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童时代》是一本由殳俏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饿童时代》精选点评:●一如既往的有趣,虽然有些文字略有拼凑之嫌●同为上海人,那些关于食物的记忆有些许相似。●这是
《饿童时代》是一本由殳俏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饿童时代》精选点评:
●一如既往的有趣,虽然有些文字略有拼凑之嫌
●同为上海人,那些关于食物的记忆有些许相似。
●这是一本我三年内不会想碰的书
●一个人的味之道,在童年时期已经完全形成。无论沧海桑田,你在何时何地,那记忆中的滋味,总是会时时跳出来,刺激你的味蕾,勾起你心底最深处的乡情。
●童年难以忘怀的味觉记忆,是与当时美好的情绪紧扣,不代表食物本身的优劣,只是回溯情景时的了以慰籍。要不总说,食物是带记忆的。
●好饿
●童年食话,勾人回忆,吃得单纯却饶有趣味。
●这本比寻食启事要好看,喜欢作者灵动的风格,美食不仅仅是美食啊!这里面也蕴含着很多爱和情怀,里面很多题目很喜欢,比如颤巍巍的夏天,浓夏的杨梅,真的是把夏天那种炎热令人又爱又恨的浓浓情意表达了出来。
●可能由于忙于杂志,她的文字少了些早前的随意,愈发有些公式化,但每次出集子还是要收一本
●16.02.16 11K殳俏的文笔确实不错,这本的风格与《寻食启事》相近,读来依旧有趣。深夜读完此书,看的心痒难耐,馋虫作祟,起身给自己煮了一碗面,这就是美食好书的魅力。期待下一本《胖子之城》。
《饿童时代》读后感(一):《饿童时代》书评:书中滋味
美食之于国人,大概就如松果之于松鼠,鲜鱼之于猫咪,古早以来,老祖宗代代相传,不仅创立了八大菜系,也流传下了无数地道的地方美食。走在国内每一处地方,都能见到各地的特色美食,面点米线、蒸馍烧烤、海鲜山珍……每一样都能引得路人口水四流馋虫大动。即便世界大同如许多年,中国人大抵依旧是个嗜吃的民族,故而华人足迹踏遍地球的角角落落,从南亚阳光炽热的风情之地到西伯利亚冻土寒风肆虐,从中亚狂沙漫天到西欧绿草如茵,从美国到加拿大,从墨西哥到智利,中国餐馆开遍了异国街巷,那些名不副实的左宗棠鸡和四川豆腐,同样征服了外国人的口腔。
殳俏一本《饿童时代》,记述了无数关于美食的故事,读起来简直馋虫大闹五脏庙,又不禁为殳俏洗练舒爽的文词所触动。那些美食都曾是他成长时代重要的记忆,即便过去如许多年,记忆里的香气味道都能够在下笔的时候散逸出来,等到我们读到这样浸透食物记忆的文字,那道美味也仿佛从记忆之中合盘端出,呈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我咽着口水读刀鱼,读这样的妙物,随着渔船入江捕鱼,又在最鲜最好的时刻将之纳入口腔,品味哪一点河鲜的滋味。于是我读到花田里的萝卜,仿佛也是挽着裤腿站在泥地里浇灌蔬果,等待着它们长大,夏日的艳阳中闭着眼睛感受拂面的风,仿佛能够听到地里的萝卜簌簌的抖动舞蹈,直到将它们拔出泥地在水龙头下洗干净,白嫩嫩的萝卜又甜又脆。这样的美好记忆都是被殳俏的文字勾起的,仿佛是真的一般。原来文字还有如此强大而神奇的功能,竟能勾起记忆栩栩如真。
再说美食,文字的记述已经足够厉害,若在深夜看《舌尖上的中国》、《深夜食堂》,那是更加悲惨,隔着一道屏幕看着那些美味从厨师手中诞生,香气飘动,肚子早该叫了。所以如殳俏的《饿童时代》,如这样美食的纪录片,该在阳光和煦的午后时分品读,坐在绿萝架下的躺椅上,配一杯柠檬红茶或酸梅汤,外加几片手工的烘焙芝麻薄脆饼干,一页一页翻书,读到开心时,舔着手指上的芝麻粒哈哈大笑也无妨。
