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写不出古代那样美的诗词?现代人也不比古人笨啊,况且学习条件比古人好多了,为什么就写不出古代那样美的古诗词呢?这其中还...
为什么现代人写不出古代那样美的诗词?
现代人也不比古人笨啊,况且学习条件比古人好多了,为什么就写不出古代那样美的古诗词呢?这其中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影响现代人写不出古代那样美的诗词的原因之一。生活节奏,生活追求,生活认知,等差距。简单的说,以前的古人以读书为首,所以彬彬有礼,以德为先,现在呢?以金钱为首,尔虞我诈,以利为先。通讯方式和交通方式也变了,古人出行是坐马车和坐船,传递消息只能送信,古人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这些改变造成了现代人很难写出优美的古诗词。
除此以外,现代人和古代人学习的东西不同。古诗词有很强的音律美,又有很深的内层涵义和各式各样的外在修饰而现代人已不像古人那样学习韵律,而是更多的在于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毕竟现在科技发展起来,古代的教学是传统死板的,根本跟不上现代发展的脚步。都是以现代社会主义发展为核心去学习打造更强国。
还有就是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认知观念,求学态度的差异。你看那些奋力学习的例子大多都是从古代而来,像程门立雪啊,凿壁借光啊等等,那时古代人对求学是非常看重的,把求学当做一生之重,《送东阳马生序》中那求学态度在现代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现代人生活环境好了,追求心上进心没有,而且求学态度还极其不认真,这哪能写出那样美的诗词?
总之,虽然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已经慢慢改变了整个人类,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失去一颗对古代诗词热爱的心,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中国人应该将其传扬而不是将其淡化。
的意境是什么?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环境等等的情感反射,是人的情感在此方面的文字特殊集中表达。时代不同了,环境就变了,诗词的内容一定也变化;现在的社会你有二三个“心眼”算是傻子。大家想想看,一个人有十几个“心眼”,再用那些“心眼”去写诗词能出现什么东西?过去的诗人是一心一意的写诗词,现在可能吗?诗词就是个人情感表达,人经历多了心眼多了你想表达的一定也多。传统诗词本身是精炼的词汇表达专一的情感。
现在正好相反,想表达专一的情感几乎不可能,因为社会太复杂而情感结果更复杂;这样的结果还能表达的人一定也复杂的富有更多的想象力及语言能力,天南地北的上下左右等等全来了呀!敢写的这样写下去能是什么东西?几乎一定是社会生活的“操作法”或者是“说明书”了,内容一定丰富极了
古人写诗词就不一样,语句怎么散,内容都能窜起来,情感还是单一的表达。那样词汇的运用就显单一清廉,而表达出的内容更亮绝显艳丽。总之社会巨变情感也在变,想表达的情感一定也多变;情感多了就不是情感了,想表达情感一定会出现“生活说明书”。
文化历史环境到思维方式都不同了,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心态也比较浮躁,终日为了生活而奔波,况且这也不是诗歌创作应有的大环境。以前的古人以读书为首,以德为先,所以彬彬有礼,现在呢?
现代人已经被孔方兄所左右了,这就是为什么心态越来越浮躁的原因. 所以也就写不出来那样意境和大气的诗词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孔方兄和权最重要,大家的心思都是围绕这两个东西转的,你说还能写出什么佳作?不随波逐流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今社会诗词的土壤不好,更多的是娱乐至上。什么大明星的绯闻,什么大烂片的宣传,什么体育活动,什么流行歌曲演唱会。政治,经济,体育,科技这些内容媒体都在大肆宣传,偏偏文化被挤到了角落里。不报道或者很少报道,诗词就没了生长的土壤,或者营养不良。

诗词没有了市场,诗人们的地位低下,于是便纷纷转行,毕竟吃饭比写诗更重要。剩下的呢,只能做标题党,博人眼球,写一些“女人啊,女人”的诗篇来博人眼球,这些庸俗媚俗的诗人们的作品简直就是垃圾。
不仅仅是诗词,中国人的创造能力整体在下降,现在的诗词水平和民国时期都无法相比,更别说唐诗宋词了。诗词,是小众化的一部分,毕竟属于少数人。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对人的要求极高。诗词天赋,这一项就刷下去了百分之九十的人。

大多数诗人都来自于民间,他们的水平良莠不齐,大多数人的水平都不行,写不出能够媲美唐诗的作品来,更多的是粗制滥造,主观臆断,伤春悲秋。描写景物浅尝辄止,抒发情感淡而无味。
写诗词与学问大小没有关系,因为诗词是特殊的体裁,国家不大力提倡与支持,永远不会诞生伟大的诗篇来。也许有一天,诗词会重新焕发生机,媲美盛唐。加油吧,诗友们,“赋到沧桑句便工”,只要人人努力,就能梦回盛唐。
