色、会打小便宜但是心地不坏之人。这样的人过的很机灵但往往也不踏实。

  文字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也没有什么名言警句,但是这些质朴的字眼背后,确是老先生从过往的不公解脱出来,看见平凡的世间的丰富与美好的升华。

  《受戒》读后感(三):细微的力量

  《受戒》这个书名,在眼前晃悠了好几年。几次都想当然的认为是很严肃、苦情的内容,被排除在读书计划外。它最终到我手上,还是为优惠活动凑单。但几篇读下来,便觉得冤枉它了,是被名字耽误的好书。

  在读汪先生的文章时,突然找回了学生时代读《边城》的心境。整个人都被拉出喧嚣、沁入山水,身心都被清泉冲净的感受。不愧是沈先生的爱徒。他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最本真的故事。每一篇小文,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映出一份真情。爱、义、德、气,无一不在平叙中晕开,心有回响。

  书中小说聚焦的多是市井民情,故事的主人公们更是有几分清贫。但物质上的穷困,并没有阻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感情的真挚,甚至是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向往。这种反差在如今这个时代,显的有几分格格不入。因为似乎随着阶级的固化,多数人都对生活中能拥有什么,可以拼搏到什么,有了一种客观的接受。但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人们心中并未形成壁垒。历史变革的大环境,也让心有不甘的人,成为了有故事的人。更准确的说,书中的人物,都是些不认命的人。在这些或凄美、或惋惜、或感动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文字里流露出细微的力量。是那种小人物全力以赴,却无力左右人生的力量。这种挣扎看似没有意义,却可以激励更多人效仿。经年累月,总会有打破天花板的人。

  我平时也写写小文,深知自己笔下的文字无味。最缺少一份烟火气和人情味。文发乎心,大概是心中的真性情和隐形的力量在生活中隐匿了。而这本书,又重将它唤醒。如今被科技包裹,产生种种幻象的我们,再读过去那个时代的朴实故事。最能受用的,大概就是内心的震颤吧。

  《受戒》读后感(四):近代中国乡镇的清明上河图

  1980年,汪曾祺60岁,刚好走完人生的一个甲子。忽然有一天,他想起了自己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那是17岁时的一个少年梦,一个甜蜜的青春梦,为纪念这个已经久远的梦,他动笔写了《受戒》。

  小说开头便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如此算来明海也刚好十七岁。明海出家的荸荠庵是个和尚庙,庵里没有尼姑,只有和尚,就连和尚也都非常与众不同。舅舅仁山作为当家的“方丈”,在庵里从不穿袈裟,总是光脚趿拉着僧鞋,并常常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没有一点威严;二师父仁海,不仅有个老婆,老婆还每年夏秋都住在庵里;三师父仁渡是个打牌高手,也是放焰口的好手,会唱带荤的小调,不时还会勾搭别人家的小姑娘小媳妇,庵里年下还会杀猪,由三师父仁渡亲自下刀子。而明海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出了家。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海从第一次去荸荠庵就遇到了小英子,加上小英子家就在荸荠庵旁边,少不了日常相见互生好感。对这种青梅竹马,明海似乎波澜不惊,小英子则明显要主动得多,然而故事并没有朝着琼瑶阿姨式的狗血方向发展,一切都略显平淡。直到明海受戒归来,小英子在船上直问给明海做老婆要不要,明海当然是要的,如此一段对白,虽寥寥数语,却甚是甜蜜动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撒的一手好狗粮。故事至此戛然而止,让人充满想象,而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汪老也已经六十了。

  《受戒》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读来令人回味。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写的都是平常之事,而这部小说集的大部分篇章其实也都是小人物的一些平常事,琐碎而让人熟悉。书中人物没有太过离奇的命运,总是显得似曾相识,因而能让人为之动容。

  大淖的巧云和小锡匠、五小的詹大胖子、辜家豆腐店的女儿、帮团长接生的陈小手、程家湾的小芳、鞋匠高大头、追求貂蝉的王四海、卖水果的叶三、有些传奇的瑞云和贺生、卖花郎小陈三以及京剧导演郭庆春等等。他们的人生既烙上了时代的特征,也充满着命运的无常,而汪老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将读者过于引向对时代的批判,也没有让我们过于悲观于宿命论。他给我们建了一个戏台,让我们看着这许多不同的人生。