唉,可是我却在这样的深夜灯下写这样美好而痛苦的文字,实在是难受,不如起身去煮一碗海鲜面吧,再加一颗糖心蛋。
《饿童时代》读后感(二):《饿童时代》对食物怀有原始崇拜才是满满正能量
这本书快递到了我单位有个急性子同事直接帮我签收了,看见蔡澜、陈奕迅、沈星、徐峥、欧阳应霁、张悦然推荐,又马上帮我看了半个月,此书吸引人的地方可见一斑。
本书作者殳俏,知名美食专栏作家。1980年出生于上海,作家、媒体从业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医学史硕士,思想史学士,出版长篇小说《开往高丽的慢船》,杂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翻译《带着蛙鱼去旅行》,与朋友合著图文小说集《复兴公园》,短篇小说《双食记》被改编为电影。殳俏是我比较喜欢的作者,也是我绝望的主妇生活走向文艺化的导师。也是在读殳俏书的过程中一步步从扫街嘴变成个满眼精光的厨子,再从厨子变成对各式菜色品头论足的吃嘴儿,殳俏带着我在品位美食路上,一路飞奔。
“把爱都煮成美味”是开始看《煮妇日记》里的句子,从此关注作者一发不可收拾,作者对文字驾轻就熟,完全不需要堆砌华丽辞藻,也不会反复用一般美食书中的“入口即化、回味无穷”等就能将一道道菜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吃货来说,一道地道的美食,足以让你原谅全世界的背叛。如果你为琐事纠结,心中郁郁,那么,好吃的东西此刻就是能驱散你心中阴影的阳光,饿,很多时候是感觉上的需要,需要美食来妥帖滋补胃。孩童是不会隐藏欲望的时代,为了仨瓜俩枣满地打滚的时候也是有的。也许,对食物或事物不加掩饰的渴望也是一种恣意。对食物怀有原始崇拜才是满满正能量,放眼望去,周围爱美食的人哪个不是爱生活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爱生命。
此书最大的亮点是无配图,任何美食,配上一个景深光圈完美的图片,就禁锢了你的思维,让人忽略任何风华美丽文字,变成一本平凡的菜谱。以看文字的心情看菜谱,总不会有什么好心情的。
冬日雪夜里,我慢慢读着这本。想象着菜式,胃里不禁一阵痉挛,咕咕大作。
《饿童时代》读后感(三):【书评俱乐部】看到火锅想起家
秋风夹杂着冷雨,气温陡然降落到初冬的境地,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饿童时代》。打开就被开篇火锅暖情滋润了,被湿冷侵袭的心,顿然感到那种已有距离的温暖,也还能让我欣然回味。
这是有根所寻的火锅情愫,天南海北乃至街头市面的火锅店,从不同的食材做法,到家庭自助小火锅,直到外卖火锅,我觉得对火锅的描写,不单单看到了岁月的流转,我想也是会不经意地会点到读者记忆中的火锅。我就因这篇想起家里的火锅,那火锅里升腾起的热气,环绕在屋子里,大家吃的热火朝天,聊到满屋都是春天,冬天全然被关在门外。
旧糖果时代,我真的没想到,我的童年已经老去,成了“旧”。可是这个“旧”字真的是砸中我内心的感觉,比起现在超市里,华丽包装、造型奇艺的各色糖果,那可不就是旧嘛!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找,还真的能找得到那些旧糖果,只是不再容易找到。犹如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童年,只有童心未泯时,我们会想起曾经很多美好的记忆。
