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红飘带读后感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后感的写法,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
地球上的红飘带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地球上的红飘带读后感100字
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历是悲惨的,可是他们的精神却是悲壮的。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的资料,红军“行程万里,行军368天,余下的100多天都是在战斗中度过的,途中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个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这些数据还不够震撼人心吗?没有吃穿,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精良的装备,却有一股解救大众于火热水深的革命豪情。在荒凉的山川草地里踏出了一条血路,摸索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革命路。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把桥上大部分的板子都拆掉了,一人只有一块板子,只要稍不留神,就会掉到下面波涛汹涌的泸定河中,但红军过去了,这是敌人万万想不到的,可是又有多少高尚的灵魂沉入了河水中啊!
整整两年啊,长征路上的英雄红军,就象一条永不褪色的红飘带!这条“红飘带”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转战乌蒙山,穿越沼泽地,与险阻雪山比高低,与饥寒伤病赛毅力。历经曲折与磨难,纵横十一个省,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锻炼和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八万个炎黄子孙,八万个华夏精魂。长征,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它用震撼世人的千古绝唱,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如果有人问我,在无与伦比的长征路上,什么最使我感动和流泪?我说:是那种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保全集体的“无我”精神。曾经读过这么一个故事:红十三师师长陈树湘,在强渡湘江的战役中,率部为红军主力断后,掩护主力部队过江。当时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他们执行完任务撤退的时候,湘江已被敌人完全封锁了。陈师长和他的战士们饿着肚子,翻山越岭,准备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的时候,陈师长不幸腹中子弹,他命令其他战士撤退,自己带伤掩护,与敌人战斗,结果被越来越多的敌人所俘虏。当敌人发现俘虏了一位红军师长的时候,非常得意,抬着他去邀功。但敌人万万没有想到,陈师长拒为敌俘:他趁敌人不注意,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这个故事给我震撼,给我感动,让我唏嘘,让我流泪!长征路上该有多少像英雄陈树湘师长这样的红军官兵,为了大部队的安全,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而血洒疆场,倒在枪林弹雨中啊!
这种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保全集体的“无我”精神,是红军战士坚强意志的体现,是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是红飘带上最亮丽的鲜红。一个军队,一个民族,只要拥有这样一种精神,那它就无坚不摧了。
这也是网友写的哈,摘抄给你。自己挑100字罗列成自己的内容即可。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地球的红飘带》后感
每次阅读完一本书时,都会回味几天,可是,一旦新的阅读之旅开启,旧的阅读内容就慢慢淡出褪色,仅存的只有阅读时的感觉。
为了将书中的精华留存在记忆中,便决定写一写《地球的红飘带》书中的精彩内容及认知。
人与书的相遇,和情侣差不多,都需要缘分。我与《地球的红飘带》的彼此拥有,是因为《西行漫记》的缘故,在阅读《西行漫记》时,使得我萌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念头。其实,还萌生了许多扩展阅读,如西安事变、张学良等等。在N本书向我飞奔而来的路上,《地球的红飘带》夺得了冠军,从此,便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之旅。
从前,没有在书中做笔记的习惯,觉得在干净的书中涂鸦将会破坏书的完美,所以,我翻阅过的书,与新书无异。从《西行漫记》开始,便有了涂鸦的习惯,阅读后的书籍都会涂鸦着密密麻麻的红色小字,到了《地球的红飘带》做笔记的时候,涂鸦技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此文便将涂鸦的内容整理整理,温故而知新吧(距离阅读结束已经有段时间了)。
《地球的红飘带》最凸显的是长征精神以及政治团关键决策,如果现代企业能够具备长征精神,想要进入五百强就容易多了,像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及其企业就是具备长征精神的企业家了。长征事件史无前例,长征精神世人震惊,那是为什么呢?
长征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在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精神。当人们的生存或者生命受到威胁时,谁都会与之鱼死网破,无论怎样都是死亡,又岂能坐以待毙,况且受死亡威胁的人比比皆是,已经到了揭竿而起的程度。显然革命是必然成功的。
当然,长征和革命的成功,除了红军具备长征精神外,领导班子也是极其重要的,前提是领导班子成员也要具备长征精神,李德就是没有长征精神且纸上谈兵的领导者,所以他失败了。
在革命胜利的道路上最操劳、最伟大的非周恩来副主席莫属,他永远都是最忙碌的人,他就像一位大家长为人们默默的奉献着、服务着,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似乎他活着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每次读到与周副主席相关文字时,内心激荡着心疼、感动、感激、崇拜。周副主席是世间最伟大的人。
毛主席除了智慧,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语言了,幽默中藏有机智,他与贺子珍发生口角时,毛主席会幽默的解围到: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块响叮当!政治团人员思想路线出现问题时,也会幽默机智的解决,如批评李德、林彪、张国焘时的言语。还有长征结束时的讲话:我们出发时是八万六千人,现在只剩下七千人。有人说,七千人不是太少了吗?是的,是少了些。(话峰骤转)可是同志们不要忘记,这七千人,是民族的精华,是革命的种子。人民是我们的母亲,是养育我们的土地,只要种子落地,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地球的红飘带》一书中还有几个鲜明的角色,如:被饿死的金雨来,舍己为人的杜铁匠,女革命同志代表刘英,温文尔雅的叶剑英,心细如发的彭德怀,粗中有细的朱德等等。
…… ……
书中还有几处印象深刻的情节,留到以后再写吧!
地球的红飘带的点评鉴赏
《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魏巍
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象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长征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它的历史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回头来看,历史本身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正是长征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所留下的火种,孕育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抗日战争中人民力量的壮大,才迎来了解放的曙光。这样来看,长征正是中国漫漫长夜的第一缕躁动的晨曦。在中国黎明之前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它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有着多么深刻的关联!
而历史的昭示决不止此。长征留给后世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中国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受的艰难困苦,是人间罕见的;他们所显示的勇敢和坚毅,是人类美好品质最辉煌的范例。这一点,对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建国事业,对全人类争取进步争取解放的人民,都会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的鼓舞力量。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充满着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任何时期也都有令人感泣的英雄人物。可是,那些成百上千次的农民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归于失败,或者为另一个封建王朝所代替。为什么象长征这样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会取得胜利呢?历史已经作了回答:长征有近代无产阶级的领导,它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
长征是我心中的诗。自我投身这支军队之日起,就一直倾慕着它,向往着它。可是由于它本身非凡的壮丽,一想到从文学上反映它,就自愧才疏学浅,因而却步。现在随着岁月过多地流逝,不得不提笔了。当这支英勇无敌的军队建立六十周年之际,我谨以此粗疏之作,作为对培育我的党,培育我的军队和人民的报答。
伟大的长征,是由红军的三大主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完成的。其内容极为丰富,要全面反映这段历史需要多卷著作。这本小说,着重反映的主要是中央红军,想来读者不会求全责备。
在本书写作之前,作者曾访问和请教了许多革命前辈,并两次在红军长征路上进行考察,受到各地同志和群众的亲切接待。同时作者对当年红军战士的亲身经历是重视的,在写作中曾认真研讨和汲取了他们回忆录中的素材,这里谨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已经长眠在长征途中的烈士们与健在的长征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和伟业永垂不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