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玛丽·奥利弗的诗

发布时间: 2021-06-11 13:26: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6

玛丽·奥利弗为什么喜欢玛丽·奥利弗的诗去年年初,就在全球疫情爆发之际我写下一篇《邂逅玛丽·奥利弗》告诉大家决定要从玛丽最后一本诗...

为什么喜欢玛丽·奥利弗的诗

玛丽·奥利弗

为什么喜欢玛丽·奥利弗的诗

去年年初,就在全球疫情爆发之际我写下一篇《邂逅玛丽·奥利弗》告诉大家决定要从玛丽最后一本诗集《灵修》“Devotion”的243首诗中挑选100首翻译出来与大家分享,如今这个目标马上就要实现了。回想这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大家,不管你乐意还是不乐意,都被迫走进了玛丽·奥利弗的生活状态:远离社交,离群索居,唯一可以接触,接近的只有大自然。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每天深浸在玛丽·奥利弗字里行间,为一句话,一个词弄得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情况也是有的。就这样,她的意境,她的理念,她对世界的观察,和她对万物的包容,她对宇宙的顺从一一慢慢地走进了我的心里。现在眼看着这一片段的生活的即将结束,趁此我很想纯粹从我个人的角度,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谈谈,为什么会喜欢玛丽·奥利弗的诗。

老实说,在谈我自己的认识之前,我也确实想了解一下别人的看法。在英文网站上倒是比比皆是,系统地长篇大论谈的也不乏有人。但是在中文网站上谈论玛丽·奥利弗的人还真不多,这确实也不奇怪,即便在美国,虽然玛丽·奥利弗的诗集在诗歌类销售榜中常常都是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在诗歌权威界,同行间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虽然在玛丽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还曾经得过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等。专家们即使目睹着大众对玛丽·奥利佛的热爱,他们也基本上是冷眼旁观,默不作声。这有点像在中国的木心,王小波这样的作家,民间很火,但在主流权威界,却不予评论。不过玛丽·奥利佛倒是从不介意这一点。她并不是完全不懂社会,事实上她甚至非常了解“行情”,了解文学界的趋势动向,但是她心里一直有一个决心,就是要疏离主流,终其一生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孤独。她相信,不朽的诗歌一定是在孤独中缓慢地完成。所以她刻意与主流保持距离,从来不参加任何团体组织的诗歌圈子的活动,也基本不参加什么研讨会,虽然她也知道这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具有杀伤力的。但是为了避免受到外界对自己创作的干扰,她宁愿选择独处。

她对那种对号入座,带着标签来的读者非常反感,会毫不客气地拒之于门外。说她是女性主义者也好,说她是泛神论也罢,奥利弗一笑置之;但是如果有人把她列为浪漫主义诗人,把她和惠特曼,爱默生,华兹华斯,济慈,梭罗他们比肩放在一起,玛丽·奥利弗倒是颌首微笑,与予首肯的。

一个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歌曲,或者绘画,一旦问世无人问津是作者最难面对的。但是如果一登场就引人注目,评头论足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仅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倒也罢,最怕的就是一上来就把你归类,活生生要把每一个作品分门别类,这个属于女性主义,那个是超自然主义,这个是先锋派,那个是朦胧派,好像非要贴上一个标签,心里才踏实,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但是玛丽·奥利弗不信这一套。她不愿意把她的诗归于任何一类,玛丽·奥利弗对自己的创作,对诗的书写从年轻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想法,并且一贯以坚持之。这是她的非常真诚的理念:

1. 坚持诗在审美意义上的独立性,追求多文化的意义,反对诗歌从属于任何意义上的政治的意识形态。

2. 她希望她的诗比她作者本人高大,让作者隐于诗歌之后,最好是看不见作者,让作者在诗作中消失。读者通过阅读自己体会,通过接受指引,去沉浸,去想象,最后得出属于自己的体验。

3.她常常运用一些超常识的,非理性的主体意识作为切入的角度,帮助读者抵达一种不可言传的,只有直觉的圆融,万物同一的混沌境界。

4. 玛丽·奥利弗的诗最终是指向体验→行动→感悟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文本的建构。她的诗没有让人产生美感的韵律,没有让人心旌摇拽的美言,也没有那种醍醐灌顶般的警句。由此有人质疑这有悖诗的定义,更有诗界人士不情愿予与认可。但是多年以来玛丽·奥利弗的诗已经走进了大众的心里,成了爱默生之后又一位美国人爱戴的浪漫诗人!

关于这一点,我在读玛丽·奥利弗的诗之时,也注意到了。你没法仅仅是挑词摘句,即使你以为抓住了一句妙语,结果却发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读玛丽·奥利弗的诗必须读全部,因为她的每一首诗往往都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用来表达,完成她的命题。

那么她的命题是什么?