只是,同样的棉花糖、酸梅粉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尽管我跟孩子讲起我们吃酸梅粉那个年代的酸甜味道,和积攒酸梅粉小勺的那份近乎追逐偶像的执着时,孩子非常向往,但是,我真的不敢保证,当我真的带他找到酸梅粉时,并没有带给他留在我记忆中的美妙味道!我的讲述,远远大于了酸梅粉本身的味道。毕竟那是我们的零食选择非常有限,酸梅粉等旧糖果,能够占据我们童年的零食天地,也是天时、地利、人和所造就的。
风流混沌憨厚饺,这名字真是托出馄饨和饺子的灵魂,看到“风流”二字便想起馄饨在汤锅里,剔透的漂浮,香气四溢的热气袅袅升腾,真是馋人啊!我最熟悉的家常经典带馅的面食代表, 作为北方人,我对饺子的热情,可能会盖过混沌,我的这份热情对做饺子的过程更为热忱,从做饺子,我感悟到人生的变迁,从我小时候学会包饺子之后,到现在,我觉得饺子是大家团圆时最应景的美食。只是,现在,做饺子和吃火锅可能 已经不是年轻人愿意付诸热情的家庭活动了,当手机开始入侵餐桌时,美食会被忙碌的视觉掩盖了味觉的敏锐。
而美食永远是美食,对人的诱惑,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之所以会觉得变了味道,那是人的情绪的变迁,而物是人非, 这是美食家写美食的一本书,其专业态度或可从文字间感官,书名为《饿童时代》我很喜欢这个“饿“字,美食也是童年对生命的探索的一部分。也正因为童年的那份好奇和探索精神,才会把过往的美食刻在生命里。就像书中的插图,有一种雕刻的质感,带着年代的痕迹。我对美食研究的不多,仅能体味美食留在心中的味道,回味时也是一种享受。
《饿童时代》读后感(四):《饿童时代》:唯其美食不可辜负
文/吴情
《孟子》写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无疑,先贤孟子承认了人类吃喝和性欲的正当性。不过,随着后代思想家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士人的生存目标被界定在“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相较之下,对于人生中其他细节和经历关注甚少。八十年代,小说家陆文夫在《收获》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美食家》,引起了轰动。小说故事很短,总共六万多字,用语精炼,节奏从容,从饮食的角度讲述了革命干部高小庭和资本家朱自治四十余年的浮沉命运。在思想还算封闭的时代里,陆文夫让人见识到人性的尊严和饮食(或美食)的意义。
人之为人,既有物质性身体,也有精神性灵魂,“灵肉合一”。就生存方式而言,不但有现实性生存:烹煮食物,用心果腹;也有超越性生存:精神遨游,思想创造。两方面的生存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今天,我们取消了宏大叙事,取消了英雄建构,更加关注个体、微观的情绪、心跳,不在人生之外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以时下一流行词“吃货”为例,原先包含贬义,多用于训人小格局、无出息,而现在多半自代,表示对美食的喜爱以及自我夸赞。
在《饿童时代》一书中,美食作家殳俏再次以冷静却不乏温情的笔触回忆了人与食物的过往,不禁让人联想起阅读《元气糖》、《贪食纪》时的感受:凡俗中实有至理,食物中暗藏密谛。美食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享受,更在于美食背后的记忆和故事。殳俏曾说,“人和食物一样,是有感情的;所以必须带着情感去看待它们。”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边享用美食,一边享用关切。每一份食物都代表着一份对“生存”的热爱与礼赞。在当今这一感情淡漠的时代里,如若不能向他人求得慰安,不妨转向食物,它永远待你如初。