时代不同了,环境就变了,诗词的内容一定也变化;现在的社会你有二三个“心眼”算是傻子。大家想想看,一个人有十几个“心眼”,再用那些“心眼”去写诗词能出现什么东西?过去的诗人是一心一意的写诗词,现在可能吗?诗词就是个人情感表达,人经历多了心眼多了你想表达的一定也多。传统诗词本身是精炼的词汇表达专一的情感。现在正好相反,想表达专一的情感几乎不可能,因为社会太复杂而情感结果更复杂;这样的结果还能表达的人一定也复杂的富有更多的想象力及语言能力,天南地北的上下左右等等全来了呀!敢写的这样写下去能是什么东西?几乎一定是社会生活的“操作法”或者是“说明书”了,内容一定丰富极了。
古人写诗词就不一样,语句怎么散,内容都能窜起来,情感还是单一的表达。那样词汇的运用就显单一清廉,而表达出的内容更亮绝显艳丽。
总之社会巨变情感也在变,想表达的情感一定也多变;情感多了就不是情感了,想表达情感一定会出现“生活说明书”。
最后我告诉大家,现代人写诗词一定或多或少的出现说明书“格式”。这一定不是古人的诗词;其实这就是我强调的中国诗词第三次爆发的“通俗诗词”。中国诗词从表达的内容与表达的形式及情感看,我给其划分为三大类。最早也就是其一是“情趣类”;这个时候出现诗歌就是真情感爆发。第二个出现的是“风景类”;这个时候也出现情趣类诗词,是原始真情感“返祖”,当然人们的情感重点在向外自然风景类扩散,所以我们能看见宋词出现了,就是说此时中国文化人接受多样性了(这个转变不得了呀!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很固执的,能变化,一定是外在能力在起作用)。现在或者说将来如果再大量爆发出现 应当是其三“通俗类”,这是进一步文化的多样性产生的!
整体全面看,中国诗词是从少数人向外发展,是由单一向群体再向大众的扩散;诗词的内容也一定是由单一的情感表达向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发展;语言当然更加丰富,这其实是进步。我们看中国画你就能看清楚,由早期单调的水墨向现在的多色彩发展了是不是?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和多样化,知识庞杂,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的人才读书不止于做官。立身行事,一个人不可能从小只读文史,否则,难以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中小学的学习,强调基础性。社会主要不以文章取胜,而是需要更多能够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的人。
古代诗文的杰作是专精的结晶。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在小学、中学阶段,各科必学。高考取的是各科总分,学生各科都要学好,仅学某一两科,难以出头,若有一科没学好,他就必须或者他被迫削掉在学科或者优势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弱科,即使他对之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根本学不了,这样,偏才就难以得到发展。
人不可能都是全才,学什么都能好。人的精力始终有限,天下全才极少,唯专一才出天才。更何况学生以追求分数为务,选拔人才,在分不在能,在分不在识,在分不在才,平时必须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做题上,以取得高分,哪像古代文人,在读书作文上花了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呢?
现代人为什么写不出古代那样流传千古的诗歌?
纯文学,就是文字的形式主义。诗歌得先玩技术,再玩艺术。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你先得有“工藻绘”的技术,再讨论什么“窥宏大”的艺术。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才成就了古代那些流传千古的好诗作。古代诗作的巅峰在哪里?就是唐朝,而且还不是整个唐朝,只是安史之乱前的那个盛唐。
就这几十年,什么李白、杜甫、王维这些恒星级人物全出现了。唐朝的诗人,随便拉出一个到别的朝代,都是最闪亮的明星。而盛唐的这些诗人,随便拉出来一个到其他时代,也是最闪亮的明星。
所以,能不能写出名垂千古的诗歌,得看是不是有亮瞎众人眼的恒星级诗人。而这种诗人是怎么造就的?都是时代造就的。没有了那个时代,你就别想出什么恒星级的诗人。而没有这种诗人,自然不会有盛唐水准的诗歌现世。
记住一句话:你来自传承。诗人也来自传承,诗歌也来自传承。盛唐诗歌的传承在哪里?就是汉乐府诗。粗暴地说是抄,含蓄地说是模仿。看李白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然后,你在看比李白年长的齐浣的《长门怨》中的最后两句:
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
齐浣的《长门怨》就是在模仿乐府诗。模仿或抄袭是分层级的,初级仿其血肉、中级仿其结构、高级仿其灵魂。你以为唐朝诗人能在哪个层级?看一下曹植《怨诗行》里的这句:
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然后,你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齐浣的“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以及曹植的“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放在一起。这抄得多有层次感。而且,基本上就相当于最底层级的抄其血肉了。
但是,唐诗为什么超越了乐府诗而成为不可逾越的巅峰呢?
