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这样一件事儿,让我记忆尤其深刻:厨房中,三岁半的岩岩问妈妈:“水为什么会流啊?”妈妈一边为宝宝能问出这么有洞察力的问题感到...
书中有这样一件事儿,让我记忆尤其深刻:
厨房中,三岁半的岩岩问妈妈:“水为什么会流啊?”
妈妈一边为宝宝能问出这么有洞察力的问题感到惊喜,一边犹豫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相信家有宝贝的父母会对此情景并不陌生,而通常父母们也会对宝贝千奇百怪的问题招架无能,负责任的父母恨不得化身十万个为什么立马给出标准答案。
《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提出赵周提出,这种做法并不妥当。
岩岩最后从爸爸的口中得知,水能流动,是因为水是液体。
然后呢?
就没有然后了!
爸爸给的答案没错,但岩岩得不偿失:得到了一了对他没有意义的正确答案,却丧失了原本可以继续探究的学习机会。
或者我们换一种方式回答岩岩的提问:
先肯定:“宝贝,你这个问题问的很细致啊。”
再尝试让他自己回答:“那你觉得水为什么会流动?”
这时宝贝可能会想一下,摇头说不知道。
那就启发他自己寻找答案:“这个问题爸爸也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们可以去网上搜一下好吗?”
宝贝估计会很乐意和父母一起寻找答案,等找到答案,还可以继续发散思维,问宝宝:“水变成冰会不会流啊?”
甚至还可以有意识的联系他过去的经历:“上次看电视时,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为什么能在加了淀粉的水上跑步?”自然而然的引入非牛顿流体的知识。
如此“提问”似的回答,比单纯给出正确答案,不是更能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吗?!
正如作者赵周所说:
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因此,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父母们不是去焦虑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也不必专注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而应想办法思考怎么正确提问,务必引导他自己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养育宝宝如此,我们成人学习也需要改变只注重正确答案,也即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想法设法提出能真正从中学习的问题。
例如,女朋友或男朋友要跟你分手,你若还爱他(她),估计会自然而然问一句“为什么?”,这样你得到的八成是浅显敷衍的单一“结论”,通常除了痛苦和困惑之外,一无所获;此时换一种问法“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或许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解释”,从中学习一二。
善于学习的人会将只求答案的“为什么”“是什么”,尽量用“如何”来取代。
又比如,与其以质问的口吻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喜欢我?”,不如改问“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这样从标准的层面提问,也是善于学习的表现。
总之,无论读书,还是学习,务必将里面的知识经验与己联系,为己所用,只要你因此有所改善,无论记得与否,其实都无关紧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