从小到大,从童稚到成熟,我们吃下的食物,何止成千上万。小贩卖的橘子水、全家人齐聚时的火锅晚饭、“隐世的牛羊杂”、各式的蜜煎果子、花样翻新的稀粥等等。小到一日三餐,大到一方美食,我们从来不曾和食物远离。在食物中,我们小心地将个人的喜好、偏爱掺入,我们细致地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而不经意间,食物也陪伴我们一路走来。
其实,当我们在谈论美食的时候,我们并不仅仅谈论它带给我们的色香味,更多的是将一份生活的感悟寄托于斯,并期待从中获得认同和共鸣。食物百味,酸甜苦辣,人生何尝不如是?悲欢离合,瞬间永恒。我们有太多的食物等待品尝,我们也有不普通的生活值得好好度过。我们怎样对待食物,也即怎样对待人生。有读者会问,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和食物相处?怎样和内心沟通?在笔者看来,《饿童时代》这本书显然给出了一个不错的思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饿童时代》读后感(五):非书评
1. 火锅
冬天来临,总期待着火锅,而且冬日第一锅一定要选择在一个冷一些的天气里开启。围炉而坐,三四好友,慢慢吃慢慢聊,暖身又暖情。这是冬天最好的气氛之一。
过年时我们家也常打边炉,爸爸妈妈去市场买很多好料,鱼虾、野味。把食物洗净备好,调一些简单酱汁,汤底煮开了,就可以开启了。一边吃一边看电视直到杯盘狼藉。
2. 江浙一带,秋寒入冬或冬去春来的短暂湿冷季节里,有一种蔬菜:草头。最经典的做法是,油少许,大火翻炒,白酒收起,滴几滴酱油起锅。清香娇嫩。
3. 第一次吃的牛杂,就在广州。我不是绕道而行者,也不是不折不扣的死忠,我是无感人。但下面这些听起来不错:醋腌爽口肥肠、裹薄面炸香蘸酸甜的猪肝、加魔芋煮至出胶的牛筋、厚切慢煨软牛舌,百味增锅底牛肠汤。
4. “尽管我们都心知肚明,那旧日零食里有多少合成和人工,却仍然像忆起了早年间的王八蛋恋人一样,一脸惆怅,却津津乐道。”我的童年零食就是垃圾:一支一毛钱的红彤彤的猪肉干,稍贵一点的两毛钱的鱼肉干,还有水果夹心的酥脆油饼干,以及QQ糖、徐福记等等。花花绿绿的包装,单刀直入的味道。小时候,我偷偷买,偷偷藏在抽屉里,偷偷吃。现在回想起来,是觉得那个小朋友好可爱呀
5. 菜花漫山遍野时,是鲈鱼甲鱼最肥腴时节。春夏之交,天气一热,肉感开始老而柴了。清明挂刀(鱼),端午品鲥。蒸完的鲥鱼,鳞下油脂一半渗入鱼身,一半浮于麟上,芳香四溢。明代开始“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湖到长安”,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康熙22年才“永免进贡”。最好的河豚也在清明之前。软糯的鱼皮虽有毛刺,亦可翻卷下肚。“过去吃江鲜,是尝头鲜。据时而食、浅尝辄止。”如今难现旧时春日光景。古人将“黄河鲤鱼、伊洛鲂鱼、松江鲈鱼、长江鲥鱼”封为四种最美江鱼。我甲鱼印记在小学时代,裙边的滑嫩肥润…不能吃太多,会腻。