1. 首先玛丽·奥利弗摒弃了传统的以人为本,人作为主体高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的自然法则,以及与自然对立的观念。玛丽·奥利弗不是宗教人士,不是动植物学者,不是环保人士,她就是作为一个诗人,坚持认为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生存于其中,你在或者不在,大自然依然故我,依然美丽。

2. 玛丽·奥利弗认为在自然界,万物有灵。在玛丽的眼里,哪怕就是一块石头,也有其灵魂。大自然的万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得其所,各安其份,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和谐的世界。大自然自有其规律来调整自己本身的阴差阳错,而不是靠人的理性思维,观念认识和知识链条等构建起来的。

3. 玛丽·奥利弗对大自然本身的规律,生老病死,季节轮替从没有悲喜之分,不会伤春悲秋;对自然界的生杀,食物链的完成都持一种冷静的观望,从不悲天悯人。她信奉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宇宙观。认为大自然万物自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们都能有自己生命的尊严,哪怕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也能焕发自己的光彩。

4.玛丽·奥利弗相信大自然自有一套自我圆满的功能。每一种生命与外在环境都能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隔阂。她更愿意相信印第安文化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灵魂相互寄托,以及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玛丽·奥利弗的诗作里,可以说她是不遗余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表达这种思想。

了解了玛丽·奥利弗书写诗歌的理念和命题,再来看她的诗,或许多少会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玛丽诗大多短小隽永,富有灵气。用她自己的话说,希望你在她的文字中看不到诗人的存在,只默默地感到一种指引。请读下面这首诗:

一只死狐狸

在碎石路边

发现了一只死狐狸。

屈倦在一个

丢弃多年的拖拉机轮子里,

藤曼覆盖了路边。

不知道

它来到这里的时候

到底发生了什么,

或者说为什么

它就这样永远地躺在了这里?

它消瘦的脸颊

靠在轮子生锈的边缘上。

眼望着田野的方向,

就那样死了。

但是我知道,

这一姿势

是它在最后时刻,

对世界的回望。

于是我想唱点什么,

关于狐狸的快乐而温柔的歌。

可是,这样的事发生了。

当我钻过金银花的藤曼,

当我躬起身

躺进那个冰冷的车轮里

当我碰到狐狸冰冷的身体,

我抬眼朝广阔的田野望去,

这只狐狸不见了!

只剩下了我自己和这个世界,

是我,我是那个离开者。

那我还能唱什么?

哦,这美丽的世界!

我就这样躺在那,

看着这一切。

天渐渐暗了下来,

那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星星如期而至,

举着它们各自的火把,

哦,这些炽热,坚强的守夜人。

不知当你读完这首诗,会是什么感觉?我自诩还算是一个热爱诗歌,并且也读过不少诗歌的人,当我读完这首诗,夸张一点地说,觉得“灵魂出窍”了,贴切地说,就好像心里的某一处突然打开了一扇窗,第一次感觉自己可以用狐狸,或者什么别的动物的视角回望这个世界。虽然它转瞬即逝,却让我非常的惊讶,好像被突然带进一个流动的,循环的,我完全陌生的世界。玛丽用她的语言真的做到了让读者自发地萌生了一种体验。

请看玛丽的另一首诗:

松树林中的清晨五点

我看见它们留在松针上的脚印

知道它们在松树下

熬过了漫漫长夜,

像两个沉默,美丽的女人

走进树林深处。

于是天还没亮我就起床,

来到这里。

它们从山上慢慢走下来

看着我坐在蓝色的树下,

怯怯地,它们走近我

从它们那浓浓的眼睫毛下凝视着我

甚至嘴里还嚼着潮湿的草穗子。

这不是一首关于梦的诗,

虽然有可能是;

这应该是一首

关于我们自己世界的诗。

最后,其中一只——

我发誓只有一只

几乎走进了我的怀抱,

另一只用它的蹄子

有力地踏着地上的松针

像是敲着提醒的警钟,

然后它们穿过树林走开了。

等我醒来时,

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在想

这就是你的内省,

这就是你的外化,

这就是你的祈祷吧?

玛丽擅长写动物,也擅长写植物。在她的诗里,它们无一不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充满了灵性。这不是简单的拟人化,按照我们人的思维把动植物对象化。在玛丽的诗里,她好像总是能用它们的眼睛,它们的心态往外观看这个世界。在这首诗里,通过小鹿,她看到自己的内心,并将其展现出来。有读者说这是 一首令人惊叹的灵魂表达,一首能够给予人们回馈的富有精神能量的小诗。另外一首《摘蓝莓》也是用一种非常有画面感的描述把人带进一个童话世界,一个有哲学意味的童话世界。

还有这首诗:《暮夏的玫瑰》:

暮夏的玫瑰

树叶变红变黄然后落下

会怎么样?