  王小波认为中国人对于人生过于追求简单的“活着”,对爱和幸福的关注远远不够,然而从《受戒》你可以感受到这些中下层的小人物,他们不仅是简单的努力活着,对未来的美好也是有所期待的。这些人物命运织就了一幅近代中国社会的长卷,就像一幅近代中国乡镇的“清明上河图”。

  《受戒》读后感(五):桥边红药

  我读的不是这一本,由于豆瓣上目前还未推出那一版,只得用相似度比较高的版本代替。

  汪曾祺散文写得好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味道比较原始自然、清新脱俗,因此能获得很多人的倾心。而这本中短篇小说集基于此也有很多散文诗的味道,这是一位生活哲学家品味家为我们呈现的精神著作,处处透露着苏南人民最朴实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又似乎是可感可知的,读者无不欣喜,对于我这种生活在北方土地的孩子来说,又会发现很多自己生活以外的乐趣,所以仅仅从汪先生对于生活,不一样的生活的发掘上,对它们的认真对待上,就已值得我们广大读者敬佩。此外,文章中又在不经意间点缀一些爱情、亲情、豪情、乐情,就像是淘金的孩子,我们乐此不疲,等待着财富,也不断收获着财富和小快乐,所以,我提到的“乐情”也仅仅适合汪曾祺的文章了,他是乐的,即使在悲哀中,也能反映出不一样的光辉,而这些光辉,就是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下面就按照我所读的一一简评一下。

  受戒,汪曾祺先生响当当的代表作。人生于贫困中能有什么美好呢?衣食不足,前途渺茫,这些是必然,明子同乡的其他人一样,选择当和尚,似乎这是命运,毋庸反抗,连他自己都认为合情合理,汪曾祺写这篇小说的成功在于他把庙堂视为有人间烟火的地方,因为做和尚的可以娶媳妇吃肉赚钱,这就是一大乐事甚至值得为之奋斗争取的,所以我们并不会太为我们俊秀的主人公明子感到太过悲哀,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英子,在最早的年纪,发现了最纯粹的爱情,这也是一大幸运吧,小说结束于一片芦苇湖中,读者想来也一定会赞叹那片美丽的风景,更何况,那片美当中,还有我们可爱的明子和英子,他们会有幸福的······

  大淖记事,我觉得汪曾祺先生是个乐天派,而且乐的很有道理,让你无从反驳,这一篇和《受戒》相似,只是主人公成了大人,这里的爱情就多了一点悲哀了,不过所幸结局让人有希望,巧云因为自己坚持的爱情而风风火火的挑担子赚钱养家养爹养男人,一切充满希望,并且,十一子的伤大约会好起来。这本书里的小说多写成于八十年代初,彼时文革刚结束,一方面人民内心需要解脱,另一方面当时环境氛围还没有十分清明,所以这种结局清朗的小说自然很通行。就算是伤痕文学通常也以喜剧收尾。

  故里三陈,讲三个姓陈的人的故事。陈小手作为一名男性妇科医生生命草草结束,完全透彻心扉的悲哀;陈四踩高跷也没什么地位,受挫之后他也改了行,底层的生活状态;陈泥鳅,给人希望够多,一个讲德义的水手。

  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这同上面的故里三陈类似,基本就是单纯写人的,他恪尽职守,爱占小便宜,有底线,爱憎分明,就塑造了这么一个人物,不过,我感觉他还有对王文蕙的一分爱意,只是时过境迁的东西太多,它的结尾给我一种沧桑感;幽冥钟,也算不得小说,说作散文未尝不可,因为就是为我们展现了高邮的一部分画卷;茶干,有点怀旧的感觉,时代变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那些我们最喜欢而又最纯粹的东西还剩下多少?