6. 宋朝人的蜜饯听起来好诱人、精致。下午茶即“初坐”颇为繁复:看果、缕金香药、雕花蜜煎。砌香鲜酸,金桔、木瓜、林檎、桃肉、梨肉、橄榄、李子、胡桃、枣、杏、樱桃、葡萄、荔枝、梅、姜,亦有脯腊:晒干蒸熟的肉干。云南大理可能还存在着“雕梅”。技艺消逝并非式微,不过没有闲适工夫罢了。长大了,就不喜欢吃这些了,因为知道它们不是好东西。不过偶尔会想念陈皮、李子的解腻消食之味。
7. 作者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厌恶广式月饼。擅吃甜食的我倒是觉得,苏派/云南的咸味酥皮月饼自有一番滋味,而广式亦有其细腻的美,香港半岛酒店出品的奶香蛋黄月饼算是新派广式,搭配暖茶,惬意得不要不要的。老家中秋月饼叫做月娘饼,手掌般大小,薄薄一个,馅料有点像老婆饼,朴素简单。
8. 丰沃、奢华、淡而带鲜的粥底、粒粒饱满浸泡得油光水滑、“不甚明显,但很必要”的蔬菜丝条、“水米融洽,柔腻如一”、浓稠、稀薄、软糊、劲道、脂玉般的浆…这些都是一道深夜至味的表述:粥。
9. 看到这一篇夏天的果冻,我产生了“不喜欢这文笔”的感觉。
10. 糖桂花涂抹桂花酒酿馒头,听起来就叫人向往了。酒酿蛋花、酒酿圆子,都是我的爱。只是在广州能买到的在超市兜售的全部是来自孝感的,且品牌较少。
11. 我想吃醉蟹!我要那结实又软糯、甘醇而鲜美,丰腴和饱满!老家的生腌蟹/濑尿虾等,我不知道怎么制作,只记得小时候,阿嬷曾经在家自制。那种味道很强烈,肉感很鲜嫩,因为蛋白质没有变性吧,无法细嚼慢咽,呼噜一下就滑进肚子里了。
12. 天呐,我也好想吃烤乳猪。(我已在回家的动车里站了三个多小时,快到了…很快就有妈妈的饭菜了…春运期间一票难求呐。)最有名在广东,分两种:光皮(胜在外观)和化皮(旺火炙烤、不断于猪皮抹油和酱料,利用油爆出来的气泡疏松乳猪之皮,最后形成芝麻大小的均匀微凸酥皮)。云南的思路较为不同。去除内脏的肚内塞上花椒/胡椒/草果/辣椒,表皮抹烧酒,缝好肚皮,通体不断抹核桃油和盐水,双耳塞上核桃以防香气泄漏,于火塘上烟熏,得琵琶肉。可烤/煮/蒸/炒。
13. “生长在江浙的人说起鱼来,大概总觉得是一种爱好。”“吴越人家吃鱼,每个季节是不同的吃法:春天品鲜、夏天吃活、秋天嗜肥、到了冬天鲞(鱼)字当道”。鲞冻肉,“绍酒酱油煮肉,等待肥油沁出,温润黄鱼鲞,鱼鲜扩散浸透了肉”,加一点点糖收汁关火。耐心等待一夜冻成凝胶,配上热粥,
14. 鸭里乾坤。往鸭子肚里填馅是为了让鸭子慢慢变熟,逼出鸭身最肥美的油脂,这鸭子就完美了。第一次吃江南八宝鸭是在香港,鸭身丰腴饱满,豌豆火腿冬笋腊肠香菇熏干栗子银杏糯米饭和酥烂的鸭肉,我想这道菜是敬宾客迎新春才会有的吧。还有客家风味的布袋鸭,混合了虾米鱿鱼冬笋香菇的蒸碎肉。脆皮法式的馅料可以是猪牛肉加黄油爆香的洋葱和百里香爆香的蒜。简单的三宝做法,酱油和糖调和糯米饭,肉丁笋丁香菇丁。
15. 杨梅确实是儿时浓夏的记忆之一。现在把水果装进小盒饰以叶子的年代,反倒一年吃不上一次。杨梅易长虫,妈妈奶奶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而我很迫不及待,想偷拿一颗,快一点感受那蓬勃酸甜紧密质感。以前的食物,比较够味道。在老家,有人吃杨梅蘸酱油。
16. 苏州-朱鸿兴面馆,吃面。面痴之意不在面,在乎浇头。肉浇头的面叫做带面(纯瘦肉的是去皮,较瘦为小肉,中等约五花,特别肥叫硬膘),鱼-本色(肚档、头尾、卷菜、甩水…),鸡-壮鸡。两个浇头叫二鲜,三为三鲜。红二鲜为鱼肉双浇,白二鲜为鸡肉双浇。重青、免青、过桥、底浇…原来,在江南吃碗面这么热闹的。