唱歌的鸟儿不能再鸣唱

会怎么样?

他们的翅膀不能飞了

那会怎么样?

你认为我们当中有谁

会有私人天堂吗?

你认为在那另一个

黑暗世界,

有谁会招唤我们,

会在意我们吗?

在树林另一端

狐狸一直会教导

它们的孩子

就住在山谷里,

好像只要这样

它们就永远不会消失,

就可以每天早上出现在

从黑暗绽放出的光明中。

沿着海边,

再翻过几座小山,

最后的玫瑰已经开放了

它们的甜蜜工厂,

要把甘甜回馈世界。

如果我有来生,

我愿意倾其所有

都献给无限的幸福。

希望当一只狐狸,

或者当一棵长满摇曳树枝的树。

我也不介意在玫瑰园里

当一支玫瑰。

它们从来不会感到恐惧,

从来没有野心,

也从来不用理性思考,。

它们不会问

还要当多久的玫瑰,

然后会怎么样,

也不会问其它傻问题。

我翻译这首诗的时候正巧读到一篇故事,关于一位年纪轻轻,功成名就的华裔美国商人谢家华。他的天份和好运让他轻松地跨进了美国富豪的行列。他热情,善良,慷概,帮助过很多的人。作为一个商人,他可谓是把生意做到了极致。对客户,他是客户下单一双鞋,他寄三双。一双订购,一双试穿,一双体验。喜欢留下付款,不喜欢退回,包邮。他们销售口号是:一双客户服务,一双虚怀若谷,一双驱动变革。对他的供应商,他本着分担风险,分享利益的原则,对待他们如同对待家人,遇到供应商家考察,他们会好接好送好接待,坚决不沾一丝商界那种仰看客户,怠慢供应商的恶习;对待员工,他鼓励员工创新冒险,所有的员工做满18个月就会提拔,每六个月微调工作职位,使每个员工都有平等晋升的机会。他的理念就是构建一个客户满足,员工满足,合作方满足的幸福框架。他还写了一本《传递快乐》,表达了他那么急切地渴望快乐,也希望给别人快乐的愿望。由于它的创业经历年在短短的几年就创下了占领市场40%的份额的辉煌业绩。他说“这不仅仅是一笔金钱交易。因为我们一起建立了一个包含利润、激情和使命的事业;我们也知道这甚至不仅仅是建立一项事业,而是给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打造出一种称得上幸福的生活方式。”多棒的理念,多棒的一位企业家啊!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现实中,他却感到了无比的虚空。他吸毒,着迷极度体验,还不到47岁,草草丧了命。唏嘘之余,我忍不住想,如果他读过玛丽的这首诗,如果他用他那聪明的大脑换个角度想一想,他何尝会这样?!

前段时间飞来飞去的时候,等待登机前会在机场书摊上看看,发现最多的,也最受欢迎的就是励志的书。各种激励年轻人去学习去复制别人的人生的书充斥着大部空间。就像是大街上兜售包治百病,贩卖狗皮膏药的骗子。不知摆一本玛丽的诗集,有没有人会看一眼?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她的诗集在美国很畅销。但是玛丽·奥利弗决不建议你读成一个书呆子。请看看这首诗:

潜鸟

清晨不到四点,

生命的喜悦把我睡梦中惊醒。

从舒适的床上爬起来,

我来到另一间屋子,

在那里,我的书整整齐齐

色彩斑斓排列成行。

多么富有魔力的书!

我选了一本打开,

瞬间,

我便徜徉在文字里波浪中,

走进思想的殿堂。

突然,我听见,在外面,

真正的波浪之上,

有潜鸟轻微完美的叫声。

它也醒了,

正伸着它那沉重的颈项,

朝天对着落月,

对着东边天空泛出的彩云,

鸣啼,很快

便又是一个普通漫长的日子。

屋里,仍然还在黑暗中,

除了那盏可怜的台灯。

我坐在灯下,

没有合上书,

然而很久,

我也没有再读一个字。

有位读者说:大自然的真谛就在于它是所有书本都可以追溯到的源泉。

人生一世谁无死?这是大家心里都知道却不太愿意面对的一件事。为什么不愿意面对?因为总觉得死是一件很吃亏的事。是啊,死了就意味着你不在了,你缺席了,好吃好玩好看的,你享受不到了;对亲人放不下的,会担心孩子没人支持了,孙子没人带了;你若是个有钱有权有势的“成功人士”,或者你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可能你会为自己的死亡感到不甘,总之就是事未竟成而放不下。但是如果他们读了玛丽这首诗,他们会怎么想,感觉会不会好一点?讲真,我觉得这是一首美丽的死亡之歌。既然人老了终有一死,这样的离世,沉睡,在一片花海中,鲜花覆盖,与大地相连,然后你可能便是一棵小草,一株野玫瑰,或者一朵蓝色鸢尾花,在大自然中生生不息。如此一想,死亡又何所惧?玛丽·奥利弗以她的这一首美丽的诗抚慰了我们的死亡焦虑。