  八千岁,讲一个做生意的人,也透露着生存哲学吧,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渐渐干得风生水起,后来却栽了跟头搭了不少钱,于是往后不再那样节俭了,先加长了袍子再说,然后多做善事,与人交善。不知为何感觉这本书里一些文章很契合一句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邂逅。可以说是美文,这本书有两篇美文,一是这,另一就是《复仇》,共同点是都有点朦胧美,没有具体东西呈现,但给人美感,另外就是都写成于解放前,这两个共同点是有联系的,互为因果。

  讲用,文革前到文革时期的一些小人物事例吧。

  异秉,也是一个做生意的,讲王二,人也还好,后面讲了保全堂的小伙计陈相公,也有一股子心酸啊,尤其是看到他去厕所试一试自己能不能大小解分开的时候,再结合他每次挨打后都很想娘的表现,感觉就很心酸。

  故里杂记。李三,是一个地保,小人物,底层人民的面貌,乐于发横财的,但不过分,迫于生计,最后偷了人的蒿子被罚了款,那么顾及脸面的人如果被街坊发现将是怎样?他还站得稳脚吗?

  侉奶奶,吃得不好又孤独,但闲不住得干活——纳鞋。她为什么不卖榆树?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部分,卖与不卖都是为了活着,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 鱼,先谈屠户这一家的美好生活,让读者都艳羡,随后一点点剥开他们的本质,即狡诈高傲,不符当地淳朴无邪的风气,有点万恶的资产阶级的影子显现,他们精明但不得人心。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满满的无奈感,爱情无力,生存举步维艰,只得出卖肉体。哭了一气之后,还是洗洗脸,起来泡黄豆,眼睛红红的而已,也许还会继续出卖肉体,她什么都没有,如果她能有一个好一点的家庭,她至于这般吗?

  鲍团长,当保卫团长的原因就是为了摆脱军旅官场,刚来到这里也还可以,后来发现这里仍然充满了门第、浮名和不屑的困扰,世俗未逃脱,只得卸了职,继续追求心中的那块净土。

  兽医,一个美好的故事,出了火花般的爱情还有平淡中的扶持,两者同样重要。

  复仇,风格我很喜欢,前文已经说过,是散文诗或者说朦胧派,这种文体主题自然是发散的,“路无上”吧。

  王四海的黄昏,古有江山美人之抉择,王四海是江湖与美人的抉择,疯时意气风发,过后人约黄昏。

  故乡人。打鱼的,描绘当地渔民的生活图景,也透露着生活的多姿和贫困的悲哀。 金大力,朴素的人和平静的生活。 钓鱼的医生,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我喜欢最后这一句话)

  百蝶图,前面是多么美好的故事,可惜后面了,也许这就是婆媳之间微妙关系的起源吧。

  瑞云――聊斋新义,感觉寓意很深,这种叙事方法也甚得我心,贺生之前的不能娶和之后的温存不再大约是一种心性,他爱的是瑞云对他的钟情,而非外观上的丽质,一切与最初有异,他自然感觉缺了点东西,多了点距离。

  名士和狐仙,狐仙成人本就是为一个人,斯人已去,我自飘然。

  黄油烙饼,动情的故事,我又想起我的奶奶,有点泪目,整个故事的分量都压到萧胜最后吃的那两口黄油烙饼和叫着奶奶的痛哭上,让人泪潸然,我觉得这也是极大的讽刺,那个万恶的时代,亦不是清明的时代,那是个刻奇的时代,是个当婊子还高立牌坊的时代,是个没有人的时代。

  皮凤三楦房子,很明显后面的这几篇是写与文革相关的,恶人得惩的大快人心和人民的智慧终有用武之地。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讲了一个胡闹的花脸演员宁可精精致致地过几个月,也不愿窝窝囊囊地过几年的故事,我感觉有东西文化冲突的成分在里面。

  晚饭后的故事,浮沉一世,百转千回,如果是张恨水,自然单写前半截,可是人生是延展的,自然有后续,从河东再到河西,也许再转一个弯。

  总之,你把我感动。

本文标题: 受戒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7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未终结的帝国读后感锦集《少有人看见的美》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