乐府诗过于质朴。乐府诗的时代,文字的形式主义还没有登峰造极,古汉语的表达还没有穷尽极限,特别是对音律的研究水准还不成熟。而这些基础的技术要求,在唐朝全都具备了。于是,乐府诗纯朴、六朝文华丽,取其纯朴、去其华丽,兼大唐的文学技术,终成唐诗辉煌。
所以,唐诗实现了等级提高,或者说飞跃,达到了空前这个地步。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总得死在沙滩上吧。这就是一般成语典故的智慧水平,用在古汉语和诗歌这个领域,就没这事。前浪会一直浪,而后浪却必须死。
还是,那句话:你来自传承。
宋朝人玩词、元朝人玩曲、明清玩小说,但这些人肯定也玩诗歌。而但凡玩诗歌,他们也得抄。因为大家都要来自传承。那么,宋及宋以后的传承在哪里?只能是唐诗,不可能越过唐诗去抄乐府诗。这是时代的宿命。关键是你要抄袭、你要模仿,总得抄第一名吧。而唐诗就是第一名。
原因是什么呢?
在唐朝,古汉语的表达已经逼近极限。语言都已经到极限了,你的文字形式主义还怎么玩?古汉语的一个特点就是表意不精准、自带模糊性。而这恰恰为文字的形式主义带来了一种美感。以后,特别是宋儒进入思辨层面,这种不精准就成了表达的障碍。所以,大家已经开始向着精准化和丰富化发展语言了。你去读朱熹和王阳明的文章,就能发现这种变化。特别是王阳明,说的话已经算是古白话了。没办法,为了表达精准、表意丰富,就得往这个方向走。
还有很多的诗歌意象,你根本就加入不到古汉语里。强行加入,跟强奸没啥区别。古代有高楼的意象,你现代非要整个轮船的意象,那就怎么读怎么别扭。如黄遵宪的《今别离》: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巨型轮船有万钧之重,而舵手却可以轻易操弄。然后,你觉得这种诗作能流传千古吗?意象是新意象、风格是旧风格,混搭起来就是怎么混搭怎么不美。
所以,我们该放弃就放弃吧。唐诗就是巅峰,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后人也别在这上面死命折腾了。唐朝人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表达方式和社交货币,拿过来就能用。吟诗作赋,咱就直接把李白杜甫的诗歌拿过来用就行了。附庸风雅足够,表达情怀也够,你非要照着模仿,就只能是模仿了。
为什么现代人却不能有和古代人一样的诗风?
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一言难尽,应该是很多对中国诗歌有些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疑惑吧。
主要的原因在于:汉语的变迁,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汉语变得口语化。用现代汉语进行生活和思维的现代人很难用现代汉语创作出古风犹存的诗作,即使有的名作也显得苍白无力、有临时拼凑之嫌。
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现在的安稳生活环境使人们不会再有古时的生活阅历,缺乏灵感来源。
人心不古,很难发现有那样能平心静气地为了诗而写诗的人了。
从外界来说,现代社会失去了古代中国农庄田园为主的生活氛围,使得现代人既是写诗,内容也与古代相去甚远。
从内在来说,现代写古诗的人,因为古诗不是常用的文体,因此很少有能完整背下韵脚的。而韵,是诗的肯綮,不会韵,自然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
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里,还有谁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浅吟低唱或慷慨悲歌。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另外,很显著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的前面。同样的词汇和句子还很多很多,这也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为什么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写不出古人的水平?
从概率上讲,古代几千年了,才出来这么有限的诗人,才能形成这么点朗朗上口的名句。
现代人有几个还在写文章,而且虚浮的人还占多数。这些人从概率上讲,出现千古绝句的可能性要小多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