请读这一首:《白花》

白花

昨夜,

我躺在黑暗中的田野上

思考死亡,结果我睡着了。

好像是在一个偌大的倾斜的屋子

里面堆满了白花,

就是那种整个夏天都在开,

那种长在温暖田野里

粘在一起乱糟糟的花。

我醒的时候,

朝霞才刚刚从星星的前面滑过

花朵覆盖着我,

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我的身体是不是钻进了

甜甜的藤曼之下,

钻得越深,睡得越踏实,

或者,是不是那绿色的能量

像波浪一样升起缠绕着我,

用它有力双臂抓住了我。

我把它们推开了,却站不起来。

在我的一生中

从未感到过这样舒适,顺溜

如此绚丽的空旷。

在我一生中

从未感到自己如此接近这条渗透线

在此,我的身体完成了与大地的结合,

根,茎,花开始生长。

谈完了死亡,再看看如何生。虽然我们常常会说够得着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可是玛丽·奥利弗在这首诗里说,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东西你够不着,但你依然可以向它们伸出手,向着风,飞走的鸟,向着神谕。这是我们生活的乐趣,由此你会忙个不停,而且心里充满了快乐,如果你相信你与你的命运总会不期而遇。

读读这首诗吧:《神殿出现的始末》

神殿出现的始末

总会有一些东西你够不着,

但是你可以向它们伸出手,

什么时候都可以。

向着风,飞走的鸟,

还有向着神谕。

这样你就会

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而且更快乐。

蛇悄悄地溜走,

鱼儿像水塘里小百合

跳出水面又沉入水底,

还有金翅雀,

站在你够不着的枝头上

唱歌。

我观察四周,

从早到晚从不厌倦。

那意味着不光是站在那,

还要张开双臂,

想着,可能什么事就要来了,

比如一阵闪光的卷风,

总是会带着

老树上掉下的几片树叶。

现在我跟你说实话吧,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

都会不期而至。

至少,越来越近,

而且真实可信。

比如那条嘴一张一合的金鱼,

那条展开曲卷身体的蛇,

还有那些, 像金娃娃般飞来飞去的金翅雀,

在上帝天空的拐角处,

在蓝色的空气中。

怎么样?你会期待上帝就在天空的拐角处,在蓝色的空气里吗?

粗略地介绍了这几首诗,你能感觉到玛丽·奥利弗的诗歌的与众不同了吗?是的,在中国,玛丽·奥利弗还远远不被人所知,但是只要有人去介绍,去推广,她那非常东方的,浸透了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早晚会走进中国人的心里,成为一部分人心中的经典。

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玛丽·奥利弗的心态超好,一辈子按照自己的心愿而生。玛丽·奥利佛去世的时候,别人用“快乐的孤独者”作为标题来纪念她。我认为这个定义是准确的。

她似乎是这个社会的游离者,出世人,但是当你读完了她的一百首诗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她和我们的世界很近,她的心和我们很近。还记得当初打动我的那几句话:“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懂得三件事,去爱你生命中所爱,会牢牢抓住它,到了该放手的时候,懂得放手。”这句话的层次非常的宽泛,怎么理解都不为过,充满了佛性。随着对玛丽·奥利弗的了解,知道了她的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是她对自己,对她所存在的世界,对她生活的大自然一个深思熟虑的总结。试想,人生一世如果你什么都不爱,或者随波逐流,倒爱不爱,这显然会是有所缺憾;但是你若是那种爱之深切不懂放手,那必是其苦难言。佛教的八苦,除了生离死别,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都源自一个要懂得“Let it go”放手,释然。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喜欢读诗,希望你的回答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动机,最多希望是一个结果。任何带有功利性的出发点去读一首诗都是对诗的亵渎。我这样说或许过于极端,可仅作一家之言。

在网上了解到玛丽·奥利弗的诗与她隐士般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很受一些人的追捧。她对自然的尊重和消融于自然之中的梦想就像是美国现代诗歌中那种充满了分裂对抗阴郁人性中的一股清流,呈现了生命本真的光彩和存在的价值,由此,她的诗歌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网站、瑜伽培训所、教堂布道之中,为困扰于种种文明病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至于这样的用途,虽然有点怀疑,但还是理解的。

有玛丽·奥利弗的诗陪伴,你将一路岁月静好

本文标题: 为什么喜欢玛丽·奥利弗的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430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现代诗:夜的潮湿一日一诗:我用冬眠的姿势静等那弯明月┃山伯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