17. 粽子。是节日食物中我的至爱之一。在大学时候初尝广东西部的豆子粽,用料简单,蒸得绵柔的豆和黏糯的米,构成了我至爱的口感。最爱是家乡的双拼粽,咸的一半由猪肉、鸭蛋黄、香菇、虾米构成。猪肉必须选用夹带肥肉的部分,这一小块肥肉随着蒸热融化于糯米之间,变得晶莹剔透,是其精华之一。甜则由乌/红豆沙馅儿负责。传统做法要用猪朥薄皮包住甜馅。此外,还有一种斋粽—栀粽,用植物浸泡糯米,成品色似单枞茶汤色,味道清香,蘸白糖吃,软绵绵的糯米混入颗粒白糖,好像在吃某种小零食。
18. 作者童年里的年糕与我差不多~年糕,对我而言,意味着两种食物,一是宁波/韩国年糕,二是甜粿,近似书中所写苏州的猪肉糖年糕。第一次有记忆的年糕,是到了ST之后,在超市里买到的白净年糕,宜做咸食,加入各种喜欢的材料,或者最简单的,直接伴炒韩国辣酱。甜粿有两种做法,一种加白糖,一种红糖,做成圆形,约一个碗的高度,面上撒上几粒黑芝麻再点红,非常有拜节的气息。切成半至一厘米的方块,裹满蛋液,在慢火上耐心等待转变,硬邦邦的甜粿变成柔润的口感,让人忍不住又吃多了。
19. 我也有一个村气十足的甜点回忆。是我幼儿园的记忆。它是用一个艳丽粉红色的塑料盒装着的,盒子的形状像一个小花篮,所以小朋友可以拎着它招摇过市。盒子里放一块鸡蛋蛋糕,上面铺平一层白色奶油,一定是那种放久了会变得结实的人造奶油,上面用半透明的红色、青色糖果浆点缀一些图案,再插上一支小旗或者小雨伞,雨伞柄是牙签。我至今都记得它的模样,这个记忆中的蛋糕,却已经再也没有看到了。
20. 田螺这种食物,也比较久远了,小学时代老家很流行吃宵夜,总要炒上一盘田螺,一个一个吃得滋滋作响,大概正是田螺带来的乐趣。上一次吃是2019.05与男友在武夷山,此前与此后,我都很久没有吃这种食物。因为本身并不喜欢螺。这个小东西,本身应该没啥特别味道和口感,吃的是汁水的味道和一种放松的乐趣吧。
21. 猪肉渣、鹅油渣。松露面条中混入渣渣,让你在咀嚼时有个机会思考,那里面到底是什么呢?香而脆,但从来不会抢了任何主料的风头。拌饭、夹面包,馒头,素汤面,一流。
22. 酿肉,我们家的做法是,苦瓜与猪肉,黄瓜与虾,也可以豆腐、面筋、竹笙。
23. 日料,月见指的是打入一个生鸡蛋。火锅汤粥蛋。
24. 河豚和鲥鱼早已被驯化成相对原始体积来说痴肥呆笨的庞然大物,鲜度自然随着繁殖数的上升而下降。唯有刀鱼,还未完全收归体制内,一到清明前,成群结队的浑身是刺的小身体,野趣盎然溯江而上,在春潮迷雾中形成一股美味灵动的暗涌。
25. 好赞同~萝卜粗朴方直的形象有着花般细腻的心。“气质淡泊,宁静自在,清新,倔强”,“对肉类浑浊之气的全盘吸收,只要予以诚心和绵长的时间”
26. 牡丹和以粉面蔗糖,油锅轻煎,听起来都觉得奇妙。苏州人的玫瑰酱,必定也很不可思议。
27. 烘山芋是冬夜最美的念想。最好要有点冷风和昏黄的街灯。
28. “从小处着眼的美”,海鲜是新鲜,江鲜才是味鲜,这个我不清楚,但潮汕人也懂了鱼虾小的比大的受欢迎。
29. 有烟火气的小零食,烤鱿鱼干,小时候妈妈也这样做过,烟熏火燎和咸香海味,她说这种食物是没有办法偷吃的。烤趣。
30. “有些热量很足的食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暖,而是烫,因为食材是铁骨铮铮的个性。有些冷吃的食物,却不会给人刺骨的感觉,也是因为食材够软够温和”,“熟透的榴莲是最好的牙疼食物”,海胆、柿子、豆腐、芝麻糊、热汤里的冬瓜、
31. 我是喜欢姜的人
32. (谷)雨前(春)椿头嫩无丝,雨后椿头生木枝。春椿面鱼、春椿头饼、摊鸡蛋。“有人说其香是男性化的,春椿树喻男儿,椿萱并茂,椿即指父亲,椿是长寿树。
33. 泡芙,一嘴一笑的奶油。哈哈,可爱,原来在家乡法国,每种泡芙有自己的名字。
34. 嗜腥,是变相的嗜鲜。海上人以鱼当饭,用海盐水简单煮熟新鲜捕捞上来的个头不大的鱼,保留了最本真的味道,实在是肉紧凉甜,别有风味。
35. 茶配咸点心。还是配甜食呢?
36. 炸猪排,算是中式洋食的一种吧。因为是炸物,所以我没有太多关注。且想象,一块炸猪排酥脆喷香,但是搭配米饭,会感到干燥难咽诶,“威士忌苏打水”可能是很好的搭配。
37. “饺子与馄饨对应着两种气质”,“馄饨皮如绉纱般在鲜美的汤中轻舞飞扬,轻盈活泼,肉馅提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饺子皮是“讲究恰到好处的韧劲,厚薄也要掌握得当,不能厚到没有嚼头,不能薄到失去骨架”。
38. 凉面裹凉薄花生酱、香醋、辣油,好让人遥想夏日啊。
39. 对蔬菜的烹饪,还是中餐拿手,荤素搭配,微妙而浑然天成。
40. “从清新到浑浊,从娇气到英气,从柔弱到飒爽,这就是葱油的美学。”
41. 拿破仑,鲜奶油现打,轻盈鲜浓,冷感;酥皮现烘,喷香酥脆,略带焦感,温热,美味要当场吃,多搁置一分钟,酥皮吸收水分,变潮湿疲软,奶油历久而不复鲜润,从泛着光泽的乳白色慢慢变暗沉,没了活跃的空气感。最传统729层。
42. 糙啤脏串的好处是,你在那一刹那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
43. 书中所提汕头老市区“大阳光”凉果铺,将会是我下次骑车瞎逛的目的地。“很多东西,你以为那是破落,其实是一种不朽”,同意。
44. 很喜欢柿子这个秋天形象。
45. 焖鸭舌,我妈妈的拿手菜,“一枚小小的物事,可以找到三种嚼感:前端是玲珑的肥美,柔滑而富有弹性,带一点点软骨,最为精彩,后端则是韧与实的结合,从扁平的骨上扒拉下来的这一块,有一种结实的脂肪香味,最后还不可错过的两根细小的舌系带”。
46. 嗯…馄饨,饺子这么好吃的食物,我实在不能理解最多只能吃六个的人的胃口,我周围也有这样的人,就像店里售卖的,这种食物当然是十个起卖啊。
47. 说起臭的食物,日本纳豆算是一种。因为所谓健康之因,我勇敢尝试了。超市里卖的是三盒连买,我常常是心血来潮买了,扔进冰箱后就忘了,等到一次无意想起,心血来潮拌了米饭吃,剩下的两盒继续长躺于冰箱,等待不知何时而至的心血来潮,说到底,不是打从心里欣赏臭的食物囖。
48. 腊月吃腊,其分两派:烟熏派、香蜜派。以前家里还有一种做法:切片慢煎至微焦,明明已经很咸,还要蘸酱油,配以稀粥。
49. 年代感的菜式,有什么呢?文中所写的烂糊肉丝,江南出名的comfort food,想来很安抚对“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